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探讨

合集下载

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规程

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规程

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规程混凝土梁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承载元素,其自重和荷载计算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规程,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混凝土梁的自重计算规程自重是指混凝土梁自身重量产生的荷载,其计算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混凝土的密度:混凝土的密度是自重计算的基本参数,常用的混凝土密度为2400 kg/m³。

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其密度。

2. 计算梁截面的体积:混凝土梁的自重与其截面的体积有关,可以通过梁截面的几何形状计算得到。

3. 计算混凝土梁的自重:自重计算公式为自重 = 密度× 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自重计算通常只考虑混凝土自身重量,而不考虑其他附加物质,例如钢筋、预应力材料等。

二、混凝土梁的荷载计算规程除了自重荷载外,混凝土梁还需要考虑外部荷载作用在其上,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荷载:1. 建筑荷载:建筑荷载是指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荷载,例如人员活动荷载、设备荷载等。

其计算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一般以单位面积的荷载作用于梁上。

2. 雪荷载和风荷载: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混凝土梁还需要考虑雪荷载和风荷载的作用。

雪荷载和风荷载的计算通常根据当地的设计规范进行,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3. 响应荷载:响应荷载是指与混凝土梁振动有关的荷载,例如动力荷载和地震荷载。

这些荷载的计算需要根据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土壤的动力特性进行。

在荷载计算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的荷载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计算,以保证混凝土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观点和理解在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1. 准确的参数选择:在计算中,需要准确选择混凝土的密度和相关荷载参数,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同密度和荷载参数的选择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需要仔细选择。

2. 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混凝土梁的自重和荷载计算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确定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确定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确定分析建筑结构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领域,其中结构设计计算是整个建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围绕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参数的确定和分析展开讨论。

一、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结构设计计算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设计荷载:设计荷载是结构计算的基础,荷载分为静载和动载两种。

静载包括自重、建筑材料及构件重量、实用荷载等,动载包括风载、地震荷载等。

2.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3.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确定结构受力状态和结构强度。

常见的结构分析方法包括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

4.设计结构构件:设计结构构件是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确定构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因素。

5.校核设计:校核设计是确保设计结果符合结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的步骤。

在校核设计中,通常会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分析。

二、参数的确定和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过程中,参数的确定和分析是关键环节。

参数的确定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荷载值:荷载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确定荷载值需要考虑建筑类型、设计用途、场地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2.确定材料性能: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如强度、韧性、抗裂性等。

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应选择相应材料并确定其性能参数。

3.确定结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受力情况和工程需求。

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力法、位移法等。

4.确定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布置:结构构件的尺寸和布置需要根据受力及使用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尺寸过大过小、布置不合理都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

5.确定校核设计方法:校核设计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校核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强度、稳定性、刚度和振动等。

6米跨度梁高计算

6米跨度梁高计算

6米跨度梁高计算摘要:一、引言二、6 米跨度梁的基本概念1.梁的定义2.6 米跨度的意义三、6 米跨度梁的高计算方法1.混凝土梁高计算2.钢结构梁高计算四、6 米跨度梁高的影响因素1.梁的材料2.梁的截面形状3.梁的受力情况五、实际工程应用中的6 米跨度梁高计算1.设计原则2.设计步骤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梁作为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计算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其中,6 米跨度梁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和特殊的结构特性,其高计算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6 米跨度梁的高计算进行详细探讨。

二、6 米跨度梁的基本概念1.梁的定义:梁是建筑结构中一种承受弯曲和剪切荷载的构件,通常用于跨越空间,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至下部结构。

2.6 米跨度的意义:6 米跨度是指梁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这个参数反映了梁的跨越能力,是梁的重要结构特性。

三、6 米跨度梁的高计算方法1.混凝土梁高计算:通常采用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考虑梁的材料特性、截面形状、受力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2.钢结构梁高计算:与混凝土梁类似,但在计算时还需考虑钢梁的截面模量、屈曲模量等因素。

四、6 米跨度梁高的影响因素1.梁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从而影响梁的刚度和高度。

2.梁的截面形状:不同的截面形状会影响梁的抗弯性能和剪力分布,进而影响梁高。

3.梁的受力情况:梁所承受的荷载类型、大小和方向都会影响梁的高度计算。

五、实际工程应用中的6 米跨度梁高计算1.设计原则: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根据梁的材料、截面形状、受力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梁高。

2.设计步骤:首先,根据工程需要确定梁的跨度;然后,根据规范和设计原则计算梁高;最后,结合施工条件和预算要求,对梁高进行调整。

六、总结6 米跨度梁的高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摘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构计算是复杂多样,因此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应当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完成。

主要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进行:整体参数计算,整体合理性计算,构件优化计算和抗震性能验算。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结构可靠度抗震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许多阐述,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很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主要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进行:整体参数计算,整体合理性计算,构件优化计算和抗震性能验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

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

该值取值如果太小就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就容易不正确;取值太大,就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

1.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

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现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1.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引言: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是确保建筑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

本手册将介绍建筑结构静力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步骤,并以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旨在帮助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更好地进行建筑结构静力计算。

一、概念和原理1.1建筑结构静力学概述1.2结构几何模型建筑结构的几何模型是指在计算过程中用来代替实际结构的简化模型。

它可以是二维平面模型或三维空间模型,常用的几何模型包括梁、柱、板、墙等。

1.3结构受力分析结构受力分析是根据结构的几何模型和受力边界条件,利用力的平衡原理和材料力学等基本原理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1.4结构稳定性分析结构稳定性分析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不会产生失稳现象,需要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

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弹性稳定分析、弹塑性稳定分析等。

二、方法和步骤2.1结构模型的建立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包括梁、柱、板、墙等。

2.2外力的计算和确定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相应的标准规范,计算和确定外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

2.3内力的计算和分析根据结构模型和外力的作用情况,采用截面法、弯矩法、力法等方法计算和分析结构的内力。

2.4结构的强度计算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力学性能和内力情况,计算结构的强度,包括抗弯、抗剪、抗压、抗拉等。

2.5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根据外力和内力,采用弹性稳定性分析、弹塑性稳定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2.6结构的合理化设计根据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对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化设计,使结构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达到设计要求。

三、具体案例分析以一栋多层住宅建筑为例,进行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的具体案例分析。

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平衡分析,结构模型的建立,外力和内力的计算,结构的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

结论:本手册介绍了建筑结构静力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及计算模型调整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及计算模型调整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及计算模型调整探讨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结构设计难度随着高度的增加更是倍增,从概念设计以及计算模型角度出发将会使得结构受力和经济更合理。

基于这点考虑,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工程设计实践经验,提出从概念设计出发来合理选取结构布置,同时对计算模型采取合理的调整,以使得结构更加合理。

标签建筑结构;结构设计;计算模型;模型调整1 引言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来说,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其设计难度随之增加,特别对于超高层建筑,其设计难度更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成倍数级增加,为此采取概念设计理念对于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来说是相当重要。

在结构设计中,采用清晰的结构概念去处理实际工作中的结构问题,从而提出对结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处理方法。

基于这点考虑,本文结合笔者工程设计实践经验,提出可行的概念设计思路以及计算模型调整技巧。

2 破坏机制和朔化历程分析要使整个结构达到整体破坏机制是容易的,设计人员应努力实现理想的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机制,主要实现措施是通过正确布置和掌握朔性铰出现的位置和出现顺序,但对于高层结构来说有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

2.1 对于框架结构来说,地震作用下首先在梁端产生朔性铰,消耗地震能量。

随着强震作用,底层柱底弯矩增大,导致底层柱底最终出现朔性铰,结构进入失稳状态成为几何可变体系。

在设计高层结构时,应保证底层柱的抗弯和抗剪强度,以有效地延迟底层柱朔性铰的出现,提高底层柱的延性。

可采取的措施是:对梁固端弯矩进行适当调幅;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如不是计算需要和构造要求,以不伸入柱中或不完全锚固在柱中为好。

通过人为方式对不同构件设置不同的安全等级。

2.2 对于剪力墙结构来说,鉴于剪力墙结构的刚度较大,重点设计其抗弯和抗剪强度。

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为了有效确保剪力墙结构不出现楼层破坏,剪力墙内竖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过小,避免在大震作用下产生脆性破坏。

水平分布筋直径不宜过小间距不宜过大,否则对混凝土起不到约束作用;竖向钢筋直径更不能太细间距不宜过大;对于墙厚大于160mm时,采取双层钢筋,而且水平筋应放在竖向筋的外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分析探讨

之间 , 因此, 在 设计 中对于框 支柱 变形的控 制情况较 为理想 。 当进 行框 支柱 的剪力设计时 , 剪压 比的大小 不得超过0 . 1 5 , 跟根 据配筋 情况 确定 设计值 , 同时要乘 以1 . 1 的放大 系数。 柱 内的纵向配筋率低于 1 . 2 %, 而箍
2 . 结构 设 计技 术要 点 ( 1 ) 在 建筑结 构设 计 中, 应 当充分 考虑到结 构构 件的竖 向荷 载所 产生的竖 向变形 。 鉴于对 于承受较大 竖向荷载 的构件 , 其 会产生相应的 轴 向变形 , 当构件承受一定量 轴 向变形后, 会导 致连 续梁的 受弯状态 出 现不 同程 度的变 化, 尤其是 会明显减小连 续梁 中间支座 的负弯矩 。 另外 对于预 制构件 的下料 长度, 也应 当考虑到轴 向变形 的影响 , 设计人 员应 根据轴 向变形 的数值 , 对下料 长度进行 适当的调整。 ( 2 ) 在建 筑结构 的设计中, 应 当要考虑水平荷载的 作用。 尤其是对 于高层建 筑结 构来说 , 构件在 竖 向荷 载作用下 ( 如 恒载 、 活载) 会产生
全性 情况下, 还需 要考虑 到工程成 本 的要 求。 因此 , 对于 结构 设计人员 难以进行贯通 , 简体局部变 形部位 的竖 向荷 载相对较 大, 因此在设 计基 来说 , 需 要不断 结合工程 实践经 验, 针对不同结构 类型情况而采 取有效 础板 厚时, 考虑增加 筒体 四周 的板厚 , 其值取为1 . 5 m, 而其他部位 的板 的合理设 计方案 , 采取 相适应的结构 设计方法。 厚则取为1 . O m。 在本工程 中是采 用软 件进行 基础的计算 的, 计 算时基础 采用的计算 模型 为弹性 地基 梁板, 为了确保计算结构 的精确度 , 应 特别 注意各种先进技 术资料 的收集和整理 。 3 . 3 框 支层结构 的设计 ( 1 ) 框支柱 的设 计。 鉴于控 制框支柱 的轴压 比为0 . 6 , 本工程所 采 用的 框支 柱截面 形式 有多种, 为1 3 0 0 × 1 3 0 0 或1 3 0 0 × 2 3 0 0 等几 种红 形 式。 在设计 中, 通过 相应 的计算可知 , 全部 的框支 柱在 受力方面都较 为 合理 , 没有出现异常 的情况 , 轴压 比均满足低于0 . 6 的要求, 在O . 4 1 0 . 5 2

建筑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模拟方法探讨

建筑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模拟方法探讨导论:建筑结构分析是用来预测和评估建筑结构在不同荷载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性能的一种工程计算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限元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建筑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有限元模拟方法通过将连续结构离散化为有限个小元素,并通过数学计算模拟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模拟和预测结构的行为和性能。

一、有限元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体分割成有限数量的离散部分,利用小单元上的控制方程得到整个结构局部及整体性能的近似解的数值方法。

其中,有限元模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离散化:将结构分割为离散的有限元素,一般采用三角形、四边形单元,或者更复杂的六面体、四面体等多面体元素。

2. 建立单元方程:通过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根据元素的形状和材料性质,建立方程来描述每个元素的力学性能,如应力、应变、位移等。

3. 装配方程:将单元方程装配成整个结构的方程组,利用单元方程和边界条件来求解结构的全局行为。

4. 边界条件:定义结构的边界条件,如支座约束、受力条件等。

这些边界条件对结构的行为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5. 求解方程:通过数值方法求解装配得到的结构方程,得到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信息。

6. 后处理:根据求解得到的结果,进行结构的分析和评估,如应力的判断、变形的分析等。

二、有限元模拟方法的优势有限元模拟方法在建筑结构分析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精度:有限元模拟方法具备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考虑非线性和动力特性时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行为。

2. 灵活性: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适用于各种结构形式和荷载情况,包括静力、动力和非线性问题。

3. 经济性: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际试验的数量和代价,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4. 可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将结构的内部行为和应力分布可视化,有助于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结构的性能。

5. 效率:有限元模拟方法可以通过并行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提高计算效率,快速得到结构的分析结果。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


2 确 定 整 体 结 构 的 合 理 性
整 体结构 的科 学性 和 合理 性 是 新规 范特 别 强 调 的 内容 。新 规 范用 于控 制结 构 整 体性 的 主要 指 标 主要 有 : 期 比 、 周 位移 比 、 刚度 比、 间受 剪 承载 层 力之比、 刚重 比 、 重 比等 。 ( ) 期 比是 控 制 结 剪 1周
Z a g Yz h n i u,Di u n J
( tl ri l eina dPa ntueo e o g ag H ri 5 0 0C i ) Me l g a D s n lnIs t f i nj n , abn1 04 h a au c g it H l i n
言 , 型数 的多少 于结 构 层数 及 结 构 自由度有 关 , 振
当结构 层数 较 多 或 结 构 层 刚 度 突 变 较 大 时 , 型 振
体现 最不 利地 震 作 用 方 向 的影 响 。 ( ) 构 基本 3结 周期 是计 算风 荷载 的重 要 指标 。设计 人 员如 果 不 能事 先 知道其 准确值 , 以保 留软 件 的缺省 值 , 可 待
果 的 , 须首 先确定 其合 理 取值 , 必 才能 保 证后 续计 算 结果 的正 确 性 。( ) 型 组 合 数 是 软 件 在 做 抗 1振 震 计算 时考虑 振型 的数量 。该 值 取值 太 小 不能 正 确 反映模 型 应 当考 虑 的 振 型 数 量 , 计 算 结 果 失 使 真; 取值 太大 , 仅 浪 费 时 间 , 可 能 使 计 算 结 果 不 还
发生畸变。《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51 1 2条规定 , 震 计 算 时 , 考 虑 平 扭藕 联 计 算 3— 抗 宜
结 构 的扭 转效 应 , 振型数 不宜 小 于 1 , 多塔 结构 5对 的振型 数不 应 小 于 塔 楼 的 9倍 , 计 算 振 型 数 应 且 使 振 型参 与 质 量 不 小 于 总 质 量 的 9 % 。一 般 而 0

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步骤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探讨作者:杨星赵兵简介:新规范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计算更加复杂多样,因此不可能一次完成,而应当从整体到局部、分层次完成。

主要计算过程可以分为四步进行:整体参数计算,整体合理性计算,构件优化计算和抗震性能验算。

每步计算中又包含多次试算,在上一步计算取得合理结果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计算,以便使结构计算过程科学化,提高设计工作效率。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探讨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

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

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以SATW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

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

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 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

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 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 。

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 ,若小于0.9 ,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 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 为止。

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

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 倍。

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

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 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 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

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

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

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

《高规》第4.3.5 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 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

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

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 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 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

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

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

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 条和《高规》4.3.5 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

(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

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

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

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

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 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

3 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 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 u 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四级及非抗震:E = E b、三级:EW0.35 (计算时取A S'= 0.3 A S)一级:EW0.25 (计算时取A S'= 0.5 A S)当E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

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

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

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

(3)柱轴压比计算: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 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 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

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

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

(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

(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

4. 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

《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

(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

(2)生成施工图以前,要认真输入出图参数,如梁柱钢筋最小直径、框架顶角处配筋方式、梁挑耳形式、柱纵筋搭接方式,箍筋形式,钢筋放大系数等,以便生成符合需要的施工图。

软件可以根据允许裂缝宽度自动选筋,还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施工图生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应仔细验证各特殊或薄弱部位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加密区长度、钢筋搭接锚固长度、配筋方式等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

规范这一部分的要求往往是以黑体字写出,属于强制执行条文,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4)最后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生成的配筋结果作合理性审核,如钢筋排数、直径、架构等,如不符合工程需要或不便于施工,还要做最后的调整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