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研究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研究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研究摘要:矿山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矿山资源在生产与开采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果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使环境问题加重,造成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所以要想确保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应该及时对地质灾害与环境的问题进行处理,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治理地质灾害并且修复生态环境,为矿山地区的居民创造绿色与健康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引言我国矿产资源富有,矿山数量众多,所以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因此,关于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是现今存在于我国的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系统工程。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恢复的重大意义矿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矿产具有不可再生、稀缺且分布不均等优点,但对矿产的开发和使用会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实施矿山地质工作保护和恢复环境,可以有效阻止矿山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消除与矿产开发相关的地质灾害危险,保护周边人民和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地质灾害的危险中开采,有助于缓解矿山群体之间的矛盾,实现防灾目标,体现“人对人”的原则;同时,可以提高公众对减灾防灾措施的认识,提高公众参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可有效促进矿山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确保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步发展。

通过解决矿山地质和环境问题,消除地质灾害风险因素并降低其频率;裂隙倾倒和土地复垦可以减少采矿对景观、景观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区域植被覆盖,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优点,提高质量为该地区的环境提供有利的长期环境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后果的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矿山是地球资源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大片土地被破坏。

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失去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壤裸露,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特别是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往往改变了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开采矿山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矿区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周围的土地资源。

需要合理使用土地资源,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2.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新植被、修复地表结构,恢复土壤功能,达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覆盖等方式,有效减少土地的裸露度,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保护土地资源。

3.加强监测和预警针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4.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探索绿色环保的开采方式,减少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技术研究,寻求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式,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探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探究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探究吴友吉摘要:在社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矿产资源是主要物质基础,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就会导致出现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

所以本文基于江西德兴铜矿的地质环境现状,总结了其生态环境的物理、土壤改良、植物种植等修复技术,并提出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及方案;清理渣石堆,开展边坡治理;利用生物技术吸收土壤有害物质等地质环境治理方法,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环保发展目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充足的矿产资源支撑社会发展,那么就会对矿山进行重度开发,导致山体裸露在外,破坏了矿山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会污染水源和土壤,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为了能够减少这部分影响,那么就要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并且对其地质环境开展治理工作,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保证矿山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江西德兴铜矿位于江西省德兴市,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之一,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17°42′38″~117°44′34″,北纬29°00′15″~29°01′56″,矿区面积7.7877km2。

德兴铜矿属于大型斑岩铜矿床,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铜矿和斑铜矿、辉铜矿。

德兴铜矿开采历史悠久,经过60多年的开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山,具体的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

德兴铜矿所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种岩石类型和构造形式,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以片麻岩、超基性火山岩、沉积岩等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断裂、褶皱等构造变形。

例如,矿山开采通常要进行挖掘和爆破作业,这可能导致地表土壤被破坏、被剥离,甚至形成大量裸露的岩石表面,这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矿山开采会改变地形,特别是在露天开采的情况下,山体可能被大规模挖掘,形成巨大的开采坑,这些开采坑可能改变地势、改变水流路径,甚至对周边地貌造成明显的影响。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和研究现状报告》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和研究现状报告》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政府应加强公众参与矿山环境治理的决策过程,并加强社会监督,让 公众了解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和效果,以推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成果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识别与评估
针对不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其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危害程度等。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水、空气、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治理技术
研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治理技术,以及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技术等。
国内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治理案例
山西焦煤集团
山西焦煤集团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土地复垦、生 态修复和废水处理等。集团还引入了先进的采矿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矿
霍林河露天矿采用了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等措施,使采矿区得到了有效治理 。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生态修复基金,用于支持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使采矿 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 理和研究现状报告》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方法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治理的实践案例
0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定义
详细描述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治理方法涉及土地复垦、地质 灾害防治、水资源保护和土壤修复等多个方面。土地复 垦是指将废弃矿山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以实现生态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则主要是针对矿山开 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灾害现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 行治理。水资源保护主要是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 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为解决在开采矿石过程中以及开采后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着重矿区开采后的环境治理以及恢复项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前由于国家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矿区的采后环境生态治理,但是一些工程项目还是存在诸如设计深度不够,施工质量差以及资金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问题;对策引言: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作为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大量的采矿活动也引发了当地一系列的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给矿山所在地区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而且部分问题还会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为了全面的推进对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治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改善,党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政策,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对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历史上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所形成的无责任主体矿山以及国有开挖矿山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修复以及治理工作。

一、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项目具体实施情况自从2001年以来,国家就将对矿山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作为实现矿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保障工程以及改善生态居住环境的利民工程。

在不断的增加治理项目投资,进而改善当地的民生环境、恢复植被和耕地功能,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治理原则,合理的设计治理方向和目标,优先治理一些因矿区的沉陷区问题,而影响城市的周边景观的地区以及地质灾害等问题。

对于比较突出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治理地区,党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每年都安排了专项治理资金,用于对矿山地区地质环境的恢复以及治理工作。

同时,部分地方的上级政府以治理成效奖励代替投资的方式,带动下级的政府以及企业对部分资源型城市矿区的当地采矿地质环境进行恢复与管理工作。

这些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矿区的采石场以及砂坑两岸的交通干线,废弃的煤矿地区,部分金属矿区,化学矿区以及废弃的粘土矿山,然后在平原地区实施恢复地质环境等的技术措施,通过清除比较危险的岩石,进行回填、平整以及覆盖土壤,从而恢复矿区的植被或农业种植功能开垦。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214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苗凤军1,解 洋2,田忠平1(1.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2.金田产业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是我国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建设要求。

施工单位必须要掌握矿区的准确资料,如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等,分析矿山的种类、规模以及开采情况等,而后实施针对性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以便高效恢复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其次探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内容即边坡稳定与加固、矿山植被修复以及矿山土壤生物修复,再次对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简单分析,从而研究了当前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23-0214-3Research on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MIAO Feng-jun 1, XIE Yang 2, TIAN Zhong-ping 1(1.Shandong Taishan Resources Exploration Co., Ltd,Ji’nan 250100,China;2.Jinti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Group Co, Ltd,Ji’nan 250100,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is a basic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ra. The construction unit must have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ning area,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environment,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tc., analyze the types, scale, and mining situation of the mine, and then implement targeted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to efficiently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ing area.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main contents of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including slope stability and reinforcement, min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mining soil bioremediation. Once again, a simple analysis of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s conducted, and the objective problems in current mi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are studied, Finally,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were proposed,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Keywor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s; Engineering; Repair techniques收稿日期:2023-10作者简介:苗凤军,男,汉族,济南济阳人,生于1992年,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地质。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方案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方案摘要: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地质灾难。

矿山的开发容易造成地表裂缝、滑坡、崩塌等问题,加剧土壤侵蚀、水体污染、煤矸石燃烧等。

因此,针对矿山的生态状况,本文提出了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使矿山的生态修复达到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煤矿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引言当前,由于矿产开采的不当,造成地质灾害,生物种类在环境中濒危现象时有发生,而非理性的开采不但造成了矿产废料堆放,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当前,在不同的区域,煤矿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目前,在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治理工程往往采用了“植树造林”“垃圾清理”“平整土地”等措施,确保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修复。

1煤矿矿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煤矿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由矿山的地表沉降、裂缝、滑坡、崩塌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干扰大,破坏能力强,对矿区和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矿山开发对矿山生态和土壤资源造成的危害和污染表现为:矿山对原地貌的侵占和毁坏;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坍塌;堆存的尾矿渣占据耕地,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1]。

目前国内矿山开采大多采用矿山开采,虽然对地面影响不大,但一旦矿山开发完成,原有的岩石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面崩塌;而在煤矿生产1t煤时,每年产生0.15~0.2t的煤矸石。

煤矸石在暴雨中因风蚀而形成的酸液被雨打湿,对周边水域、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酸、铅等污染。

矿山开采对矿山生态和水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矸石山雨水冲刷后外排水、废弃石块淋溶水排放等;此外,由于矿山的开发,造成了矿山的降水量大幅度降低,造成了水资源短缺。

煤矿开采会产生大气污染问题,比如煤矿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烟尘问题、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植物受损问题,沙化土壤中的粉尘问题,煤矿开采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存氧化发生自燃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是指在矿山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恢复,以实现矿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矿山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矿山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恢复和重建矿山周边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矿山生态修复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通过进行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关系到矿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利益,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使命。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矿山生态破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矿业开发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土地被开采、破坏,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尾矿,污染了土壤、水体,严重影响了周边植被的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矿山开采还会带来大量的噪音、粉尘和废气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矿山开采还会改变当地的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严峻,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只有认清矿山生态破坏的严重性,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1 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不仅由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更受人为的矿山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

张卫东等[1]认为,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 较大的地质环境容量和良好的地质环境质量有利于矿业的正常生产, 脆弱的或恶化的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矿山正常生产。

矿产资源开发区大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 或崩塌、滑坡、泥石流原生灾害高发的山地地区,其开发活动触发和产生了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一方面是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人为地质作用使其形成复杂化。

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已成为影响和改变矿区地质环境的最活跃、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力, 成为加剧矿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催化剂”。

徐友宁[2]提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亦称矿山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弃土堆渣的堆积作用等塑造了人工地貌景观, 改变了地应力的平衡和地表地球化学场等) ,它叠加在矿山原生地质环境上并且与原生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生矿山地质环境随矿业活动时间、强度而呈现复杂的、动态的变化。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类作为当代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因此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并调查其空间分布,有利于因地制宜,有效地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评价、预测预报和保护治理等工作。

武强[3]依据矿山存在问题的性质(不考虑工业灾害问题),将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为了“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五类。

其中,“三废”问题分为固相废弃物,液相废弃物,气相废弃物污染3类;地面变形问题分为开采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地裂缝、崩塌、泥石流7类;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分为岩溶矿床和西北采煤保水问题2类;沙漠化则分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山沙漠化和油田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2类。

2.2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何芳等[4]在研究全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等因素的基础上,首次将影响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的区域划分为戈壁沙漠沙地区、平原盆地区、黄土高原区、中低山丘陵区、中高山地区、多年冻土区等6 大地质环境区,研究了各地质环境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特征:戈壁沙漠沙地区属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环境条件差,矿业开发应防治的是土地沙化的加剧和水资源、植被资源的破坏;平原盆地区煤矿山的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泥石流、崩塌,金属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占用与破坏,非金属矿山的地面塌陷、景观资源的破坏是区内的主要问题;黄土高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相对缺乏、植被稀疏、再生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开矿造成的水土流失、水环境破坏和污染、植被破坏及黄土边坡的崩塌、滑坡是开矿需要防治的主要问题;中低山丘陵区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矿业开发活动强烈,煤矿山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均衡系统的破坏,金属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山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高山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切割强烈,是矿山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多发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发育区,也是土地占用与破坏、“三废”污染的严重区,因此中高山区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灾害和“三废”对水土环境的污染是要防治的主要问题;多年冻土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属于较轻区,这一带开矿主要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3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董永观等[5]研究发现,华东地区主要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有土地资源毁损和占用、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等三种类型。

华东地区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冶炼废渣等数量巨大, 长期堆放压占大量土地。

该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具有时间的不均匀性(如6 ~ 7月梅雨季节, 滑坡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灾害的地域性(如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南丘陵山地, 采空塌陷主要发生在黄淮平原及江西萍乡煤矿区),具有矿山地质灾害的共生性和矿产专属性(如煤矿区瓦斯爆炸、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华东地区已经累计堆积50亿吨矿山固体废弃物。

由于大气氧化和雨水浸泡, 对周围的水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华东地区矿山废水废液年排放量十分巨大, 各种类型矿山年排放废水废液总量达62 753.77万吨。

重金属污染、矿业酸水危害已成为金属矿床开发产生的两大环境公害。

陈家彪等[6]对西南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有矿山企业21073个,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矿山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资源破坏问题也比较严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已影响和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地区由于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煤炭以及硫、磷化工原料为特色, 加之矿产开发过程中很多矿山没有建尾矿库和沉淀池, 洗选厂建造亦很不规范,因此污染问题相当突出。

而在矿山地质灾害中,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居多, 滑坡、崩塌次之。

徐友宁等[7]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矿山不合理开发毁损土地巨大。

矿山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废渣不合理堆放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加剧土地沙化程度。

煤矿瓦斯爆炸频发, 社会影响极坏。

部分地区“三废”无组织排放严重污染矿区环境。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重视不够, 进展缓慢, 土地复垦率低, 初步估算不足5% 。

贾伟光等[8]研究了东北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发现该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3个类型。

东北地区的矿山每年剥离岩土约2.2-2.6亿吨,露天矿坑及堆土(岩)场侵占了大片的山村(林)和农田。

矿山井下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采空,地面发生大面积塌陷(沉陷)积水,致使大量良田废弃,村庄搬迁。

据调查,东北平原地区,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0.2hm2。

东北岩溶地区的煤、铁矿山,每年要排矿坑水近亿吨,绝大部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近30%经处理使用,其他都是自然排放。

如某地多金属矿床排放酸性矿坑水,造成河水污染,鱼虾绝迹,水草不生,同时土壤物理性质变坏,造成农田污染,农作物生长受到损害。

矿山排出大量矿渣及尾矿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及大气外,还经常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

尾矿和矸石堆经常发生自燃放出有害的气体,污染大气。

另外,在尾矿和矸石堆中含有许多有害的干燥废渣物,随风吹到城市和居民区,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

3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目前,矿山地区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我国近代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是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开始的。

在20 世纪50—80 年代,许多矿山开始逐渐开展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20 世纪70 年代,我国东部平原煤矿矿区零散的开展了一些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后的土地和水面用于建筑房屋、种植小麦和水稻、养鱼或栽藕等。

1989 年国务院第19 号令《土地复垦规定》和1989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建国以来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的标志。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率不到1%,80 年代末期,生态修复率约为2%,到目前为止,生态修复率仍不到12%,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修复率[9]。

3.1 生物修复矿山土壤修复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3.1.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分解或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来吸收、超量积累、降解、固定、挥发及富集环境中污染物,实现部分或完全修复污染的一门环境污染原位治理技术。

Salt等[10]研究了利用金属累积植物清除土壤、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核素的环境治理技术,他们将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作用方式归结为植物吸收、植物稳定作用和根滤作用。

植物根系与根际土壤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的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机质, 降低了根际土壤的pH 值。

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氧含量、土壤通气性的调适, 将刺激根系附近微生物群体的发育, 使根际环境成为微生物作用的活跃区域。

Fernandez等[11]发现,在根际环境中金属元素可以得到富集 , 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增加, 从而提高植物对元素的吸收、挥发或固定效率。

不管是植物吸收、挥发还是植物稳定、根滤作用, 植物本身的特性是决定污染治理效率的关键。

因此, 寻找与筛选适宜的植物始终是植物修复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杨肖娥[12]通过营养液培养实验证明,东南景天是一种Zn超积累植物,其对生长介质中的Zn有很强的的忍耐能力,当生长介质中的Zn浓度高于240mg/L时,植株仍正常生长,其生物量与对照相没有显著差异,其地上部Zn含量及其积累量均随生长介质中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刘威等[13]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试验,发现并证实宝山堇菜是一种Cd超富集植物,但其生物量较小,需要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其生物量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

刘秀梅等[14]在温室砂培盆栽条件下对铅锌尾矿区附近生长的6 种植物——山野豌豆、草木樨、披碱草、酸模、紫苜蓿和羽叶鬼针草体内Pb 的含量与分布、重金属Pb 的迁移总量、根系的耐性指数做了研究,发现羽叶鬼针草和酸模能够富集重金属Pb,可以作为先锋植物修复被Pb污染的土壤。

魏树和等[15]通过盆栽模拟实验和小区实验,从20科54种杂草植物中筛选出Cd超累积植物龙葵。

近年来,科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耐重金属污染植物物种的基因资源,超富集基因转入基因工程植物将会得到关注。

3.1.2 动物修复Curry在系统研究后,发现蚯蚓不仅改善了土壤的机构、透水性和通气性,其排出的粪便还能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Butt等[16]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展了蚯蚓繁殖盒技术,将蚯蚓更好的应用到了废弃土壤的生态修复中。

戈峰[17]在将蚯蚓用于德兴铜矿废弃地的修复研究中发现,蚯蚓不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还可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实现了持续利用的目的。

但动物修复需在植物修复获得一定成效后实施才可获得其效果。

3.1.3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包括: 通过微生物作用,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微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

微生物能通过氧化还原、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作用转化重金属,将有毒物质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能够改变金属存在的氧化还原形态,随着金属价态的改变,金属的稳定性也随之变化。

Charm等[18]在污水处理厂发现一种嗜硫酸盐细菌可以还原Cr6+为低毒的溶解度较小的Cr3+,从而降低水体中的重金属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