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药膳养生文化概论
(完整版)药膳养身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的作用: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药膳尽管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
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部分组成,既保持了药物的疗效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
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减肥美容。
药膳汤是依据“药食同源”的理论,遵循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全面、综合、灵活地应用药膳食疗方,将内容按照因人而异的原则,分为青少年药膳、中年男性药膳、中年女性药膳、老年人药膳、孕产妇药膳;按照因时而异的原则,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药膳;又按照因病而异的原则,分为常见慢性病药膳、呼吸系统疾病药膳、消化系统疾病药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药膳、神经系统疾病药膳、内分泌系统疾病药膳.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
养生药膳的论述

养生药膳的论述
养生药膳是一种通过膳食的方式来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它结合了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学原理,通过选用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达到调理人体平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养生药膳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理论,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和气血阴阳平衡理论,以及经验总结的吃对食材可以对相应的器官起到调理作用。
以食疗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养生药膳的制作方式注重选材与烹调方法的配合。
选择适宜的食材,如蔬菜、水果、粮食、肉类、草药等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
同时,结合烹调方式,如煎、炒、炖、煮等,根据不同的食材特点和个人体质,制作出适合个体需求的饮食方案。
养生药膳可以针对不同的健康问题进行调理。
比如,脾胃虚弱可用益气健脾的食材和烹调方法来调理,肝肾功能虚弱可选用滋补肝肾的食材和烹调方法来调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服用,可以帮助人体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增加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养生药膳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疗法,而是一种保健养生的方法。
对于已经存在明确疾病的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完全依赖食疗来治疗疾病。
同时,不同的人体体质和疾病状态也需要个体化的调理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总结起来,养生药膳是一种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学原理
的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通过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调方法,帮助人体调整能量平衡,增加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然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根据个体需求进行调理。
中医药膳与食疗养生之药膳基础理论 PPT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 1、【在体和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
舌有瘀斑
面色淡白 正常面色
二、肺
【部位形态】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与 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三、脏腑理论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
统,将六腑、五体、精神情志等沟通联系 成有机整体。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子—毛 脾系统:脾—胃—肉—口—唇 肝系统:肝—胆—筋—目—爪 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二阴—发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位置最高,外合皮毛--易被邪侵。 3、【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脏通过宣发作用,把卫气和津液输布
于体表,使周身皮肤、毛发、肌肉得到滋养, 皮肤和毛发才能润泽、光亮,同时也能护卫 肌表,抵御外邪。假如肺津亏、肺气虚,既可 致卫表不固而自汗或容易感冒,又可见皮毛 失养而见枯槁不泽。
五脏
心、肝、脾、 肺、肾
六腑
胆、胃、小肠、大 肠、三焦、膀胱
脏腑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中医脏象 生理病理结合 具有解剖印记的功能
系统 与外环境紧密相关
边界模糊 宏观、外延 动态、灵活
体系性
西医脏器 生理病理独立
解剖系统
边界清楚 微观、深入 定态、确定
单一性
中医藏象的本质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归纳各种生理病理信息 的功能系统。
《中医药膳养生概论》课件

中医药膳常用食材与功效
首乌
滋补肝肾,黑发养颜
山药
健脾养胃,补充能量
芡实
益肾固精,滋阴清热
中医药膳常见疾病及食疗方案
1 失眠
枸杞、红枣、山药,制成养生粥,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 消化不良
山楂、薄荷、生姜,制成中药茶,有助于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
3 高血压
山楂、桑叶、金银花,制成药膳,有助于调节血压和降低血脂。
《中医药膳养生概论》 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药膳养生概论》课程!本课程将介绍中医药膳的起源、基本 原则、常用食材与功效以及与现代健康饮食的结合。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医药 膳的奥秘吧!
中医药膳的定义和起源
中医药膳是中医理论与食疗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方法。它起源于古代中医智慧, 通过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药膳的生活中应用和注意事项
早餐养生
合理安排早餐,选用易消化的食材,搭配中医药膳,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调理四季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式。通过中医药膳的调理,可以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平衡。
避免过量
中医药膳虽然对身体有益,但也要注意食用的适量,避免过量导致不适。
中医药膳与现代健康饮食的结合
1
了解营养需求
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养生方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融合了 中医药学和营养学的知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药膳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膳有几项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食材品质、搭配原则、烹饪方法等。 合理地运用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膳的养生效果。
每位个体的体质不同,所需的食疗方案也不同。中医药膳的基本原则能够为 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帮助他们保持健康。
药膳文化概述

△食疗与药膳的关系
“食疗”和“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食 食疗” 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 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疗”和“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的一门学科, 食疗”是不加药物, 药膳” 的一门学科,“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 食物加药物, 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 食物加药物,但它又不 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 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 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 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 食品美味, 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食品美味, 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药膳” 食疗” “药膳”与“食疗”有异曲同工之妙
△药膳的制作
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 为手段,借助炖 为手段,借助炖、焖、煨、 蒸、煮、熬、炒、卤、烧等中国传统的烹 调方法, 调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 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 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炮制、 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 法,以保证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 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达到治病、 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
民族药膳:如满族的“猪皮冻” 又叫“ 民族药膳:如满族的“猪皮冻”,又叫“益 寿胶冻” 藏族人爱喝的青稞酒、奶茶。 寿胶冻”。藏族人爱喝的青稞酒、奶茶。每 年正月十五,朝鲜族有吃“药饭”的习俗, 年正月十五,朝鲜族有吃“药饭”的习俗, 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栗子、蜂蜜、 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栗子、蜂蜜、 白糖、桂皮粉等。 白糖、桂皮粉等。
△药膳的种类
《中医药膳学概说》课件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膳学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通过阴 阳五行学说解释了生命和自然 界的运行规律。
中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膳学借鉴了中药的基本 理论,深化了对食物与身体的 关系的认识。
膳食营养学基础
《中医药膳学概说》PPT 课件
中医药膳学是古代医药与膳食结合的产物,通过中医药理论和膳食营养学基 础,探讨中医药膳学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中医药膳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医药与膳食相结合
在古代,人们将医学和膳食相结合,认识到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药膳学的诞生和发展
中医药膳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受到中医药和膳食文化的共同影响。
中医药膳学的发展趋势
中医药膳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个体 差异、健康饮食和环境保护。
小结
中医药膳学的重要性
中医药膳学是保持健康和治 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 和应用
中医药膳学建立在中医药理 论和膳食营养学基础上,并 应用于实际生活。
中医药膳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
中医药膳学的未来将更加关 注个体差异、健康饮食和环 境保护。
健康调理
针对不同的身体状况,通过膳食调理来改善健康状况。
妇女保健
中医药膳在妇女生理周期中的应用,帮助调理身体。
药膳食疗
通过食用特定的药膳来治疗特定的疾病。
中医药膳学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膳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中 医药膳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未来中医药膳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中医药膳 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
膳食营养学为中医药膳学提供 了科学的营养和食物搭配原则。
药膳与饮食文化论文

药膳与饮食文化论文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关于药膳的论文。
人们注重饮食保健可以追溯到秦汉,从《周礼·天官》记载来看,厨事制度已经十分详细,《随书·经籍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的“食经”已经大量出现。
《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现有最早的食疗、食养学专著,为唐显庆年间所著,以后又历经数朝。
食疗、食养意识日益增强,技术也日益完善、科学和成熟。
作为集食疗、食补、强身保健长寿于一身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晶,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
食疗经过千锤百炼,两千多年传统的食疗方法和药膳佳肴,千百年盛传不衰。
究其原因:一、传统的文化做奠基首先,药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为理论依据,按中医方剂组成原则来选择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以食物和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偏性,或以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征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其次,以传统的烹调技术为手段,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于食物美味中,在品尝中强身去病。
调味以和为主,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充分发挥自身效用。
其三,药膳特殊的营养作用。
它所提供的营养素是有特定结构的营养素,有别于一般食物,这种营养素数量极易被人体吸收,此点成为选料的前提条件。
其四,具有治病、保健,强身独特功效。
如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说:“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
用之对症,病身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
此乃至稳至善之方也。
”二、严格的组方为根本药膳要遵循现代营养配伍,针对病的病理及病的根源,选用适当的食物。
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烹制之后才可食用。
所选食物大多选用双重作用的,既有药物的特性,又有食物的特性。
三、正确的选用为前提条件运用食疗食补进行进补和治疗疾病,一定要对症治疗,中医遵循治里,应根据人体阴阳之分,选用正确的保健之品显然科学合理是重中之重。
中华药膳 传世养生

中华药膳传世养生1. 什么是药膳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恩泽五千年,两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药膳文化。
简单的来说,所谓药膳就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因此,药膳它“寓医于食”,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美食享受中,得到较高的营养价值,使其身体得到滋补,还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2. 药膳中“食药”的配伍禁忌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合苍术食,令人动风;合荞麦食,令人落毛发,患风病;合鸽肉、鲫鱼、黄豆食,令人滞气。
猪血:忌地黄、何首乌;合黄豆食,令人气滞。
猪心:忌吴茱萸。
猪肝:同荞麦、豆酱食,令人发痼疾;合鲤鱼肠子食,令人伤神;合鱼肉食,令人生痈疽。
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铜、丹砂和醋。
狗肉:反商陆;忌杏仁。
鲫鱼:反厚朴;忌麦门冬、芥菜、猪肝。
3. 药膳中“药药”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
《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
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
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将歌诀内容列举于下。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4. 药膳中的忌口一类是某种病忌某类食物。
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油煎、生冷等食物;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肝阳、肝风、癫痫、过敏、抽风病人忌食发物;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
一类是指某类病忌某种食物。
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茹、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禁用破血通经、剧毒、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个整体有个领 导核心,就是五脏。
❖ 中医养生,重在养五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经络理论
经络
经,即径—大通道
运输
通道 功能
络,即网络—小分支
联络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四气五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饮膳正要》为元·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该 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此书著成于元朝 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药膳养生的基本理论
❖ 1、阴阳理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阴阳
阳:温热的、明亮的、向上的、运动的、 机能亢进的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养性延命录》
❖
——梁陶弘景撰
❖ 《千金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 (612—713) 所撰。汝州(今 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 《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 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 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 《旧唐书·艺文志》。近人 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 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 此名。
四、食疗原则
衡先精气五谷《 味第 营就益味畜为内 调一 养认气合为养经 和 的识。而益,》 均 重到”服,五中 衡 要全说之五果说 营 性面明,菜为: 养 。为老以为助“ ,
均祖补充,五 五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 饮食有节
间要饮 要掌食 适握有 度饮节 。食,
的主 量要 与是 时指
❖ 四气:指药物(食物)有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性质
❖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 同的药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脏、五味与饮食图
❖ 五脏——肝——心——脾——肺——肾
❖ 五色——青——赤——黄——白——黑
❖ 五味——酸——苦——甘——辛——咸
❖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是国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究竟什么是养生?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生—即生命、生存、生长、生殖之意。
“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养生属于预防医学,治未病
未病先防 ❖ 治未病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三食疗要注意“药食同源”
第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体质养生有“三因”辨证
1.因时 2.因地 3.因人
男女老幼等不同的人 ,
体质不同,饮食应各 异,应尽量适合每 个人的身体状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饮食顺时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既病防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判定人体健康与否
❖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 ❖ 须发润泽,柔亮有光; ❖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 ❖ 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 ❖ 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 ❖ 腰腿灵便,不痛不酸; ❖ 二便通利,排放正常; ❖ 舌红苔薄,脉象均缓。
养生方法:滋阴 饮食调理 :鸭肉、甲鱼、 百合、冬瓜、芝麻、绿 豆等
❖ 《汉书》中说:“民以 食为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饮食的境界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药膳养生文化的历史
❖ 我国周代时期,政府里就设有“食医”,专 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以后历代都有关 于用饮食做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 即所谓“食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阴:寒冷的、黑暗的、向下的、静止的、 机能减退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气、血、津液理论
--------构成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也是维持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脏腑理论
脏腑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因人食疗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体质药膳养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阳虚体质
特点:面白、怕冷、手足发凉、尿多清长、大便常稀、舌质淡、 苔白、脉缓、喜静。
养生方法:温阳 饮食调理 :胡萝卜、荠菜、芹菜、百合、银耳、蘑菇、韭菜、 生姜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健康是目标,是追求。养生是方法, 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
❖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可以说中医的历史就是 养生的历史。
❖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养生的方法及其丰富 ❖中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针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气虚体质
特点:形体消瘦或偏胖,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头昏自汗、舌淡苔白, 脉虚无力,男子滑精早 泄,女子白带清稀。
养生方法:补气 饮食调理 :大枣、小米、 土豆、山药、红薯、藕 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阴虚体质
特点:形体瘦长、面潮红、 性急、口干、肤干、便 干、舌红、苔少、脉细、 手足心热、好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杜建军 老师
❖ 养生畅销书《我最想要的治未病书》作者 ❖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 ❖ 中华讲师网注册讲师 ❖ 西安养生文化研究会理事 ❖ 为多家机构和公司 特约养生顾问
❖ QQ:631600491 ❖ 新浪微博(新浪博客):老杜有话说 ❖ 手机:18740471283
按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刮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食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药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拔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足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耳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食疗(药膳)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