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含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阅读)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含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阅读)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0.《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八上语文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

《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

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

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之意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预设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古诗词阅读理解与赏析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方面,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解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在教学难点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这些难点的讲解,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能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疏通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教师点拨,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按类别归集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女主人公凄美的形象和细腻的相思,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会描绘诗歌意境并从中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2、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适当迁移。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相思诗句趣导入(师):在我们朴素的生活情感中,相思无疑是重要的一种味道。

正是相思,让日子变长了,让遥远的人仿佛变近了,让我们的生活也有了诗意。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抒发相思情的古诗句都有哪些?(生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生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逐次评价问生:这是谁对谁的相思……)这么多的相思呀,这么美的情境呀,读出的那一刻,让我们仿佛与诗人心意相通。

今天就让我们去采撷相思之树的花茎与枝叶,嗅它的芬芳气息,探它的美丽纹路。

请大家翻到课本69页,一起读第一首诗的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二、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师):《庭中有奇树》是南朝梁《文选》中《古诗十九首》里的其中一首,谁来给大家读读注释○1。

(生读):……(师):这番介绍使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常识,大家要注意积累。

2、(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分为几读?(生齐):五读。

(师):我们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读诗味,感知音韵美;理诗意,探寻意境美;赏写法,品析艺术美;强记忆,再享诗意美;巧迁移,美境更辽阔3、(师):看来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那首先就请大家把《庭中有奇树》读一读,看能不能读通顺,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开始吧。

(生读):……4、(师):好了,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不论读得如何,能代表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就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

梁甫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书”就是指的什么呢?屏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生:古诗。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也在古诗的国度里长大。

你们觉得哪些诗人最为有名?生自由说: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等。

2.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可有一位诗人你们认识吗?屏显:你认识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揭题,作者介绍。

屏显: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ɑo(今安徽省亳bo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shi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二、诵读——辨其音。

1.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三、吟读——明其义1.关键词语理解,屏显:异气:气候不同。

殊:不同。

剧:艰苦。

妻子:妻子儿女。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宇:房屋。

2.尝试题解译文。

屏显: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为更好的激发大家学习古诗的兴趣,班级开展了“爱上古诗词"的活动,请你参加。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自由朗读四首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任务二了解作者,读懂诗意,自主分类资料:《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一般认为写于东汉末年,失意文人苦闷的心声。

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曹操:字孟德,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有同学在进行古诗分类的时候,把这四首诗放在一起,结合作者的资料,思考为什么这样分类?如果把这四首诗进行再细化分类,你觉得可以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从作者、诗歌体裁、内容、主题、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任务三品读赏析《庭中有奇树》《赠从弟》1.诵读两首诗歌,品读赏析两首诗,并完成表格:景物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庭中有奇树》《赠从弟》2.重新拟题,加深理解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你可以给《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重新拟个题目吗?并说说理由。

3.假如你是刘桢的堂弟,收到刘桢的赠诗后,请你给刘桢写一封回信。

任务四诵读比赛任选一首诗进行诵读,读出诗歌意境,小组内选择诵读最好的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一、诵读正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或有疑问的字音。

2.自由朗读结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字及有疑问的字。

要求:(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写完以后,标上正确读音;(2)有疑问的字写完以后,在旁边打上问号。

3.板演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同时,对于黑板上呈现的有疑问的字进行注音。

4.全班齐读,读准四首诗歌的生字和疑难字预设:“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二、分组研读1.分大组并明确篇目。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研读一首古诗。

每个大组成员会收到教师发送的补充材料,帮助理解所硏读诗歌的内容。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补充材料进行硏读补充材料如下(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

它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本诗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龟虽寿》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能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疏通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教师点拨,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按类别归集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女主人公凄美的形象和细腻的相思,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会描绘诗歌意境并从中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2、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适当迁移。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相思诗句趣导入(师):在我们朴素的生活情感中,相思无疑是重要的一种味道。

正是相思,让日子变长了,让遥远的人仿佛变近了,让我们的生活也有了诗意。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抒发相思情的古诗句都有哪些?(生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生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逐次评价问生:这是谁对谁的相思……)这么多的相思呀,这么美的情境呀,读出的那一刻,让我们仿佛与诗人心意相通。

今天就让我们去采撷相思之树的花茎与枝叶,嗅它的芬芳气息,探它的美丽纹路。

请大家翻到课本69页,一起读第一首诗的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二、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师):《庭中有奇树》是南朝梁《文选》中《古诗十九首》里的其中一首,谁来给大家读读注释○1。

(生读):……(师):这番介绍使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常识,大家要注意积累。

2、(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分为几读?(生齐):五读。

(师):我们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读诗味,感知音韵美;理诗意,探寻意境美;赏写法,品析艺术美;强记忆,再享诗意美;巧迁移,美境更辽阔3、(师):看来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那首先就请大家把《庭中有奇树》读一读,看能不能读通顺,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开始吧。

(生读):……4、(师):好了,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不论读得如何,能代表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就好。

(生1读):……(师):好的,真是个勇敢的孩子!特别是“遗”这个字的变音也读得也很准。

请坐。

那么谁来就朗读要求方面给他点评一下。

(生2点评):……(师):你的点评说明你注意到了一定的朗读要领,那么请你来读一下。

(生2读),很不错,有一些古诗的味道了,也能证明了你对诗歌的喜爱。

5、(师):下面老师来试着读一下,看能否给你一点帮助。

(师配乐范读)……(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从老师的朗读中,大家应该很明显地听出来了这首诗的朗读节拍是怎样的?(生齐答):二一二。

(师):那还应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谁来告诉大家?(生答):……6、(师):真不错,那就请大家根据这个提示,再来读读。

(生读):……(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谁来展示一下。

(生1读):……(师):很不错,情感充沛,节奏分明。

我们再找一个同学来读。

(生2读):……(师):古风浓郁,听这样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师):同学们,到现在,你有信心读好这首诗了吗?(生齐答):有!(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自己的信心来,读出古诗的韵味。

庭中有奇树,读。

(生齐读)三、理诗意,探寻意境美1、(师):大家读得这么有力,回声仿佛还在绕梁飘荡,隐隐之中牵引着我们去理解着这字里行间的意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读这首诗,并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将诗意疏通。

开始吧。

(生讨论、梳理):……2、(师):好的,知识因分享而更能体现它的价值。

哪个小组代表来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描述一下。

(生1描述)(师):好的,你描述得非常用心,但好像有点小问题,谁来给他的描述指点一下。

(生2指正):……(师):真不错,这方面你可以是他的老师了。

这首诗的确是描述了与一棵奇树相关的场景,【教师在主树干上板书:奇】进而抒发情感的。

那么诗人到底是怎样描述清楚的呢?哪个小组代表再来说说你们的意见?(生3描述):……(师):描述非常有见地,只是缺少了一点画面感,谁来将这首诗的画面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生4描述):……(师):哎呀,你的回答真的好像将我们也带入这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说说你们小组运用了哪些方法呢?(生答:文言文翻译五字决、我们的想象、还有小组的密切分工)太棒了,你们小组真是个了不起的小组,请大家给予他们掌声祝贺!(师):同学们,经过我们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我们领略到了这首诗的意境奇美吗?(生答:奇美)【教师在枝叶中板书:意境奇)】是啊,在深深的庭院中,春天的佳景那么繁茂,可是只有这个闺中女子独赏,伴随着思念流动,折下花朵,想送给远行人,但想着长路漫漫,花再香也无法送达,分别这么久了,连一朵花都送不到,这郁结在心里的相思该是多么深厚呀。

让我们读起来,感受起来而又是多么奇美呀!【教师在枝叶中板书:情感奇】四、赏写法,品析艺术美1、(师):在古时候,女子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像许多男子那样可以四处闯荡,而是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他们那些细腻的情思最能由季节的转换、草木的枯荣引发。

这首诗就是如此。

诗人从哪些方面将这种奇美的相思写得这么有感染力?这就需要我们从鉴赏诗歌的角度来探寻了。

常见的鉴赏诗歌的角度有哪两方面呢?(生齐答):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师):很好,那就请大家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读这首古诗,讨论、交流这首诗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这两方面的独到之处。

开始吧。

(生讨论)2、(师):好了,我们首先看表现手法方面,哪个小组代表来给大家讲讲。

(生1答):情景交融……(师):真不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凸显了古诗的感染力。

除了这种手法,还有什么手法在里面?(生2答):衬托……(师):说得太好了,衬托手法的运用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女子的相思之深。

坐下来。

已经说了两种手法了,这首诗还没有别的手法?(生3答):炼字。

我们找了三个字,分别由三个同学回答,依次答“盈”“攀”“奇”字……(师):多么细致的回答啊,这种细致足以证明诗人所下的功夫多大,也证明了你们对诗词的热爱。

如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情感奇,意境奇,而且手法奇。

【教师在枝叶中板书:手法奇】3、(师):很好。

多种手法的交织也造就了这首诗独特的语言风格。

哪个小组代表来和大家说说这首诗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生1答:质朴自然)(师):说得真好,看来是反复咀嚼过了的。

有水平。

是啊,不仅这首诗如此,整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也一样,想百姓之所想,虽然辞浅,但情意却深,民歌风味儿浓郁。

这样一来,大家说它的语言奇不奇?(生齐答):奇。

【教师枝叶中板书:语言奇】五、强记忆,再享诗意美1、(师):好了,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对这首奇美的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那就请大家带着这份理解感悟,来再读古诗,争取把这首奇美的诗篇在短时间内背下来。

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师):嗯,开始吧。

2、(师):同学们会背了吗?(生齐答):会!(师):那么谁来先背一下?(生1背):不错,流利熟练。

谁再来背一下?(生2背):很好,记忆力真强。

背诗就应该有趣味,那我们分男女生来比赛背,看看谁背得最有诗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女生注意了,优先,预备齐。

(女生齐背):……(师):真是情真意切。

男生们服吗?(男生齐答):不服!(师):那请背出你好男儿的儒雅之风来,预备齐。

(男生齐背)。

(师):哎呀不一样,真是不一样,大家读得都很棒,都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了。

那让我们一起大声背出来,背出这至深的相思。

(生齐背)真是有气势,大家学得很快!为自己的成果鼓鼓掌吧!六、巧迁移,美境更辽阔1(师):同学们,我们说这首诗之所以奇美,诗人下的笔墨功夫是最大的。

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就说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这首《庭中有奇树》也是如此。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类似这样含有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古诗句还有哪些?思考一下,可以举手了。

谁来和大家说一说。

(生1答):……(师):这是××景和××情的交融,增强了表现力。

(生2答):……(师):这是××景和××情的交融,增强了表现力。

七、归集总结明作业1、(师):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既读懂了古代闺中女子的相思情,又归集了情景交融类的诗词之魂,是不是受益匪浅呀!(生齐答):是!(师):好,那么课下时间就请大家挑选我们这一节课中的其中一两首古诗,把它改写成优美小散文。

2、(师):好的,咱们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祝同学们成长路上与诗歌同在,与诗意同行。

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我看来,语文诗歌教学不仅要具有审美性,更要注重它的工具性,尤其是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

因此,我把《庭中有奇树》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生诵读诗歌和鉴赏诗歌。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了自己有了很多的新的收获和体会,但也存在一些不恰当以及认识上的不足。

成功之处:一、在课堂上一定要创设情境,我将相思的古诗句回忆起来的时候,加以点拨,学生感受到了相思的情意,可见情境的创设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能让他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

二、整节课上,学生十分投入,他们的表现比平时好了很多,如果说每一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如此地精心设计,学生自然会很愿意接受知识,而且也会接受得很快,所以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各种新颖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学习。

三、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吟咏诗韵、分类讨论”的诗歌鉴赏方法。

分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诗句中的思想情感。

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我提出一个可能学生凭借思考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后,急于给学生讲解,甚至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这样就致使学生思考不深入不彻底;再者讲完诗歌的手法奇美之后忘记板书了,而是在语言风格之后补充进去的,显得脉络稍有些乱,所以在以后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我自己也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2.赏析诗歌,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吟诵诗歌,增强体验,体会诗中的哲理。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也满含着作者老当益壮、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情感。

初二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释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地引导。

这首词独具风格,慷慨激昂,通过诗人的辩证思维写出了曹操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一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诗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辩证思维和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