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研究

∑G 为 及其以 各 第 楼层 上 楼层的 荷载的 重力 总
ji =
在未考 虑 结构 弹性 刚度折 减 的情况 下 ,重力 P 一 △ 效应 的楼 层位 移控 制在 1%以内时 ,结构 的稳 定 0 具 有适 宜 的安全 储备 。若 刚重 比进 一步减 小 ,则 重 力 P △ 效应将 会呈 非线 性 关系急剧 增 大 , 至 引起 一 直 结 构 的整体 失稳 ¨ 。因此 ,结构整 体稳 定应 满 足 下
的抗 侧 刚度 ,取该楼 层 剪力 与层 间位 移 的 比值 ;h
为第 楼 层 的层高 。 考 虑 重力 二阶 效应 后 ,结构 的侧移 可近 似用 下
式表 示 [ : 2 1
( 2)
十
【 _
式 中:a 为考 虑 P △效应 的 结构第 层 的层 间位 移 ; / " 一 为未考 虑 P △效应 的 结构第 的层 问位 移 ; 一 层
量。
在 仅考 虑 P △效应( 略 P 效应) 一 忽 一 的结构 分 析 中 ,则结构 的平 衡方 程可 改写 为 :
1 ∑ i/ ∑G 一 G/I f I
△ 分别 为考 虑重 力 P △效应和 不考 虑 P △效应 的 一 一 结构侧 移 。 同剪 切 型结构 一样 , 重力 P△ 效应 的楼层位 移 一 控 制 在 1%以 内,则 : 0
( ] ] = () - ) } 1 - ) 5
式 中: 【 J 结构侧 移变 形 导致 构件几 何参 数变 A 为
化引起的刚度矩阵变化量;{ } u ~ 为考虑 P△效应 .
影响 的结 构位移 向量 。 上述 考虑 P △效 应 的计算方 法称 为基 于 几何 一 刚度 的有 限元 方法 “ , 目前 的 S T A WE和 E A T BS 软件 即采 用这 种方 法 。 在 ST A WE软 件 中 ,计 算 结构 的刚 重 比时 ,是 将基 底 的地震 剪力 按倒 三角 形分 布换 算得 到结 构
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结构是否能保持其原有的形状和稳定性能。
在工程领域中,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工程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对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进行探讨。
一、理论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依托于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
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可以归结为结构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长度的问题。
等效刚度是指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而等效长度则是指结构的几何形状与尺寸。
通过对结构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长度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二、分析方法1. 静力分析法静力分析法是最常用的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之一。
它基于结构在平衡状态下的力学平衡方程,通过计算结构内力和外力的平衡关系,确定结构是否能保持稳定。
静力分析法主要适用于简单的结构体系,如悬臂梁、简支梁等。
2. 动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稳定性判断的方法。
通过分析结构的自然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参数,可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
动力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的结构体系,如桥梁、高层建筑等。
3. 线性稳定性分析法线性稳定性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求解结构的特征方程,得到结构的临界荷载(临界力)的方法。
线性稳定性分析法适用于线弹性结构,在分析过程中通常假设结构材料的性质符合线弹性假设,结构的变形量较小,且作用于结构的荷载为线性荷载。
三、实际案例以钢柱稳定性为例,介绍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钢柱是承受垂直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通过使用静力分析法和线性稳定性分析法,可以确定钢柱的临界荷载并判断其稳定性。
在静力分析中,需要计算钢柱受力状态下的内力和外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引入等效长度和等效刚度的概念,可以将实际的钢柱简化为等效的杆件模型,从而进行稳定性计算。
在线性稳定性分析中,通过建立钢柱的特征方程,并求解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得到钢柱的临界荷载。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超高层建筑作为高度集中的城市空间载体,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后期维护中,都存在着极高的风险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在高层建筑中,地震、强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必须要考虑的,更不用说建筑自身的重量和动载荷所带来的压力了。
因此,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成为了最基本的要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全面了解超高层建筑中的稳定性问题,为今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标准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基本构成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一般由地基、框架、纵向支撑、屋面、外墙装饰五个部分构成。
(1)地基地基是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其承受了建筑的全部重量和动载荷,同时也能分散地震力的作用。
因此,地基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考虑地基的稳定性问题。
(2)框架框架是超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主要由中央钢管混凝土柱、外圈混凝土板和各层框架等组成,具有承受建筑自重、楼层负荷和风荷载的作用。
(3)纵向支撑纵向支撑能够增加建筑的刚度,对抗地震和风荷载的影响。
同时,纵向支撑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4)屋面屋面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防止从屋顶浇灌的行为产生老化作用和对建筑物就地吸热的影响。
(5)外墙装饰外墙装饰除了起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还具有对建筑物隔热、防水、防火等安全性作用。
第二部分: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超高层建筑中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人忽略,直到近年来随着“南京鼓楼大火”等事故的发生,该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下将从地基、框架、纵向支撑、屋面、外墙装饰等方面来分析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1)地基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地基问题极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承受建筑的全部重量和动载荷,同时也能分散地震力的作用。
而地基的稳定性则决定了整座建筑的稳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高层建筑的结构能够承受各种荷载和外力的作用,保证其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发生倒塌或其他结构破坏的问题。
一、地基工程地基是高层建筑的重要基础,地基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地基工程包括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地基加固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二、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遵循力学原理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则。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高度、荷载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优缺点。
三、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要求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抗震性能。
常见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复合材料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其强度、耐久性、施工性能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持久性。
四、抗震设计地震是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在地震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并保证人员的安全。
抗震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和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
五、监测和维护在高层建筑建成后,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
监测工作包括结构变形的监测、荷载的监测等,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同时,定期进行维护工作,包括防水、防腐、装修等,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总结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需要在设计、施工、监测和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才能使高层建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三、高层结构实例分析
3.1 结构概况
某大楼为正方形平面,平面尺寸 为27mx27m,地上34层,典型层层 高为3.5m。主体结构采用带加强层框 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尺寸为 9mx9m,外圈框架的柱距为9m,图 a为主楼的结构平面。主楼的高宽比 为4.4,核心筒的高宽比为13.2。此工 程按7度地震设防,IV类场地土。考 虑到核心筒的高宽比值较大,为提高 整个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少结构侧移, 于顶层和第21层设置8片刚臂和周边 圈梁,刚臂和圈梁均为钢筋混凝土实 腹大梁,图b为加强层结构平面。
二、力学模型
2.1 有限元模型
梁柱单元
梁柱单元主要计算工作量在于单元的截面分析,也 就是要计算出截面内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即截面的刚度 矩阵。对于比较规则的截面可采用条带法,但对于任意截 面此法的计算工作量很大,采用高斯数值积分法对横截面 积分,算出截面刚度矩阵,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不规则截面 刚度系数的计算,由于截面高斯积分点数远远小于条带法 中的条带数,因此它的计算工作量能大大减少,这对于一 个结构的分析尤为重要.
如果仅仅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第5. 4. 1条来确定 这种复杂体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不全面的, 指出对结构的刚重比不断减少的复杂结构在 满足上述强条的情况下,仍需计算分析P-∆ 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以作补充;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结构设计常用的做法就 是过分依赖于仅考虑线性弹性阶段下的 SATWE稳定计算结果,而不考虑结构的几何 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使得设计者无 法对复杂体型结构实际的稳定系数做到心中 有底。
(1)在小震作用下(包括弹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重力二 阶效应不明显,对顶点侧移的影响在3%以下,对基底倾覆 力矩的影响在0.05%以下。根据抗震规范所进行的多遇地震 下强度和变形验算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不断扩张,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地标和标志性建筑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在150米以上的建筑物,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将就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1. 纵向承载系统高层建筑的纵向承载系统是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纵向承载系统包括框架结构、墙支撑结构、框架-墙组合结构等。
框架结构主要由柱、梁和核心筒组成,能够有效抵抗水平荷载,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墙支撑结构则通过设置墙体来承担荷载,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框架-墙组合结构则将框架结构和墙支撑结构相结合,兼具两者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2. 横向承载系统除了纵向承载系统外,高层建筑还需要考虑横向承载系统的设计。
横向承载系统是指建筑物在受到侧向风荷载或地震荷载时,通过设置承载墙、剪力墙、钢框架等结构形式来抵抗横向力的作用,防止建筑物产生倾斜或倒塌。
合理设计和布置横向承载系统对于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至关重要。
3. 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由于高层建筑的重量和高度较大,地基基础需要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以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沉降或倾斜等异常现象。
常见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形式包括承台基础、桩基础、复合地基等,设计时需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特点综合考虑,确保地基基础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要求。
4. 空间结构形式高层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空间结构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功能和内部空间布局。
常见的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包括塔式结构、板柱结构、空心管结构等,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设计师在选择空间结构形式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美观要求和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最终的建筑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

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人类工程技术的杰作。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是其安全可靠的关键所在。
一旦结构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对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建筑的高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地震作用等水平力对结构的影响显著增大。
风会在建筑表面产生压力差,导致结构产生晃动和变形。
而地震则会带来强烈的水平和竖向振动,考验着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的形状和布局也对结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平面形状和立面布置能够有效地减少风的阻力和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例如,采用规则的矩形或圆形平面形状,避免过于复杂的凹凸变化,可以使风荷载分布更加均匀。
在立面设计上,尽量保持竖向刚度的连续性,避免刚度突变,有助于减少地震时的破坏。
结构体系的选择是决定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核心因素之一。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但抗侧刚度相对较小,适用于较低的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荷载,但空间布局相对受限。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
筒体结构,如框筒、筒中筒等,能够提供极大的抗侧刚度,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材料的性能也是影响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高强度的钢材和高性能的混凝土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同时,材料的耐久性和防火性能也不容忽视,它们直接关系到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分析高层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时,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静力学分析是基础,通过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评估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动力学分析则用于研究结构在地震和风振作用下的响应,确定结构的自振特性和动力放大系数。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数值分析手段。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在建筑工程中,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旦结构不够稳定,就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损坏或发生其他严重事故。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一、稳定性分析的背景意义稳定性分析是指通过计算、研究和评估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是否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它考虑了各种力学因素,包括重力、惯性力、风载、地震载荷等。
通过进行稳定性分析,可以提前确定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变形特性,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1. 弹性稳定性分析弹性稳定性分析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稳定性分析方法。
它假设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保持弹性行为,即结构内部力的变化不超过弹性极限。
在进行弹性稳定性分析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形状、边界条件等因素。
2. 塑性稳定性分析塑性稳定性分析是一种更为精确和全面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它考虑了结构在受到载荷作用时材料的非弹性行为,即超过弹性极限后产生的塑性变形。
通过进行塑性稳定性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参数1. 临界载荷临界载荷是指结构在失去稳定性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
通过计算临界载荷,可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等级,并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2. 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评估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是指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与结构临界载荷之间的比值。
安全系数越大,表示结构的稳定性越高。
3. 变形控制结构的变形是稳定性分析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需要控制结构的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结构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四、稳定性分析的应用领域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包括高层建筑、桥梁、隧道、塔楼等。
在高层建筑中,稳定性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结构的最佳尺寸和材料,以保证其在风荷载和地震力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稳定性分析能够帮助设计师确定结构的合理形状和几何参数,以确保其在运营期间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二、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步骤
结构失稳是指外力作用下结构的平衡状态开始丧失,稍有扰动时变形便 迅速增大,最后使结构破坏。它包含两类稳定性问题。
第一类是理想化的情况,即结构达到某种荷载时,除原来的平衡状态外,还 可能出现第二个平衡状态,称为分支点失稳,数学上为求线性特征值问题,即线 性屈曲分析,其结构的线性平衡方程为
精品
二、力学模型
2.1 有限元模型 2.1.1 梁柱单元 梁柱单元主要计算工作量在于单元的截面分析,也 就是要计算出截面内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即截面的刚度 矩阵。对于比较规则的截面可采用条带法,但对于任意截 面此法的计算工作量很大,采用高斯数值积分法对横截面 积分,算出截面刚度矩阵,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不规则截面 刚度系数的计算,由于截面高斯积分点数远远小于条带法 中的条带数,因此它的计算工作量能大大减少,这对于一 个结构的分析尤为重要.
特征值稳定性指标: 结构整体稳定及受压构件局部稳定极限屈曲荷载(恒+活) 的屈曲系数λ ≥10,即认为该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比较可靠。
精品
第二类稳定性问题是结构失稳时, 变形迅速增大,而不会出现新的变形形 式,即平衡状态不会发生质变,也称极 值点失稳。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即为第 二类。
它包括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若杆件变形较大,就不能在原有几何 形状的基础上分析力的平衡,而应在 变形后的几何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这样,力和变形之间就会出现非线性 关系,这类问题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 它包括重力二阶效应(P-∆效应)、几何 大变形,其结构的非线性平衡方程为
复杂高层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侯小美,宋宝东 结构工程师,2008(6)
摘 要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稳定性规定与结构
的重力荷载和重力的二阶效应有关,该规定建立在弹性分析的基础上, 用构件承载力验算中的计算长度系数来保证结构的安全。该规定有 一定的适用范围,未必能保证复杂的高层结构的安全性及其计算上 的准确性。本文提出复杂高层应进行考虑二阶效应的非线性整体稳 定分析,分析结果可作为规程的比较和补充,以确定结构的安全与 可靠。
精品
一、目前考虑P-∆效应的主要方法
1.1 弯矩增大法 根据规范,由传统弹性分析得到的柱端弯矩能放
大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增大偏心距来反 映弯矩的增大,将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初始偏 心距乘以偏心距增大系数η。
精品
2.2 迭代P-∆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通过一阶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出初
始的第i层的侧向位移∆i,垂直荷载Ni由于初始位移∆i 所产生的附加楼层剪力为
精品
一、引言
建筑师为了实现个性,体现创新而设计了众多复杂体 型和内部空间多变的高层建筑。许多创新超出了现行规范 的限制,近年来建造的一些高层就存在高度、体形不规则、 楼层大开洞、大堂入口处多层通高、凸凹比偏大以及高位 转换等许多超出规范要求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在高层设 计中越来越流行。
黄志华、吕西林 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朱杰江,吕西林等 建筑结构学报,2003(6)
摘要:传统的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分析大多是近似方法,对于实
际高层结构,这种近似分析方法会带来较大差错。通过在单元几何方程中引 入二次项,较为精确地考虑了重力二阶效应对高层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根 据高层结构的特点,建立了单片墙单元和筒体墙单元等非线性宏观单元。单 元截面分析采用高斯数值积分方法,可对任意不规则截面进行分析,在非线 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中引入了弧长算法,能够搜索到结构反应的全过程。研 究结果表明:对高度100m左右的高层混凝土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强弹塑性变形验 算一般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精品
四、结论
复杂高层整个结构在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徐变的作用下, 结构内部的微观裂缝将会发展成宏观裂缝,造成结构在小震 阶段的刚度退化;特别是当结构从弹性阶段发展到弹塑性阶 段时,结构的刚度退化比较快,重力二阶效应随刚度的退化 而迅速增大,对结构的侧移、内力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越来 越明显。
精品
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分析
精品
4.4 放大侧向荷载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在一阶分析之前先进行水平荷载
的放大。放大因子为
Qu是根据假想的侧移角∆u/h算得的。在这个法中, 侧移和弯矩是对应于极限状态。如果楼层侧移刚度没有 多大变化,这种方法被认为是相当准确的。
上述各种方法是对二阶效应的近似考虑,但由于实 际结构的复杂性,会有许多出差错的机会。在真正的二 阶分析中,侧向挠度对弯矩、轴向力的影响,以及本身 又影响侧向挠度,其最终的弯矩和挠度包括了长细度效 应,因而其问题严格地讲是非线性的。为此,通过在单 元几何方程中引入二次项来精确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 的影响。
由此形成的这些结构体型复 杂的高层建筑,因其空间开阔且布 局多变,结构的水平荷载、竖向荷 载增加了,而侧向刚度却在不断减 少,整个结构在水平风荷载、地震 及重力荷载作用下,会引起不可忽 略的附加二阶效应,表现出明显的 几何非线性,计算时应考虑重力二 阶效应(P- ∆)对结构内力和稳定 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朱杰江、吕西林等 高层混凝土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分析
精品
如果仅仅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第5. 4. 1条来确定 这种复杂体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不全面的, 指出对结构的刚重比不断减少的复杂结构在 满足上述强条的情况下,仍需计算分析P-∆ 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以作补充;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结构设计常用的做法就 是过分依赖于仅考虑线性弹性阶段下的 SATWE稳定计算结果,而不考虑结构的几何 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使得设计者无 法对复杂体型结构实际的稳定系数做到心中 有底。
然后框架在新的楼层水平力作用下重新分析,这 个过程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前后两次的∆i非常接近为 止。通常,对弹性结构只需1~2次循环就能满足要求。 如果在5~6次循环后仍不能收敛,则结构被认为是不 稳定的。
精品
3.3 负支撑杆件方法 在每一楼层,引入负面积的支撑杆件。其面
积为
通常,支撑杆件增大了结构的刚度,但负面积的 支撑杆件使得结构变得更柔。又这种方法计算的侧移 和弯矩是正确的,但轴向荷载和剪力是不正确的,因 为撑杆件的内力作用。然而这种误差很容易地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