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或复发史
有急性症状 排除再感染可能
隐匿型
一年内有菌痢史 无症状 粪培养阳性或肠镜支持
诊断
七、辅助检查
血象:WBC及N升高;慢性可贫血 粪检:眼观 镜检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
免疫荧光球菌法 PCR技术 肠镜检查:急性期避免做
八、诊断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或绞痛,阵发性; 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 便性:稀水便,数次后转粘液脓血
便(不臭,腥味) 里急后重:明显 腹部压痛:左下腹明显
轻型(非典型):
全身症状:轻或无 腹痛及压痛:轻微 腹泻:少于10次/天, 便性:为糊状或水样便,可带粘液。
无脓血便, 里急后重:不明显 易误诊为肠炎
重型:基础状态差者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以直肠 和结肠粘膜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 为基本病理变化,临床以发热、 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里 急后重、腹部压痛等主要表现的
常见肠道传染病。
二、病原学
1、志贺氏菌属的特性:G-兼性菌, 有菌毛,具侵袭力
腥臭
状 无粪臭
大便镜观 少数破碎的白细胞 成串 大量成堆脓细胞 多数新鲜
的陈旧的红细胞 可有阿 分散的红细胞 常见巨噬细
米巴 夏科莱登氏晶体 胞
大便培养 无痢疾杆菌生长
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镜检查 溃疡散在 边缘充血隆起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肠壁
中央下陷 溃疡间粘膜正常 增厚 溃疡表浅
并发症 肝脓肿等
关节炎 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
脑疝
组织缺氧

肺 DIC
心功能不全 肺不张 肺水肿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2023/6细/8 菌性痢疾(大体)
细菌性痢疾(镜下)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③溃疡形成: 约发病一周,假膜溶解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 表性溃疡。 ④愈合: a. 溃疡趋向愈合时,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形成明显瘢痕; b. 少数较大的溃疡,愈合后可形成表浅的瘢痕,一般不引起 肠狭窄。
三、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部分进入肠道, 通过肠道的防御功能,肠粘膜上皮分泌的特异性抗体的排斥作用, 使其不能侵袭肠粘膜而发病。当受冷、暴饮、暴食、过度疲劳等诱 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使感染少量病原菌也会致病。痢疾杆菌 侵入肠粘膜上皮后,首先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菌体裂解后释放 出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肠粘膜炎症。痢疾杆菌必 须侵入肠粘膜才能致病,故痢疾杆菌对肠粘膜的侵袭力是致病的主 要因素。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好发年龄:2~7岁儿童 (2)病因: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 (3)特征:起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中毒症 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4)肠道病变: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5)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痢疾杆菌毒素高度敏感。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 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 ②假膜性炎: 肠粘膜表层坏死,与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 细菌形成假膜。 肉眼,假膜呈灰白色、糠皮样,如出血严重或被胆色素浸染时, 假膜则分别呈暗红或灰绿色。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细菌性痢疾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志贺菌属分群及特点目前发达国家以D(宋内菌群)群为主,我国以B(福氏菌群)群为主,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

A群B群(福氏菌群)C群D群(宋内菌群)记忆:中国人民多财多福!关于细菌性痢疾哪项正确A.我国以福氏菌群为主B.我国以鲍氏菌群为主C.我国以志贺菌群为主D.我国以宋内菌群为主E.各群发病率基本相同[答疑编号700883206101]答案:A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属于A.沙门菌属B.志贺菌属C.弧菌属D.福氏菌属E.宋内菌属[答疑编号700883206102]答案:B志贺菌属→菌群致病因素:内毒素各群、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小结: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脑√总结: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霍乱弧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流脑球菌,菌痢,伤寒——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记忆:外面闯祸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是A伤寒B菌痢C霍乱D流脑E乙脑[答疑编号700883206103]答案:CA群还可产生外毒素(包括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临床症状较重。

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可以产生外毒素:A.A群B.B群C.C群D.D群D.E群[答疑编号700883206104]答案:A记忆:利刃出鞘刺杀外敌A群感染症状最重,D群感染最轻,B群介于二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小结:各群特点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临床表现最重A.A群B.B群C.C群D.D群E.各群基本一样[答疑编号700883206105]答案:AA.志贺痢疾杆菌B.舒密次痢疾杆菌C.福氏痢疾杆菌D.宋内痢疾杆菌E.鲍氏痢疾杆菌我国近年来引起菌痢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答疑编号700883206106]答案:C所引起菌痢多数症状轻,非典型病例较多者[答疑编号700883206107]答案:D能产生神经毒素的痢疾杆菌是[答疑编号700883206108]答案:A生存能力外界的生存力较强尤以D群菌最强,B群菌次之,A群菌最弱耐低温,在水果、蔬菜中可存活1~3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一、病原学痢疾杆菌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 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真题库】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D.舒氏痢疾杆菌E.志贺氏痢疾杆菌答案:A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1~2题共用题干)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 5~10个/HP【真题库】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答案:B【真题库】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B.发生肠出血C.转为慢性菌痢D.发生癌变E.合并败血症答案:C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以肠出血为主, 先为鲜红色,后为暗红色,伴剧烈腹痛 和休克。 (3)肠套叠:儿童多发,腹痛为主,有肠 型,可触及肿块,大便血样,不含粪质。 (4)急性阿米巴痢疾:见表
病原 流行病学 潜伏期 全身症状
胃肠道
压痛部位 大便检查
结肠镜检
急性菌痢 志贺菌 散发性、可流行 数小时至7天 重,多有发热 毒血症状明显 腹痛重,里急后重 腹泻数十次 左下腹多见 量少,粘液脓血便 镜检大量红白细胞 可见吞噬细胞 培养有志贺菌 弥漫充血、水肿及 浅表溃疡,直肠乙状 结肠
(二)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2个月。 两方面因素: 1.人体因素: ① 轻型病例未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彻底或 不及时; ②原有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或肠道 分泌性IgA↓。 2.细菌因素: ①福氏易导致慢性;②菌株耐药,虽经正 规治疗,但仍转为慢性。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 愈,时轻时重。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伴贫 血、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劳动 力减退。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症状比急 性轻,疗效不如急性好。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病史,近期 (2个月以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但 乙状结肠镜检有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 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3.病原治疗(包括抗生素及化学制剂): (1)喹诺酮类: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 (3)其他:庆大、卡那、氨苄青、利福 平头孢、灭滴灵、痢特灵……。
(二)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注意饮食。 2.病原治疗: a.2~3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复2~3个疗程。 b.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接触病变部位,起 杀菌和刺激新生肉芽的作用。 N-S 50ml 痢特灵 0.4 地米 5mg 莨宕片 8m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体抵抗力
B、志贺菌进入消化道 不发病的原因
1、胃酸杀死。2、正常菌 群的拮抗作用。3、肠粘膜 的分泌型IgA阻止对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吸附。
C、志贺菌进入消化道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
引少起菌发血病症的败机血制症 殖,肠粘膜炎症、固有层小 原因:细菌被呑噬 血管循环障碍,肠粘膜炎症
细胞呑噬;少侵入 坏死溃疡,腹痛腹泻脓血便。
3、中毒型
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及紫绀, 早期血压正常,但亦可降低甚
A、休克型
至测不出,脉搏细速甚至触不
B、脑型
到,亦可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
C、混合型
等的意识障碍。此型常见。
二、慢性菌痢
29
潜伏期
严重脑症状为主,脑血管痉
临床表现
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
一、急性菌痢 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
1、普通型(典型) 发生脑疝。表现为烦躁不安、
假膜(由大量纤维素、坏死 物、中性粒细胞、红细胞、 细菌、浆液等形成),呈糠 皮状,灰白/灰绿/暗红。
2、慢性期
3、中毒型
19
病理
肠粘膜的基本病变
1、急性期 ● 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特征性改变) ● 溃疡形成 (病程约1w后出现) 2、慢性期 3、中毒型
浅表,呈大小形状不一的“ 地图状”,溃疡间粘膜披覆 有假膜
用基因探针或PCR法 检测,目前未广泛 应用。
优点:1、能缩短检测时间。2、 不受抗生素的影响。3、细菌培 养阴性的患者也能使用。
38
并发症及后遗症
1、*志贺菌败血症——
志贺菌侵入血流 繁殖产生毒素引
重要并发症, *死亡原因是感 染性休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
起临床综合征
征,确诊血培养出志贺菌。*
2、关节炎
1、普通型(典型) 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2、轻型(非典型) 故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
3、中毒型 A、休克型
(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 现。
B、脑型
5. *肠道症状轻甚至无腹痛及腹
C、混合型
泻症状。
二、慢性菌痢
28
潜伏期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2、轻型(非典型) 表现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
33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有急性菌痢史,近期(2个月 以上)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 症状,但大便培养有志贺菌, 乙状结肠镜检有炎症甚至溃疡 等病变。
34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粪便检查 1、外观,镜检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4、志贺菌核酸检测
20
21
22
病理Βιβλιοθήκη 粘膜的基本病变1、急性期 ● 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特征性改变) ● 溃疡形成 (病程约1w后出现) 2、慢性期 3、中毒型
慢性期:肠粘膜水肿 及肠壁增厚,溃疡 不断形成及修复, 引起息肉样增生及 疤痕形成,导致肠 腔狭窄。
23
病理
肠粘膜的基本病变
1、急性期 ● 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特征性改变) ● 溃疡形成 (病程约1w后出现) 2、慢性期 3、中毒型
急性阿米巴痢疾
1、病原及流 志贺菌,流行性 行病学
阿米巴原虫,散 发性
2、全身症状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 症状
3、胃肠道症 腹痛重,有里急后

重,腹泻每日10数
次至数10次,多为
左下腹压痛
多不发热,少有 毒血症症状
腹痛轻,无里急 后重,腹泻每日 数次,多为右下 腹压痛
43
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鉴别要点 4、粪便 检查
由于该病好发在战时,曾被 称为“战争伴随病”。
2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痢疾的记载?为什么称痢疾杆菌 为志贺氏痢疾杆茵?
痢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医学书籍中,周朝 (公元前11世纪后)即有本病的记载。
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 (公元前5世纪)。
1899年,日本人志贺氏首先发现菌痢由痢疾杆菌 引起。
结肠局部病变轻(卡他 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仅有充血水肿,少有溃 疡。但可见多数脏器 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 增加;大脑、脑干水 肿,神经细胞变性、 点状出血;肾小管上 皮细胞变性坏死,肾 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24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数小时至7天)
临床表现
1、痢疾志贺菌感染重 2、宋内志贺菌感染轻 3、福氏志贺菌感染处于两
35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粪便检查 1、外观,镜检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4、志贺菌核酸检测
急性期血白细胞轻至中度 增高,多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增
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36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粪便检查 1、外观,镜检
粘液脓血便,无粪质,镜 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及红细胞。
3、小儿脑型中毒型菌痢 4、赖特尔(Reiter)综合征
耳聋、失语、 急性心肌炎、 肢体瘫痪。
40
诊断
流行病学史 典型临床表现 确诊依据:
发病多在夏秋季,有进食 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 触史。
大便培养出志贺 菌
值得注意的是中毒性痢疾胃肠 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 *应及时用直肠拭子采便或盐水 灌肠取便送检。
A、休克型 B、脑型 C、混合型
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 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 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 无脓血,轻微腹痛无明显 里急后重,3-7天痊愈。
二、慢性菌痢
27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 儿童多见。 2. 起病急,凶险。
3. 高热。
临床表现
4. 全身严重毒血症状,精神萎
一、急性菌痢
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可
特点:1、发生率0.4%-7.5%。
34、、小赖儿 特脑 尔型 (R中e毒iter性)菌综痢2志、贺多菌发为生主于要儿病童原。菌3、。福氏
合征
39
并发症及后遗症
1、*志贺菌败血症——
志贺菌侵入血流繁殖 产生毒素引起临床综 合征 2、关节炎
急性期或恢复期偶并发大 关节的渗出性关节炎,为 变态反应所致,与疾病的 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5、乙状 结肠镜检 查
急性菌痢
急性阿米巴痢疾
量少,粘液脓血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
便,镜检有多数 便,有腥臭,镜检白
白细胞及红细胞, 细胞少,红细胞多, 可见吞噬细胞, 有夏-雷晶体,有溶组 粪便培养有志贺 织阿米巴滋养体 菌
肠粘膜弥漫性充
血、水肿及浅表 溃疡
肠粘膜大多正常,有
散在溃疡,边缘深切, 周围有红晕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4、志贺菌核酸检测
早期快速诊断, 但粪便抗原成分 复杂,易假阳性
大便培养出志贺菌确诊。* 注意:抗菌药前取样;标本 新鲜;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 早期多次送检培养阳性率高; 同时做药敏。
37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粪便检查 1、外观,镜检 2、病原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4、志贺菌核酸检测
流行情况 免有疫交,叉有抗交药叉性抗。药*是性易。复发和重复
感染原因。
全年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 夏秋季多发。儿童多见, 其次为中青年。
12
发病机理
A、是否发病的取决因素 B、志贺菌进入消化道不发病的原因 C、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引起发病的机制 D、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13
发病机理
细菌数量、致病力 A、是否发病的取决因素 (*重要侵袭作
原因:1、气温条件适合志 贺菌生长繁殖 2、苍蝇多, 传播媒介多3、天热易感者 喜冷饮及生食瓜果蔬菜等 食品 4、胃肠道防御功能 降低
11
流行病学(小结)
传染源
菌痢病人及带菌者,非典型、 慢性病人、带菌者意义大。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普遍遍易易感感,,病病后后有有一一定定免免疫疫力力; ;不 不同同菌菌群群、、血血清清型型之之间间无无交交叉叉免疫,
1、普通型(典型)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B、
2、轻型(非典型) 耐药菌株感染。C、原有营养不
3、中毒型
良及免疫功能低下。D、原有慢
A、休克型
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
B、脑型 C、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
炎,肠寄生虫病。 3、分型:慢性迁延型;急性发
作型;慢性隐匿型。
31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 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 营养不良及贫血,亦可腹泻与 便秘交替出现。部分病人可扪 及增生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
32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有慢性菌痢史,因进食生冷食 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 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 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多 不明显。
消化道传播
9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普遍易感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短暂 而不稳定,不同菌群、血清 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有交叉 抗药性,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10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全年发生,但有明显 季节性,夏秋季多发。 儿童多见,其次为中 青年。
之,A群菌最弱。
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情况
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菌痢病人和带菌者。其中以 非典型病人与慢性病人及带 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且管理 困难,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
流行情况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