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计算步骤
毕业设计计算步骤

毕业设计计算步骤毕业设计计算步骤毕业设计是每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必须经历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验。
为了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计算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
1. 选择合适的课题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
这个课题应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同时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可以咨询导师或者参考相关文献,以确保自己的课题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2.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接下来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研究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问题则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或者疑问。
明确了研究目标和问题后,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实践。
3.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
这些文献可以是学术论文、专业书籍、期刊文章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4. 设计研究方法和方案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方案。
研究方法可以是实证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根据具体课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研究方案则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安排和计划,包括研究的时间、地点、样本选择等。
5. 收集和分析数据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然后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毕业设计的核心环节,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撰写论文在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之后,接下来需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的撰写应该遵循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同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7. 完成答辩和评审最后一步是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审。
在答辩中,需要向导师和评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思路,并回答相关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确定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确定分析建筑结构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领域,其中结构设计计算是整个建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围绕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的确定和分析展开讨论。
一、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结构设计计算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设计荷载:设计荷载是结构计算的基础,荷载分为静载和动载两种。
静载包括自重、建筑材料及构件重量、实用荷载等,动载包括风载、地震荷载等。
2.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3.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确定结构受力状态和结构强度。
常见的结构分析方法包括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
4.设计结构构件:设计结构构件是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确定构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
5.校核设计:校核设计是确保设计结果符合结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的步骤。
在校核设计中,通常会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
二、参数的确定和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过程中,参数的确定和分析是关键环节。
参数的确定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荷载值:荷载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确定荷载值需要考虑建筑类型、设计用途、场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2.确定材料性能: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如强度、韧性、抗裂性等。
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应选择相应材料并确定其性能参数。
3.确定结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受力情况和工程需求。
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力法、位移法等。
4.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布置: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布置需要根据受力及使用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尺寸过大过小、布置不合理都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
5.确定校核设计方法:校核设计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校核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强度、稳定性、刚度和振动等。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手算步骤

一.确定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1.结构选型是否选用框架结构应先进行比较。
根据何广乾的模糊评判法,砼结构8~18层首选框剪结构,住宅、旅馆则首选剪力墙。
对于不需要电梯的多层采用框架较多。
2.平面布置注意L,l,l’,B的关系。
3.竖向布置注意高宽比、最大高度(分A、B两大类,B类计算和构造有更严格的要求),力求规则,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
4.三缝的设置按规范要求设置,尽量做到免缝或三缝合一。
5.基础选型对于高层不宜选用独立基础。
但根据国勤兄的经验,对于小高层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300kpa以上时可以考虑用独基。
6.楼屋盖选型高层最好选用现浇楼盖1)梁板式最多的一种形式。
有时门厅,会议厅可布置成井式楼盖,其平面长宽比不宜大于1.5,井式梁间距为2.5~3.3m,且周边梁的刚度强度应加强。
采用扁梁高度宜为1/15~1/18跨度,宽度不超过柱宽50,最好不超过柱宽。
2)密肋梁方形柱网或接近方形,跨度大且梁高受限时常采用。
肋梁间距1~1.5m,肋高为跨度的1/30~1/20,肋宽150~200mm。
3)无梁楼盖地震区不宜单独使用,如使用应注意可靠的抗震措施,如增加剪力墙或支撑。
4)无粘结预应力现浇楼板一般跨度大于6m,板厚减薄降低层高,在高层中应用有一定技术经济优势。
在地震区应注意防止钢筋端头锚固失效。
5)其他二.初步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材料强度等级1.柱截面初定分抗震和非抗震两种情况。
对于非抗震,按照轴心受压初定截面。
对于抗震,Ac=N/(a*fc) N=B*F*Ge*n B=1.3(边柱),1.2(等跨中柱),1.25(不等跨中柱)Ge=12~15kN/m2 a为轴压比fc为砼抗压强度设计值F为每层从属面积n为层数。
框架柱上下截面高度不同时,每次缩小100~150为宜。
为方便尺寸标注修改,边柱一般以墙中心线为轴线收缩,中柱两边收缩。
柱截面与标号的变化宜错开。
2.梁截面初定梁高为跨度的1/8~1/14,梁宽通常为1/2~1/3梁高。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构计算是复杂多样,因此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应当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完成。
主要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进行:整体参数计算,整体合理性计算,构件优化计算和抗震性能验算。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结构可靠度抗震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许多阐述,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很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主要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进行:整体参数计算,整体合理性计算,构件优化计算和抗震性能验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
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
该值取值如果太小就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就容易不正确;取值太大,就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
1.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
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现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1.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设计步骤及计算(列管式)

管壳(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步骤及计算一、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步骤及计算1.工艺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要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通过化工工艺计算,确定换热的传热面积,同时选择管径、管长、决定管数、管程数和壳程数。
1.1换热器初步设计①传热量:Q=W.C p.(T1-T2)②有效传热温差:△T、对数平均温差△tm假定换热器的壳程数为1,管程数为NB,计算并查取其温差修正系数F t,则:△T=F t.△tm③根据换热剂性质和工艺条件,设总传热系数K′,所需的换热面积A1.2传热管——因为换热管的换热是依靠传热管构成传热面来进行.所以管子的尺寸、形状对传热有很大影响.同时,管子的大小,管子的排列对清洁污垢非常重要.①通常采用光管或低翅片管,规格为Φ19×2和Φ25×2.5.②传热管根数③确定管子排列方式和管间距a④管子材料由流体化学性质和工艺设计条件如压力、温度等确定1.2 换热器的机械设计1.2.1 壳体直径Di和厚度S的计算1.2.2 壳体材料可根据物料性质、操作压力、温度来确定.#1.2.3 换热器封头的选择采用标准封头,根据JB1154—73选择1.2.4 容器法兰选择根据JB1160—82标准选择1.2.5 管板尺寸由《钢制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设计手册》计算、选定. 1.2.6 管子拉脱力的计算对于胀接接头,由于流体压力,及管壳壁温差应力的联合作用,使得在接头处产生使管子与管板有脱离倾向的拉脱力q.若管子与管板为焊接接头,则C不需校核拉脱力.1.2.7 温差应力的计算对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因为温差应力较大,通常需要计算、校核温差应力,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设置膨胀节.①温差轴向力②温差应力/ σt=F/Atσs=F/As1.2.8 折流板在换热器中设置折流板,可提高壳程内流体的流速和加强湍流强度,从而提高传热效率,是强化传热的一种结构. 常用圆缺形折流板.根据经验,折流板间的间隔不大于壳体内径,最小为壳内径的板间距太大湍流强度会不够,太小则增加了流动阻力.1.3 管、壳程压降的计算根据初定的换热器,计算管、壳程的压降、检验其结果是否合理,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管程数和折流板间距.1.3.1 壳程压降△Po1.3.2 管程压降△Pi1.4 总传热系数在初步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后,要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初设的总传热系数K′,当K/K′=1.5~1.25,则初选的换热器合适,否则需要重复设计.①管程对流传热系数αi可根据管内流体的流型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αi=f(Re,Pr)②壳程对流传系数αo. Donohue法: \#③总传热系数对于间壁、污垢层热阻,可视它们对K的影响占5%,所以 2 实例设计2.1 欲用水将流量为60m3/h的苯液从80℃冷至35℃,水入口温度为25℃,若出口温度分别为30℃、35℃、40℃设计相应适宜的换热器.(壳程走苯,管程走水)物性:ρ(kg/m3) Cp(KJ/Kg℃) μ(mPa.s) λ(KJ/m2.℃) 苯:880 1.60 1.15 0.148 水:994 4.187 0.727 0.626设计结果均采用固定管扳式换热器(无需膨胀节)出口温度(℃) 30 35 40Dg(mm) 700 800900S(mm) 7 8 9A(m2)133.6 160 217.9'L(m) 6 6 6N(根) 284 340 463NB(块) 12 17 243 V$ n- d. _9 T) O板间距(m) 0.5 0.35 0.25! e) g7 ]a; z2 O$ ]# I管子(mm) Φ25×2.5 Φ25×2.5 Φ25×2.5; b0 u7 U1 j( u: V9 y& H* J+ C u# ]管子排列正三角正三角正三角管子中心矩(mm) 32 32 32总传热系数(w/m2.t 421 423 4040 k- A3M& ]( w3 }壳程压降(Pa) 4.43×103 2.07×103 1.2×1048 y; V# e+ q: n6 Z管程压降(Pa) 1.55×103 8.45×103 0.41×1033 |( U8 I6 e" ~$ R2.2 讨论从设计结果可看出,冷却水出口温度不同,若要保持总传热系数,温度越大、换热管数越多,折流板数越多、壳径越大,这主要是因为水出口温度增高,总的传热温差下降,所以换热面积要增大,才能保证Q和K.因此,换热器尺寸增大,金属材料消耗量相应增大.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可以知道,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经济投入,设计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3 结论本文提出的换热器的设计,在工艺设计上考虑了传热系数、管壳程压降等对换热器设计的影响,同时在机械设计上进行了部分筒化计算.虽然所列公式繁多,但运用计算机编程计算,将简便易行,能满足设计要求。
配合比计算步骤

配合比设计计算步骤一、确定计算配合比1. 确定砼配制强度(f cu,o)f cu,o = f cu,k+1.645σ式中f 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混凝土σ可按表6.8.1取值。
表6.8.1 混凝土σ取值2.确定水灰比(W/C)αa、αb----回归系数,可按表6.8.2采用。
表6.8.2 回归系数αa和αb 选用表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水灰比还不得大于表6.18中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如计算所得的水灰比大于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时,应取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
3. 选定砼单位拌和用水量(m w0)(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根据所用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及施工所要求的坍落度值,查表6.8.3、6.8.4选取1m3混凝土的用水量。
表6.8.3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表6.8.4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计算a.以表6.8.4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混凝土的用水量。
b.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按下式计算:m wa=m w0(1-β)式中m wa——掺外加剂时,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 ;m w0——未掺外加剂时,每1m3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 ;β——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4.确定单位水泥用量( m c0)未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由上式计算求得的 m c0还应满足表6.6.1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如计算所得的水泥用量小于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时,应取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值。
5. 确定砂率(ßs)(1)查表法—根据骨料的种类、最大粒径、水灰比按表6.8.5选用。
表6.8.5 混凝土的砂率(%)(2)计算法α:拨开系数。
机械拌和取1.1~1.2;人工拌和1.2~1.4。
6. 计算单位砂、石用量(1)体积法(2)质量法根据以上公式可计算出单位砂、石用量m g0、m s0。
PWM变压器的设计步骤和计算方法

C
4
其它型号磁芯估算MLT可依此方法类推。
2)按下试计算各绕组铜损
Pcu = (Nn × MLT × R n ) × In2
式中:Pcun --第n绕组铜损,单位为瓦
Nn ---- 第n绕组匝数,单位为匝
ML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均绕组长度,单位为m
Rn ---- 第n绕组导线每米长电阻,单位为Ω;
导线线
径超过趋肤深度,应选用导线截面积相近的多股线绕制。
=
66.1
()
MLT=E+D+(E-D)+2C=2E+2C
2021/6/4
E
D
式中:S —— 导线趋肤深度,单位为:mm 。
f —— 开关工作频率,单位为Hz 。
1.11 计算变压器铜损
1)按照选取的磁芯,估算出变压器平均绕组长度MLT。
PT=Pin-PO=PO/η -PO
若PT ≥(Pcu+Pc),变压器设计合格,如果计算的(Pcu+Pc)值大于PT值,这时就要
依情况调整绕组导线线径或改变磁芯尺寸或材质,以满足变压器的损耗符合要求。
2. 设计举例
2.1 变压器技术指标
输入电压:AC90—240V ,50/60Hz
输出:DC+5V,额定电流1A,最小电流0.75A
一、变压器的设计步骤和计算公式
1.1 变压器的技术要求:
V
输入电压范围;
输出电压和电流值;
输出电压精度;
效率ηη;
磁芯型号;
工作频率f;
最大导通占空比Dmax;
最大工作磁通密度Bmax;
其它要求。
风道设计计算的方法与步骤

风道设计计算的方法与步骤评论(3)浏览(1777)[转帖]2010-7-23 15:03:56§8.3 风道设计计算的方法与步骤一.风道水力计算方法风道的水力计算是在系统和设备布置、风管材料、各送、回风点的位置和风量均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风道水力计算方法比较多,如假定流速法、压损平均法、静压复得法等。
对于低速送风系统大多采用假定流速法和压损平均法,而高速送风系统则采用静压复得法。
1.假定流速法假定流速法也称为比摩阻法。
这种方法是以风道内空气流速作为控制因素,先按技术经济要求选定风管的风速,再根据风管的风量确定风管的断面尺寸和阻力。
这是低速送风系统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
2.压损平均法压损平均法也称为当量阻力法。
这种方法以单位管长压力损失相等为前提。
在已知总作用压力的情况下,取最长的环路或压力损失最大的环路,将总的作用压力值按干管长度平均分配给环路的各个部分,再根据各部分的风量和所分配的压力损失值,确定风管的尺寸,并结合各环路间的压力损失的平衡进行调节,以保证各环路间压力损失的差值小于15%。
一般建议的单位长度风管的摩擦压力损失值为0.8~1.5Pa/m。
该方法适用于风机压头已定,以及进行分支管路压损平衡等场合。
3.静压复得法静压复得法的含义是,由于风管分支处风量的出流,使分支前后总风量有所减少,如果分支前后主风道断面变化不大,则风速必然下降。
风速降低,则静压增加,利用这部分“复得”的静压来克服下一段主干管道的阻力,以确定管道尺寸,从而保持各分支前的静压都相等,这就是静压复得法。
此方法适用于高速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
<<返回二.风道水力计算步骤以假定流速法为例:1.确定空调系统风道形式,合理布置风道,并绘制风道系统轴测图,作为水力计算草图。
2.在计算草图上进行管段编号,并标注管段的长度和风量。
管段长度一般按两管件中心线长度计算,不扣除管件(如三通、弯头)本身的长度。
3.选定系统最不利环路,一般指最远或局部阻力最多的环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洪水的推求
1.1计算中用到的资料
溪口水文站自1951~1994年的实测和插补延长的最大洪峰洪量资料;青溪水库1995~2001年入库洪水洪峰洪量资料;1842年的两院历史调查洪水资料。
1973年6月典型洪水过程。
1.2具体计算过程
1.2.1资料的一致性修正
青溪水库1995年建成运行,由于建库后形成库区,河道的调蓄能力减小,产汇流条件均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入库洪水洪峰出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变大,汇流时间缩短。
首要是进行实测流量系列的一致性修正。
资料一致性修正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将资料统一到入库洪水条件。
具体做法如下:点绘建库前后Qm~W3d、W24h~W3d相关图、W3d~W5d、W3d~W7d之间的相关图。
再对此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哪个图来确定Q
的转换关系)。
对于Qm,若建库
M
前后相关图差别较大,则需要进行修正,将坝址的洪水转化为入库洪水,建立转换公式。
利用转换公式对1951~1994年的天然坝址的洪峰流量进行修正,统一到入库洪水资料条件,形成入库洪水计算样本。
1.2.2各频率下洪峰及时段洪量值计算
●利用期望公式计算经验频率
在处理历史洪水时,由于资料提供的重现期是介于100与150之间,一般重现期越长,设计洪水成果的稳定性越好,精度越高。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可采用重现期为150年。
历史洪水加入系列后,计算洪水资料的经验频率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法和统一处理法。
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频率计算。
●选择线型和参数估计
设计参数估计可采用矩法初估参数:P-III型分布中要估计的主要参数是Ex,Cv,Cs。
查阅《工程水文学》课本加入历史洪水后参数的计算公式。
●计算机目估适线
分别对年最大洪峰流量Q m,时段洪量W T(T=24h,3d,5d,7d)系列进行频率计算,推求各种频率的洪峰流量Q P(P=0.2%、0.33%、0.5%、1%)和时段相应频率的洪量W TP(T=24h,3d,5d)。
(2)程序流程:
(3)计算结果图形界面
(4)青溪水库年最大洪水频率计算成果表
1.2.3设计洪水过程的推求
●控制时段t k的选择
本次设计是进行复查工作,为进行比较,采用过去初设及第一次复查时的t k,即选取t k=24h,3d,5d。
●典型洪水过程线的选取
本次复查以溪口水文站1973年6月洪水作为典型。
统计典型洪水特征值。
●典型洪水过程的放大
分时段同频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