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高三年级语文仿真试卷(一)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答案

唐山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开学收心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D 2.B 3.C 4.D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
6.D 7.C8.①都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刻画了老人与自然搏斗的复杂心理和顽强个性,使其“硬汉”形象鲜活立体②都在旷远狂烈的大自然中描摹老人的生存图景,以艰难的处境烘托人的原始伟力③都在激烈紧张的抗争情节中表现人物精神,通过与鲨鱼、野狼的生死较量有力展现出老人的智慧和坚韧。
9.①小说讲述人与狼对峙的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②小说穿插运用第一人称,聚焦先爷紧张而煎熬的内心世界,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③第二人称集中在先爷和自己的对话上,他给自己鼓劲,极力呼唤自己的头脑保挖府醒,表现了老人的顽强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10.C 11.B 12.A13.(1)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
(2)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
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妒忌他的才干。
14.①高适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在于监军不关心军卒,南阳各路首领各持权力。
②高适在永王叛乱时趁机向肃宗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
③高适的诗歌里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
④高适在玄宗把各王爷分封到各地时强烈劝谏不可以。
15.C16.题材内容:都吟咏了诸葛亮(咏史诗),概括了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到出山辅佐两朝君主,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事迹,表现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和一片忠心。
思想情感:赞颂了诸葛亮的才华、功绩,抒发了对他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仰,对他赍志而没的同情、惋惜之情。
17.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而皆自于人欤;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无丝竹之乱耳;终岁不闻丝竹声三、语言文字应用18.第②句可修改为: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第⑤句可修改为:至少自唐代开始;第⑧句可修改为: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或:“总是把陶渊明的田园作为首选”)19.A与乡村并无交集 B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20.C21.①就能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②当太阳高度角太大(大于42°)时③虹的色彩和宽度与雨滴大小有关22.虽然最大仰角都是41°左右,观测者在不同高度看到的却不是同一条虹,而是由从不同水滴射出的七色光组成的不同的虹。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2020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
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
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
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
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
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
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
“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
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唐山一中高三仿真(一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一中2013届高考仿真试卷(一)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谐”就是“说笑话”。
它是喜剧的雏形。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源于巫与优。
“优”即以“谐”为职业。
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
《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的名称。
优往往同时是诗人。
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
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
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
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
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
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敖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
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
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
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等残疾人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
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
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
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河北省唐山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唐山一中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傅国涌在其演讲《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说: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那些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①民国,是中国的乱世,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③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④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⑤“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A.⑤②①③④B.②⑤①③④C.⑤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写诗是一种细致的手艺活,为了得到理想效果,诗人往往要殚.(dān)精竭虑,付出繁剧锁细的努力——冷淬水磨白炽(zhì)的情感;海选、试错,寻找那个唯一恰当的字词。
B.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用各种方法使语言愈来愈准确,使其几乎没有模棱.(léng)两可的含义,语言反而因丧失应有的弹性而变得味同嚼.(jué)蜡。
C.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节日的祥和,面对伤害能力不容小觑(qù)的新型冠状病毒,医务工作者们纷纷请缨,带着坚如磐.(pán)石的初心,果断逆行,弛援武汉。
D.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pǐ)好,转得瘾头十足,结果为了获得转发量,有人不惜用“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xué)头。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唐山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题考试范围:高考范围;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
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
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
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
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
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doc

唐山一中2010年高考模拟试卷(一)语 文命题人:吕东伟第I 卷(选择题共30分)说明:一、 本试卷共7页,包括7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
其中前3道大题(10个小题)为选择题。
二、 答题前清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三、 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四、 考试结束后,将二卷答题纸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12分,每小题3分)卜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高考复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那种在细节上纠缠不休的目无全牛 B. “皇家圣骑士”劳尔带球突入禁区,只见他左冲右突,如白驹过隙,他左脚猛一起射,球应声入网。
C. 江河解冻,春意阑珊.,熬过一冬的人们惊喜地注视着大地上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黄莺的鸣唱尤其让他们心醉。
D. 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居然是长发飘飘的老者。
既然受过宫刑为何还会长胡子?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凭借NBA 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
B. 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 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C. 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于“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 的东西。
D. 机场工作人员调查核实后发现,王女士搭乘的出租车不但绕路行驶,还提供了假发票,连车牌号 也是假的。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 305篇,按内容分为“风” “雅” “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 “比,,“兴,,三种。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 头。
B.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再别康桥》〈〈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河北省唐山一中下学期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考仿真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
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
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
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
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
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
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一中高三年级语文仿真试卷(一)试题精粹05-06 0707唐山一中高三年级仿真试卷(一)语文命题教师:卓素娟王红心审定教师:卓素娟王红心说明:1.本试卷共8页,包括七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
试卷分卷I、卷II两部分。
其中卷I三道大题(10个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卷I在机读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作答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卷II答在答题纸上,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工整地将答案写在相应题号内,在答题区域之外作答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每组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炮烙/烙印手癣/鲜为人知锥处囊中/椎心泣血B.腌渍/腌臜先妣/俾众周知层见叠出/瑕瑜互见C.沦漪/逶迤福祉/扺掌而谈不枝不蔓/顺蔓摸瓜D.着凉/着想羁縻/风靡一时天遂人愿/毛遂自荐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就球迷的个性、风采而言,吹喇叭、敲鼓、喊破嗓子远不如特制的装扮显得头角峥嵘。
B.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可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体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C.写事件,不写其来龙去脉,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含蓄浓缩。
D.政府虽然已果断出台政策平抑物价,但从本轮物价上涨的态势来看,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市博物馆专家文物普查队经鉴别确认,古香山海防体系中的烽火台形成时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B.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有“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特别称谓,这个词可能会像“知青”、“下岗工人”、“农民工”一样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词语之一。
D.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心脏病急剧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对此,有医生主张采用低热量的饮食方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而复始,这是生活的一个自然段落。
_____①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
②年复一年的过年仪式,积累成过年习俗,形成年俗文化。
③如果没有年,各个节就群龙无首了。
④如果失去“年”的概念,一切年俗文化也就失去了中心和灵魂。
⑤年是大的自然段落,一年中分的若干小段落叫节,年是统率节的。
⑥岁末年初的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的主题,是年俗的核心。
A.⑥①⑤③④② B.⑤③⑥②①④ C.⑤③④②①⑥ D.④①⑤③⑥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的类书,起源很早。
《尔雅》十九篇,有属文者,有属事者,有属器物者,实为最古的之书。
司马迁作《史记》,将有关学术制度的史料编为“八书”,开启了经类隶事的类书之体。
自汉以来,辞赋盛行,逞博炫奇,辞藻堆砌,已可视为类书的早期胚胎。
迨魏黄初元年王象、刘劭奉诏撰辑《皇览》,采集经传,经类相从,数岁成,藏于秘府。
可惜这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到唐代末年便已散佚。
南北朝时期编纂的类书已很多,但都没能流传下来。
类书最初的编纂目的,不过汇辑资料,供省览之用;它之被作为工具书使用,那是唐以后的事情。
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盛行,迫切需要类书提供典故和辞藻,因而对类书的制作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历朝艺文志、经藉志著录,自六朝至清代,类书约有六百余种,大部分已经散佚,今存者约有二百种。
类书所收的材料非常广泛,包括历史事实、名物制度、诗赋文章、成语典故、骈词俪语、自然知识等各个方面。
《四库提要》类书小说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
”这段话正好说明类书内容的广泛性,反映出类书的文献价值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类书,山包海汇,综合各类,把它看作古代文献的宝库,并不夸张。
查考史实的专书很多,一般从二十四史,即通常所谓“正史”中去查。
正史分本记、列传、表志等部分,往往一事分见多处,材料分散。
类书采辑各种史料,排比,资料集中,一索即得。
例如有关历代“蝗灾”的文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一百七十九卷至一百八十二卷蝗灾部就汇集了自周桓王开始到清康熙为止三千年间各朝史书所载蝗灾资料共计三百四十则,这些原始材料散见各书,现在全部辑录在一起,查检就十分便利。
唐宋时期的大型类书,保存遗文佚书尤多,资料极为繁富。
例如《册府元龟》,它本身就是一部史料性的类书,全书九百余万字,汇辑了自上古至唐、五代十七史的材料,所辑都是北宋以前的古本,唐、五代的史实尤为详备,特别是所引五代史料如诏令奏议等大都失传,《册府》所引,多整篇整节照录原文,文中俚语,亦未删节,从而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语言资料。
王应麟是宋代的博学家,他编撰的《玉海》,保存了不少早已散佚的史料,所述宋代掌故,悉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多为后史志所未详。
其书征引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
每遇异说,往往博采诸书加以考证,内容之精博,足以杜佑《通典》抗衡,为研究宋史提供不了很少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5.下列关于“类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记》将有关学术制度的史料编为“八书”,它是按类别归属事物的类书的开端。
B.《皇览》是规模宠大的类书,编纂于三国魏的黄初元年,是从经传中采集材料,历时数年才完成的。
C.从六朝到清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类书跟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盛行而发展,类书大概已有六百余种。
D.类书最早起源于我国,它是为了汇辑资料、供人查阅而编纂的,是古代的文献宝库。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查考史实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从正史中查,然而正史材料分散,一事分见多处,反倒不如查找类书便捷。
B.从《四库提要》类书小序可知,类书不属于经史子集任何一部,它内容广泛,从来都是被当作工具书而使用的。
C.《册府元龟》是唐宋时期的大型类书,它引述史料多为整篇整节照录,因而使很多珍贵史料得以保存。
D.王应麟编撰的《玉海》内容精博、考证严谨,保存了不少早已散佚的史料,所记述的宋代掌故,大多是后来的史志未详说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类书内容广泛,尤其是一些大型类书,山包海汇,综合各类,是古代文献的宝库,因而对今天文史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B.《古今图书集成》中蝗灾部汇集了从周桓王开始到康熙止的三千年间各朝史书所载的蝗灾资料,说明历史上蝗灾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C.汉代辞赋堆砌辞藻,逞博炫奇,是类书的早期胚胎,所以类书从最初就有辞藻华美,讲究形式的特点。
D.就类书收录内容的广泛程度看,人们足能用其查找各类资料:查考事物源流、辑录古书佚文、校勘古书文字。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夙成,有奇度夙早B.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C.为首为讳乎首:首先D.不勤则亩损三斗损:减少9.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10.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犯了受贿之罪,被世祖发觉,翟黑子向高允请求应对的办法,高允认为应该实话实说,这样会免于判罪,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
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卷II(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郭李攀龙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
②殷秋:深秋。
③汶阳:汶上。
《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5分)(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