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

肠系膜淋巴结
颈 浅 背 侧 淋 巴 结
髂内淋巴结
腮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膝上淋巴结 (髂下淋巴结)
下颌淋巴结
头颈部主要淋巴结
躯体主要浅层淋巴结
畜体主要深在淋巴结
①咽后淋巴结 ②颈深淋巴结 ③肺门淋巴结 ④肝门淋巴结。 ⑤肾门淋巴结 ⑥纵膈淋巴结 ⑦肠系膜淋巴结 ⑧髂内淋巴结 ⑨髂外淋巴结
肾 上 腺
三. 淋 巴 干
淋巴干为身体一个区域内大的淋巴集合管,由淋巴管汇 集而成,多与大血管伴行。主要淋巴干有: (一) 气管淋巴干:伴随颈总动脉,分别收集左、右侧 头颈、肩胛和前肢的淋巴,最后注入胸导管(左)和右淋 巴导管或前腔静脉或颈静脉(右)。 (二) 腰淋巴干:伴随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前行收集骨 盆壁、部分腹壁、后肢、骨盆内器官及结肠末端的淋巴, 注入乳糜池。 (三) 内脏淋巴干:由肠淋巴干和腹腔淋巴干形成,分 别汇集空肠、回肠、盲肠、大部分结肠和胃、肝、脾、 胰、十二指肠的淋巴,最后注入乳糜池。
马脾
牛脾
猪脾
脾的组织构造
被膜为致密结缔组织,伸入实质构成小梁。实质 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白髓 有 ①动脉周围淋 巴组织鞘 和 ②脾小结(淋巴小结)红髓 分①脾 索:彼此吻合成网的淋巴组织索。 ②脾窦:血 窦.窦壁细胞长杆状,基膜不完整,便于滤血。 边缘区:是红、白髓过渡区.
红髓
边缘区 白髓
第二节淋巴组织
(一).弥散淋巴组织 没有特定的结构,淋巴细胞 分布弥散,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常分布于咽、 消化道及呼吸道等与外界接触较频繁的部位或器 官的粘膜内。 (二).淋巴小结 为致密淋巴组织,呈球形或卵圆 形,轮廓清晰。单独存在时称淋巴孤结,成群存 在时称淋巴集结,如回肠粘膜内的淋巴孤结和淋 巴集结。
(十一)淋巴系统

(十一)淋巴系统1.淋巴系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
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类。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腺、脾和扁桃体。
(2)功能: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协助静脉引流组织液。
此外,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是人体的重要防护屏障。
脾的主要功是参与身体免疫反应,胚胎时期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出生后正常情况下仅能产生淋巴细胞,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贮存血腋。
2.淋巴干和淋巴管导管的起止,行程及收集范围(1)淋巴干 lymphatic trunk 淋巴管注入淋巴结,由淋巴结发出的淋巴管在隔下和颈根部汇合成淋巴干。
淋巴干包括腰干、支气管纵膈干、锁骨下干、颈干各2条和1条肠干,共9条。
颈干: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引流颈根部、胸壁上部和乳房上部的淋巴,并收纳颈前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锁骨下干:腋淋巴结之尖淋巴结apical lymph node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引流乳腺上部的淋巴,并收纳胸肌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等4群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支气管纵隔干:气管旁淋巴结、纵隔前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分别注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左、右腰干:腰淋巴结 lumbar lymph node 位于腹后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分布,引流腹后壁深层结构和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并收纳髂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肠干: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肠干(2)淋巴导管 lymphatic duct 淋巴干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淋巴系统

• 形态:扁圆形小体,质
软,灰红色,大小不等。 有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 管。淋巴结门
• 淋巴结的功能:过
滤淋巴液,参生淋巴细胞 和浆细胞,产与机体的免 疫过程
2.扁挑体
• 位于舌腭弓和腭咽弓 之间的扁挑体窝内, 是最易感染的淋巴器 官 • 常见疾病:扁挑体炎
肠系膜下淋巴
左结肠淋巴结 乙状结肠淋巴结 直肠上淋巴结
盆部的淋巴
• • • •
髂内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骶淋巴结
胸壁淋巴
• 胸骨旁淋巴结 • 膈淋巴结
胸腔器官 淋巴结
• 肺淋巴结 • 支气管肺门淋 巴结 • 气管支气管淋 巴结 • 气管旁淋巴结 • 纵隔前淋巴结 • 纵隔后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 胃左 、胃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胃网膜左、 胃网膜右、 幽门、肝、 胰、脾淋巴 结
肠系膜上淋巴
• • • • 回盲肠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 淋巴结 • 胰12指肠前, 后淋巴结
由右颈干,右锁骨下 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 汇合而成,注入右静 脉角。占人体1/4
淋巴导管
• 胸导管:收集双下
肢,盆部,腹部,左胸 部,左上肢和左头颈部 的淋巴。占人体的3/4。
• 右淋巴导管:收集
右头颈部,右上肢和右 胸部的淋巴占人体的1/4
淋巴器官
• 包括淋巴结;扁挑 体;脾;胸腺 1. 淋巴结:是淋巴向心
下,与浅静脉伴行
深淋巴管:在深筋
膜深面或肌间隙内
浅深淋巴管之间有 交通支相连
3.淋巴干
• • • • • 左右颈干 左右锁骨下干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右腰干 肠干
淋巴系统

淋巴中心-2
髂下淋巴结(股前淋巴结):位于髋关节和膝关 节之间;阔筋膜张肌前方的皮下脂肪内. 腹股沟浅淋巴结:在母猪位于最后乳房的后外 缘叫乳房淋巴结,公猪的位于阴茎的外侧叫阴 囊淋巴结. 髂内侧淋巴结:常和髂股淋巴结混在一起不易 区分统称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髂外动脉起始 部的稍后方;旋髂深动脉的起始部.
牛的胸腺呈粉红色;分为颈 胸两部;胸部 位于心前纵隔;颈部分为左右两叶;自胸 前口沿气管 食管向前延伸至甲状腺附 近.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退化. 猪的胸腺呈灰红色;分颈胸两部.性成熟 后退化. 羊的胸腺呈淡黄色;其它同牛的胸腺.
犊牛胸腺
扁桃体
扁桃体是位于舌 软腭和咽的粘膜下的 淋巴组织;呈环状排列;分为舌扁桃体;腭 扁桃体;咽扁桃体.
淋巴结结构图
脾
牛的脾呈长而扁的椭圆形;灰蓝色质硬, 位于腹前部瘤胃背囊的左前方. 猪的脾呈长而狭窄的扁平带状;暗红色 质硬.位于腹前部胃大弯的左侧. 羊的脾呈扁平的钝三角形;红紫色质软; 位于腹前部瘤胃背囊的左前方. 马的脾呈扁平的镰刀形;紫褐色质软;位 于左季肋部.
脾脏
胸腺
牛的深层淋巴结
猪的淋巴结
腹腔内的淋巴结
淋巴中心-4
纵隔淋巴结:分为纵隔前 中 后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肺淋巴结:位于肺门附近.
胸腔淋巴结
淋巴中心-1
淋巴中心的概念:在哺乳动物;某一淋巴结 或 淋巴结群通常位于身体的同一部位;而且接受 几乎是相同区域的输入淋巴管;该淋巴结或淋 巴结群就称为该区域的淋巴中心.牛 羊 猪共 有十八个淋巴中心. 一 下颌淋巴结:构成下颌淋巴中心;位于下颌 间隙中. 二 颈浅淋巴结(肩前淋巴结):位于肩前在肩关 节上方.表面被臂头肌覆盖.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管道是静脉回流的辅助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淋巴液(淋巴)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该液无色透明,但小肠淋巴管中的淋巴呈乳白色。
第一节淋巴管道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营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以膨大的盲端始于组织间隙,并互相吻合成网。
其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基膜很薄或缺如,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大。
二、淋巴管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其结构特点:①类似静脉,壁薄、管径小;②有丰富的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分别称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④在向心行程中,一般要穿过一至多个淋巴结。
三、淋巴干(一)组成全身各部浅、深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最后汇总成9条淋巴干。
(二)淋巴干的名称及收集范围1.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的淋巴。
2.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和胸腹壁浅层的淋巴。
3.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腔脏器和胸腹壁深层的淋巴。
4.左、右腰干收集下肢、盆部、腹壁和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
5.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
四、淋巴导管淋巴导管有两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一)胸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1.组成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第1腰椎的前方汇合而成,起始处膨大称乳糜池。
其末端还有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汇人。
2.行程胸导管起始后,向上经隔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的后方沿脊柱前面上行,至颈根部呈弓形弯向左,注人左静脉角。
3.收集范围收集人体上半身左侧半及下半身的淋巴。
(二)右淋巴导管右淋巴导管较短,长约1.5cm。
1.组成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人右静脉角。
2.收集范围收集人体上半身右侧半的淋巴。
第二节淋巴器官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等。
它们由淋巴组织构成,属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一)形态为灰红色扁椭圆形小体,质较软。
其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凹侧有淋巴结门,有输出淋巴管及血管神经出人。
淋巴系统

左静脉角 胸导管
乳糜池
4、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长 右淋巴导管 1~l.5cm,由 右颈干、右锁骨 下干和右支气管 纵隔干汇会而成, 右静脉角 注入右静脉角。 右淋巴导管引流 右上肢、右胸部 和右头颈部的淋 巴,即全身1/4部 位的淋巴。
二、淋巴器官
•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 输出淋巴管 胸腺、扁桃体等。 • 淋巴结:扁圆形或椭圆形灰 红色小体,成群聚集,多沿 血管分布。隆凸侧输入淋巴 管,凹陷处为淋巴结门,有 输出淋巴管和神经和血管出 入。一个淋巴结的输出淋巴 管可成为另一个淋巴结的输 入淋巴管。分为浅、深淋巴 结。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 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进 淋巴结门 输入淋巴管 行免疫应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淋巴干
右颈干
• • • • •
最后一组淋巴结的 输出管汇合成淋巴 右锁骨 下干 干,共有9条。 右支气管 左、右颈干 纵隔干 左、右锁骨下干 左、右支气管纵隔 右腰干 干 左腰干 左、右腰干 肠干
肠干
4、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2条 • (1)胸导管:起始于乳 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 胸腔,沿脊柱左前方上行, 经胸廓上口至颈部转向前 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 接收左、右腰干、肠干、 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 支气管纵隔干。(收集人 体下半身及左侧上半身的 淋巴)。 • 乳糜池 位于第1腰椎前方, 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 腰干和肠干。
第三节 脾
脾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 官,具有储血、造血、 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 脾切迹 免疫应答的功能。 位置:位于左季肋区胃底 与膈之间。正常时左肋 脾门 弓下不能触及脾。 形态:脏面中央处有脾门。 上缘前部有脾切迹,是 脾肿大时触诊脾的标志。
2、淋巴管
《淋巴系统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淋巴系统的概述 • 淋巴系统的结构 • 淋巴系统的生理作用 • 淋巴系统的疾病 • 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
CHAPTER 01
淋巴系统的概述
淋巴系统的定义
淋巴系统:指淋巴液在淋巴管内的流动循环系统,是人体内 的第二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脾脏等组成,主要功 能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以 及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淋巴管炎
由于淋巴管感染引起的炎 症,可能导致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
淋巴结炎
淋巴结受到感染引发的炎 症,常见症状包括淋巴结 肿大、疼痛等。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由性传播感染引起的淋巴 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 外生殖器溃疡、淋巴结肿 大等。
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 导致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等。
淋巴系统的功能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淋巴系统通过淋巴管和淋巴结回收组织液 中的蛋白质,并将其返回到血液循环中。
淋巴系统能够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 衡
淋巴系统通过回收组织液中的水分和蛋白 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当淋巴结受到感染或肿瘤等疾病影响时,淋巴结可能会肿 大或疼痛。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于炎症、结核、肿瘤等原 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脾脏
脾脏是淋巴系统的重要器官,它具有 过滤和免疫功能。脾脏主要负责清除 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同时也可以产生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 疫物质。
脾脏的位置在左侧肋骨下缘,呈扁豆 状,质地较软。脾脏也可以因为疾病 等原因而肿大,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和 治疗。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输送淋巴液的淋巴管和产生淋巴细胞和生成抗体的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腺和消化管内的各种淋巴组织等)所组成。
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最后注入静脉角内。
毛细淋巴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愈来愈大的淋巴管。
淋巴管的管壁极薄,主要由内皮细胞,弹性纤维与少量平滑肌组成,故也具有收缩功能,以推动淋巴前进,淋巴管内和静脉一样,也有瓣膜存在,可防止淋巴液倒流。
淋巴结形态大小不一,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由网状内皮组织及淋巴组织所构成。
淋巴液可以由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经滤过后由输出淋巴管流出。
毛细淋巴管一端为盲端,起于组织细胞间隙。
一部分组织液(包括由毛细血管透出的蛋白质)经毛细淋巴管吸收再进入淋巴管道系统,成为淋巴液。
淋巴液向心脏流动,途中经过一系列淋巴结,并获得淋巴细胞,最后汇入两支总淋巴管。
两下肢、腹部及左上半身的淋巴管汇入胸导管(胸导管位于食管后方,脊柱的左前方,上达颈根部)。
右上半身的淋巴汇成右淋巴导管。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汇入左静脉角。
正常人在安静情况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
全身淋巴结数目较多,常常聚集成群在血管周围、关节的屈侧或腋窝、腹股沟等处,在内脏多位于肺门、肝门等人体各器官或各部位的淋巴液,一般都汇至其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当人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炎症或肿瘤)时,局部淋巴结可引起反应而肿大,常可追查到其所收集的器官或部位的病变,故了解局部淋巴结的位置、收集淋巴的范围及其淋巴引流的方向,有重要临床意义。
如下肢发炎时,可引起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
患恶性肿瘤时,肿瘤细胞还可沿淋巴结转移到别处。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
淋巴系统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淋巴系统也是一个网状的液体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系统[自学]1.毛细淋巴管:内皮和基膜2. 淋巴管:也具备三层结构,粗细不等3. 淋巴导管:与大静脉相似。
中A与中V的比较:2.主动脉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颈动脉体相似。
位置:右侧的主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之间的夹角处;左侧的主动脉体位于锁骨下动脉起点内侧的主动脉壁上。
作用: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与pH值的变化。
将信息传入中枢,参与调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3.颈动脉窦:位置:颈总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分。
该处血管壁外膜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作用: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的变化,参与血压的调节。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目的要求1、掌握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联系2、掌握毛细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心壁的结构。
3、熟悉静脉的结构特点;心瓣膜、心传导系统的细胞组成、结构及其作用。
4、了解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
5、自学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器官分为两大类:一是空腔性器官,管壁多分内、中、外三层,如心血管、呼吸道。
另一是实质性器官,无空腔,分被膜、间质、实质三部分,如肝、脾、肾。
组成: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A)、毛细血管(Cap)、静脉(V)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一、心脏一)心壁的结构:由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组成。
1. 心内膜(endocardium):内皮:与血管的内皮相连续,为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薄层细密C.T.心内膜下层: C.T. 内有血管、神经,在心室还有浦肯野纤维。
2. 心肌膜(myocardium)★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分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多集合成束,束间为C.T.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简称Cap)★心室的肌纤维较粗较厚; 心房的肌纤维较细较短,横小管较少,含有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主要起利尿、排钠、扩血管、降血压的作用。
★心室肌和心房肌之间(房室孔周围), 有心骨骼(致密 C.T.),心室肌和心房肌分别附着在心骨骼,心房肌与心室肌不相连。
3. 心外膜(epicardium):● C.T.和间皮组成,即心包膜的脏层。
C.T.中含有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与心外膜相对的是心包膜的壁层,两者之间的腔称心包腔,含少量液体,有润滑作用。
●心瓣膜: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由内皮和致密CT组成与心骨骼的致密CT 相连。
◇传导系组成:由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右房心外膜深部)房室结房室束心内膜下层房室束及分支◇作用:发出和传导冲动,调节心肌按节律收缩。
◇细胞类型:3种起搏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中心)移行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周边,房室束)普肯野纤维 (房室束及分支)▼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
特点:胞体较小,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器少,肌原纤维少,糖原多,是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围以及房室束内。
特点是:呈细长形,肌原纤维比起搏细胞多,能传导冲动。
▼普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位于房室束及分支。
特点是:胞体短而宽,1-2个核,线粒体和糖原多,肌原纤维少位于细胞周边,细胞间有闰盘相连,与心肌细胞相连,传导冲动。
二、动脉(artery)*大、中、小、微动脉 *管壁:内膜、中膜、外膜 *中动脉结构典型(一)中动脉(medium-sized artery)又名肌性动脉管径大于1mm,解剖学上有命名。
1.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 薄,CT,平滑肌内弹性膜-明显,弹性蛋白组成,有孔。
2. 中膜:厚,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平滑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疏松CT,血管,淋巴管,神经,中膜与外膜交界处可见外弹性膜。
*有关血管壁平滑肌:①是成纤维细胞的亚型②正常发育过程中,血管壁平滑肌分泌蛋白质构成管壁内的CT纤维和基质③病理下,平滑肌迁入内膜增殖,产生的CT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二)大动脉(large artery)又称弹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
管壁从内向外分为内、中、外膜。
1. 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胞质含特有的W-P小体 (Weibel-Palade body),呈杆状,有膜包裹,内有6-26条15nm 平行排列的细管。
作用:储存von Willebrand Factor因子(vWF)---是糖蛋白,参与止血,凝血。
(2)内皮下层:为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
(3)内弹性膜:弹性蛋白构成的膜2. 中膜:厚,主要成分是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形平滑肌、胶原纤维。
3. 外膜:相对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构成。
(三)小动脉 (small artery)●管径0.3mm-1mm的动脉称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
●其结构由中动脉逐渐移行,较大的小动脉可见明显内弹性膜和中膜的数层平滑肌,一般无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管径小于0.3mm的动脉称微动脉,平滑肌1~2层,无内、外弹性膜。
(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关系看书后讲解大动脉:弹性势能将心脏间断射血变为持续血流。
中动脉: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内和组织内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产生外周阻力以维持血压。
二、毛细血管(Cap)(一)毛细血管结构*管径6-8μm,内为一层内皮细胞,外有基膜(仅有基板)。
*Cap横切面由1-3个内皮细胞围成。
*内皮细胞能合成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内皮素、前列环素等)*内皮细胞与基膜间散在一种扁而有突起的周细胞(机械支持Cap;分化内皮、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根据电镜下内皮和基膜的不同结构分类1.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等连接结构,基膜完整,大量的吞饮小泡(运输物质)。
2.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内皮胞质有窗孔(直径60-80nm),被4-6nm厚的隔膜封闭。
但肾Cap的内皮窗孔无隔膜。
3. 血窦(窦状毛细血管):腔大且不规则,最大直径可达40um, 内皮有窗孔,无隔膜,基膜连续完整、或不连续不完整、或缺如。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管壁薄、分布广、面积大、血流缓慢,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毛细血管通透性: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的能力。
四、静脉(微、小、中、大静脉)结构特点:▼数量多,中小V多与相应A伴行。
▼腔大、壁薄。
▼平滑肌不丰富、结缔组织成分多,弹性小。
▼也分内、中、外膜, 三层无明显分界。
▼有静脉瓣(管径>2 mm的V有瓣,是内膜向腔内凸起而成,表面是内皮,内有弹性纤维)。
1. 微静脉:管径50-200μm, 内皮外可有散在平滑肌或无平滑肌,外膜薄。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壁与毛细血管相似。
2. 小静脉:管径0.2-1mm, 内皮外有一至数层的平滑肌,近中静脉外膜渐厚。
3. 中静脉:管径 2-10mm,内膜薄,内弹性膜没有或不发达;中膜薄有少量环行平滑肌;外膜比中膜厚,无外弹性膜,有少量纵行平滑肌束。
4. 大静脉:管径>10mm, 内膜薄;中膜不发达有稀疏的环形平滑肌或无;外膜厚,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纵行平滑肌束。
五、微循环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成: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的延伸)、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三条通路:直捷通路;迂回通路;动、静脉短路。
各组成的作用:1.微动脉—决定微循环的血流量,是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调节毛细血管的血流量3.真毛细血管—即毛细血管,微循环血流量的分闸门,功能活跃时,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汇入微静脉,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4.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的延伸,是组织处于功能静息时的一条血流通路,血流快速流入微静脉。
5.动静脉吻合—微动、静脉直接相通,收缩时处于关闭,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松弛时处于开放,微动脉血液经此吻合直接流入微静脉,起着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作用。
六、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1.颈动脉体位置:左右颈总动脉的分支处附近管壁结构的外侧,2-3mm的扁平小体,I型细胞和II型细胞组成。
I型细胞:胞内有致密核心小泡,内含多巴胺、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神经纤维终止于该细胞。
II型细胞:对I型细胞起支持作用。
作用: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与pH值的变化。
将信息传入中枢,参与调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掌握化学突触的光镜、电镜结构及神经信息传递。
3、熟悉神经元的分类。
4、熟悉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5、熟悉神经末梢的分类、分布、结构和功能6、了解神经胶质细胞分类、结构和功能。
7、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的结构。
概述神经细胞:(神经元)(nerve cell, neuron)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意识、记忆、思维和行为调节基础神经组织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支持、保护、分隔、营养一、神经元胞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一)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突起:轴突,树突。
1、胞体为营养代谢中心,大小、形态不一▲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等▲细胞质的特殊结构:A、尼氏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形成的光镜下的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尼氏体功能: 合成结构蛋白,酶(合成神经递质需要),神经调质。
神经元胞体光镜观,示尼氏体神经递质:◆神经元合成,向其它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载体。
神经调质:神经元合成,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反应的肽类物质。
▲细胞质的特殊结构:B、神经原纤维组成:神经丝与微管交织排列成网, 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可兴奋膜,具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有离子通道型受体受体结合调节离子Na+、K+、Ca 2+、Cl- 通道开放或关闭神经递质2. 突起(1)树突数量:1-多个,多呈树状分支。
结构:内部结构与胞体基本相似。
分支上有许多树突棘。
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并传递给胞内。
接受刺激能力与表面积正相关。
(2)轴突数量:仅一个,呈细索状,长短不一,末端常有分支。
轴丘:轴突的起始部,该区无尼氏体。
轴膜:轴突的细胞膜轴质:轴突的细胞质轴突内含:无尼氏体,但含神经原纤维、小泡等。
功能:①起始段易引起电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的起始部位;②传导神经冲动(二)神经元分类根据突起数量分:多极、双极、假单极;根据轴突长短分:高尔基I型(长)、高尔基II型(短);根据功能分:感觉、中间、运动;根据释放的递质分:胆碱能(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肽能、胺能、氨基酸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