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课程资料:赠贾思诚序

• 绎骚:扰动;骚乱。同义词复用。
• 《诗经·大雅·常武》:“徐方绎骚,震 惊徐方。”马瑞辰通释:“《说文》: ‘繹,抽丝也。’抽即抽丝,抽丝则有动 义,引申为扰动之称,与骚之训同义,绎 骚连言,犹震惊并举也。”骚,《说文• 马部》:“骚,扰也。”《尔雅• 释诂下》: “骚,动也。”《六书故• 动物一》: “骚,马惊扰也。引之为骚动、骚扰。”
← 心火
←
肾水
也,則治之以思;思之過也,則治之以怒。
←
脾土
←
肝木
•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脏 腑相关
怒肝木
悲肺金 思脾土
喜心火 恐肾水
• 怔忡:自觉心跳剧烈的证候。
• 裼(xī)裘:此谓穿漂亮的衣服,作动词。 裼: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 。 《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 《疏》:“裘上加裼衣,裼衣雖加, 他服猶開,露裼衣見裼之美,以爲敬 也。”
• 颠连:困顿不堪,艰难困苦。连绵词。 • 若秦越肥瘠之不相维系:意为像秦国、
越国那样疏远,彼此无关的样子。春秋 时,秦国在西北,越国在东南,相去极 远,故常以秦越比喻疏远。语出韩愈 《争臣论》:“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 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此指为官之人对百姓疾苦毫不关心。
• 信宿:过两夜。信:再宿。
世之医 酬接之繁 不暇雍容 不信宿离 视不暇脉 脉不暇方
圭 之 贤 牧 宰
!
敲扑椎击
2、3段小结
• 由信抒发感慨:借贾君慨当世之 庸医,凭张君谴苛虐之官政。并 疾呼能施刀圭之贤牧宰。
五脏与五官,五情,五行,五味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五脏与五官,五情,五行,五味之间是如何对应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情:怒喜思忧恐,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官五脏五情五色五味目肝怒青酸舌心喜赤苦口脾思黄甘鼻肺忧白辛耳肾恐黑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无情:怒喜思悲恐,五味:酸苦干辛甜详细: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者:佚名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中医养生作文500字

中医养生作文500字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在饮食方面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
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平和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
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
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
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
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
再则,平和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这类食物有:粳米、薏苡仁、豇豆、韭菜、甘薯、南瓜、银杏、核桃、龙眼、莲子、鸡、牛、羊等。
平和质的人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之品以发散,而不宜食酸收之味。
宜食韭菜、香菜、豆豉、萝卜、枣、猪肉等。
夏季心火当令,宜多食辛味助肺以制心,且饮食宜清淡而不宜食肥甘厚味。
宜食菠菜、黄瓜、丝瓜、冬瓜、桃、李、绿豆、鸡肉、鸭肉等;秋季干燥易伤津液,宜食性润之品以生津液,而不宜食辛散之品。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中医研究人的生命规律,注重养生,《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中医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
称为“六淫”或“六邪”,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那么七情又和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人的心情处在平静状态的时候,气血会正常运行。
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反之,当情绪出现异常变化时,会使人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一肝主怒,怒则气上,怒则伤肝肝主怒、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耳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女性以血为主,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在月经期前期及月经期间,血行于下,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这时候就爱发怒。
所以,女性在这一特殊时期,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郁闷。
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疾病。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人们处理的方法往往不同,有的人自己生闷气,有的人找人吵架,有的人会找人倾诉,有的人会大哭一场,生闷气人会将气郁积于胸,吵架只会更加气愤,倒是找人倾诉或大哭一场还可以将气消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怒属木,悲属金,金克木,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向别人倾诉会把怒气转移,但是如果不说出来,不哭出来,郁积在胸中,日久便会生病的。
有肝病的人特别爱发脾气。
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有热最易发火。
当自己无缘无故地烦恼,爱生气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整。
很多疾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量变的时候,不容易发现,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调整心态,会导致疾病,真正出现疾病是便很难医治。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发表时间:2016-05-24T11:48:23.2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袁何[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 加强情志护理,使其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使病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升降有度,五脏职司,则疾病才可愈。
袁何(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 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什么是五劳七伤

什么是五劳七伤一、五劳久视伤血,劳於心也;心劳神损。
久卧伤气,老於肺也;肺劳气损。
久坐伤肉,劳於脾也;脾劳食损。
久立伤骨,劳於肾也;肾劳精损。
久行伤筋,劳於肝也;肝劳血损。
二、七伤大饱伤脾。
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行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行。
恐惧不节伤志。
长寿歌少烟多茶。
少酒多水。
少食多嚼。
少盐多醋,少肉多菜。
少糖多果。
少怒多笑。
少烦多眠。
少衣多浴。
少欲多施。
少车多步。
少停多动。
精神疗法,又称“意疗”一、心理治疗的基本要求1要以科学的态度为基础。
2心里治疗应与躯体治疗合理配合。
3注意家庭、社会因素在心里治疗中的作用。
二、常用中医心里疗法简介语言疏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三、以情胜情法1激怒法2喜乐法3惊恐法4悲哀法四、祝由法语言开导为主的心里疗法,主要适用与妄识、幻想、多疑多虑、惊恐、迷惑等情志方面的疾病。
五、移情法是根据病人不良的情绪表现,通过释疑、顺意等方式,排遣不利的注意力指向二治疗疾病的方法。
六、易性法指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引导,使病人改变不良的认知和情绪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易性”的方法。
适用于性格内向,并兼有自寻烦恼倾向的病人七、暗示法是采取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里状态产生影响或使病人产生某种信念,或使病人改变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疗法。
暗示法对容易接受暗示影响病人疗效较好。
八、脱敏法即精神脱敏法是指使患者多次的、习惯性的接触其不能适应的刺激因素,提高适应能力,使其不再对这种刺激因素发生敏感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有心里活动治疗作用,也具有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适用于具有焦躁不安、恐惧不宁心里障碍的病人。
具体步骤:1先让病人罗列自己全部的焦虑、恐惧体验的项目,并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
2让病人躺下深呼吸,反复练习如何绑紧和放松每处肢体和部位,直到有了一种总的松弛感,使病人学会松弛。
3让病人在这种松弛状态下遂一的由弱到强地想象恐怖的情境,一直训练到对抗他们的实际恐怖情境。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
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
《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
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
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
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
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就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就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
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
”《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伤心胆,就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
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说:“惊者,心与肝胃病也。
然则因所触,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
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
”所以说惊伤心胆。
必须指出,虽然情志伤对脏腑有一定的选择性,但不能机械地认为怒只能伤肝,喜只能伤心,等等。
因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活动又复杂多变,而总统于心,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她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与等。
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还可导致木侮金,即肝火犯肺等。
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与气血失调为多见。
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与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接受反应与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思,位于中焦,就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而七情内伤,又首先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机逆乱。
必然影响到血的正常运行。
所以,情志伤又以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与脾失健运的症状。
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出现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症。
肝郁还可以化火,气火上逆,则常见心烦易怒、口苦干渴等症。
情志伤影响气机,还可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3)首先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
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怒则气上,就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怒则气上,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另外,怒伤肝还可表现为肝失疏泄的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症。
喜则气缓,包括缓与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适度之喜能缓与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与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醇剩义·劳伤》说:“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过喜则阳气太浮,而百脉开解,故心脏受伤也。
”悲则气消,就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灵枢·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临床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
恐则气下,就是指恐惧过度,气趋于下,同时血亦下行,临床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
恐又可使肾气下陷不固,出现二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等。
恐伤肾精还可见骨酸痿厥等。
惊则气乱,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心慌等。
思则气结,就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
临床上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等。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加重等。
从以上所述的内容瞧,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就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
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就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此为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之一。
又根据七情内伤首先影响气机与易致郁证的特点,治疗情志伤之始,应以调气为先,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为主。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