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中医学基础知识为卫生招聘中医学考试中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
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
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
(4)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2)喜则气缓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
(3)悲则气消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5)惊则气乱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症。
(6)思则气结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3.多发为情志病证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
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考题】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的是()A.怒则气上B.喜则气缓C.悲则气消D.恐则气下E. 思则气结【正确答案】C【中公解析】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分别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内伤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1)加速 血行(2 ) 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 血行( 5、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 、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 可结聚于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17
第三节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持 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 久的情志刺激,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引起疾病发生时七情则 称为“七情内伤” 称为“七情内伤”。
5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 时受邪。 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时令变化密切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 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分数:2.00)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解析:解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解析:解析: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解析:解析: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晌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 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郁证、 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 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 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 重或恶化。
谢谢!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 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 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 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 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 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 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 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 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 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 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 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 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 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非常密切。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 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 脏有关,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如说:“故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是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 气横逆,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 病证。 四是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 多见。
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 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 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 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 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 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