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佛教词典

佛教词典
书中讲了八种,除了生老病死这四种除,还有四种,遇到怨仇的痛苦,亲人分离的痛苦,想得的得不到痛苦,比如钱财,地位,名利,。
感情等。
不愿意面对的要去面对的痛苦,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瘟疫等,这些都是人类挺大的痛苦。
《忍辱,精进,持戒,禅定,布施,智慧,》《戒忌,通俗,火供,不依人,资粮,忏悔,传教,动机,源泉,心净,中阴,心咒,特点,压力,全知,烧施,守戒,
弟子闻法时重要的法器过,
闻法弟子的三种过失,即;耳不听,如器口下覆过,心不记,如器过,底穿,漏过,具烦恼,如器不洁,终变污秽过。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以下是40个基础佛学名词的详解:1. 佛陀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指导众生达到解脱和智慧。
2. 法 (Dharma):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指导。
3. 巴利经 (Pali Canon): 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4. 因果 (Karma): 因果是一个基本的佛教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根据佛教,每个人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将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将带来痛苦和困难。
5. 悟 (Enlightenment): 悟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觉察,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6. 涅槃 (Nirvana): 涅槃是指完全解脱和自由的状态。
在佛教中,涅槃是通过消除痛苦和欲望而达到的。
7.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存在苦、苦的起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结的路径。
8.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是一个指导修行的路径,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行、生活、努力、念、定和禅定。
9. 三宝 (Three Jewels): 佛教信徒依赖的三个重要支持。
它们是佛陀、法和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集体)。
10. 慈悲 (Compassion): 对所有众生的无私关心和爱心。
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品质,也被视为培养智慧和修行的关键。
11. 戒律 (Precepts): 是佛教徒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定鼓励道德行为和避免伤害他人。
12. 禅定 (Meditation): 通过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方法,让思维平静,并提高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
13. 无我 (Anatta): 是佛教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没有永恒、自体或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教认为个体是由无数的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元素组成。
14. 空 (Sunyata): 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空无和不可分割的。
佛教用语大全

佛教用语一瞥十大经典佛教用语: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在成语中比比皆是。
许多我们随口说出或随手写出的成语,都源于宗教经典。
例如:“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
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
“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
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
“面壁九年”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
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这就是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
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等。
“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称为“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
“三位一体”,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的神的性质为圣灵。
“六神无主”,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佛教把“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生”,人得到极好的机会就叫“三生有幸”。
佛学名词解释

佛学名词解释
护法神(Dharmapala):佛教中的护法神是指那些受正法所赐的强大天神,他们赋予修行者电影力量,保护众生,并协助修行者克服一些精神和身体上的障碍。
菩提心(Bodhicitta):佛教中比较核心的概念。
它是指产生了慈悲心及为利众生而自己成佛的强烈决心,并通过正法修行,实现了这一目标的境界。
魔力(Maras):佛教中的魔力指那些不利于人类修行的魔鬼巨人,他们试图干扰人类安宁的生活,并试图使他们误入邪路,进而变成堕落者。
中道(Madhyamika):佛家乃至印度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派别,强调彼此融合、相辅相成,对修行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即不执着于任何极端,避免贪嗔痴三毒之苦。
六波罗蜜(Paramita):波罗蜜是指佛教修行中需要走的六个道程,即行布施、持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道路。
三毒(Trisna):三毒是佛教中指人类心灵中存在的三种烦恼,即贪、嗔、痴,为三种造成苦痛的罪恶之源,修行之人必须消除这些烦恼,以达到证悟之境。
佛学常见辞汇(十画)

佛学常见辞汇(十画)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陈义孝居士发布时间:2010-6-27 19:46:17繁體版【乘】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
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兼利】自他两利。
【冤亲】冤仇和亲爱的人。
【息慈】梵语沙弥,华译息慈,即止息世情以实行慈济。
【悔过】向三宝忏悔罪过。
【悟入】开悟实相的道理而入于实相的道理。
【旁生】即畜生,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桓因】释提桓因的简称,即帝释天。
【退转】修持不坚,工夫退步。
【马鸣】菩萨名,中天竺人,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尊称。
【骨塔】舍利塔。
【能所】自动之法叫做能,被动之法叫做所。
譬如六根对六尘,六根是能缘,六尘为所缘。
【特尊】特别尊贵的意思,是佛的尊号,因佛独超九界,与众不同。
【荼毗】华译焚烧。
【修生】由修行而生,与修证同义。
【修因】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结成佛的果。
【修行】依佛法的路线去行持实践。
【修惑】又名思惑,即贪嗔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错误。
【修善】1.断恶行善。
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修慧】三慧之一。
见三慧条。
【修斋】执行斋会。
【修德】用功修来的德,为二德之一。
【修证】修行证理。
【修忏】修行忏悔的方法。
【修得】由修而得。
【修道】1.修行正道。
2.菩萨于见道之后,再进一步,登入初地,渐进至十地,此时称为修道。
【修道所断】三断之一。
见三断条。
【修罗】阿修罗的简称,是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
【修罗酒】梵语修罗,华译无酒,相传阿修罗能饮如海量之酒,饮至没有酒饮,故名无酒。
【修罗道】六道之一。
【修罗趣】六趣之一。
【修罗妄执】修罗性骄慢,很固执己见,虽然被教化,但其心不动,所以听了至理名言,也不能开悟。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修因感果】修怎么样的因就会招感怎么样的果。
佛学常见辞汇

佛学常见辞汇一灭一地一异一灯一时一明一持一衲一食一谛一智一路一化一化五味之教一心一心三观一心三惑一心三智一心不乱一心归命一心合掌一心称名一业一业所感一如一如顿证一行一行三昧一实一实观一实乘一实相一实相印一实无相一实圆宗一实圆乘一实圆顿一念一念万年一念三千一念不生一念业成一念随喜一念相应一念相应慧一法一法句一法印一法妙一法界一法界心一空一空一切空一刹一刹那一相一相智一相三昧一相法门一乘一乘经一乘之机一乘菩提一乘圆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显性教一夏一夏九旬一真一真地一真如一真法界一真无为一真一切真一期一期无常一体一体三宝一体三身自性佛一道一道法门一小劫一中劫一中一切中一大劫一大车一大事因缘一日经一日三时一代教一代五时佛法一佛土一佛乘一佛世界一佛净土一切智一切智人一切智句一切智地一切智忍一切智者一切智相一切智智一切智藏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时一切经一切法一切法第一彼岸一切如来一切如来决定印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一切诸法一切有为一切有部一切有情一切万法一切义成一切世间一切种识一切种智一切唯心造一三昧一回忌一合相一说部一音教一弹指一微尘一转语一阐提一阐提迦一来向一来果一即三一即六一即十一即一切一九之生一九之教一月三身一四天下一四句偈一字三礼一字不说一尘不染一尘法界一处四见一超直入一锤便成一境三谛一莲托生一生补处一生入妙觉一假一切假一位一切位一断一切断一多相容不同门二入二力二义二凡二土二门二心二见二业二众二光二因二如二执二行二衣二观二余二利二序二忍二戒二护二报二求二证二识二身二际二和二明二果二苦二修二受二持二觉二语二食二乘二悟二根二流二教二谛二惑二智二答二道二罪二障二漏二德二檀二藏二世二世间二边二边三际二边中间无碍二足二足尊二空二空观二空真如二禅二禅天二无记二无我二无我智二无常二色身二应身二我见二我执二法身二胁士二皈戒二烦恼二真如二般若二解脱二种戒二种证二种施二种爱二种病二种三宝二种心相二种比丘二种世间二种出家二种布施二种生死二种因果二种自在二种佛土二种佛境二种声闻二种我见二种供养二种罗汉二种涅槃二种般若二种资粮二种寂静二种清净二种精进二种菩萨二种菩萨身二种菩提心二十部二十犍度二十二根二十五有二十五神二十五菩萨二十八天二十八部众二百五十戒七大七众七华七有七识七使七宗七空七垢七逆七趣七聚七支七支戒七佛七佛八菩萨七宝七宝狱七贤七贤七圣七证师七叶岩七圣财七圣觉七转识七金山七法财七法不可避七方便七加行七觉分七七斋七遮罪七种语七种辩七种无上七种布施七种不净七种忏悔心七重金山七常住果七菩提分七等觉支七陀罗尼七十五法七见二疑二无明八天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八会八邪八弃八味八宗八定八念八法八苦八轮八觉八迷八重八音八倒八海八难八智八堕八辈八教八梵八触八慢八遮八缠八辩八魔八圆八段八段五篇八相八相成道八大八大龙王八大地狱八大明王八大菩萨八大自在我八不八不净八不中观八不中道八海八难八智八堕八辈八教八梵八秽八慢八遮八缠八辩八魔八圆八段八段五篇八相八相成道八大八大龙王八大地狱八大明王八大菩萨八大自在我八不八不净八不中观八不中道八不正观八不显实八风八世风八圣八圣道八正道八忍八忍八智八识田八识心王八识体一八识体别八识二无我八戒八戒斋八戒斋八种胜法八分斋戒八种施八种谬八种法八种胜法八种别解脱戒八背舍八除入八胜处八部众八部鬼众八福田八福生处八灾患八妄想八游行八句义八支斋八变化八中洲八神变八颠倒八惟无八解脱八叶印八叶院八叶中尊八叶中台八叶莲台八叶莲花八叶肉团心八位胎藏八寒八热八功德水八功德水想八十种好八十诵律八十一品思惑八十八佛八十八品见惑八万法门八万法藏八万细行八万威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病八万四千光明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相好九众九识九恼九经九界九结九病九莲九难九想九僧九漏九横九辩九有九有情居九世九世间九地九地九品之惑九品九品行业九品净土九品觉王九品莲台九无学九华山九净肉九类生九种大禅九因一果九山八海九次第定九显一密九十六术九十六种外道十心十王十见十业十号十师十利十忍十戒十身十使十恩十恶十缠十障十智十佛十圣十德十魔十苦十轮十念十念处十念往生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心十力十力明十方十方刹十方净土十方业普现色身十因十因十果十习因十如十如是十如来地十来十来偈十夜十夜念诵十善十善巧十善戒十善十恶十善业道十善菩萨十度十度三行十界十界一念十界互具十界权实十界唯心十界一心平等大念十玄十玄门十支论十普门十长养十法行十法界十斋日十烦恼十无二十无碍十无尽戒十无尽藏十甘露王十甘露明十胜行十乘观十重戒十重无明十大愿十大弟子十不二门十不善业十波罗夷十波罗密十种仙十种佛十种自在十种行愿十种观法十种供养十种依果十种智力十种智明十种众生十种不净十种现益十种善知识十种方便十种方便戒十种方便学处十种有依行轮十遍处定十发趣心十金刚心十金刚心向果十个量等身十万亿佛土十莲华藏世界十一位十一想十一苦法十一切处十一遍使十一遍行惑十二入十二支十二处十二地十二光佛十二因缘十二有支十二行相十二行法轮十二法入十二重城十二无为十二门禅十二分教十二头陀十二真如十二部经十二缘门十二缘起十二愿王十四根十六心十六行十六行相十六观门十六神我十六知见十六罗汉十六游增地狱十八天十八界十八空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十八不共法人人天人见人执人道人身人空人空观人非人人我见人我执人师子人无我人无我智入入心入空入信入圣入灭入观入世入世法入法界入我我入入住出三心了生了因了悟了义了义经刀途力忍力波罗密三力三土三心三火三光三印三多三有三行三衣三观三达三余三忍三戒三报三灾三识三味三和三学三性三明三果三武三苦三举三修三受三垢三施三毒三衍三觉三语三根三途三病三难三教三断三尊三际三使三智三禅三缘三道三量三想三照三福三缚三障三境三漏三疑三德三慧三檀三乐三大三大部三大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三分三分别三支三支比量三车三车家三世间三世佛母三世觉母三世诸佛三世不可得三世无障碍智戒三业三业供养三业相应三皈三归三归五戒三因三因三果三因佛性三论三论宗三佛三佛土三佛子三佛身三佛性三佛语三身三身三德三身如来三身佛性三身寿命三宝三宝藏三法三法印三法身三法轮三法无差三祇三祇百劫三空三空门三空不空三空观门三空摩地三经三经一论三贤三贤四善根三轮三轮相三轮世界三轮体空三辈三辈九品三昧三昧印三昧佛三昧耶三界三界眼三界藏三界九地三界八苦三界火宅三界空花三界唯一心三界二十八天三相三相续三种有三种相三种爱三种常三种禅三种三观三种大智三种见惑三种世间三种布施三种回向三种成佛三种圆融三种悔法三种忍行三种身苦三种供养三种念佛三种法相三种律仪三种清净三种菩提三种阐提三种慈悲三种精进三乘三乘教三部三部经三部秘经三密三密加持三密相应三密瑜伽三谛三谛圆融三聚三聚净戒三聚圆戒三摩三摩地三摩半那三摩地法三摩耶道三藏三藏教三藏法师三藏十二部三七日三庄严三自性三具足三净肉三念处三念住三恶道三烦恼三颠倒三能变三般若三资粮三通力三杂染三菩提三三昧三三摩地三不退三不善根三不坚法三不净肉三无为三无性三无差别三无漏学三无漏根三善根三善道三善知识三平等地三平等观三平等戒三时教三时业三时年限三一二乘三十二相三十三身三十五佛三十六鬼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千三千净行三千实相三千性相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转法轮三生成佛三长斋月三会说法三周说法三品忏悔三解脱门三摩三耶三佛三耶三菩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大大士大心大咒大空大身大劫大姊大我大戒大种大雄大师大德大千大千世界大定大定智悲大觉大觉母大乘大乘心大乘戒大乘宗大乘法大乘经大乘教大乘三藏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结集大慈大慈尊大慈大悲大悲大悲咒大悲菩萨大悲阐提大悲三念住大人相大沙门大比丘大众部大三灾大菩提大菩萨大妄语大宝积大明咒大法雨大法鼓大法螺大势至大寂定大恶象大涅槃大摄受大度师大施主大藏经大灌顶大方等大方广大方广佛大地法大地善法大梵天大梵天王大圆觉大圆镜智大海众大海印大海十相大海八不思议大小二乘大小互入大白牛车大自在天大阴界入大日三部大日如来大事因缘大恩教主大般涅槃大随烦恼大善知识大施无畏者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机小劫小根小乘小乘戒小乘法小乘经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小三灾小随烦恼小烦恼地法上人上方上乘上座上根上慢上界上界天上二界上求下化下方下地下乘下根乞士乞食万万字万行万劫万境万法一如万法无滞万法唯识万德洪名子断子缚女天女僧女居士女六欲习气习性习种性凡夫凡愚凡小凡小八倒凡圣一如凡圣同居士口四口定口轮口密口业口业供养尸城尸弃佛尸罗尸罗不清净尸罗波罗蜜千手千手经千手真言千手神咒千手观音千手二十八部千如千如是千佛千佛名经千部论师千辐轮相己证己身弥陀唯心净土工巧明已今当已知根已达大德义净马鸣马头观音广长舌广长轮相广博身如来丈六应身飞行皇帝飞花落叶木鱼公案太虚反忍手印心心王心光心马心冰心印心地心师心灯心行心观心田心空心作心戒心证心识心咒心宗心波心经心垢心要心香心乘心珠心通心智心缘心量心源心猿心缚心心心心数心所心所有法心佛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性心性三千心法心法身心相心相应行心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心解脱心意识心生灭门心用四分心即是佛心不相应行法中有中观中劫中谛中尊中阴中阴身中阴了生中道中道义中道观中道实相中道第一义谛中千世界中后不食中随烦恼开士开会开光开显开荤开悟开眼开演开遮开经偈开山祖师开甘露门开示悟入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开缘说法开元三大士不定不空不二不二之门不二法门不动不动地不动法不动明王不动如来不生不生断不生不灭不死不死门不退不退土不退地不退转不退菩萨不断光不断常不与取不见举不但中不忏举不还向不还果不净肉不净行不净观不净说法不共业不共法不共无明不共佛法不共般若不住相不住生死不老不死不通忏悔不过中食不清净施不增不减不即不离不变真如不变随缘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动灭无为不染污无知不相应行法不思议变易生死双运双流仁者仁王仁王会仁王经法仁王菩萨仁波切五力五见五乐五宗五众五尘五行五观五过五忍五没五识五辛五性五家五明五法五苦五受五品五祖五结五衍五觉五食五悔五悭五痛五烧五衰五通五欲五盖五眼五惑五葬五障五境五智五大五大龙王五大使者五大明王五阴五阴魔五阴世间五阴盛苦五位五位百法五戒五戒法五戒二十五神五时五时八教五时说法五味五味禅五轮五轮际五浊五浊恶世五浊增时五逆五逆罪五乘五乘齐入五恶五恶趣五根五根本五教五教十宗五蕴五蕴非有五蕴皆空五趣五趣地五趣杂居地五部五部律五部大论五部秘经五部般若五部禅经五部灌顶五部大乘经五无间五比丘五台山五正行五杂行五利使五坚固五神通五如来五具足五法藏五百戒五八识五念门五钝使五种禅五净肉五净居天五种衲衣五种说人五种散乱五种不退五种比量五种布施五种邪命五种问难五种供养五种净食五种念诵五种法师五种法身五种甚深五种不应施五种增上缘五类天五类法身五重玄义五重唯识五处供养五家所共五相成身五停心观五俱意识五所依土五分法身五分法身香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三佛五十三参五十八戒五五百年五百大愿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六入六门六即六处六如六妄六尘六舟六因六忍六时六识六物六界六相六祖六衰六贼六通六难六瑞六境六蔽六方六方证明六方护念六大六大观六趣六趣轮转六喻般若六和六和敬六和合众六慧六念六念处六垢六垢法六度六度万行六道六道四生六道轮回六根六根本烦恼六欲六欲天六欲四禅六成就六妙门六斋日六著心六随眠六观法六观音六法戒六种印六种住。
佛教常用词俗解

佛教常用词俗解几乎所有接触到佛教的人都会说:佛教真是太高深了。
是啊,佛教确实是高深,但佛教也有很浅很近的一面,就象山,山很高,但山脚下离我们是近的;就象海,海很深,但海岸边总是浅的。
山很高,不可能高得连山脚下也没了;海很深,也不可能深得没有岸边了。
登山渡海,关键是找到上山的路径,渡海的码头。
从山脚下上山总是容易的,从码头上船总是容易的。
如果有向导带路,最高最高的山,爬起来也是快的,最深最深的海,渡过去也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向导,靠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就比较为难,比如登山遇到荆棘、悬崖,渡海遇到大风、暗礁。
怕只怕,在中途迷失了方向,学佛修行也一样,如果有明师指导,成就起来还是很快的。
在缺管明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佛是有点难,难就难在中途迷路,出现这个那个问题。
初学的人,在没有明师可依的情况下,自己找些佛书看,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文字关。
因为佛书里很多名词是梵音直接音译过来的,比如佛、菩提、涅槃之类,看不懂。
有些名词已经翻译成汉语,古人翻译的,那时候很容易懂,但过了上千年,词意可能发生变化,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空,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等。
这些文字关就象山路上的荆棘,水道上的暗礁,必须小心处理好。
为了便于初学佛者对于基本教义的把握和体证,我选择了一些最常用的佛教词语,进行通俗的解释,希望对初学佛者有所帮助。
空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
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
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学常见辞汇-七~九画

学常见辞汇-七~九画陈义孝居士编竺摩法师鉴定七画【弟子】徒众对老师的自称。
【伽蓝】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2.指佛教的护法神。
【伽蓝神】保护伽蓝(寺庙)的神。
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伽耶山】华译象头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
【但中】离开空有二边,但取中道,叫做但中,为天台别教的中观。
【但空】小乘人分析诸法时,但见空而不见不空,叫做但空。
大乘菩萨却说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但在空中自有不空之理,叫做不但空。
【但三衣】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比丘但持僧伽梨、郁多罗和安陀会的三衣,不再蓄存其他的衣。
【位妙】十妙之一。
【位不退】三不退或四不退之一,菩萨修到十住位以上,便不再堕落退失其地位。
【住心】安住于道的心。
见十住心条。
【住劫】四中劫之一。
【住果】安住于所证得的果位。
【住相】四相之一。
见四相条。
【住持】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
2.主持寺院的和尚。
【住持三宝】佛灭后安住于世界上保持佛法的三宝,木雕泥塑纸画的佛像,即住持佛宝,三藏经典,即住持法宝,剃发染衣的比丘,即住持僧宝。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也就是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
遍知是说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正觉是说所知正确真实而无外道那样邪见妄执的错误,所以佛的另一尊号叫做正遍知或正等觉。
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佛七】设立道场以做佛事七天。
若是念阿弥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观世音菩萨的叫观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陈义孝居士发布时间:2010-6-27 20:35:05繁體版【增劫】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之间,叫做增劫。
【增悲】在菩萨的种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种,速断烦恼而证佛果,叫做智增,不断烦恼而永利众生,叫做悲增。
悲增智增又名增悲增智。
【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
【增上缘】见四缘条。
【增上慢】见七慢条。
【增上心】1.强盛的心。
2.定心的别名,因定心的势力很强盛。
【增上心学】即定学,三学之一。
【增上戒学】即戒学,三学之一。
【增上慧学】即慧学,三学之一。
【增长】增进长大。
【增长天】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
见四天王条。
【增长广目】增长天与广目天。
【广目天】四天王天之一。
【广果天】色界四禅八天中之第三天名。
【广长舌】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
【广长轮相】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如来广长轮相。
【广博身如来】大日如来的别名。
【广狭自在无碍门】十玄门之一。
【影向众】见影响众条。
【影响众】又作影向众,为四众之一,诸佛与法身菩萨,为了赞助释迦如来的教化,于是应现如影如响之身,以拥护释迦如来的道场。
【德号】表现佛功德的名号。
【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确知诸法真相的智慧。
【慧力】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为五力之一。
【慧日】(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可】北魏洛阳人,初名神光,后在嵩山少林寺拜达摩为师,改名为慧可,承接达摩的衣钵,为禅宗之第二祖。
【慧目】智慧的眼目。
【慧足】见二足条。
【慧门】通入智慧的法门。
【慧命】把智慧当生命。
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当做生命。
【慧能】唐朝高僧,系中国禅宗之第六祖。
见惠能条。
【慧根】智慧的根性,为五根之一。
【慧学】三学之一。
【慧剑】(喻)智慧锋利如刀剑,能斩断一切的烦恼。
【慧远】中国东晋时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
【慧印】又名智印,即是决定不变的意思,如来的智慧,因契合诸法的实相,而决定不变,所以叫做慧印。
【慧印三昧】产生慧印的禅定。
【慧炬】智慧的火炬。
【慧炬三昧】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照明世间的险难。
【慧无减】十八不共法之一。
【憍】憍慢自大。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
【憍陈如】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摩顶】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
通常佛不是为了付嘱大法而抚摩弟子之顶,就是为了授记而抚摩弟子之顶。
【摩顶授记】摩顶是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授记是授将来成佛的预记。
【摩诃】译义为大、多、胜。
【摩诃衍】摩诃衍那的简称,华译为大乘。
【摩诃衍那】华译大乘。
【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简称。
【摩诃萨埵】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摩诃摩耶】即摩耶夫人,她是净饭王的夫人,也是释尊的母亲。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的简称,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
【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或目连,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称。
【摩诃般若】华译为大智慧,即佛照了诸法实相的智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华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摩诃般涅槃那】华译为大灭度,或大圆寂入。
见大般涅槃条。
【摩触】学法女六法之一。
【摩触戒】八波罗夷之一。
见八波罗夷条。
【摩呼洛伽】又译作摩侯罗伽,八部众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摩侯罗伽】见摩呼洛伽条。
【摩醯首罗天】华译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处。
【敷具】袈裟的别名。
【数门】数息门的简称,即数息观。
【数息门】六妙门之一。
【数息观】默数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乱的观法,为五停心观之一。
【乐】遇好缘好境而心情愉快。
【乐神】即乾闼婆,为八部众之一。
【乐邦】安乐的邦土,通常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乐果】至乐之果,即涅槃。
【乐受】三受之一。
【乐说】四无碍之一。
【乐说无碍】见无碍解条。
【乐说无碍智】见四无碍智条。
【乐变化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洁斋】谓停止淫事及断除酒肉。
【熟酥味】见五味条。
【热恼】因痛苦而身热心恼。
【热铁地狱】以热铁造成的地狱。
【嗔】恼怒打骂伤害别人,为三毒之一。
【嗔火】怒火。
【嗔心】嗔恚无忍的心,为三毒之一。
【嗔毒】三毒之一。
【嗔病】三病之一。
【嗔缚】三缚之一。
【嗔恚】三毒之一。
【嗔恚火】1.怒火。
2.(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嗔恚使】五钝使之一。
【缘】1.事物的相涉关系,如因缘。
2.攀附的意思,如攀缘。
【缘力】助缘的力量。
【缘心】攀缘事物的心。
【缘日】结缘的日子。
【缘因】见二因缘。
【缘成】众缘和合而成。
【缘事】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叫做缘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则叫做缘理。
【缘理】观念真理。
见缘事条。
【缘缘】又名所缘缘,即所缘之缘,为四缘之一。
【缘生】众缘和合而生。
【缘起】1.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
2.事情起始的缘由。
【缘起门】二门之一。
见二门条。
【缘起中道】缘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缘起,这即是中道义,中道即般若无分别慧,亦名无所得智。
【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
【缘缺不生】谓虽然主因存在,但缺乏助缘,一切事物还是不能显现。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缘觉乘】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
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缘觉法界】十法界之一。
【缘觉菩提】三菩提之一。
【缘虑心】四种心之一,即攀缘境界而又思虑事物的心。
【缘缚断】断所缘之縳。
【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羯磨僧】办理授戒忏悔等事的师父。
【羯磨戒师】与羯磨阿阇梨同。
【羯磨阿阇梨】又名羯磨戒师,或简称戒师,即授戒时读羯磨文的师父,为授戒三师之一。
【莲邦】极乐世界的别名,因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居住在莲花之中。
【莲刹】极乐世界的别名。
【莲胎】念佛往生弥陀净土的人,都在莲花之中托生,因此莲花好像母胎,所以叫莲胎。
【莲座】莲华的台座,即佛座。
【莲眼】青莲华之眼,即佛眼。
【莲宗】净土宗。
【莲宗九祖】净土宗的九位祖师,即初祖圆悟大师庐山东林慧远和尚,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和尚,三祖冲山般舟承远大师,四祖衡州云峰法照国师,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和尚,七祖武林昭庆省常和尚,八祖古杭云栖莲池大师,九祖凤山梵天省庵法师。
【莲华】植物名。
印度共有四种的莲华,即优钵罗华、拘物头华、波头摩华、芬陀利华,亦即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莲华,通常所说的莲华,是指芬陀利白莲华。
佛教以莲华代表清净,因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莲华子】莲华部的弟子。
【莲华衣】又名莲花服,袈裟的别名,取清净无染之义。
【莲华坐】1.半跏坐名吉祥坐,结跏趺坐即是莲华坐。
2.莲华的台座。
【莲华部】胎藏界三部之一,或金刚界五部之一。
【莲华念诵】五种念诵之一。
见五种念诵条。
【莲华胜会】修行念佛的集会。
【莲华藏世界】简称华藏世界,即诸佛报身的净土,因为是由宝莲华所成,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
释迦的华严,华严经所说者是,弥陀的华藏,观经所说之极乐是,大日的华藏,大日经胎藏界密严经所说之密严国是。
见华藏世界条。
【诽谤正法】诽谤佛法。
正法即佛法,诽谤佛法的人叫做谤法阐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难成佛。
【调御师】佛的别名。
见调御丈夫条。
【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佛能调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们发心修道。
【论】佛自己议论问答以辨别道理,或是佛弟子议论佛的说话或法相,只要与佛法相应的,都叫做论,为三藏之一。
【论部】三藏中的论藏。
【论藏】三藏之一。
见三藏条。
【贤】证悟真理的人叫做圣,比圣略逊一筹的人就叫做贤。
【贤人】指证得各种果位,但还没有证得法身的人,如声闻乘预流果以前及菩萨乘初地以前的修行人,都叫做贤人。
【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即叫做圣。
【贤首】1.比丘的尊称,与贤者尊者同义。
2.人名,为华严宗之第三祖。
【贤首宗】华严宗,因此宗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别名为贤首宗。
【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贤劫千佛】现在的住中劫,名叫贤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是名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其中之第四尊佛。
【贤胄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于佛灭后三百年,由犊子部中流出,但所说者与犊子部同。
【质多】又作质多耶,或质帝,华译为心,即虑知的心。
【质帝】见质多条。
【质多耶】见质多条。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趣寂】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
【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
轮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
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
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
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
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
参考转轮王条。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轮宝】转轮王的宝器。
这种宝器当轮王游行时,必先自前进,以制伏四方,有金银铜铁四种,故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的分别。
【轮转】与轮回同义。
【遮戒】二种戒之一。
见二种戒条。
【遮性】遮戒与性戒。
见二种戒条。
【遮恶】遮止作恶。
【遮罪】触犯遮戒之罪。
戒有性戒和遮戒二种,杀盗淫妄是性戒,饮酒等禁戒是遮戒。
触犯性戒之罪重,触犯遮戒之罪轻。
【遮那】又作舍那,毗卢遮那的简称。
显教用舍字,密教用遮字。
【遮那教主】毗卢遮那如来是真言两部的教主。
【沩山】唐潭州沩山禅师,名灵祐,福州长溪人,参百丈怀海禅师,究明心法,值武宗毁佛,裹头隐藏于民间,大中初,还为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寿八十三。
【澄观】人名,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清凉法师,为华严宗之第四祖。
【剑山】又名剑树,为十六游增地狱之一。
【剑树地狱】十六小地狱之一。
【拨无因果】不相信有因果报应的道理。
【弹偏斥小】弹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
【叹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