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

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服用中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物的性质。
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也有的中药是一日分3次服用,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再减少用量,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多数中药应该温服,但也有例外,如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清热药须凉服效果更佳。
只有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才能使药物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饭前服用一般来说,如果是胸膈以下患病,如胃、肝、肾等脏腑疾病,最好是饭前服用药物,这样更利于药效的发挥。
如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桑白皮、胖大海等) 在饭前服用更利于其祛痰镇咳作用的发挥;驱虫药(使君子、南瓜子等)在饭前服用时因胃中空虚,药物更容易作用到虫体。
此外,为了避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与食物发生反应而导致药效降低,也应饭前服用,如大黄、芒硝等。
饭后服用一般来说,如果是胸膈以上患病,如眩晕、头痛、目疾等,最好是饭后服用药物,这样更能保护肠胃,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如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等),在饭后服用更利于发汗解表作用的发挥;健胃药(山楂、麦芽、木瓜、神曲等)在饭后服用,使得食物和药物接触,有利于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作用的发挥;辛辣刺激性药(川椒、干姜、旋复花等)最好在饭后服用,可减少为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还有些性寒的药物,也要饭后服用,这样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如黄连、黄柏、石膏等。
空腹服用空腹服用主要是针对一些需要快速入肠,保持高浓度的药物,如驱虫药(驱蛔灵、使君子等)和泻药(芒硝、番泻叶等)均适合空腹服用。
睡前服用由于人在入睡后脾胃工作缓慢,所以在睡前不宜服用那些需要脾胃参与大量工作的药物,而应该服用那些药效缓慢,养心安神的药物,如服用安神药(莲子、灵芝、百合)可促进睡眠;服用润肠药(郁李仁、蜂蜜、核桃仁等),可消除肠胃积滞,有利于第二天早上的排便。
此外,如果病情紧急,也可以频繁大量服用,如果是治疗呕吐、惊厥及石淋、咳嗽、咽喉病时,可煎汤代茶饮,不定时服用。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一、煎煮方法中药的煎煮方法是中药制剂中常用的一种制药技术。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功效,不同的中药煎煮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1.单味煎煮法:将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用中小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继续煎煮一段时间,最后煎至药液浓缩即可。
2.复方煎煮法:复方中药是由多种不同药材组合而成的,煎煮时需要根据各药材的特性确定煎煮顺序和时间。
一般来说,先将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用中小火煮沸,再根据各药材的需要逐个加入煎煮。
3.包煎法:将药材放入纱布包或草纸包中,扎紧后加入适量清水一同煎煮。
二、冲服方法冲服是一种中药的服用方法,适用于一些末制剂的中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冲服方法:1.冷水冲服法:将药材放入杯中,加入适量冷水,浸泡片刻后用冷水搅拌均匀,然后一次性饮用药液。
2.开水冲服法:将药材放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用开水冲泡药材,待药液温度适宜时饮用。
3.热水冲服法:将药材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热水,用热水冲泡药材,待药液温度适宜时饮用。
三、煎煮和冲服注意事项1.煎煮和冲服中药要选择无污染、无异味的容器。
2.煎煮中药要掌握好火候,避免药液沸腾过久损失有效成分。
3.冲服中药时要注意水温,避免药液过烫引起烫伤。
4.在服用中药期间,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避免与一些食物或药物相互影响。
5.保存中药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潮湿和高温,保持药材的干燥和保存期限。
以上就是中药服用方法的一些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使用中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 - 《中药方剂学》。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PPT课件

识 解,可水冲摇匀后服用,也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20秒, 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
促进其溶解,待水温降至温热后服用。
此外免煎中药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 也有些免煎中药,因其味道欠佳,可用蜂蜜调后服用、 熏洗患处;也可加温水、香油或醋,搅拌均匀至膏状, 或蜜调后制成微丸服用,以解决儿童服用困难的问题。 将药膏均匀涂布到患处,并做适当包扎。
2019/8/26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服药的剂量 分服
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较轻,可慢慢 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 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 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 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 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 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8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食
品
药
16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食
品
药
品 安
注意事项
全
知 识
13服. 若用与中西药药汤联剂用时,应应忌与烟西酒药,错忌开食时辛间、服辣用、。
油、腻等食物。
24.皮小肤儿病、及孕疮妇伤或应老忌年食人鱼应虾遵腥医食嘱物。和刺激性食物。 5 .煎好的中药汤剂应放在2~8℃的冰箱中保存。
2019/8/26
17
食
品
药 品
要饭前服用。
15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2019/8/26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服药的时间
其它服药时间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 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治疟疾的 药要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左右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急性病、 呕吐、惊厥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 均可不定时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中药服用方法,禁忌,剂量

❖ ③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者:如辛夷、 旋覆花等。
中药服用方法,禁忌,剂量
(4)单煎(另炖):
❖ 某些贵重药物,为避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 吸附,造成浪费,宜单独煎煮。如人参、西洋参等。
(5)烊化(溶化)
❖ 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 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如阿胶、鹿角胶等。 烊化是指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 热,使之溶化的过程。
及杂质少。 ❖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
可用来煎煮中药。 ❖ 3.加水量 ❖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
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 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 4.煎前浸泡 ❖ 多数药物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
30分钟; ❖ 以种子、果实为中药主服用的方法药,禁忌可,剂量浸泡1小时。
❖ ②入水即化的药及汁液性药,宜用煎好 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 等。
中药服用方法,禁忌,剂量
二、服药方法
❖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 径。
❖ 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 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 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中药服用方法,禁忌,剂量
❖ ★ 清晨: ❖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
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 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 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 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中药服用方法,禁忌,剂量
❖ ★ 饭前:
❖ 饭前服用,胃中空虚,有利于药物的消化 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中药的治疗效果与服用时间息息相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用法和最佳服用时间:1.煎服:将中药材放入水中煎煮成药汤,最佳服用时间一般是空腹服用早餐前或睡前。
在空腹时服用,可以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发挥作用。
2.蒸服:将中药材放入碗或布袋中,加水蒸煮,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
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
3.冲服:将中药材用开水冲泡成药汤,最佳服用时间是餐后30分钟至1小时。
在饭后服用,可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
4.煮汤:将中药材与食材一同煮汤,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1小时。
这种方法可以兼顾中药的疗效和饮食的搭配。
熬制中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熬制方法:1.煎煮法:将中药材放入坛炉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煮至汤色浓缩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煎煮时间较长的中药材,常用于煎煮茶剂或浓缩剂。
2.蒸煮法: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蒸煮一定时间,蒸煮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而定,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些中药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释放有效成分的情况。
3.冲泡法:将中药材放入茶杯或容器中,用开水冲泡,略搅拌,浸泡一定时间即可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易溶性较高的中药材,如花草茶等。
4.煮汤法:将中药材与食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煮汤,煮至中药材和食材熟烂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与食物搭配使用的中药材,可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增加口感。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熬制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新鲜、干燥、质量好的中药材;2.根据不同的中药材选择不同的熬制方法;3.注意火候和熬制时间,不可过度煮沸或过长时间煎煮,以免影响药性;4.应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无毒材质的容器熬制中药;5.熬制完成后,应及时将中药材滤去,保留药液。
中药服用方法的认识

中药服用方法的认识中药在当代中国,是被广泛使用和认可的一种健康保健方式。
中药以其独特的配方,工艺和服用方法,能够有效治疗疾病,减轻病症,延缓衰老,增进精神健康和身体强壮,以及提高身体对抗病毒和老公公的能力,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常见的服用方法有煎煮、烊化、、研磨、熬炼、拌服和汤服几种。
每种服用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每一种都有一定的疗效。
一、煎煮服用方法煎煮服用方法是最常见的中药服用方法之一,服用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
将中药用沸水煎煮后饮用。
优点:可以有效提取药物活性成份,治病效果较好;缺点:煎煮时间较长,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二、烊化服用方法烊化服用方法是煮熬中药,加入一定数量的植物油,用较小的火力,煨拌煮熬,使药粉溶解加快、有效率较高。
优点:可以有效提取药物活性成份,治病效果较好;缺点:油的温度容易过高,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三、炒服用方法炒服用方法是将药材在锅中用温油炒熟,再放入清水加以熬制,比较适用于治疗症状多、时间长的病症。
优点:可以有效提取药物活性成份,治病效果较好;缺点:炒制时间较长,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四、研磨服用方法研磨服用方法是将药材经过研磨,使之形成细小的粉末,混合在沸水中搅拌,及时熬煮,使用较便捷。
优点:熬煮时间短,治病效果也较好;缺点:研磨药材容易失去部分药物活性成份。
五、熬炼服用方法熬炼服用方法是将药物用水充分熬煮,使之溶液受热时,药物活性成份会发生变化,溶出率和生物利用率会提高,有效提取药物活性成份,治病效果较好。
优点:可以有效提取药物活性成份,治病效果较好;缺点:熬煮时间较长,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六、拌服服用方法拌服服用方式是指将药物加入一定的液体或食品中,搅拌均匀,再服用的方式,适用于药效短,服用时间短的药品。
优点:熬煮时间短,治病效果也较好;缺点:拌服易形成混悬性,容易堵塞服用路线,影响服用疗效。
七、汤服服用方法汤服服用方法是指将中药加入温水中,煨拌一小时后,去除渣滓或滤汁后,服用。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一)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
1. 冲服
- 冲服是指将中药煎汤后,直接饮用药液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清淡的中药,如淡泻泻药和清热解毒药。
2. 煎服
- 煎服是将中药煎汤后,去渣只取药液,分次饮用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连续服用的中药,如调理气血的药物和治疗慢性病的药物。
3. 泡服
- 泡服是将中药用水浸泡后,直接饮用药水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较苦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和祛风除湿药。
4. 煮服
- 煮服是将中药和其他食材一起煮熟后,食用药物和食材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需要辅以其他食材一起服用的中药,如滋阴补肾药和健脾开胃药。
5. 点服
- 点服是将中药外敷在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外用药物,如皮肤疾病药膏和跌打损伤药膏。
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中药的药性、禁忌症和个人体质来选择适合的服用方式。
同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也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来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的时候,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服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专题讲座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
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
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
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
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
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
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
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
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
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
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三)服药的方法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
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治疟疾的药要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左右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急性病、呕吐、惊厥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五)注意事项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煎好的中药汤剂应在2~8℃冰箱中保存。
二、免煎中药免煎中药根据其性状不同分为颗粒和粉末两种。
(一)服用方法1、常规服用方法(1)将一天药量中的各味免煎中药包装袋全部撕开,倒入容器中。
(2)根据药量加温开水200~300ml,(对于粉末状的免煎中药应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然后再用开水冲)可根据药量多少,酌情增减加水量,搅拌使之充分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
间隔服用时,可根据药液的温度加热后再服用。
2、“免煎中药”配合汤剂一起服用免煎中药中有些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三七、琥珀、乳香、没药、人参、川贝等,为了增强吸收,提高药效等原因,临床上多以饮片煎煮后的汤药,配合以上几味“免煎中药”联合使用,即将免煎中药与汤剂按处方量趁热或加热混合,搅拌均匀后服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疗效。
3、煎煮服用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效果。
4、有部分免煎贵重中药,是经超微粉碎入药的,不能溶解,可水冲摇匀后服用,也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20秒,促进其溶解,待水温降至温热后服用。
5、也有些免煎中药,因其味道欠佳,可用蜂蜜调后服用、或蜜调后制成微丸服用,以解决儿童服用困难的问题。
6、根据病情需要还可将免煎中药装成胶囊,随身携带,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
7、免煎中药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熏洗患处;也可加温水、香油或醋,搅拌均匀至膏状,将药膏均匀涂布到患处,并做适当包扎。
(二)注意事项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6、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中药,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7、因为免煎中药的每味药工艺不同,冲服时,如有部分药物未能完全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8、包装袋打开后应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免煎中药会受潮,沾在袋中不易倒出。
9、免煎中药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免煎中药本身是由药材微粉化后制成,冲服时类似于散剂,有不溶解、沉淀现象。
如川贝母、天麻、全蝎、蜈蚣、沉香、西洋参、三七等。
(2)有些籽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
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的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溶解,在温度较低的药液里凝聚所致。
如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
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
所以在服用免煎中药时,还需特别注意。
三、中成药(一)服用方法1、丸剂: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
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如蜜丸:乌鸡白凤丸,水蜜丸:补肾益肠丸,水丸:逍遥丸,浓缩丸:牛黄解毒浓缩丸,蜡丸:妇科通经丸,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此外,部分中成药丸剂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效;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2、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药汁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但对于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不须用水送服,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
3、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如八珍益母膏。
4、颗粒剂: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
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5、糖浆剂、口服液:可以直接服用。
如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
6、片剂:一般均用温开水送服。
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含片因需含服,如草珊瑚含片,因此婴幼儿也不宜服用,以免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此外,凡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均不宜掰开服用。
7、胶囊剂:宜用温开水送服。
如血脂康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消栓肠溶胶囊。
8、气雾剂: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
切忌口服。
如复方丹参气雾剂。
9、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后服用。
10、茶剂、饮剂:需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
如午时茶。
(二)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中成药的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除了遵循中药汤剂的规则外,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因为上市后的中成药说明书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持的,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具有法律效应的安全用药剂量,所以患者在自行购药或服药时,一定要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随着中成药治疗范围的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使用,如剂量掌握不当,常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不得马虎,用药前必须详阅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以排除禁忌症。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或遵医嘱。
孕妇或老年人,要禁、慎使用或遵医嘱。
此外,还有一部分外用中成药,在外用中成药中除少数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
外用中成药同样因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外用法:1、中成药散剂(1)撒敷法: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布患处,再用消毒纱布或外贴膏固定,达到解毒消肿、提腐拔脓、生肌敛疮的功效。
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2)调敷法:用茶、黄酒、香油等液体将药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用黄酒调敷七厘散、九分散等。
(3)吹敷法:将药粉装入硬纸筒中吹到患处,如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肿痛。
2、中成药油膏剂、水剂: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与患处。
如紫草膏、獾膏等。
3、中成药膏剂:橡胶膏直接贴敷患处,如伤湿止痛膏;黑膏药需加热烘软后贴敷患处,如狗皮膏。
4、中成药膜剂:用于贴敷口腔粘膜、眼结膜、阴道粘膜患处表面,可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口腔溃疡膜等。
5、栓剂: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待药物溶化吸收后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药汤剂、免煎中药还是中成药,其服用方法都各不相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除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医生或药师指导用药外,希望本片对您今后的用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