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1)(2)(1)

古代文学(1)(2)(1)

古代文学一.1.上古神话神话:关于神异形象的描述定义: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呈现和描述。

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和反应。

2.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阪泉之战、黄帝擒蚩尤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其他神话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公共触山、嫦娥奔月。

创世神话和再生神话(造人、补天) 自然力被人格化(夸父精卫嫦娥)英雄神话(后羿大禹)战争神话(黄帝蚩尤)3.上古神话的艺术精神1.凸显人的作为和主动精神(夸父逐日、后羿射日)2.神话人物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女娲后羿)3.面对困难、灾难、挫败时坚韧不屈的精神被张扬(精卫填海)4.艺术特征1.诗性思维:形象力、想象力2.表现形式属于以超现实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文学范畴赋予自然以生命,天界-人境人神-幻变3.超现实表现为夸张描写的大胆和无羁。

自然-人格人类-自然之力5.上古神学的文学影响A 神话素材典故及原型被借用和化用,构造新的奇异和离奇。

B 神话天然神奇的想象和自然形成的拟人夸张也被后世借鉴,有意进行夸张荒诞的全新创作。

6.六艺名词解释六种技能: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数数学。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六艺现代多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7.四书名词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8.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上古神话传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上古神话传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上古神话传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摘要: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中国古代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从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

后世小说与其或是在内容上有继承关系,或是在艺术构思上有所借鉴,或是在写法上有类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可说是后世小说最初的渊源。

关键词:神话传说;小说;影响;形态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如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与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

关于小说的起源,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一段论述:“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造闲暇。

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当然,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也同诗歌、散文、戏曲一样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以及先秦两汉的史传著作都对小说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从上古到两汉,中国小说还处在酝酿、萌芽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小说的雏形——志怪、志人小说;它的完全成熟,则是唐代的传奇小说。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阐述的那样:“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伟大不朽的名著。

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中国古代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从神话传说演化而来的。

(一)“神话传说”的正名关于什么是神话的问题,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就是说,神话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产生于现实生活,而不是出自人们头脑的空想。

浅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帝女死焉 ,其名 日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 ,其华黄 ,其 实如菟 丘,服之媚于人 ”,【4】《庄 子 ·逍 遥游》修饰 为 “藐 姑射之 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 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 谷 ,吸 风饮 露 。乘 去 气 ,御 飞 龙 ,而 游 乎 四海 之 外 。” [51宣
扬道家 “逍遥 无为 ”的思想 。河神 与河 伯的神话在 《庄子 ·秋 水》中加工为河伯 “望洋兴叹 ”,说 明囿于一隅则不识大道 。 凡是种种 ,都是 神话 故事文学化的结果 。《列子》也是保 留 神话最 多的诸子 散文 ,如女娲补天 ,共工怒触不周 山,夸父 逐 日,太行王屋 的神话 ,龙伯大人神话 ,终北国的仙乡,都 是很重要 的神话 资料 。《列子》的散文 故事 完整 、意境优 美、 语言流 畅,都称得上 是上 等的文学 作品,其中也透 出了神话 的轨 迹 。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神 话故事是 我国文 学的源头 ,它对后世我 国文学 的发展产生 了不 町估量的影响 。本文 就神话故事对诗歌、散文 、小说三个方面创作 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 以看 出,神话是远 古人类的发展史, 足文 学 的 起 源 史 。
[关键词] 神 话故事;诗歌;散文;小说;创作 [中图分 类号] 1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2)08 0083 02
第 32卷 第 8期 2012年 8月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掌 掌报 Journ 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o1.32,No.8 August 2012,083~ 084
浅析中 国古代神话故事对后世文学创作 的影响
田益 琳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汶川 623002)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及主观题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及主观题解释名词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3.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亦称伪孔本,流传至今,是后代《尚书》最通行的本子。

东晋元帝时梅ji所献的一布题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8篇。

其中新增篇目和“孔安国传”是晋人的伪造。

4.易经:《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5.卦,爻辞: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解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解析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解析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与世界各地的神话一样,我国神话也鲜活地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在原始思维里,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原逻辑”的“互渗”关系。

“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

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他举例说,野物、鱼类或水果的丰收,正常的季节代序,降雨周期等,在初民看来,都与由专人举行的一定仪式有联系,或者与某位拥有专门的神秘力量的神圣人物的生存和安宁有联系。

又如一个人在狩猎或战争中是幸运还是倒霉,会与他的妻子吃不吃这种或那种食物有关。

这种在今天看来毫无理性和逻辑的联想、“互渗”,正是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的神话中,那些涉及人与自然的故事,例如盘古开天辟地、身体化为万物,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后羿以弓箭射落九日,禹化身为熊以治水以及与水神共工的战争等等,就体现着原始思维的特征。

正由于此,神话那神奇的故事,那古拙又幽渺奇丽的美,是后世不可能重现的。

除了思维特征之外,我国神话在精神实质上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我国神话系统我国的神话大都未能完整保留下来,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及其他一些古籍中。

但是仅从这些零散的资料,也可看出远古神话的丰富多彩。

根据神话存留的具体情形,从主题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

(一)创世神话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关于开天辟地,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盘古的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神话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同时也是传承和延续文化的一种手段。

古代神话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神话不仅仅是古代的故事,更是后世文化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古代神话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方面。

许多古代神话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为后世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达方式。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受到了古代神话中的美猴王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

古代神话中的神祇、英雄、妖魔等形象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古代神话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创作方面。

古代神话中的神话故事和神祇形象都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影子。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形象经常出现在雕塑作品中,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古代神话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

古代神话中的神话故事和神祇形象都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些神话故事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成为了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的重要参考。

古代神话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

古代神话中的神话故事和神祇形象成为了人们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形成了后世宗教和信仰的基础。

例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的神祇形象成为了古希腊人崇拜的对象,形成了古希腊宗教的基础。

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形象也经常被用作吉祥物或图腾,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神话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通过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新颖、奇特甚至不可思议的幻想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巨大的影响。

首先,古代神话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中国文人特别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他们丰富多彩的作品多来自上古神话。

如中国第一位著名文学家屈原采撷上古神话的一些情节,创作了千古奇文《天问》、《九歌》、《招魂》等充满奇特幻想的诗篇。

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重温了上古神话的许多故事,可以说没有上古神话,就不会有屈原那些瑰丽警拔的诗篇。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诗人与统治者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唐代诗人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创造,更是蔚为大观。

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用神话题材写诗,尤为著名的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李白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

他的诗中有大量神话典故,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射九日的后羿,撞折天柱的共工,以及嫦娥、修蛇、烛龙等等,其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描绘了一个活生生的神话天地,构成一种奇幻神妙的图景。

诗人引用一系列神话故事,旨在发其神思,畅舒现实,发挥神话的积极战斗作用,从而也形成了其汪洋恣肆的风格。

李贺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正是引神话入诗,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成为千古绝唱。

唐代,不仅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离不开神话,现实主义诗人也把神话作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素材,如大诗人杜甫出入四川的若干诗作,便把大禹的事迹当成吟唱的对象。

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在于神话与传说。

”①又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

”②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

当神话演变为仙话之后,出现了魏晋志怪小说。

究其本源,志怪小说仍脱颖于中国古代神话,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成为中国小说史前列的篇章。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上古神话并不就是文学,但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研究文学史必须注意研究上古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 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 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 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普遍认为神话产生于野蛮期的低级阶段,到野蛮期的中级阶段,神话进入了 繁荣期。(关于蒙昧期、野蛮期、文明期参见摩尔根《古代社会》)我国学者杨 (《论神话的起源和发展》载《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和袁珂(《中国神话 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4月第一版)等认为神话的起源是在蒙昧期的高级阶段, 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 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 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二)先秦诗歌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 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 大地区。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 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 书的。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 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 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 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 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 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 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 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 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 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摘要】如果说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人们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就可以称作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了许多体系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学的先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而且上古神话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其中表现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乐观精神等等,对后世文学创作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上古神话;后世文学;素材;人物形象;故事类型;浪漫主义精神;乐观精神【引言】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

神话是什么?茅盾显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

”上古神话,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以瑰丽的想象和斑斓的色彩保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素材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市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

历代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神话典故在我国流传极广,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

受上古神话影响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

其中《玄鸟》和《生民》两篇,叙写契和后稷诞生的神异,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的。

而在《诗·大东》里首次出现了牵牛和织女,虽然诗人是把它们作为两个星座咏叹,但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子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了。

而《楚辞》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人物甚多,屈原的创作也援引了上古神话的素材,上天下地驰骋其丰富的幻想以抒写当时他对楚国腐败政治的忧愤,从而表达出他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中以《天问》一篇最为突出,《天问》中提出了170 多个奇兀的问题,以神话的比重最大。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原对这些神话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传说的怀疑中,表现着诗人的情感和爱憎。

《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

《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

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

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

<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

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

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

《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

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

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运用神话材料入诗最显得有力量的是陶潜《读山海经》中的两首,一首写夸父追日另一首写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将神话里几个神人的不屈斗争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了。

陶渊明在其《读山海经》诗中盛赞他们的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在唐代的诗歌中,神话的运用更是尤为显著,不少诗人的诗篇都有神话方面的取材,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

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

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等等,这些名作皆源于《山海经》神话。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

最著名的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小说。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差不多就是“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共同形象。

同样清代的小说取材于神话的还有李汝珍的《镜花缘》等,《镜花缘》前40回是全书的精华,写得非常生动有趣。

这一部分差不多全取材于《山海经》所记远国异人和奇特的动物植物。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

除小说外,戏剧也受到神话的影响。

如京剧《嫦娥奔月》,即取材于后羿与嫦娥的神话,动画剧《宝莲灯》也是取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等等。

再看今日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聊斋志异》、《八仙过海》等等,无一不是受到上古神话影响的作品。

总之,后人对先民为我们留下的瑰丽财富加以利用,用自己的笔重新演绎着这些古老的作品并赋之以新意,从而让古老的神话绽放出新的活力和新的意义,让后世的文学同时也散发出来自远古时代的魅力,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通过上古神话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对后世文学创作人物形象和故事类型的影响神话形象的影响,在小说肖像描写方面表现较为明显。

在神话传说中,对于主人公的形貌,已有极简古的描述。

如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外东经》)。

又如写“包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伏牺大目”(《艺文类聚》卷十七引《孝经援神契》),“疱羲须垂委地”(《天中记》卷二二引《帝王世纪》)。

神话传说在肖像描写方面的最初尝试,给后世作家的影响很大。

首先,神话英雄的肖像模式,是小说戏剧中“脸谱化”的滥觞。

其次,静态的、单纯正面的肖像描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很大比重。

尽管长篇章回小说开始有所突破,但它们的动态(或情态)的、多侧面的写法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小说里用以描绘人的外貌的动物特征,乃是人类始祖的图腾特征的残留。

虽然肖像描写经历了一个由“动物形”向“动物人类形”进而向“完全人类形”的演变过程,但“龙颜”、“赤髯如虬”、“螓首蛾眉”、“燕颔虎须”、“丹凤眼”等等刻画肖像的套语,作为神话的影响标记,却长期被古典小说家所沿用。

此外,神话传说在提供肖像模式的同时,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某些故事类型。

如应龙以尾画地助禹治水的故事(可以叫做“动物辅导建造型”),志怪、传奇的作者就仿效其类型写过许多作品。

《搜神记》卷十三《龟化城》云:“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

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

仪问于巫。

巫曰:‘依龟筑之。

’便就。

故名‘龟化城’。

”同书同卷的《马邑城》、卷十四的《撅儿》等皆属此型。

又如“望夫型”的故事在小说和民间传说里颇多。

《舆地纪胜》引无名氏《临海记》云:“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

俗号‘消夫人’。

父老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望焉,感而成石。

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

”刘义庆《幽明录》里的望夫石的故事,也属此型。

该型故事亦仿自洪水神话。

后人把这个情节同涂山氏因禹化为熊而感到惭愧,自己也变成石头的情节捏合在一起,种种很流行的望夫石的故事便逐渐产生出来。

夸父的手杖化作邓林的情节,则孳乳而成为后世民间文学中为数最多的所谓“遗物型”的故事。

由此可见,上古神话中种种英雄形象以及当中的一些故事类型都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之中留存了下来,后世的不少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有了更高的成就。

三、后世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上古神话传说里固有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经后世文学艺术家反复提炼加工之后,便逐渐构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而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通常就是用神话形象及别的神话因素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

从上古神话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先民超越自然力的制约和压抑,去开创自由生存境界的意志理念和精神品格,无论是“人兽合体”的神话形象,还是无尽的奇思妙想,上古神话以奇妙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怪诞的形象表现和寄托了人类超越有限的条件和局限,向往着无限境界的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为后世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借鉴。

后世的生活中,在某一时代,由于种种原因,消极颓废的情绪难以收束。

这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上古神话,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奇妙想象、瑰丽的色彩、奔放的情感,给这个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后世的文人得以在文字中寄托无限的理想和感情,找到一块心灵休憩地。

这时候,浪漫主义文学便在中国大地活跃了,其中以积极浪漫主义最为突出。

屈原开积极浪漫主义之先河,广为采撷流传的神话、祭歌,创作了《九歌》、《招魂》等充满奇特幻想的诗篇。

作者在这些诗中御风乘龙,招唤群神,遨游太空。

种种越轨的想象,夸张的渲染,使整个作品呈现一种瑰丽警拔的格调,这一切都得益于神话丰硕的想象力的启示。

更重要的是,屈原与恶势力抗争不已,“九死其犹未悔”的战斗也同神话那种积极奋发的精神一脉相同。

屈赋“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佚女”,意在“申纡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集中继承了上古神话中的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再看东晋诗人陶潜,隐居田园的他也被上古神话中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感到着,从逐日的夸父,到填海的精卫,再到与上帝争神的刑天,他通过这些神话形象用他的诗表现着他对此三者那种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的认可。

更有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许也有神话带给他的影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蜀道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中,诗人巧妙的编织了上古神话传说,抨击现实社会的怒火也因此如游龙走凤驰骋于天地之间。

那汪洋恣意的风格,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不正是上古神话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么?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在各个时代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等无一不继承这种浪漫主义精神,而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的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这一浪漫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