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 关键词 】 中医; 七情病因 ; 七情治疗
七情指 “ 、 、 、 、 、 、 七种情志 , 人体 对 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是
外界或 内在刺激所产生 的不同情绪 的反应。七情病变的原 因有内外之分 , 因主要 是指社会 因素 、 外 个人处境及 自然环 境对机体的影响 ,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其致病 特 点, 一是直接伤及 内脏 , 由内生, 病 故又称 “ 内伤七情” 二是 ;
】 7 -1 7 22 23
气结不 畅, 百病 随之而起 。 诸如神经衰弱 、 失眠多梦等病 , 大 都与过分思虑有关 。
1 悲病 “ ” 因哀伤 、 . 5 悲 是 痛苦 而产生 的一种情 态 , 表现 为面色惨淡 , 神气 不足 , 偶有所触及 , 即泪涌欲哭 或悲伤欲 绝。中医认为悲是忧 的进一步发展 , 两者损 害的均是肺脏 ,
的缘 由 。
的七种情态是相互平衡 、 调的 , 协 人体是平安健康 的 ; 如 但 果这七种情态中 , 无论哪一种 出现 了过激 , 就会 使人体组织
器官、 内脏功能发生紊乱 , 从而导致 了疾病的发生。 1 七情致病的病 因分析 “ 七情” 与人的“ 五脏 ” 关系密切 , 故古人云 : 喜伤心 , 怒 伤肝 , 忧伤肺 , 思伤脾 , 恐伤 肾。 11 喜病 “ 本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 . 喜” 但高兴过度 就 会伤“ ” 即所谓“ 心 , 乐极生悲” 《 。黄帝内经》 “ 日:喜伤心” 中 。
采取以下 心理疗法 :
怒、 过怒则易伤肝 , 表现为肝失疏泄 , 肝气 郁积 , 肝血瘀 阻 , 肝 阳上亢等病症 。 中医认 为 , 肝气应该舒畅 , 肝柔则血和 , 肝 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 , 破坏 了正常舒畅 的心理环境 , 肝失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的,但是大家知道七情是指什么吗,七情就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意思。

都是会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可能身体某个部位就会发生不舒服的情况,这就是七情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的,下面就来说说关于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所以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而后可涉及其他脏腑。

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则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等。

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在正常情况下,心情喜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血调和,能缓和精神紧张;但暴喜或过喜,则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

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狂乱、失神妄动等。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可见精神不振、气短乏力等。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摄纳不住;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表现为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耗及于心,则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表现为食欲减退、肮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看了这些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不是觉得忽然间吓了一跳的感觉,原来七情还可以致病的呢,还会发生那么可怕的一些疾病啊,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七情六欲,以免会发生上面所说的疾病,给大家带来很恶劣的后果。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的探讨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的探讨

鉴・ 妇科心法要诀》 的理 论与方药 , 比较平稳 而切 合实用 , 尚 了可喜的成果 , 不 使妇科学有 了更 大的发展 , 目前 ,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奇谈 高论 , 并是歌诀形式 , 便于记诵 , 流传至广。《 达生 编》 专论 不孕不育症 、 ) 宫外孕 、 子宫颈癌等疑难病 已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 胎产诸证 , 提出“ 、 睡 忍痛 、 慢临盆” 的临产六字真言 , 以及产妇护 可以预言 , 中医妇科学前景无 限 , 一定会 长足发展 , 为人类健康 事 理及产房卫生 的规定 , 与现代 医学的要求颇 相符合 , 因此其流传 业作出更大贡献 。
很广 , 影响极 大。此外 , 的《 氏医通》 对产后病 总结出“ 张璐 张 , 三 急、 三冲 、 三审” 确有 独 到之 处。另有 沈金鳌 的《 , 妇科 玉尺》 陈 参 考文献 : , 秀园的《 科要 旨》 王孟英 的 《 科辑 要 》 叶 天士 的《 妇 , 女 , 叶氏女 [ ] 罗元恺 , 1 曾敬光. 中医妇科学[ . M]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9 :. 1 01 9 科》 等均各有特点 , 从不 同角度促进 了中医妇科学 的发展壮大。 [ ] 甄 志 业 , 佳 康.中 国 医 学 史 [ . 海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2 傅 M] 上 上 l 4: 1 98 3 . 清末 民初 , 中西汇通 。唐 容川 的《 血证论》 提 出了 “ 血总 , 补 中医各家学说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7 1 13 . 9 1 以补肝为要 ” 张锡纯 的《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所载理冲汤 、 固冲汤 、 [ ] 任应秋. 3 [ ] 傅 山. 4 傅青 主女科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1 21 9 寿胎丸等 , 效果显著 , 至今 仍为 医家所 常用 。此外 恽铁 焦的 《 妇 科大略》 秦伯未的《 , 妇科学》, 蒲辅周的《 中医对 几种妇 女病的治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13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1)加速 血行(2 ) 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 血行( 5、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 、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 可结聚于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17
第三节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持 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 久的情志刺激,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引起疾病发生时七情则 称为“七情内伤” 称为“七情内伤”。
5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 时受邪。 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时令变化密切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 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发表时间:2016-05-24T11:48:23.2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袁何[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 加强情志护理,使其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使病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升降有度,五脏职司,则疾病才可愈。

袁何(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 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分数:2.00)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解析:解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解析:解析: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解析:解析: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

斜。

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