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养生
药膳养生食疗食谱大全

药膳养生食疗食谱大全1. 清热滋阴汤材料:生石花、玉竹、沙参、麦冬、枸杞子、冰糖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调味,继续煮10分钟即可食用。
2. 补血养颜粥材料:红枣、黑米、莲子、百合、桂圆肉、冰糖做法:将黑米、莲子、百合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红枣、桂圆肉和冰糖,继续煮10分钟即可。
3. 枸杞蒸鳕鱼材料:鳕鱼片、枸杞、姜丝、葱段、料酒、盐做法:将鳕鱼片洗净,在鱼片上撒上枸杞、姜丝和葱段,加入料酒和盐腌制10分钟,上锅蒸10分钟即可。
4. 红枣山药糕材料:红枣、山药、糯米粉、蜂蜜做法:将山药去皮切块,放入搅拌机搅打成糊状,加入糯米粉和蜂蜜拌匀,再加入红枣碎搅拌均匀,倒入蒸锅蒸熟即可。
5. 蜜枣核桃糊材料:红枣、核桃仁、蜂蜜做法:将红枣和核桃仁用搅拌机搅打成糊状,加入蜂蜜搅拌均匀,放入冰箱冷藏后即可食用。
6. 香菇煲老鸭汤材料:干香菇、老母鸭、生姜、料酒、盐、胡椒粉做法:将香菇提前泡发,老母鸭切块,姜切片备用。
将鸭肉放入开水中焯水,去腥。
将所有材料加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慢慢炖煮2小时,加入盐和胡椒粉调味即可食用。
7. 葡萄柚苹果沙拉材料:葡萄柚、苹果、蜂蜜、柠檬汁做法:将葡萄柚和苹果切成小块,加入适量柠檬汁和蜂蜜拌匀即可。
8. 核桃莲子糖水材料:核桃仁、莲子、红枣、冰糖做法:将核桃仁用搅拌机打成粉状,将莲子和红枣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改小火煮15分钟后加入冰糖和核桃粉,继续煮10分钟即可食用。
9. 黄豆煮排骨材料:黄豆、猪排骨、枸杞子、红枣、葱姜蒜、盐、生抽做法:将黄豆提前浸泡。
将猪排骨焯水去血水。
锅中加水,放入猪排骨、黄豆、枸杞子、红枣、葱姜蒜,煮沸后转小火炖1个半小时,加入盐和生抽调味即可。
10. 五谷杂粮粥材料:小米、糯米、红豆、绿豆、薏米、玉米、黑米、红枣、冰糖做法:将小米、糯米、红豆、绿豆、薏米、玉米、黑米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改小火煮30分钟后加入红枣和冰糖,继续煮10分钟即可食用。
药膳养生食谱菜谱美食大全

药膳养生食谱菜谱美食大全1. 红枣茶- 材料:红枣、红糖、水- 做法:将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适量红糖煮溶,即可饮用。
2. 蜂蜜柚子茶- 材料:柚子、蜂蜜、水- 做法:将柚子切成薄片,放入杯中,加入适量蜂蜜,倒入热水,搅拌均匀即可。
3. 川贝雪梨糖水- 材料:川贝、雪梨、冰糖、水- 做法:将川贝洗净,与雪梨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和冰糖,煮沸后转小火炖煮30分钟,待川贝溶化即可食用。
4. 酸辣汤- 材料:猪肉、豆腐、黑木耳、葱姜蒜、辣椒、醋、酱油、盐- 做法:将猪肉切成丝,黑木耳泡发切片,葱姜蒜切碎,辣椒切段。
锅中倒入适量水,煮开后放入豆腐丝、黑木耳和猪肉丝,大火煮沸后加入葱姜蒜、辣椒段、醋、酱油和盐,搅拌均匀煮2分钟,即可享用。
5. 红糖姜茶- 材料:红糖、生姜、水- 做法:将生姜切成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和红糖,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5分钟,待姜味和糖溶入水中后即可饮用。
6. 枸杞炖鸡汤- 材料:鸡肉、枸杞、姜片、盐、水- 做法:将鸡肉切块,枸杞洗净。
锅中加入适量水烧开,放入鸡肉块、姜片和枸杞,转小火炖煮30分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7. 菠菜芝士汤- 材料:菠菜、芝士、鸡蛋、盐、胡椒粉、清汤- 做法:将菠菜洗净切碎,芝士切小块。
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
锅中加入适量清汤烧开,放入菠菜和芝士,搅拌均匀后缓慢倒入鸡蛋液,继续搅拌至鸡蛋煮熟,加入适量盐和胡椒粉调味,即可享用。
8. 清炖瘦肉汤- 材料:瘦肉、红枣、莲子、枸杞、盐、水- 做法:将瘦肉切块,红枣和莲子洗净。
锅中加入适量水烧开,放入瘦肉块、红枣、莲子和枸杞,转小火炖煮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9. 花生炖排骨汤- 材料:花生、排骨、红枣、盐、水- 做法:将花生浸泡2小时,排骨焯水去血水。
锅中加入适量水烧开,放入排骨、花生、红枣,转小火炖煮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享用。
10. 枸杞银耳莲子汤- 材料:银耳、枸杞、莲子、冰糖、水- 做法:银耳泡发切小块,枸杞和莲子洗净。
家庭药膳养生食谱

家庭药膳养生食谱1. 温养生汤材料:生姜片、红枣、莲子、枸杞子、糯米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加入适量清水和糯米放入炖盅,大火炖煮3小时,即可饮用。
此汤有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的作用。
2. 红枣桂圆糯米粥材料:红枣、桂圆肉、糯米、冰糖做法:先将糯米洗净泡水30分钟,红枣去核,桂圆肉洗净备用。
将泡好的糯米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加入红枣和桂圆肉,继续小火煮15分钟,最后加入冰糖搅拌至糖融化,即可享用。
此粥具有补血益气、滋补养颜的功效。
3. 枸杞炖猪心材料:猪心、枸杞子、生姜片、料酒、盐做法:将猪心洗净切块,枸杞子洗净备用。
将锅中烧开水,放入猪心焯水去腥,捞出备用。
炒锅中加入适量油,放入生姜片炒香,倒入猪心翻炒片刻后加入料酒炒匀。
再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3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子和盐,再炖煮10分钟即可。
此菜具有养血安神、补肾益精的功效。
4. 黄花菜炒豆腐材料:黄花菜、嫩豆腐、葱姜蒜、盐、鸡精做法:黄花菜提前泡发30分钟,豆腐切块备用。
锅中加入适量油,放入葱姜蒜炒香,加入黄花菜翻炒片刻。
再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豆腐块焯水去腥。
捞出豆腐块,加入煮熟的黄花菜继续翻炒,最后加入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此菜具有清热解毒、滋润养颜的功效。
5. 香菇枸杞炖鸽子材料:鸽子、香菇、枸杞子、红枣、姜片、料酒、盐做法:将鸽子宰杀后洗净备用。
香菇泡软,红枣去核。
将锅中烧开水,加入鸽子焯水去腥,捞出备用。
炒锅中加入适量油,放入姜片炒香,倒入鸽子翻炒片刻后加入料酒炒匀。
再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45分钟,最后加入香菇、枸杞子和红枣,再炖煮15分钟即可。
此菜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的作用。
请记住,在文中不能使用与标题相同的字词。
简单药膳养生食谱

简单药膳养生食谱
1. 红枣莲子汤:
- 材料:红枣10颗、莲子20粒、冰糖适量、水适量。
- 做法:将红枣和莲子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再
加入适量冰糖。
将锅加热至开锅,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食用。
红枣莲子汤具有养血安神、美容养颜的功效。
2. 蜂蜜柠檬水:
- 材料:柠檬1个、蜂蜜适量、温水适量。
- 做法:将柠檬洗净,切片后放入杯中。
加入适量温水,再
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蜂蜜柠檬水可以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
3. 枸杞炖鸽肉:
- 材料:鸽肉250克、枸杞适量、生姜适量、料酒适量、盐
适量。
- 做法:将鸽肉切块,用开水焯水后捞起备用。
炒锅加热,
放入适量生姜炒香,再放入焯过水的鸽肉煸炒。
加入适量料酒煮片刻,再加入适量清水,放入枸杞和盐,炖煮30分钟即可
食用。
枸杞炖鸽肉有滋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
4. 蒸蛋羹:
- 材料:鸡蛋2个、鸡汤适量、盐适量、葱花适量。
- 做法: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鸡汤和盐,搅拌均匀。
将蒸锅加热,放入蛋液,撒上葱花,用中火蒸6-8分钟即可食用。
蒸蛋羹有养阴润燥、益气补血的作用。
5. 绿豆糖水:
- 材料:绿豆100克、冰糖适量、水适量。
- 做法:将绿豆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适量冰糖。
将锅加热至开锅,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食用。
绿豆糖水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日常药膳养生食谱大全书

日常药膳养生食谱大全书1. 粥类汤羹- 青菜豆腐粥:将绿色蔬菜和豆腐一起煮粥,增加营养。
适合缺乏蔬菜摄入的人群。
- 鸡肉蘑菇汤:将鸡肉和新鲜蘑菇熬煮成汤,有益于养胃。
- 养肺汤:将猪肺、沙参、银耳煲汤,具有滋补肺肾的功效。
2. 蔬菜类- 番茄黄瓜沙拉:将新鲜番茄和黄瓜切丁,加入适量的橄榄油和盐调味,清爽又健康。
- 青椒土豆丝:将青椒和土豆切丝,炒至熟软,既有蔬菜的营养,又能增加饱腹感。
- 清炒时蔬:将时令蔬菜切块,用少量植物油快速翻炒,保留蔬菜的鲜嫩口感。
3. 豆类- 红豆沙汤圆:将糯米制成汤圆,加入红豆沙煮熟,具有补血益气的功效。
- 黄豆炖排骨:将黄豆和排骨一起炖煮,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骨骼的发育。
4. 鱼类- 清蒸鲈鱼:将新鲜的鲈鱼用姜丝和葱段蒸熟,保持鱼肉的鲜嫩口感。
- 酸菜鱼汤:将酸菜和鱼片一起煲汤,酸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免疫力。
5. 粗粮类- 燕麦片牛奶粥:将燕麦片和牛奶煮成粥,富含纤维和蛋白质,适合早餐食用。
- 紫薯红薯糯米饭:将紫薯、红薯和糯米一起蒸煮,既有主食的能量,又能提供丰富的纤维。
6. 果蔬汁- 西瓜甘草汁:将西瓜和甘草一起榨汁,具有清热解渴的作用。
- 胡萝卜苹果汁:将胡萝卜和苹果一起榨汁,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益于眼睛和皮肤的健康。
7. 主食- 香菇鸡肉炒饭:将香菇和鸡肉炒熟,与煮熟的米饭拌炒,口感香浓可口。
- 五谷杂粮面:将小米、红豆、燕麦等五谷杂粮煮熟,做成面条,富含多种营养。
8. 饮品- 薏米红枣茶:将薏米和红枣一起煮沸,具有清热解毒,美容养颜的功效。
- 菊花枸杞茶:将菊花和枸杞泡水,具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这些都是日常药膳养生的食谱,适量饮食有益于身体健康。
调理身体的药膳养生食谱

调理身体的药膳养生食谱药膳养生食谱一:1. 鸽肉红枣汤材料:鸽肉250克,红枣15枚,枸杞10粒,生姜片数片。
做法:将鸽肉洗净,与红枣、枸杞、生姜一同放入炖盅中,加适量清水,用文火慢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此汤具有补血益气、养颜美容的功效。
2. 五谷薏米粥材料:糯米50克,小米50克,红豆50克,薏米50克,黑米50克,水适量。
做法:将五谷淘洗干净后浸泡半小时,然后放入电饭煲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粥即可。
此粥有健脾养胃、益气补血的功效。
3. 花菇炖鸡脚材料:干花菇5朵,鸡脚适量,姜片适量,蒜瓣适量,料酒适量,酱油适量,盐适量,清水适量。
做法:鸡脚焯水后捞出备用。
花菇提前泡软,然后与鸡脚、姜片、蒜瓣一同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再加入料酒、酱油、盐,用小火炖煮2小时即可。
此菜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功效。
4. 红枣莲子汤材料:红枣10枚,莲子适量,百合适量,山药适量,冰糖适量,水适量。
做法:莲子、百合提前泡发,山药去皮切块。
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此汤具有养心安神、美容养颜的作用。
5. 枸杞麦片粥材料:枸杞适量,麦片适量,水适量。
做法:将麦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开后改为小火煮熟,最后加入枸杞煮2-3分钟即可。
此粥有滋补益肾、补血安眠的功效。
注意事项:1. 食谱中的药材可根据个人口味和身体需求进行调整。
2. 药膳食谱适量食用,不可过量,如有身体不适应立即停用。
3. 患有特殊疾病和过敏体质的人,在食用药膳前请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药膳养生食谱一周

药膳养生食谱一周
周一:养生靓汤
材料:鸡肉,生姜,枸杞,红枣,枸杞,水
做法:将鸡肉洗净切块,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入生姜、枸杞和红枣,用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即可。
周二:清热养颜蔬菜
材料:苦瓜,黄豆芽,木耳,豆腐,葱姜蒜,盐,生抽
做法:将苦瓜切片,黄豆芽焯水,木耳泡软切丝,豆腐切块备用。
热锅加入少许油,放入葱姜蒜炒香,加入苦瓜、豆腐、黄豆芽和木耳翻炒片刻,最后加入盐和生抽翻炒均匀即可。
周三:补气养血粥
材料:红糖,黑米,红枣,桂圆
做法:将黑米洗净泡水1小时,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撇去浮沫后改为小火煮30分钟,加入红枣和桂圆煮10分钟,最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周四:清热消暑凉拌菜
材料:黄瓜,蒜末,香菜,醋,盐,糖,生抽
做法:将黄瓜切丝,加入盐搓揉片刻,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热锅加入少许油,放入蒜末炒香,加入黄瓜丝拌炒片刻。
将炒好的黄瓜丝加入香菜,醋,盐,糖和生抽拌匀即可。
周五:滋阴润肺面食
材料:红薯粉,黑木耳,豆芽,海带,葱姜蒜,植物油,盐
做法:将黑木耳,豆芽和海带洗净泡水备用。
热锅加入适量植
物油,放入葱姜蒜炒香,加入豆芽、黑木耳和海带炒熟,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周六:清热消食汤
材料:薏米,红豆,白果,桂圆,莲子,水
做法:将薏米、红豆、白果、桂圆和莲子洗净,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糖调味即可。
周日:养生水果沙拉
材料:西瓜,苹果,葡萄,草莓,蜂蜜
做法:将西瓜、苹果、葡萄和草莓切块,放入碗中,加入适量蜂蜜拌匀即可享用。
简单药膳养生食谱图书大全

简单药膳养生食谱图书大全1. 防疫养生汤- 食材:瘦肉、薏米、枸杞、红枣、干贝- 制作方法:将所有食材清洗干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即可食用。
2. 花菇养颜粥- 食材:糯米、花菇、红枣、枸杞- 制作方法:将糯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中,加入花菇、红枣、枸杞继续煮熟,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3. 枸杞山药汤圆- 食材:糯米粉、山药、红枣、枸杞- 制作方法:将山药蒸熟后捣成泥状,加入糯米粉搅拌均匀制成面团,将红枣和枸杞泡软备用。
将面团分成适量小块,将红枣和枸杞包入中间,拧成团子状,蒸熟后即可食用。
4. 夏日清凉薏米粥- 食材:薏米、红豆、绿豆、莲子、冰糖- 制作方法:将薏米、红豆、绿豆、莲子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中煮沸,再转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5. 蜂蜜柠檬水- 食材:柠檬、蜂蜜、温开水- 制作方法:将柠檬切片,加入适量蜂蜜和温开水搅拌均匀,饮用前加入冰块即可。
6. 红枣山药糖水- 食材:红枣、山药、冰糖- 制作方法:将红枣和山药洗净后切片,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加入冰糖煮至糖水浓稠即可。
7. 菊花枸杞茶- 食材:菊花、枸杞- 制作方法:将菊花和枸杞用开水冲泡,放置片刻后即可享用。
8. 玉米薏米糙米粥- 食材:玉米、薏米、糙米- 制作方法:将玉米、薏米、糙米洗净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个小时,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9. 菊花陈皮瘦肉汤- 食材:菊花、陈皮、瘦肉- 制作方法:将菊花、陈皮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和瘦肉,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2个小时,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10. 枸杞鸽子汤- 食材:枸杞、鸽子、姜片- 制作方法:将鸽子洗净后切块,加入开水中焯水后捞出备用。
将砂锅中加入清水和鸽子块,加入姜片煮沸,再转小火炖煮2个小时,最后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即可享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膳养生一、什么是药膳,药膳的发展历史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结合,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蒙昧时期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
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
《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
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
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
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
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萌芽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
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
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
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
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
在食疗烹调中也经常用酒。
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
《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
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
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周代,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
尤其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
《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
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
”可见当时已经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
通过讲究饮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保健食疗的目的是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
说明食疗药膳的是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奠基时期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
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书中提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中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若饮食合宜,则可健康,“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说明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重要意义。
在病理情况下,即或借助药物治疗时,也要注重饮食以调治疾病,这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食疗原则。
2.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要适可而止,使用药物不可过分,以免身体受损。
当用饮食方法调理使之痊愈。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就是要求将多种动、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3.食物的性味:《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
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调养治疗。
在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食物也分为阴阳两大类,按治病的要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
把食物做为药物对待,中药的性味理论对于食疗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偏:在五行学说的积极引导下,先民发现食物与药物一样,对人体内脏各有所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这说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不同内脏的亲和力,在调治内脏疾病应有所区别,《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内脏疾患时,利用不同性味饮食调治的复杂性。
在这一阶段,根据上述的食疗理论,人们把食物的宜忌进行分类。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
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这是五脏患病时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
同时《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
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的确是一条应该遵循的食疗原则。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疴疾不昌”《十问》。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柚、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
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
至于药膳之提出大抵在东汉时期已有记载,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家庭药膳的记载,可谓药膳一词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匮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
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他对食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说得相当明确了。
这一时期有关食疗药膳专著面世,据《汉书·艺文志》、梁代《七录》记载,如《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食方》、《食经》、《太官食经》、《太官食法》,可见这一时期的食疗与药膳已得到相当重视,可惜这些专著都已佚失。
汉代以前的食疗,是理论奠基期,对于食疗药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形成时期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载有很多食疗方剂,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鳖甲散催乳;小豆与白鸡炖汁、青雄鸭煮汁治疗水肿病;小豆汁治疗腹水;用豆豉与酒治疗脚气病等等。
他还进一步指出“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疗应用到预防疾病方面。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中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大量的药用食物,诸如蟹、鱼、猪、麦、枣、豆、海藻、昆布、苦瓜、葱、姜等日常食物及较罕用的食物达百多种。
并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卫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
书中除集中叙述五脏喜恶宜忌,食物气味、归经以外,还着重论述食疗在医药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
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并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调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他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病疗疾的首选对策,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把食疗学提到相当高的地位。
他还列述了可供药用食物共164种,其中果实类29种、菜蔬类50种,谷米类27种,鸟兽类4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