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QB-Y-4-2016汽车 油漆涂层

合集下载

QZTB 07.017-2012 成品车油漆涂层技术要求

QZTB 07.017-2012 成品车油漆涂层技术要求

Q/ZT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ZTB 07.017-2012代替Q/ZTB 07.017-2011 成品车油漆涂层技术要求2012-5-25 发布2012-6-10 实施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Q/ZTB 07.017-2012前言本标准代替Q/ZTB 07.017-2011《成品车油漆涂层技术要求》本标准与Q/ZTB 07.017-2011相比,主要差异如下:——阴极电泳(20~35)μm——中间涂层(30~45)μm——底漆+罩光清漆复合涂层(90~140)μm——双涂层与标准色板无明显色差,浅色△E≤1,深色△E≤1.5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法规科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材料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咪咪。

成品车油漆涂层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定义了成品车油漆涂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车身油漆涂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32-1993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GB/T 1733-199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T 1734-1993 漆膜耐汽油性测定法GB/T 1740-2007 漆膜耐湿热测定法GB/T 6739-2006 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GB/T 9274-1988 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GB/T 9276-1996 涂层自然气候曝露试验方法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 9753-2007 色漆和清漆杯突试验GB/T 9754-2007 色漆和清漆不含金属颜料的色漆漆膜的20°、60°和85°镜面光泽的测定3 定义油漆涂层:它由一层或多层油漆组成,不同涂层的要求如下:底漆如:阴极电泳(20~35)μm中间涂层(30~45)μm底漆+罩光清漆复合涂层(90~140)μm4 技术要求为了评价油漆涂层的功能特性,应按成品车油漆工艺在试验板上做好油漆样板,或直接在成品车上取样,按规定的试验方法来检测。

东风汽车公司油漆涂层企业标准

东风汽车公司油漆涂层企业标准
7.耐盐雾性(h):≥240
8.在正常条件下使用1.5年无外表锈,使用3年无穿孔性腐蚀。
9.耐水性(h):≥240
10.耐湿热性(h)):≥240
11.耐机油性(h):≥48
12.耐汽油性(h):≥24
13:耐酸性(h):≥24
14:耐碱性(h):≥24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心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DFLCM5439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3油漆涂层的分组及代号
根据汽车各零部件使用条件对油漆涂层质量的要求,油漆层共分为七个组和若干级别(表1)
漆层代号
分组名称
级别
漆层名称及特性
使用举例
QC-1
车身车箱组

高档装饰防护性涂层。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蚀性、装饰性及机械强度
驾驶室、覆盖件、后视镜支架、雨刮器、保险杠等。
推荐涂装工艺:
1.驾驶室/覆盖件/金属保险杠等:脱脂—磷化—阴极电泳—抗石击
涂层厚度(mm):≥0.5
抗石击试验:三块平行试验板平均滞留量不少于95%,同时,每块试验板的滞留量不少于90%,且不得露金属.
附着力:(剥离法)无整片剥起
1.对于采用阴极电泳底漆,总装后在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部位可不喷涂中涂、面漆,但阴极电泳底漆应完整,无缩孔、无针孔等缺陷,且底漆厚度≥15μm
2.区范围见(整车油漆外观质量检查标准),第四节之规定。
本标准由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工艺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东风汽车公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归口管理。

基于电化学对汽车用有机防腐蚀涂层的性能评价

基于电化学对汽车用有机防腐蚀涂层的性能评价

范围为30~160弋。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样品进行热重 分析,测试条件:在氮气的氛围下,升温速率10 P/rniii,升温范围为30〜600弋。采用透反偏光显微镜 对防腐蚀涂层的微晶结构进行分析。 1.3.2耐液体介质浸泡试验
将喷涂好的钢板置于腐蚀介质中,并观察有无起 泡、脱落及生锈等情况。根据GB/T 9274"色漆和清漆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选用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和 10% NaOH溶液作为浸泡介质。 1.3.3 湿热试验
采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极化曲线和交流 阻抗谱,以3.5%NaCl溶液为电解质,甘汞电极为参比 电极,钳电极为对电极,涂膜试片为工作电极。待开路 电位稳定后进行测试,测试条件为:扫描速率10 mV/s, 扫描范围为 1.0x(10-2~105) Hzo
2结果与讨论
2.1高低温稳定性分析 防腐蚀涂层在高温时容易被熔化,低温时容易产
Reddy等⑸以石蜡为原料,加入防流挂剂、增黏剂 及防锈剂等助剂,制备出一种附着力强的防腐蚀涂层; 连玉双⑹以石蜡与合成蜡复配作为基础成膜物质,将 改性剂、增黏剂、防锈剂添加到基础成膜物质中,制备
出汽车底盘防锈涂层。王晓蕾等⑺以氧化蜡为基础物 质,选用复合乳化剂进行乳化,在85-90 °C乳化40 min 后得到性能稳定的乳化蜡乳液,可制备防锈效果良好 的水性涂层;潘良等⑻以水性树脂和聚乙烯蜡为基础 原料,添加消泡剂、流平剂、润湿剂和抗盐雾剂等助剂, 得到快干型的水性防护涂层;张本雷⑼以聚乙烯 、石蜡 和丙烯酸树脂为原料制备了黏性小、性能稳定的纳米 颗粒水基涂料。
表2耐液体介质浸泡试验结果
10%H2S04 浸泡天数--------------------------
Vol.54 No.6 Jun. 2021

油漆外观质量检查标准【合集】4

油漆外观质量检查标准【合集】4

油漆外观质量检查标准【合集】4 涂装外观质量检查标准 ..................................................................... . (1)油漆相关质量检验标准 ..................................................................... . (2)涂装外观质量检查标准1主题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的涂装外观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适用于油漆的外观质量检查。

2术语:2.1色差:涂层颜色与规定的标准颜色有差异的现象。

2.2颗粒与异物: 涂层表面粘附尘粒、涂料沉淀物、线头等物质影响涂层外观质量的现象。

2.3缺漆(露底):涂层表面漏喷或虚枪,局部显露底层的现象。

2.4流痕:涂层局部过厚产生的漆液流坠条痕的现象。

2.5缩孔(麻点):涂层中混入油污等异物,在局部湿漆膜上产生表面张力的变化,引起涂层局部收缩而产生的凹坑。

2.6针孔(气孔):溶剂不当或烘干条件不当引起突破涂层的针状小孔穴。

2.7起皱:涂层表面呈现凸凹不平,无规则的线状折皱现象。

2.8桔皮:涂层表面呈现桔子皮状的不平滑现象。

2.9渗色、发花:底漆颜色渗到面漆层或面漆搅拌不均匀产生的杂色现象。

2.10擦伤划痕:成膜后的涂层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线状或片状擦痕。

2.11生锈:底材受腐蚀,使涂层表面出现锈痕的现象。

2.12杂漆:涂层表面被异色涂料沾污的现象。

2.13打磨痕:修补涂层缺陷时,打磨产生的现象。

2.14光斑和雾圈:涂层局部修补后,光泽高的补漆区形成光斑,周围漆膜不完整的漆雾散落区形成雾圈。

2.15坑包:因磕碰产生的凸凹现象。

2.16涂层不干:由于涂料组成或烘干制度不当引起漆膜干燥不良的现象。

2.17胶上漆膜开裂:胶与漆的应力不同引起的密封胶条上漆膜开裂现象。

2.18水迹点:由于涂装时零件上的水点引起的漆膜表面上产生凹点或露底现象。

Q LQB 油漆涂层

Q LQB 油漆涂层

3、漆膜光泽(60˚光泽仪)%:≥50
4、漆膜厚度:总厚度为≥20um
5、机械强度:
防锈蜡(厚度 ≥25μ
m)
5
Q/LQB Y-4-2009
漆层代号
级别 乙
丙 QC—3
续表 2
漆层的主要质量指标
备注
1、漆膜外观:表面基本平整、允许有轻微流痕和桔皮,但不允许有露
底、针孔和缩孔。
2、漆膜颜色:黑色或其他指定颜色。
3、漆膜光泽(60˚光泽仪)%:≥50
4、漆膜厚度:总厚度为≥30um 铸件漆膜厚度要求≥60μm
车架车轮组 发动机组

装饰防护涂层。具有良好的耐侯性、 用 于 出 国 车 车厢、汽油箱
装饰性、耐蚀性及机械强度。
及国内车车


装饰防护涂层。具有较好的耐侯性、 用 于 改 装 车 翻斗车车厢
装饰性、耐蚀性及机械强度。
车厢

优质防蚀性涂层。具有优
出国车车架
良的耐盐雾性、耐水性和机械强度, 总成
适用于使用条件苛刻、经常与泥、沙、
1
耐湿热性
240h
500h
500h
2
外观
允许轻微变色,无起泡、生锈和脱落。
12、耐机油性(HQ—10 机油): 48h 无变化。
13、耐汽油性(93#汽油): 4h 无变化
14、耐溶剂性(二甲苯):5min 无斑点、不变色。
15、耐酸性(0.05mol/L 硫酸), 24h 不发糊,无斑点,允许轻微变色。
无缩孔、无明显桔皮,色调光泽一致。
底漆,总装后在正常
2、漆膜颜色:符合标准色差板。
情况下看不见的部位
3、漆膜光泽(60˚光泽仪)%:≥9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喷漆件新执行外观标准-2016.06.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喷漆件新执行外观标准-2016.06.11

5.4.2 缺陷间的最小间隔距离
在有不同大小的若干个缺陷时,以最大的缺陷与邻近缺陷的最小距离作为缺陷间的最小间隔距离。
5.4.3 缺陷的个数
通过缺陷大小和缺陷间的最小距离可以确定可见区域可数缺陷的最大允许数量,即允许的缺陷累积 数量。
5.4.4 缺陷的种类
缺陷的几种类型表现,即为缺陷种类。
5.5 外观要求
各级评价面对应的评级标准见表1。 级别 1级面 2级面 3级面
哈弗品牌 A面 B面 C面
高端品牌 A+面 A面 C面
表 1 评级标准
9
6.3.1 外观标准-颗粒 序号 缺陷类型
1
颗粒
缺陷种类 缺陷个数 缺陷大小 间隔距离
缺陷种类
缺陷个数

缺陷大小

间隔距离


缺陷种类
缺陷个数
缺陷大小
间隔距离
缺陷种类 缺陷个数 缺陷大小 间隔距离
绝密 机密 秘密 一般
Q/CC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CC GY130—2016
代替 Q/CC XXXXXX—2013
外饰塑料产品喷涂外观标准
Apearance standard of the exterior coating plastic product
2016 - XX - XX 发布
5.2.3 3 级面
它包括所有被隐藏的面,更确切的说,间接的面;这些面要么在可视区域外,要么很少或者短时间 内才能被看到,要么处于盲区,要么被翻转隐藏了。
5.3 一般要求
零件应整个表面呈现出一个几乎相同的外观,并且要符合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或技术文件规定。
5.4 外观缺陷累积
5.4.1 缺陷大小

Q-FT B039-2006汽车产品油漆涂层技术条件

Q-FT B039-2006汽车产品油漆涂层技术条件
汽车产品油漆涂层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汽车产品(包括各有关零部件)油漆涂层、底漆、面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油漆涂层的标注规定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各类汽车整车及其所装用应进行涂漆的零部件的油漆涂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6739 涂膜硬度铅笔测定法
GB/T 6742 漆膜弯曲试验(圆柱轴)
GB/T 6753.1 涂料研磨细度的测定
GB/T 6753.3 涂料贮存稳定性试验方法
GB/T 9271 色漆和清漆 标准试板
GB/T 9274-1988 色漆和清漆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试板材料、规格和漆膜制备………………………………………………………2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出口车涂料及涂装规定……………………………………………………………30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泳透力测定方法——福特盒法……………………………………………………32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军用汽车涂料及涂装规定…………………………………………………………32
——本标准对面漆、底漆、油漆涂层等规定了明确的检验规则,对其所规定的检验项目,允许分供方按其已有的检验规则进行各项检验,但不允许低于本标准的各项规定。
实际生产中对高于本标准技术指标的或需补充的有关内容应在采购技术协议或其他有关技术文件中予以注明。

车身原涂层材料类型的鉴别方法

车身原涂层材料类型的鉴别方法
打磨法表91打磨法鉴别原涂层打磨时的现象原涂层的类型打磨后砂纸或抛光布上粘有原涂层的颜色单工序面漆打磨后砂纸或抛光布上没有原涂层的颜色双工序面漆涂膜粗糙经粗蜡摩擦后产生一种类似抛光的效果抛光型漆打磨后出现一种聚丙烯尿烷特有的光泽聚丙烯型漆用砂纸打磨漆面漆层有弹性且砂纸粘滞未完全固化的烘烤漆用一块在稀释剂中浸泡过的白色抹布摩擦旧涂膜如果涂膜被溶解并在抹布上留下涂料痕迹则表明上次喷涂所用的是挥发干燥型涂料
• •
2.空气喷枪的选用和调整 底漆的施工黏度比较高,在选择空气喷枪 时需要比较大的口径。以环保型空气喷枪为例, 喷涂时选用1.7~1.9mm口径的底漆空气喷枪, 喷涂气压为294~392kPa。 • 3.底漆的喷涂 • 底漆的喷涂采用薄喷的方法,一般喷涂1~ 2遍,间隔时间为5~10min,底漆涂膜的总体厚 度为30~35µm。(如图9-36)

常用的除漆方法有打磨、喷砂和化学除 漆三种。 • 对边缘接口的处理可采用手工打磨或打 磨机进行打磨,多采用双作用打磨机。边缘接 口部位处理后最终要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形状。 被打磨表面应没有粗糙的划痕和不整齐的形状, 要使新、旧涂层的交接处平滑过渡。(如图929)
图9-29
对边缘接口的处理
• • •
图9-15
打磨涂层断面
任务实施 一、表面预处理 掌握汽车车身表面的预处理必须具备三个要 素: • 1.熟悉车身表面预处理所需要的工具,并 掌握其使用方法。 • 2.熟悉车身表面预处理所需要的材料。 • 3.掌握车身不同底材表面预处理的方法。
• 料
(一)车身表面预处理所需要的工具和材
• •
车身原涂层材料类型的鉴别方法
• • (二)车身原涂层材料类型的鉴别方法 1.打磨法
表9-1 打磨法鉴别原涂层 序 打磨时的现象 号 1 打磨后,砂纸或抛光布上粘有 原涂层的颜色 2 打磨后,砂纸或抛光布上没有 原涂层的颜色 3 涂膜粗糙,经粗蜡摩擦后产生 一种类似抛光的效果 4 打磨后出现一种聚丙烯尿烷特 有的光泽 5 用砂纸打磨漆面,漆层有弹性 且砂纸粘滞 原涂层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Q/LQB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LQB Y-4—2016
代替Q/LQB Y-4-2012
汽车油漆涂层
2016-02-17发布2016-02-18实施
前言
本标准代替Q/LQB Y-4-2012。

本标准与Q/LQB Y-4-2012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修改并完善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
——修改QC-1甲涂层主要质量指标内容(含色差、橘皮、耐候性)(见表2 QC-1甲2、4、7.2、
7.3);
——修改QC-1甲车身外表面底漆厚度指标(见表2 QC-1甲推荐工艺及备注1);
——修改出国车涂层推荐工艺内容描述(见表2 QC-1甲、QC-1丙、QC-1丁推荐工艺及备注);
——修改QC-3涂层主要质量指标内容(含耐盐雾性、耐汽油性)(见表2 QC-3 5、8);
——修改QC-4 甲涂层主要质量指标内容(含漆膜光泽、耐机油性)(见表2 QC-4 甲2、8);
——删除QC-4乙出国车涂层推荐工艺内容描述(见表2 QC-4乙推荐工艺及备注);
——修改QC-6涂层推荐工艺内容描述(见表2 QC-6 推荐工艺及备注);
——修改QC-8涂层主要质量指标内容(涂层厚度)(见表2 QC-8 2);
——修改耐盐雾性检验内容描述(见6.1.11)
——修改耐侯性检验内容描述(见6.1.14)
——修改鲜映性检验内容描述(见6.1.16)
——增加附录A商用车驾驶室及外饰件色差控制范围。

本标准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综合工艺部提出。

本标准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CV技术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综合工艺部。

本标准起草人:刘阳燕、朱长江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LQB Y-4-2000、Q/LQB Y-4-2001、Q/LQB Y-4-2008、Q/LQB Y-4-2009、Q/LQB Y-4-2009第一次修订、Q/LQB Y-4-2011、Q/LQB Y-4-2012。

汽车油漆涂层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商用车油漆涂层,不适用多功能乘用车及轿车的车身油漆涂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1-2007 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
GBT1733-9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 1731-1993 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GB/T 1732-1993 漆膜耐冲击性测定法
GB/T 1740-2007 漆膜耐湿热性测定法
GBT 16422.3-2014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GBT 23987-2009 色漆和清漆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曝露曝露于荧光紫外线和水
GB/T 6739-2006 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9753-2007 色漆和清漆杯突试验
GB/T 9754-2007 色漆和清漆不含金属颜料的色漆漆膜的20°、60°和85°镜面光泽的测定
GB/T 13452.2-2008 色漆清漆漆膜厚度测定法
GB/T 14522-2008 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
HG/T 3343 漆膜耐油性测定法
3 油漆涂层代号的规定
按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条件和涂层质量要求的不同,油漆涂层分8个组和若干等级,按表1的规定。

表1 油漆涂层等级分类
表1 (续)
4 技术要求
4.1 油漆涂层的主要质量指标,按油漆涂层代号的组别和级别规定于表2。

表2 漆层的技术要求及推荐工艺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表2 (续)
4.2 整车的漆膜应完整,不允许有露底(包括焊缝、封闭内腔)和碰伤的表面。

在总装的过程中,应加强的车身及覆盖件的油漆涂层的保护。

在总装后车架、底盘类及碰伤部位等应补漆。

4.3 汽车零部件油漆涂层的颜色,本标准不作统一规定。

根据零部件的用途和客户要求确定。

4.4 二、三类车以及其他需要喷涂底盘防锈蜡的,要求喷涂防锈蜡厚度≥25μm;出口车或其他特殊要求车底盘喷涂防锈蜡按照评审要求进行。

4.5 底盘类零部件需前处理需的采用手工打磨、脱脂等工艺达到去除油污、锈斑、锈点、杂质、污物等,如采用脱脂、磷化工艺必须采用吹干、烘干等工艺保证电泳或面漆前质量。

5 标注
根据汽车各零部件的使用条件、涂层质量要求,选择油漆涂层的代号和等级。

例如:驾驶室总成的漆层标注如下:
QC-1甲按Q/LQB Y-4。

6 检验
6.1 油漆涂层质量指标的检验方法,按下述规定:
6.1.1 涂膜外观:与标准板目测比较。

6.1.2 漆膜光泽: 按GB/T 9754-2007测定。

6.1.3 漆膜厚度:按GB/T 13452.2-2008测定。

6.1.4 冲击强度:按GB/T 1732-1993测定。

6.1.5 弹性:按GB/T 1731-1993测定。

6.1.6 硬度:按GB/T 6739-2006测定。

6.1.7 附着力:GB/T 9286-1998测定。

6.1.8 耐碱性:采用以下两种检验方法测定:
a)把涂漆的样板,浸入80±2℃2%的碳酸钠水溶液中,经10分钟后,检查漆膜被溶解的状况;
b)把涂漆的样板,浸在55±1℃含0.1mol/LNaOH水溶液中,经4小时后,检查漆膜变化情况。

6.1.9 耐酸性:将0.05mol/L的H2SO4溶液,滴在被试样板上,在20℃下24小时后观察漆膜变化情况。

6.1.10 耐水性:将样板浸在50±1℃的恒温水浴中,观察漆膜变化情况,加温在50±1℃保持8小时,然后停止加热,在保温的设备中自然冷却16小时为一周期。

6.1.11 耐盐雾性:按GB/T 1771-2007测定。

6.1.12 耐汽油性:在玻璃槽内中加入规定的溶剂油,调节其温度为23±2℃,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该温度。

将3块试板放入其中,并使每块试板长度的2/3浸泡在液体中。

在产品规定的浸泡时间结束时,将试板从槽中取出,用滤纸吸干。

以目视检查试板,记录漆膜表面是否发生皱皮、起泡、剥落、变软、变色、失光等现象。

三块试板中至少应有两块试板符合产品标准规定则为合格。

浸泡界线上、下各5mm宽的部分不做为结果评定。

6.1.13 耐机油性:HG/T 3343的规定。

机油按HQ-10号机油。

6.1.14 耐侯性:按GB/T 14522-2008测定。

试验条件:UVA(340nm)辐照度0.89W/m2 , 60℃×4h光照/50℃×4h冷凝
6.1.15 耐热性:按GB/T 1740-2007测定。

6.1.16 鲜映性:用桔皮仪测定。

6.1.17 耐溶剂性:用二甲苯浸透棉球置于漆膜上,接触面积不小于1cm2,达到规定试验时间后,移开棉球,漆膜应无变化为合格。

6.1.18 荧光紫外人工老化测定方法:采用荧光冷凝型试验机,光照温度为60℃,紫外线照射时间4h,冷凝温度为40℃,冷凝时间4h,此为一个循环。

6.1.19 杯突试验:按GB/T 9753-2007测定。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商用车驾驶室及外饰件色差控制范围
注:后续新增颜色的色差控制范围在下一次修订本企标时添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