关于地震小常识

合集下载

防地震小知识七条

防地震小知识七条

防地震小知识七条
1、地震时,晃动都是有规律的,当房子晃动时,应该躲在安全的地方思考要怎么逃生,等到不晃的时候迅速往安全地点移动!
2、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刚好在卧室内,为了安全着想,请躲在桌子下或有躲藏空间的坚固家具、墙角下,这些地点都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3、如果刚好在你上洗手间时发生地震,那么你生存的几率要比别人大,因为空间尺度越小的房间,在地震中越不容易倒塌,相对其他地方更安全!
4、地震发生时,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及时逃离房子,一定要往有水源的地方移动,守着水源,即使被困住也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5、地震不要到楼梯去。

6、不要去乘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7、不要到处乱跑,特别不要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防震小常识10条简短
以下是10条简短的防震小常识:
1. 地震时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就近躲避,不要乱跑乱窜。

3. 选择结实的桌子、柱子等物体附近避震。

4. 保护头部,用枕头、书包等物品护住头部。

5.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6. 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受伤。

7. 不要靠近窗户、玻璃等易破裂的地方。

8. 不要乘坐电梯,选择安全通道逃生。

9. 在户外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危险物。

10. 了解地震预警信号和应急逃生路线,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这些简短的防震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 地震自救口诀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  地震自救口诀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地震自救口诀地震是避开不了的自然灾难,但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地震有关的信息将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那么,你知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吗?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盼望你喜爱。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1、地震来临莫慌张大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固定,就像唐山大地震是发生在半夜,许多人都熟睡了,因此地震来临时不要焦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慌张,应依据所处环境快速作出保障平安的选择。

假如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快速跑到门外。

假如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马上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快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查找藏身处发生地震时假如是在学校,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最佳的选择应当是就地查找藏身处而不是立刻逃跑。

就地躲避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老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需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行带头乱跑。

3、远离危急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快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留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马上停车。

4、被埋要保留体力万一在地震时被废墟埋没了,应当尽量保存自己的体力。

被埋时首先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查找水和食物,制造生存条件,急躁等待救援人员。

在楼房内遇到地震怎么办在楼房内遇到地震怎么办哪儿最平安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平安的避震空间(即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比如墙角处,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房间、卫生间,牢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等。

身体应实行的姿态: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抓住桌腿等身边坚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

留意爱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特殊提示:1.卫生间优于厨房同样属于小开间,厨房因有燃气管道、燃气灶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其平安性不如卫生间。

地震抗灾小知识

地震抗灾小知识

地震抗灾小知识
一、迅速寻找避难所
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寻找坚固的物体或避难所,如墙角、桌子下、床下等处,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如果无法找到避难所,应尽量保持身体低矮姿势,双手护好头部,寻找安全空间躲避。

二、保持冷静与警觉
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和警觉非常重要。

不要惊慌失措,尽量避免混乱和拥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三、采取防护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例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灰尘和有害气体的吸入;用衣物或毛巾遮住眼睛,以防止因物品掉落造成伤害;如果可能的话,应尽快穿上鞋袜等防护物品,以减少脚部受伤的可能性。

四、遵循疏散指示
在地震发生后,应遵循疏散指示,尽快离开建筑物或危险区域。

在疏散过程中,要保持有序和稳定,避免因恐慌和混乱造成伤害。

同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和避开潜在的危险。

五、寻找安全区域
在疏散后,应尽快寻找安全区域,远离建筑物和危险物品。

在选择安全区域时,应考虑到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避免因次生灾害造成伤害。

同时,要保持警觉和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危险。

总结:以上是地震抗灾小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迅速寻找避难所、保持冷静与警觉、采取防护措施、遵循疏散指示和寻找安全区域。

在地震发生时,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

地震小常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当岩石断裂或地壳发生变动时,会产生地震波并传播到地球表面,造成地面的震动和摇晃。

2. 地震的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

地球由地幔、地核和地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积累。

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发生在火山周围地区。

•盘状地震:发生在地球板块之间的地震,通常伴随着地震带的形成。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震级标准包括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里氏震级是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基础,而矩震级是以地震破裂面积和滑动位移为基础。

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等所造成破坏程度的评估指标,常用的烈度标准包括麦加利地震烈度表和中国地震烈度表。

5. 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影响包括:•地面震动:地震会导致地面的震动和摇晃,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路面破损等现象。

•地震灾害: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可能造成山体滑坡、地面下沉、海啸等灾害。

•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心理影响:地震的恐惧感和不确定性可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6. 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虽然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损害和减少人员伤亡。

常见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包括:•地震监测: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建筑物抗震设计: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灾害演练和救援准备: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提高民众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效率。

•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

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地震自救常识十条

地震自救常识十条

地震自救常识十条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在重心较低、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

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

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

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

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

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

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灾害风险日益增加,防震减灾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防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1. 安全环境评估在购房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房屋。

可以通过查看房屋的抗震等级和结构材料等信息,来评估房屋的抗震能力。

2. 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包括墙体、梁柱、地基等部分。

发现有裂缝、变形等情况时,应及时修复,以保持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灾害逃生规划制定灾害逃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家庭成员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径和集合地点,设计好逃生道路,确保能够及时安全地逃生。

4. 固定家居用品家居用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物体。

我们需要将大型的家具固定在墙壁上,防止其倾倒和滚动,以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5. 储备应急物资在发生灾害时,应急物资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储备足够的食品、水、医疗用品、应急工具等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6. 注意室内安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玻璃、石膏板等易于破碎。

我们需要迅速寻找安全的位置,避免靠近这些易碎物品,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参与防震演习参与防震演习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应对地震的方法。

学习正确的防震避难姿势和逃生技巧,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提高生存率。

8. 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天气预警能够提前通知我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警,了解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地点,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9.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灾害发生时,伤者的数量往往很多。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等常见急救技能,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10. 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工作,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了解社区的灾害风险和防灾措施,与社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以上是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灾害中减少损失,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抗灾能力。

预防灾害始于日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震小常识
1.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女: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

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地震烈度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
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
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
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生活中有些小常识也有可能被我们忽略了,那么关于生活的广播稿
就可以涉及到这些内容的传播,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生活小常识的广
播稿,欢迎阅读。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
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
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取用烈度还要考
虑该建筑物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重要性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综合考虑的。

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烈度,如7~9度。

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
个等级。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气体建筑、大型油气工
程等),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
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真相】在地震发生的前后,由于地层内快速的地质变化而导致地
磁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常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观测到的。

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这种异常在日常生活环境中
几乎无法被探测,更不可能利用它预测地震。

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如消防、急救、供电等),地震作用应符合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
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
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
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符合本地区抗震设
防烈度的要求。

男: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

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
便依附?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

假如空气
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家长反映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试卷偏难时能发挥好,简单时反而考不好。

有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心就飘飘然,造成答题随意。

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

这时候,也要告诫自己:我容易了,别人也容易,我的任务是要把会做的做出来,而且做对。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的对象。

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