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水的溶解和溶解物

水的溶解和溶解物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它的独特性质使得它能够溶解各种物质,形成溶解物。
溶解是指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固体、液体或气体转化为分散在水中的微小粒子,从而实现物质的溶解和分散。
一、水的溶解过程水的溶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关键步骤:溶质的分散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溶质的分散当溶质与水接触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并分散在水中。
固体溶质的分散是通过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
液体溶质的分散则是通过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2.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过程的关键步骤。
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静电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能够克服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并将其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二、溶解物的形成溶解物是由溶质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微小粒子,其大小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溶解物呈现出透明或半透明的特性。
根据溶解程度的不同,溶解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溶液溶液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完全分散在水中,并且在溶液中无法分辨出溶质的形态。
溶液可以是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物,也可以是液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还可以是气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物。
2. 悬浮液悬浮液是指溶质的微粒在水中悬浮而不是溶解。
在悬浮液中,溶质微粒的大小通常大于1微米,因此可以在溶液中观察到溶质的存在。
悬浮液的稳定性取决于溶质微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类溶解物。
在胶体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大小通常在1纳米至1微米之间,可以通过超高倍率显微镜观察到溶质的存在。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微粒表面的电荷状态以及胶体的浓度等因素。
三、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的速率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粒度和溶解度、溶液的浓度等。
1. 温度温度对溶解过程有很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可以加快溶解速率,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分子或离子的动能,促进其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小学科学四年级《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附点评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水和固体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感受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描述固体在水中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产生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教学难点】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1、食盐、沙子、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药匙、盛放的器皿、装水的烧杯。
3、4个过滤装置(2个方座支架上各装2个铁环、2个漏斗与2个烧杯)、4张滤纸,4个烧杯。
1盆洗玻璃棒用的清水、1块干净的抹布。
4、2个一次性饮水杯,1包儿童感冒冲剂、1包麦片、长柄勺子、1个装开水的保温杯。
5、1张“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1、1个烧杯、一份高锰酸钾、一根搅拌棒2、1套过滤装置(1个方座支架装1个铁环、1个漏斗、1个烧杯、1张滤纸),1份过滤的液体(四个大组分别过滤食盐、沙子、面粉和高锰酸钾与水混合液中的其中1种)。
3、教室两侧摆放装有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3分钟)师:(老师出示食盐、沙子、面粉的混合液)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发现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用肉眼看不见食盐的颗粒,而沙子和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肉眼能看到沙子与面粉的颗粒,而且杯底还有沉淀,是吗?点评:以上内容修改为:我们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溶液中看不见食盐的颗粒、溶液清澈透明。
而面粉和沙放入水中后水变浑浊了,我们不但能看到面粉和沙的颗粒,而且它们还会沉淀在底部。
因此我们认为沙和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同学们都认为食盐在水中变成了液体状的“盐水”与水融合在了一起。
第2课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故事激趣:一天,一匹小马接受了妈妈交给它的一个光荣的任务——把一麻袋神秘物品送到河对岸。
小马开心的出发了,可是河水很深,连它背上的麻袋都被淹没了。
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
小马觉得非常奇怪,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想象: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这些东西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活动一:科学观察1.设置悬念,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认识高锰酸钾的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可是,它听说要与我们这么多的好朋友见面,它感到十分的害羞。
它说:“我相貌平平、肤色也与大家不一样、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于是,它就拜托我,在见面之前问问大家:你们想了解它的什么?生:师:那我们现在就隆重有请我们的新朋友吧!(拿出装有高锰酸钾的烧杯,提问:“咦,新朋友在里面,我们怎样才能非常有礼貌的请它出来呢?”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你是怎么把杯中的东西请出来的?生:2.演示高锰酸钾正确取放方法师:对啦!因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这位新朋友的脾气,我们还是对它礼貌些吧!(演示取出高锰酸钾)注意: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
3.分组实验,取出高锰酸钾并对其进行观察、描述(1)学生分组实验,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4年级科学(四年级科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烧杯1个,空烧杯4个,高锰酸钾1小份,小药勺4个,面粉、沙、食盐各1份,玻璃漏斗1个,搅拌棒1根,过滤纸4张教师准备:滤纸若干张,盛水烧杯1个,高锰酸钾1份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新课1.故事激趣:讲《小马过河》故事。
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引导想象:说一说,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第一环节:科学观察园(观察高锰酸钾的特点)1、出示高锰酸钾,学生进行观察。
2、小组内观察,然后分小组汇报,高锰酸钾是什么样的。
三、第二环节:溶解实验室(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1、学生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激发实验兴趣。
2、出示实验方法。
2、交流:实验时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然后教师加以强调。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表。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5、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6、讨论: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比较、交流帮助学生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加深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四、第三环节:分离实验室(做高锰酸钾的分离实验)1、学生猜想高锰酸钾能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2、让学生汇报要做分离实验,要用哪些实验装置。
3、强调做过滤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4、学生分组做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教师在小组内指导。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科学复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三)、溶解度: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3.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曲线陡(2)影响不大曲线平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四)、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一定要会计算:(1)知道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知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能求溶解度(3)能解稀释问题m质1= m质2m液1A1%= m液2 A2%ρ液1V液1A1%=ρ液2V液2A2%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用天平和量筒称取或量取)C、溶解三、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二)、晶体的形成: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
(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类物质)四、水的利用和保护(一)、水资源含义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是世界“缺水”国之一2.从时间分配角度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北方较突出。
1.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件-26张ppt)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
为了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实验 】
多少
相等相等
不饱和饱和
浓溶液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温度下,对溶质、溶剂一定的溶液来说,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1.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向溶液中加入一些蔗糖,看蔗糖是否能溶解.若蔗糖溶解,则此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蔗糖溶解,则此溶液为饱和溶液.
不对.因为3克食盐没有溶解.
1. 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加水或升高温度
加硝酸钾 蒸发水
1.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是 ,发生改变的是 和 。
结论: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
2.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建立假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施家屯小学张燕春一:说教材前一课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于食盐没有颜色,我们看不见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看不清晰,认识很朦胧,但又很好奇,因此教材就安排了这一课。
教材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溶解现象,描述紫色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
了解高锰酸钾水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从而对食盐的溶解产生丰富的联想,描绘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形象,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说学情四年级上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实验与记录技能,养成长时间观察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本学期中要接触较多的科学实验,是学生实验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学期。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观察的方法要正确,记录要实际,推断描述要科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能力:溶解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实验记录:学生要能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地判断和描述溶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价值观:认识到溶解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紫色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五:说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
结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观察、实验法,既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辅以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反思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
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比照,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首先,我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提问,“食盐在水里会溶解,但是我们能不能看到食盐溶解的过程呢?”同学们都答复不能,然后,我就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看到这个过程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借此引入高锰酸钾这个“朋友”学生认识高锰酸钾,老师讲述这种物质的特征。
当然这堂课我并没有采用分组实验,而是仅仅课堂演示,让他们都观看了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
接下来,进一步对食盐、高锰酸钾、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比拟,探究这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实验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没有留下颗粒、可以均匀分布、不能用过滤或沉降方法别离,并得出这类物质就属于溶解;反之,像沙、面粉这类物质就属于未溶解。
学生了解这一概念后,课延伸:结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呢?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拟缺乏的是1、没有采用分组实验,从而降低了课堂的参与性。
2、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
3、学生答复的时候,师应该多让学生大胆讲,多给学生表现的时机,师从而结合学生观察的记录总结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参与的乐趣,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严谨态度,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时机。
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时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 水从无色到紫红色的过程。 紫色由浓变淡的过程。
11
自主探究: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面粉 能否看见颗粒 分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能
否 有 能 没有
沙
能
否 有 能 没有
食盐
否
是 否 不能 溶解
高锰酸钾
否
是 否 不能 溶解
注意观察: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搅拌之后紫色的范围不断扩 大,烧杯内的水全部变成了 紫红色,高锰酸钾极细小的 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水中
8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操作:步骤2 观察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观察: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高锰酸钾全部溶解在水中,变 成了均匀分布的,稳定的,不 会自行沉降的,紫红色透明的 溶液
注意观察: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后,迅 速沉入了水底,高锰酸钾经过 的水里出现了紫色的条痕,高 锰酸钾外部先化成极小的颗粒 分散到水中去了。沉降在底部 的高锰酸钾周围慢慢出现紫色 的云雾状的水域,更多的高锰 酸钾微粒分散到水里去了。
7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操作:步骤2 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思考:能不能用过滤 的方法把高锰酸钾从 高锰酸钾水溶液中分 离出来?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1: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答:溶解了 思考2: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溶解后都变成了均匀分布的,稳定的, 不会自行沉降的透明溶液 不同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紫红色透明的溶液,食盐在水中 溶解后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溶液 思考3: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答:1、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后,迅速沉入了水底,高锰酸钾经过 的水里出现了紫色的条痕,高锰酸钾外部先化成极小的颗粒分散到水 中去了。沉降在底部的高锰酸钾周围慢慢出现紫色的云雾状的水域, 更多的高锰酸钾微粒分散到水里去了。 2、搅拌之后紫色的范围不断扩大,烧杯内的水全部变成了紫红 色,高锰酸钾极细小的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水中。 3、高锰酸钾全部溶解在水中,变成了均匀分布的,稳定的,不 会自行沉降的,紫红色透明的溶液 10
课堂小结: 均匀 溶解是指物质 _____地分散 不会 在水中,______(会或不会) 不能 自行沉降,且_______(能或不 过滤 能)用_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14
谢谢指导!
15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食盐在水中是怎么溶解呢?
1
沧浪九年制学校
2
想不想亲眼看看物质的溶解过程? 给大家找了一位朋友—— 它能实现大家的愿望 它的名字叫……
3
化学品名: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
4
化学品名: 高锰酸钾
1、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人们常用来 消毒和防腐。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做 消毒剂、漂白剂。 3、不能用手直接拿取高锰酸钾,要用小匙来取。 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损害。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 重者致灼伤。刺激皮肤。浓溶液或结晶对皮肤有腐蚀 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12
思考1: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 例:面粉在水中的状态:能看见面粉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沙在水中的状态: 能看见沙子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沉淀出现,能用过 滤的方法把面粉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沙子在水中没 有溶解。 食盐在水中的状态:不能看见食盐颗粒,分布均匀,没有沉淀 出现,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食盐在水中 溶解了。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不能看见高锰酸钾颗粒,分布均匀,没有沉淀出 现,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高锰酸钾从水中分离出 来,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思考2: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答: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在水中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 在水中是否分布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3
5
高锰酸钾的溶解
1、实验器材:
烧杯、水、玻璃棒、高锰酸钾、小匙
2、实验说 明: 1.高锰酸钾的用量不要太多,放入太多的高 锰酸钾反而不易观察溶解的过程。 2.放入高锰酸钾后,要立即从杯子的侧面 进行观察和记录。
6
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操作:步骤1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