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转换之画文转换(含高考题)剖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图文转换(重点解读+重点突破+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图文转换(重点解读+重点突破+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图文转换(重点解读+重点突破+答案解析)★重点解读★图文转换是语言表达运用的综合性题型,要求考生能够将所给的直观图表转换为合理的文字表述,主要考查对所给信息作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的转述能力。

一、图片解读类图文转换题中图片解读是要求考生对徽标、图片、漫画等非文本信息用文字进行转述的试题。

(一)徽标图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含意。

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

(二)图片(摄影作品)图片,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描述图片内容、揭示画面的内涵,能够体现考生鉴赏、表达能力。

而所选的图片题材,往往是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观,该类题型在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着考生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和判断。

(三)漫画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艺术,它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命题一般会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概括寓意,拟加标题,介绍或描绘画面内容等。

二、数据分析类(表格、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一)柱状图柱状图用条柱来直观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的数据变化或比较,反映一定的发展趋势或规律。

解答这类题时,要弄清横轴、纵轴上各图标所表示的项目名称以及对应的数值,然后分析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规律。

(二)曲线图曲线图以曲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

读图时要注重整体阅读,先对材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大方向。

要明确纵轴、横轴所标注的项目,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

(三)扇面图扇面图也叫饼状图,显示一个数据系列中各项所占比例的大小,直观形象。

饼状图中的数据点显示为整个饼状图的百分比。

解读饼状图时首先要弄清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再依据题干要求从图表中选择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答案。

(四)表格表格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一般由表头(总标题)、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统计表的下方有时会有表外附加信息。

高考图文转换题目解题思路与技巧(共90张)

高考图文转换题目解题思路与技巧(共90张)
设问关键词有“上图显示”“用文字表述出来”“确切表述 图表的内容”等。在表述时要有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要 直接客观地反映图表包含的信息。 ⑵答题关键词有“该图表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 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
(福建卷)16.今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阅读下 面图表,请你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16字以内)。 (3分)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⑴_该__校___8_0_%__的__图__书__存___在__不__同__程__度__的___损__坏__象__。 ⑵_学__生__不__爱___惜__图__书__,__社__会___公__德__意__识__淡__薄___。__
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 画家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 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为幽默、 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 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 意) 。
漫画基本特点: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
想 ,有的虽没有标题但一定有鲜明的主题; 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或注解。
2、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 的含义。(指出其中一点 即可)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指要
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 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 序、空间顺序)。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 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比如此题可作如 下想象:徽标图形部分像中文的“之”字, 像运动的 人形;红色,寓意太阳,深蓝色,寓意蓝天, 绿色寓 意大地。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之漫画题+图文转换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之漫画题+图文转换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之漫画题一、漫画的定义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图画。

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

因为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在语文高考卷中,漫画类的语言运用题、漫画类材料的立意作文,便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高考题型。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注释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有的虽没有标题但一定有鲜明的主题;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注释是对画面情景的文字提示或注解。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阅读,就能从整体上概括其寓意。

一幅好的漫画,在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和警示。

二.如何读懂漫画?几种漫画的观察角度:1.人物型漫画(2)人物的表情——暗示人物的心理(3)人物的语言——暗示人物的心理和漫画的寓意2.事物型漫画漫画中的物往往是寄予了喻意的,无人物的漫画却时时透视出人和人类社会的内容:人类的思想、人类社会复杂的内容。

漫画家王者琦画过一幅题为《某公下蛋》的漫画:一只干部面孔的大肥鸡,屁股后面刚下出来一个小如蛇卵的鸡蛋,而它却张着大嘴喷着口水狂叫着“个大,个个大!”讽刺了某些领导干部成绩不大,却善于自吹自擂,夸大业绩的现象。

注意:(1)观察事物的本身特征——暗示了漫画讽刺/表扬对象(2)事物的行为、语言等——暗示漫画的寓意点3.情节型漫画一个完整的漫画有时由一幅漫画构成,有时由几幅漫画构成;可以形成情节发展的关系,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注意:(1)明确主体——暗示漫画的讽刺/赞扬对象。

(2)尖注几个画面中的发展与变化及不变之处——暗示寓时间、条件、情节的变化。

不变:帽子——暗示其干部身份。

注释“研究研究”——暗示人物的处事方式变化:人物穿着——逐渐减少,暗示时间的变化线团——越来越小,离主人公越来越远,暗示应该处理的事情越来越不受重视。

(3)结合标题,思考变化原因结果等——暗示漫画的寓意点。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图文转换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图文转换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图文转换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答案】(1)画面上一只小兔子身上背着已经拔出来的两只小萝卜,正在拔第三只大萝卜,小兔子在拔这个大萝卜的过程中非常努力,在这只大萝卜前面和后面各有两只小萝卜。

(2)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漫画,地面上一只小兔子背上背着个篮子,篮子里拔出来的小萝卜。

它正在用力的拔另一只大萝卜。

表达时,先说地上的,后说地下的;地上的,先说小兔子,后说背上的萝卜;地下的,先说最大的萝卜,后说两边的小萝卜。

(2)漫画中,小兔子拔萝卜特别费力,用劲全力。

地下的萝卜特点大。

联系生活中,人们做事情时的付出和汗水,与得到的收获和成功,可以概括出寓意为,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故答案为:⑴画面上一只小兔子身上背着已经拔出来的两只小萝卜,正在拔第三只大萝卜,小兔子在拔这个大萝卜的过程中非常努力,在这只大萝卜前面和后面各有两只小萝卜。

⑵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点评】⑴解答本题时,需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漫画中的对话,根据漫画中母子的对话给漫画加标题,最后联系社会现象分析漫画的寓意。

⑵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几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体首先要认真分析漫画,明确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漫画内容结合社会现实揭示漫画寓意。

2.阅读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个字。

(2)为漫画起一个简明的题目。

【答案】(1)手臂上写有“呵护”的大手,如天宇一般罩住了一棵无法伸直腰身、只能“卑躬屈膝”寻找阳光的稚嫩的小树苗。

(2)“爱”与“碍”【解析】【分析】(1)本题解答时要根据漫画展开合理想象,注意场景和主题的要求,必须按要求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

高考语文高三《漫画类图文转换》教案+图文转换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高三《漫画类图文转换》教案+图文转换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高三《漫画类图文变换》教课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漫画类图文变换的命题规律2、初步掌握漫画类图文变换题的解题方法二、教课要点:初步掌握漫画类图文变换题的解题方法三、教课手段与方法:讲练联合四、教课过程:1、导入激趣导入课题2、考点阐释出示近三年高考的图文变换题散布图明确: 1、近三年的高考题中图文变换这种题型常常考。

2、图文变换有三种题型:图表题、图形题和漫画题。

3、试题地点和分值:一般置于第二卷的第六大题中,分值一般为3—6 分。

3、引出课题、出示目标4、认识预习作业达成状况以及疑惑( 认识学情 )5、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疑点进行解说.以" 某公下蛋 " 为例 , 谈漫画的特点 ( 标题画面寓意 )方法点拨 : 审读画面合理想象类比联想6、明确漫画题型 ( 描绘画面寓意或主题理解加标题 )7、题型训练及规律探访预习作业小组合作议论检查(相互合作沟通心得,师生共同商讨漫画各个题型的做题方法)明确 : 画面描绘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神方向,依照次序寓意或主题理解: 发掘隐含信息,采纳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加标题方法 : 它有暗揭露漫画寓意或揭露嘲讽对象的作用。

制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嘲讽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而后环绕嘲讽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

拟题可直接以嘲讽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8、真题追踪训练,小组合作评点赋分,研究正确答案。

(活动目的:1、本环节所选的题目都来自于最近几年的高考题,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对学生来说又极富挑战性,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做题兴趣。

2 、这一环节经过自主达成,合作研究,能够实现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经过接触高考题,使学生战胜畏难情绪,除去神奇感,累积做题经验,培育自信心。

)9、自我小结:针对方才自己的做题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于笔录本上。

10、小结 :万语千言总关“图”,生活到处皆语文。

从建国后曾流行一时的“小人书”,到近来流行的朱德庸的《涩女郎》和几米的绘画读本,继日本漫画风靡少年一代后,毫无疑问,读图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经过图文变换变换,让我们用更轻松更直接的方式享受阅读的快感。

图文转换之“画文转换”

图文转换之“画文转换”

第二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1、看标题 2、看画面 3、看画中字 4、看夸张处
(1)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 物之间的关系。 (2)要理解人或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及原因。
第三步 :读画意,联系现实展开想像, 揣摩画外音。 1、看画面指向,联系相关现实; 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3、多个角度想想看,创作动机是什么, 确定最佳画意点。
方 法 巩 固
厚此薄彼 重此抑彼 畸轻畸重
课 外 演 练
根据本堂课所学的 方法,完成学案上剩下 的题目,并用自己的方 式进一步巩固,学会举 一反三。
第二步:读画面(泰戈尔版)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 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顾此失彼。世界上最遥远的 距离,是我与你的距离 ,一个“跃然纸上”,一个 却“疏忽大意”!
第三步:读画意(甄嬛版)
臣妾很想知足,“可臣妾做不到啊”!!高考竞 争如此激烈,如能好好“读画意”,拿个满分“想必 也是极好的”!!
方 法 操 欣赏漫画 练 《低碳生活》。
仿照画面二、 三的文字,补 写其余两处。 要求:1、紧 扣画面内容; 2、写两个五 字句;3、句 末押韵。4分。
参考答案: 画面一
洗衣少用电,手搓也方便。 (少用洗衣机,省电用手洗) 画面二 近处骑车跑,汽车少烦劳。 (出行要环保,骑车就是好)
仔细阅读这幅漫画,在理解寓 意的基础上,为漫画拟一则公益广 告。(不超过10个字)
漫画内容包括画面中的人、物、景、文字 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三步:读画意,揣摩漫画意图。
根据漫画的细节与变化,结合漫画的夸 张之处,联系现实琢磨其弦外之音,揣摩作 者创作的动机。
阅读下面 三副图,联 系第二幅图 的文字,给 另两幅图配 要 上文字,要 求前后内容 相关,逻辑 严密。每处 字数不得超 过所给空格 数(含标点 符号)。

高考图文转换漫画试题(5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图文转换漫画试题(50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图文转换漫画试题(50题,附参考答案)高考图文转换漫画试题1.这幅漫画《诱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启示。

仔细观察画面,认真领会画意,试从两方面写出你获得的启示。

启示:诱惑往往带有危险性,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视危险的存在,置自己于险境。

——评估风险无限风光在险峰,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有最诱人的东西。

——勇于探险2.请说明右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寓意。

50字左右。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一方面要读懂图中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弄清揭示的寓意。

图中信息:“人无头”“树无头”“斧头仍握”“荒漠已成”,图画题目为“砍”;揭示寓意:盲目砍伐将会给人类带来悲剧。

答案:画面中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正在趾高气扬地用一脚踏在刚刚砍伐成的树桩上,斧头还在手中,周围都是树桩。

揭示了盲目的砍伐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片荒漠的悲剧。

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先为其拟一个标题,然后说明其寓意。

1) 标题:2) 寓意:答案:(1) 标题:打假与假打。

2) 寓意:打假者喊声大,却站着不动,造假者胆战心惊大汗淋漓最终明白“原来不是‘打假’”而是“假打”。

讽刺某些管理部门口号喊得响,工作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必然造成“打假”为“假打”的尴尬局面。

4.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30字以内)。

1) 标题:2) 寓意:解析: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首先要读懂图画所蕴含的道理,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怎样对待孩子教育方面的内容,注意最后“大学读幼儿”所给的信息提示。

答案:(1) 错位、欲速则不达。

2) 讽刺家长急于求成、急于让孩子超前,却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最终导致孩子研究落后,成为“大学读幼儿”的尴尬局面。

5.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

标题:答案:标题:1、迟到 2、爱的回报 3、都怪奶奶 4、“祖国的未来”26.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为该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全国高考语文图文转换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图文转换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1.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答案】(1)画面由人物的对话组成,一个女人用手指着一个男孩训斥道:“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男孩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

(2)对当前广告中存在的虚假现象给予鲜明的讽刺。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关注,对广告中不实、过分夸大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解析】【分析】观察漫画中的人物,可以看出,漫画里有两个人物。

结合“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做广告”分析,一个正在训斥对方,另一个字巧言辩解。

要仔细品味画中的文字或解说,还要注意漫画夸张的细节,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需要联系与漫画相类似的人或事。

从“说谎”与“广告”的联系中可以看出,此漫画事对当前虚假广告的讽刺。

故答案为:(1) 画面由人物的对话组成,一个女人用手指着一个男孩训斥道:“你天天说谎,将来能干什么?”男孩立正姿势回答:“做广告”。

(2) 对当前广告中存在的虚假现象给予鲜明的讽刺。

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关注,对广告中不实、过分夸大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消除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题型上属于图文转换题,归纳漫画蕴含的道理。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有幽默性的绘画,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了解漫画的特点,把握命题的方向,理顺答题的思路,是做好漫画文字转换题的关键。

一幅漫画主要由标题、主体、画注三部分构成。

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人们漫画的主题思想;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画情画景;画注是对画情画景的提示与注解。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仔细品味,就能从整体上概括其寓意。

2.某部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品牌认知调查,下面是统计与分析:外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比例中国品牌认为是中国品牌的比例宜家家具92.5%达芬奇家具21.5%露华浓彩妆75.8%TCL家电50.1%舒肤佳香皂90.9%达芙妮女鞋26.4%(2)原因是: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图表的类型主要有:表格型、柱状图、 饼状图、变化曲线、流程图、方位示意图 等。
题型:
1、直接表述图表信息 2、根据图表信息,得出结论 3、观察图表,并对图表进行评价 4、根据图表,提出今后的建议 5、根据图表信息,拟写宣传标语
解题注意事项:
1、 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直接表述图表信息:一般要有具体的数据比较、分 析,客观地反映图表内容(所有项目包含);
能否识别食品名牌
完全 基本 不能 可以 可以 识别
52.36 34.62 13.02 %%%
结论:
1、小学生在购物时对于品牌关注度不高,识
别能×力不强。
未读懂表格中的数字趋势
2、消费时要注意产品质量×与服务。无中生有
3、小学生购物大多数关注名牌,而对名牌
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高。 未考虑对象
正确: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崇尚名牌的消费倾向。
对象
数据
项目 角度
对小学生的消费倾向提出建议:
1、要关注×品牌,识别品牌,让自己买得放心,用得
安心。
误解用意
2、不要购物时只关注品牌,还要加强对品×牌的识
别能力。
误推
3、不要过分注重品牌效应,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
学习上。
离题

正确:要根据客观需要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 证
,不能盲目攀比,赶时髦。

针对性
主要题型: 表文转换: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 图文转换:标志图、会徽、流程图 画文转换:揭示寓意、画面描绘、据图想像型
添加对联(广告语) 从表达角度分为两种:
1.直接表述图表信息
2.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
表文转换
1、图表的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 图形和表格转化为直观的信息,进行相关 比较,来展现某种变化,总结发展趋势等。 它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概括提炼能力。
依图表信息得出结论(信息推断):答案不出现具 体数据,舍次留主。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 律的词要准确。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 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 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误推等。《大一轮》p56页。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 制作形式更加多样的少儿节目; 提高国产动画片的水平,来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化需 要。
3、柱型图
阅读下图,概括图表反映的信息。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电视、报纸; 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 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非网民丰富; 非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除电视外百分比都低于网民
(2)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阅读下面的表格后,得出结论,并针对小学生的消费倾向 提出简要的建议。
被调查小学生的品牌识别情况
项目
占被 调查 比例
购物 时关 注名 牌
55.32 %
能否识别服装名牌
基 能识 完全 本 别著 不能 可以 可 名品 识别
以牌
31.80 20.5 42.10 5.60 % 0% % %
考点分析:
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材料,辨别或挖掘隐含信 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必须高度重视 。
高考出题:
2004能初出茅庐,2005年崭露头角,3套出现 ,2006年渐成气候,5套出现,2007、2008年风 景满眼,各有6套。此后无间断,至今成为高考的 新宠
例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04年 广东卷)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 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1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损坏严重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阅览室Leabharlann 图书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典型例题
例1、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2004广东)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 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损坏严重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饼式图
这类题一般用切饼似的方法将几个不同部分所占的比例 形象地展示给读者,答题时要用文字表达出这种比例及比 例所说明的问题等。
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样抽查结果。 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07山东卷)
(1)由此表得出结论: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
(1)由此表得出结论: 动画节目收视成为少儿节目主流; 动画片来源,日本一家独大。
解题思路
1看题干要求 2看表头和表脚文字,找出图中全部信息 3重视数据变化,把握规律(曲线变化规律、 柱状 饼式图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 )(关注其中较大 或较小的数据,思考数据变化的原因) 4看清图表细节(注重细节的提示作用) 5简要归纳概括(题干有无内容、句式、字数的要 求) 《大一轮》p55页
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 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柱状图)
80
70
陈述对象
60
50
40
老师
30
学生
20
10
0 严重脱节
联系较少
联系密切
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
师生普遍认为: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较少。
主要 规律
2如果你是新教材的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020/11/7
9
解析 试题考查的是根据图表分析其中蕴涵的思 想内容,因此,仅仅能分析出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是 远远不够的,还要能从具体的信息中抽象出具有普 遍性的结论。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图书损坏情 况调查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围绕“图书状况” 从“完好无损”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用四个 不同数字(总共10万册,与题干所给条件相同)交代 了四种不同的情况,由此可看出要说明图书的损坏 情况,这是一条显性结论,不难回答。难的是另一 条结论从何而来呢?只要细看一下文字信息,其中 有“学生阅览室”的暗示,也刚好与图书损坏的情 况连起来了,原来学生正是损坏的主体,这就涉及 学生的道德水平、公德意识,另一条隐性结论也就 浮出了水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