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服用中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物的性质。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也有的中药是一日分3次服用,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再减少用量,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多数中药应该温服,但也有例外,如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清热药须凉服效果更佳。

只有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才能使药物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饭前服用一般来说,如果是胸膈以下患病,如胃、肝、肾等脏腑疾病,最好是饭前服用药物,这样更利于药效的发挥。

如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桑白皮、胖大海等) 在饭前服用更利于其祛痰镇咳作用的发挥;驱虫药(使君子、南瓜子等)在饭前服用时因胃中空虚,药物更容易作用到虫体。

此外,为了避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与食物发生反应而导致药效降低,也应饭前服用,如大黄、芒硝等。

饭后服用一般来说,如果是胸膈以上患病,如眩晕、头痛、目疾等,最好是饭后服用药物,这样更能保护肠胃,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如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等),在饭后服用更利于发汗解表作用的发挥;健胃药(山楂、麦芽、木瓜、神曲等)在饭后服用,使得食物和药物接触,有利于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作用的发挥;辛辣刺激性药(川椒、干姜、旋复花等)最好在饭后服用,可减少为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还有些性寒的药物,也要饭后服用,这样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如黄连、黄柏、石膏等。

空腹服用空腹服用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快速入肠,保持高浓度的药物,如驱虫药(驱蛔灵、使君子等)和泻药(芒硝、番泻叶等)均适合空腹服用。

睡前服用由于人在入睡后脾胃工作缓慢,所以在睡前不宜服用那些需要脾胃参与大量工作的药物,而应该服用那些药效缓慢,养心安神的药物,如服用安神药(莲子、灵芝、百合)可促进睡眠;服用润肠药(郁李仁、蜂蜜、核桃仁等),可消除肠胃积滞,有利于第二天早上的排便。

此外,如果病情紧急,也可以频繁大量服用,如果是治疗呕吐、惊厥及石淋、咳嗽、咽喉病时,可煎汤代茶饮,不定时服用。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的服药方法有哪些

中药的服药方法有哪些

中药的服药方法有哪些1.煮汤: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用小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煮一段时间,制成药汤。

待药汤温热时,分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大剂量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泡水:将中药材置于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在水中。

可根据药量和需要的功效调整药材的数量和泡水的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特殊味道的中药,如酸枣仁、甘草等。

3.捣碎服用:将中药材捣碎成细末,然后用开水冲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粉状性质的中药,如川贝、麦冬等。

4.煎煮: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用小火慢煎,直到水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左右,然后取出渣滓,将药液分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像栀子、火麻仁等具有排毒作用的中药。

5.贴敷: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一定比例的调剂,用纱布或纸贴敷在患处,以温度和药物渗透发挥药效。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疾病或局部症状,如湿疹、瘀伤等。

6.点燃熏烟:将中药材研磨成碎末,放入专用的熏炉或熏香炉中,点燃后缓慢燃烧,烟雾通过呼吸吸入体内。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7.外搽:将中药材研磨成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特定的调剂,制成药膏或药剂,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瘀伤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服用方法是中成药制剂。

中成药指的是将多种中药材混合加工制成的药物,成为一种独立的剂型。

中成药既可以是复方制剂,也可以是单味制剂。

中成药通常以丸剂、胶囊、片剂、颗粒剂等形式出现,便于携带和使用。

服用中成药通常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使用。

熬好的中药怎么喝

熬好的中药怎么喝

熬好的中药怎么喝中医博大精深,煎药就有很多学问,煎药器具的选择、用水量的多少、煎药的顺序,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喝药、忌口也有很多需要注意。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熬好的中药怎么喝,希望能帮到你。

熬好的中药怎么喝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

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1.一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待凉后温煎服用。

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止药材粘锅。

2.分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滗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同样的方法加水煎一次。

重复3-4次后将所有药液混合起来,待凉后分次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粗纤维的中药材。

3.加药煎服法:在一次或分次煎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一些清热、理气或安神的中药材,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加药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药材煎药过程中加入所需的其他药材。

4.保温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保温桶中,放入热水中保温2-3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提高药效,并且药液在服用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温度。

5.浸泡煎服法:将中药材加水泡浸30分钟,然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待凉后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石榴皮、艾叶等。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尽量避免使用过期、虫蛀或霉变的中药材。

2.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药材,以避免煎糊。

3.煎药的火候应适中,过热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过低则无法达到功效。

4.服用前注意药物的质量是否正常,如有异味或异常,应及时停止服用。

5.量取药液时要使用无菌容器,并避免污染。

6.服用中药时最好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7.针对个人体质和病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剂量和煎服方法。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一)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一)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
1. 冲服
- 冲服是指将中药煎汤后,直接饮用药液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清淡的中药,如淡泻泻药和清热解毒药。

2. 煎服
- 煎服是将中药煎汤后,去渣只取药液,分次饮用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连续服用的中药,如调理气血的药物和治疗慢性病的药物。

3. 泡服
- 泡服是将中药用水浸泡后,直接饮用药水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较苦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和祛风除湿药。

4. 煮服
- 煮服是将中药和其他食材一起煮熟后,食用药物和食材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需要辅以其他食材一起服用的中药,如滋阴补肾药和健脾开胃药。

5. 点服
- 点服是将中药外敷在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外用药物,如皮肤疾病药膏和跌打损伤药膏。

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中药的药性、禁忌症和个人体质来选择适合的服用方式。

同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也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来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的时候,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服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服用方法ppt课件

中药的服用方法ppt课件

谢谢THANKS!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温度
冷服 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 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如解毒药、止吐药、 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温度
热服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 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 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 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剂量
分服 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较轻,可慢慢调治的患者。 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 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 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剂量
顿服 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 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 能充分发挥药效
中药的服用方法
概述
适宜 安全 有效
1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2
免煎中药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温度
温服 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 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 服能和胃益脾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 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 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 治疗的目的,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煎中药的服用方法
煎煮服用
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 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3min, 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 效果。 。
免煎中药的服用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还可将免煎中药装成胶囊,随身携带, 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此外免煎中药 其他
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熏洗患处;

怎么喝中药才正确

怎么喝中药才正确

怎么喝中药才正确
怎么喝中药是如今很多年轻人所不了解的,有人认为中药要趁热喝,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趁热喝,下面不如跟着小编来了解下怎么喝中药才正确吧。

中药分为3种喝法
1、温服
温服的中药是将熬好的中药放温之后在进行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热服
有些药物是需要热服的,这些中药一般都是治疗寒症所用的,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3、冷服
有些中药必须要等到放凉之后服用才会有疗效。

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这些中药适合用酒送服
第一类是活血化瘀药
如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的自然铜、云南白药、七厘散等;用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的香附丸、痛经丸、定坤丹等;用来治疗手足麻木、中风偏瘫的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穿山甲,以及
中成药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等。

第二类是补益肝肾药
如枸杞子、女贞子、鹿茸、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等。

第三类是祛风除湿药
如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独活、威灵仙、木瓜、白花蛇、乌梢蛇,以及中成药追风丸、祛风舒筋丸、独活寄生丸、强筋壮骨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

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

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

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

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5.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