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示例

合集下载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pptx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pptx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第18页/共90页
第19页/共90页
第20页/共90页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1)喇叭形立交:
第60页/共90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主要是根据立交的等级、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 费用等条件选定。
第61页/共90页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第62页/共90页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2.匝道回旋线参数:
第45页/共90页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 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高速、一级公路之间及其与通 往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重 要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的道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 式立交。
▪ 2.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公路上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 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 城 市道路规定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4000辆/小时~6000 辆/小时(小汽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
第71页/共90页
主线与匝道分流处的布置:分流处楔形端布置
第72页/共90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 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 速车道。
▪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减速车道;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匝道横断面由车 道、路缘带、硬 路肩(紧急停车带) 和防撞墙(防护栏) 组成。采用填土 路堤时,防护栏 设于土路肩上。 匝道横断面组 成如表6-6。
匝道横断面形式单向应采用单幅式断面,双向应采用双幅式断面。 中央分车带困难路段可采用分隔物(钢护栏和混凝土护栏)。机动车 车道宽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见表6-7所列数值。单车道 匝道须设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为2.5m。双幅式断面分车带 应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表6-8)。
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必须考虑纵坡对实际超高的不利 影响。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合成坡度按下式计算: iH=(i2h+i2Z)1/2 式中:iH--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 ih--纵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人 口部分的统称。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 1.匝道端部出人口设计要点 (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人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 制的特殊情况下,出入口只能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左侧时,应把左侧 出人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具体要求按“主线分流合 流处的辅助车道”的设置要求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人口一 般情况应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除特殊情况或在相交次要道路且其 出人口交通量较小的条件下才可设置在次要道路左侧。
周围环境和街 适用于宽街道及周围房屋简 道宽度 单可以拆迁 城市街道的艺 因高出地面,对艺术处理要 术处理 求高 原有地下管线 不需要改建 排水 容易解决
施工过程对原 工期短,影响小,甚至可以 有交通的影响 在不封锁交通的情况下施工 经济 工程的养护费用相对较低, 钢材用量小,圬工体积大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04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高效利用空间
详细描述
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通过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交 叉口,使得四个方向的车辆能够同时进行交汇,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性。
实例二: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缓解交通压力
详细描述
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通常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建 设高架桥将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分流,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和 道路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需注重人性化,提供方 便的步行、自行车道等设施,促进绿 色出行。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要素
01
交叉口布局
合理规划交叉口的空间布局,包括 车道数、交通信号灯等。
道路线形
确保道路线形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减少行驶难度和安全隐患。
03
02
车流组织
优化车流方向和流量分配,提高交 通流畅度。
选型依据
1 2
交通流量与流向
根据不同方向和车流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立体 交叉形式,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道路等级与功能
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特点,选择适合道路功 能的立体交叉形式,以满足交通需求。
3
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立体交叉的工程 造价和施工难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 体交叉
• 立体交叉概述 • 立体交叉设计原则与要素 • 立体交叉的选型与规划 •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 立体交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4道路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示例2011

4道路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示例2011

• ④ 设计匝道起点线形。在曲线单元编 辑栏输入匝道起点线元的偏向、横向 错移值及各相关参数,针对本例的匝 道起点线元为一段缓和曲线,输入完 毕点击“计算显示”按钮,绘制出该 段线元。
• ⑤ 终点接线模式及参数设置。在“终点接 线”栏设置第一次接线的线形模式及接线 目标,已知终点接线目标为已经绘制好的 辅助圆,可以选择“圆+缓+缓+圆(S型)” 的接线方式并在曲线单元编辑栏设定第一 段圆曲线的转向。然后点击“拾取>”按钮, 鼠标点选终点接线的目标圆,系统自动读 取该目标圆的半径及圆心坐标到接线目标 参数栏,S型缓和曲线参数比值默认为1:1, 在接线设计过程中这些参数可以随时修改。 终点接线的模式设置如图8所示。
两点直线 点加方位角 文件控制-1 文件控制-2
对话框中的“拾取”按钮可以直接拾取 CAD 图形中的 已知曲线单元,并将该曲线单元作为本项目线形中的 一个线元添加到平面曲线数据中。该功能可连续拾取 CAD 中的连续线形单元,以恢复形成新的项目的平面 线形数据 不接线 圆缓直 直缓圆 圆缓圆 圆缓缓圆 圆直 圆圆
• ⑤ 开始匝道终点接线的设计。点击 “实时拖动”按钮,指定拖动基点并 横向移动鼠标,匝道已有线形(即缓 和曲线)即沿主线开始滑移。当满足 设定的线形组合构成条件时,即动态 显示出环形匝道的完整线形,拖动线 形到合适位置点击鼠标左键完成匝道 终点接线的设计。
• 在匝道线形确定后,使用“测试”命 令将终点接线的缓和曲线参数进行取 整操作,然后点击“存盘”按钮将该 环形匝道的平面线形文件保存。
设计路面26米宽,其中中央分 隔带宽2米,左侧路缘带宽 0.75×2米,行车道4×3.75米, 硬路肩(包括右侧路缘带) 2×3.00米,土路肩2×0.75米

互通式立体交叉说明

互通式立体交叉说明

二、设计标准2.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26m;2.2设计速度:100 km/h。

2.3设计荷载:公路-I级。

2.4地震:本标段地震动加速度峰值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5桥下净空:项目区内目前没有通航河流,基本无水路运输量。

2.6设计洪水频率:1/100。

2.7通道的长度,满足路基宽度的设计要求。

三、互通式立交和服务设施本标段共设置互通立交1处,为车村互通式立交;天桥1座。

3.1铁门枢纽互通式立交(1)设置位置及地形状况根据现场地形条件,结合遂平县规划及政府意见,车村互通式立交布设于车村镇东侧约6公里处,距离东侧木扎岭景区约6公里。

连接道路为北侧的国道G311,与本项目进行交通转。

车村镇位于伏牛山腹地,洛阳市嵩县南部,地域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众多的的奇山秀水、原始生态等自然风光,又有不少古迹、寺庙、革命纪念地等人文景观。

互通的设置为车村镇及周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环境基础。

本互通采用混合苜蓿叶互通式立交,主线上跨连霍高速。

匝道设计时速采用60/40公里/小时,双车道匝道路基宽10.5米,单车道匝道路基宽9.0米。

(2)主要技术指标①主线:平面设计:立交范围为K0-850~K2+150,总长300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R=1070米。

纵面设计:立交区最大纵坡为-2.100%,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半径R=10000米。

横断面设计:本互通式立交区主线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行车道宽度为3.75米;中间带宽4.5米(中央分隔带宽2.0米,路缘带宽2×0.75米);硬路肩3米(含路缘带0.5米);土路肩宽0.75米。

横坡设计:主线最大横坡为4%,土路肩采用4%的横坡。

变速车道:单出口减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125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90米;单入口加速车道按平行式设置,长度不小于20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80米。

双出口减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190米,辅助车道长度不小于30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80米;双入口加速车道按直接式设置,长度不小于350米;辅助车道长度不小于350米;渐变段长度不小于160米。

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之立体交叉设计实例[全面]

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之立体交叉设计实例[全面]
三、立体交叉横断面设计
1.主线的横断 面
2.被交线横断 面
3.匝道的横断 面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四、交叉口连接部设 匝道计两端与主线、被交线的连接区域,以及匝道与匝道间平面 的交叉区域为交叉口的连接部.由于连接部线形复杂,形式多样, 其平、纵、横设计非常复杂.通常用连接部高程设计图表示连 接部的详细设计.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1 概述 主要概述所设计的立交的位置、相交道路情况、等 级、作用、意义及相关条件的说明.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吕小寨立交方案设计.西安 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上 的重要组成路,是国家规划的2000年前重点建设的 “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的一条东西大通道.建设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是贯通连霍国道主干线的迫切 需要,也是联网西安市周围干线公路,解决西安过境交 通、缓解西安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状况的迫切需要.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2 立交远景交通量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3 立交设计原则及设计技术指标 (1)设计原则 主要结合道路情况、交通情况、地形地质条件、周 围环境确定在立交设计时应满足或结合的基本条件
(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1. 计算行车速度 2. 桥下净空 3. 路基及车道宽度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5、匝道连接部标高数据图 示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简图 及连接部位置,绘出连接细部平面(包括中心线、中央 分隔带、路缘带、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鼻端边 线等,不绘地形),示出各断面桩号、路拱横坡和断面中 心线以及各部分宽度,各点高程,比例尺一般用1:200.
6、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内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图 表 参照路段施工图要求中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面结构图及排水工程设计图 等图表绘制,并根据需要绘制必要的设计图表.其他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JD2
2.52.0Fra bibliotek2.5
JD3
匝道(双向双车道)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型曲线设计。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S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公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R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 2+p2。 JD2到交叉点距离 到交叉点距离=(M+ R2+p2)/sin(θ/2) JD2到JD3距离 距离=2(M+ R2+p2)tan(θ/2) JD3的半径 3按S型曲线设计。 的半径R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1.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A、B型) .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 、 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A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 型 , 右侧时可 采用B型。 采用 型
A型 型 B型 型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260°) )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 ° 确定半径R 及缓和曲线参数: 确定半径 1及缓和曲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40km/h; 匝道设计速度 ; 半径R 一般值为60m,极限值为 半径 1一般值为 ,极限值为45m(表9.4.4)。 ( ) 缓和曲线参数A≤1.5R为宜,并不小于表 为宜, 缓和曲线参数 为宜 并不小于表9.4.5值。取A=80m。 值 。 圆心位置的确定: 圆心位置的确定:角分线方向 (θ=80°) 内切线长度 T=(R1+p1)/tan(θ/2)-q1 ° 圆心距 M= (R1+p1)/sin(θ/2) 曲线长 L=R1α+Ls1 (α= 260°) = ° E= (R1+p1)/sin(θ/2) +R1 外距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特点: 行车安全-改进了左出的缺点 仍有左入 略有绕行
第3页/共61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绕行最长 跨线构造物多
第4页/共61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第14页/共61页
Vk
L L0 C
(m/s)
式中 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 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第32页/共61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

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平面布置: 结构尺寸:
L/S=3; L=5-20m,一般取10m 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收费站前后):L0 L0: 单向付费式:30,50m 双向付费式:25,40m
第13页/共61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 在曲线单元的设置窗口开始匝道线形的 设计。首先输入起点线元的参数,如曲线偏 向、曲线长度或参数、线元起点和终点的半 径等,如果线元起点需要横向位移,还可以 输入横移值。点击“计算显示”即可绘出当 前线元。如图2所示的单曲线直连式匝道, 用户只需在曲线参数栏输入起点线元(即起 点缓和曲线)的相关参数,然后就可以使用 终点接线模式自动生成后续线元。如果起点 线元末端还需搭接其它线元,可点击“插入” 按钮,继续输入下一段线元的参数。
• 3、平面智能布线 • 从路线单元的几何特性可以知道,路
线是由若干的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 线相互衔接组成,在这些线元中直线 和圆曲线可以视为“控制单元”,缓 和曲线只是这些控制单元之间(直线 和圆曲线、圆曲线和圆曲线)的连接 过渡——“辅助单元”。在路线的平 面设计过程中,通常我们首先需要确 定的是路线中控制位置的控制单元 (直线和
2、匝道线形设计
• (1)直连式匝道 • (2)半直连式匝道 • (3)环形匝道
(1)直连式匝道 图2
• 直连式匝道
• 左转弯匝道属于左出左进的线形
• 右转弯匝道属于右出右进的线形
• ① 首先新建一个项目,在项目管理器 中指定其“项目类型”为“互通式立 体交叉”,在“项目标识”栏输入该 匝道的标识名称,如A、B等。其设置 如图3所示。
• 圆曲线),而后在这些控制单元之 间设置连接过渡添加缓和曲线,即 设置辅助单元。纬地平面智能布线 技术正是针对这种设计思路开发完 成,它可以自动识别路线中已确定 的控制单元,并自动创建辅助单元, 自动形成控制单元和辅助单元之间 的衔接(缓和曲线),从而将这些 控制单元和辅助单元形成一条完整 的路线。
• ④ 进行匝道的终点接线设置。纬地系统针 对不同的终点接线目标,集成了七种不同
的终点接线模式(见纬地用户手册)。对 于图2中的直连式匝道,终点接线目标位置 处于主线的直线段,可采用“圆+缓+直” 的终点接线模式,然后点击“拾取>”按钮 设置接线目标,按照匝道前进方向的顺序
在终点接线目标直线上点取第一点和第二 点,以得到所需参数,如图5所示。针对不 同的终点接线目标实体可相应选择不同的
• ⑥ 终点接线线元的曲线参数取整。系 统自动计算生成的线元参数都是当前 线位的精确参数,包含了多位小数, 为了便于施工计算复核,需要将终点 接线的缓和曲线参数设置为整数。点 击“测试”按钮,系统在命令行显示: “请输入目标接线 A 值 A=”,参照终 点接线的曲线参数键入整数A值并回车, 系统自动计算完成并自动刷新当前图 形和设计参数。
二、立交设计示例 图1
1、匝道的分类
• 互通式立交的匝道 • 左转弯匝道和右转弯匝道 • 右转弯匝道采用右出右进的直连式匝
道。 • 左转弯匝道主要有直连式、半直连式
(又称半定向式)和环形匝道
• 如图1所示为一座混合式全互通四路立 交的线位图,其中C、D、G、H线为 直连式右转匝道,而左转匝道中有两 条半直连式匝道(A、B线)和两条环 形匝道(E、F线)组成。
终点接线方式,如果终点接线目标为圆曲
线,可根据情况相应选择“圆+缓+圆” 或“圆+缓+缓+圆”等不同的接线方式。
• ⑤ 开始匝道的终点接线。设定待生成线元的偏向 后,点击“实时拖动”按钮,根据命令行提示在 图形屏幕上点击确定拖动基点,横向移动鼠标, 起点线元(包括中间曲线单元,如有)即开始沿 着起点接线设置的已知平面线形移动,系统开始 “圆+缓+直”模式的实时自动测算。如果满足终 点接线条件,图形屏幕即实时显示出与终点接线 目标直线相衔接的红色圆曲线和黄色的后缓和曲 线,并在命令行实时显示当前生成线元的相关参 数。当拖动匝道线形到所需位置时,点击鼠标左 键以确定当前线形,系统自动将测算生成的各线 元参数暗显于曲线单元参数输入栏,如图6所示。
• ② 打开“立交平面设计”程序界面设置匝 道的起点接线方式。由于匝道线形的起终
点线形一般都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所以 先要设置起点线形的约束条件。在“起点 接线”栏选择“文件控制2”的接线方式, 并点击“…”按钮指定起点接线的平面线 形文件*.pm(如图2中的被交线项目),在 方位角“Alpha”栏输入起点线形的切线方 位角偏置角度(弧度单位),在“STA”栏 输入该匝道起点位置对应于已知平面线形 的桩号。其设置如图4示例。
• 通过以上步骤的操作,即完成了图2所 示的单曲线直连式右转匝道的平面线 形设计。点击“结束接线”按钮,所 有接线参数亮显于“曲线单元输入栏” 中,点击“存盘”按钮保存当前匝道 线形。
(2)半直连式匝道 图7
• 半直连式匝道
• 又称半定向式匝道,根据匝道进出相 交道路的方式不同,分为左出右进、 右出左进、右出右进三种基本形式
一、纬地系统设计方法
• 1、交点设计法 • 主线平面设计仍以线元为最终计算单
元,采用“缓圆缓”三线元捆绑结构 的可组合式交点曲线模型进行设计, 并结合设计需求开发有多种反算模式。
• 2、曲线设计法
• 立交平面设计采用的是以线元相互首 尾搭接(积木法),再辅以起终点接 线约束和终点智能化自动接线的方法 。
• ① 新建项目,在项目管理器中指定项 目类型并输入项目标识。
• ② 绘制辅助圆,根据立交方案中确定 的线形位置在相交道路上绘制辅助圆, 并调整其半径和位置以确定做为线位 主要控制要素的左转弯长圆曲线的位 置,该辅助圆的一部分将做为匝道线 元组成中的一段主要线元。
• ③ 设置起点接线。打开“立交平面设 计”程序界面,在“起点接线”栏选 择“文件控制2”的接线方式,并指定 起点接线位置的平面线形文件*.pm (即图7中的被交线项目),以及起点 线形的切线方位角偏置角度(弧度单 位)和匝道起点位置对应已知平面线 形的桩号。
• ④ 设计匝道起点线形。在曲线单元编 辑栏输入匝道起点线元的偏向、横向 错移值及各相关参数,针对本例的匝 道起点线元为一段缓和曲线,输入完 毕点击“计算显示”按钮,绘制出该 段线元。
Hale Waihona Puke • ⑤ 终点接线模式及参数设置。在“终点接 线”栏设置第一次接线的线形模式及接线 目标,已知终点接线目标为已经绘制好的 辅助圆,可以选择“圆+缓+缓+圆(S型)” 的接线方式并在曲线单元编辑栏设定第一 段圆曲线的转向。然后点击“拾取>”按钮, 鼠标点选终点接线的目标圆,系统自动读 取该目标圆的半径及圆心坐标到接线目标 参数栏,S型缓和曲线参数比值默认为1:1, 在接线设计过程中这些参数可以随时修改。 终点接线的模式设置如图8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