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到灯塔去》中完美婚姻的分析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到吣口德州学院桑艳霞摘要: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人物拉姆齐夫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了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她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
本文就拉姆齐夫人如何以女性之爱来消解现代社会中的冷酷、孤独、焦虑和恐惧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到灯塔去》;拉姆齐夫人;女性之爱;自我价值的实现《到灯塔去》(T0t he Li ght hous e)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 i蛹ni a W ooH)倾注一L,IdI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它主要反映了二战前后社会的变迁和动荡带给现代西方人的迷茫、孤独、焦虑、彷徨、悲哀和虚无。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这部小说是伍尔夫所有作品中最完善的一部。
这不单单是指这部小说是一部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极强象征主义色彩的意识流小说,像一幅充满诗意的印象主义画卷。
也在于她以细腻婉转的笔触刻画了形象丰盈的人物形象。
其中.拉姆齐夫人以她特有的气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姆齐夫人是以“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面孔出现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善良、温柔和智慧。
作为一名生活在既定的父系社会意识形象中的妇女,拉姆齐夫人的确成功扮演了符合社会大众标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但是,这个人物的出色之处并不在于她所体现出的社会身份上.而在于她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纵览全书.拉姆齐夫人的性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恰似隔海而望的灯塔.总是在迷茫的暗夜时分或者暴雨肆虐的海上,给迷惑空虚、寂寞惶恐的人们带来一束束镇定、明亮、温暖而柔和的光芒.给所有不安宁的迷失灵魂指明和谐的彼岸。
而拉姆齐夫人的那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就是在她身上表现出的无所不达、无所不能的爱的力量。
拉姆齐夫人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路上的陌生人还是贫民窟的穷人。
她都充满着包容和欣赏的爱意。
这种爱是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爱。
《通过冲突分析看《到灯塔去》中女性人物命运》范文

《通过冲突分析看《到灯塔去》中女性人物命运》篇一一、引言《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而闻名。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冲突。
本文将从冲突分析的角度,探讨《到灯塔去》中女性人物命运的体现。
二、冲突分析(一)社会背景与女性命运的冲突《到灯塔去》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英国乡村,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对女性人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之中,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在小说中,这种社会背景与女性命运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婚姻观念的冲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面临着婚姻观念的束缚,她们的命运往往与婚姻紧密相连。
在当时的背景下,婚姻被视为女性人生的重要归宿,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她们命运的一种桎梏。
2. 家庭角色的期待: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有着明确的期待,这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面对家庭角色的期待时,往往会产生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二)女性人物内心的冲突除了社会背景与女性命运的冲突外,小说中还展现了女性人物内心的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知的冲突:女性人物在面对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期待时,往往会产生自我认知的冲突。
她们在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独立,但同时又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难以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2. 情感选择的冲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情感选择上也面临着诸多冲突。
她们在爱情、友情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但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
这些冲突使她们在情感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女性人物之间的冲突除了与社会和自身内心的冲突外,小说中还展现了女性人物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与嫉妒:在小说中,女性人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和嫉妒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她们在相互支持和相互排斥之间摇摆不定,进一步加剧了她们命运的复杂性。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5页精选文档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前言: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和大多数艺术家都同时具有传统的男女个性特征和双性同体的意识,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体现了男性到女性的身体上的转变。
很多人将《到灯塔去》认定为伍尔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概是出于对这部小说在主题和技巧上的整体性的欣赏。
在主题方面,《到灯塔去》直接地陈述了双性同体的艺术视野的重要性:那种既不是纯粹女性也不是纯粹男性的两者兼有的理想状态。
对伍尔夫来说,“双性的心灵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毫不阻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
[1]一、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相互区别《到灯塔去》明确地表明,纯粹的男性人格(拉姆齐先生)和纯粹的女性人格(拉姆齐夫人)都是有缺陷的。
拉姆齐先生作为哲学家关注的是对真理的发现,他的大脑以纯粹的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活动,像他所说的一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从A过渡到Z。
他感到沮丧的是他现在才到Q。
拉姆齐夫人所关心的则是生活的细节、人的情感以及她与丈夫、孩子的关系。
她的头脑是跳跃式的,能将不同的思想进行关联―她可以从A跳到Z. 拉姆齐先生缺乏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注意、对重要的经济开支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际形势的意识。
他的思维方式被莉丽讥讽为只见整体现实,只会哲理思考。
拉姆齐夫人也有缺点:她经常试图指导和设计别人的生活;她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她不懂数学和历史;她太依赖男人和他们的男性智慧。
然而,她从不让自己的大脑空闲,从一件小事考虑到另一件小事。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她用爱、宽容和理解把所有的人联系起来。
但到后来,局限于狭窄的视野,她已无力担负起这种作用了。
拉姆齐夫妇集中体现了男性和女性等级二元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男人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秩序,女人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整体。
两性的社会角色、思维及情感的对立把男女隔绝在不同的世界,彼此不能理解沟通。
他们的对立不仅是“事实”与“假设”的对立,也是“理性”与“想象”、“意志”与“情感”、男性的统治霸权和女性的广博爱心的对立。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女性家庭伦理观

第14卷第5期2016年5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4 No.5May 2016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6.05.013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女性家庭伦理观*王香玲(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这位先锋女作家向读者展现女性家庭伦理观的代表作。
小说《到灯塔去》通过对拉姆齐夫人、敏泰和莉丽三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及其在家庭中地位的描写,成功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不同女性的家庭伦理观及她们为赢得家庭地位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
关键词:《到灯塔去》;家庭伦理观;婚姻生活;家庭地位;反抗与斗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6)05-0044-03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7年完成的以刻画父母性格和思索人生价值为主题的意识流小说。
目前我国国内学界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颇多,但大多聚焦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技巧、象征手法和意识流小说的文体分析上[1-3]。
尽管也有人分析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的伟大母性形象和莉丽的女性意识[4-5],但是却没有从女性和家庭伦理观的角度分析作品。
一直以来,伍尔夫以现代主义先锋写作和反对传统而闻名。
她出生于高知家庭,自小深受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6],她了解英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同情父母的遭遇,又目睹好友姐妹失败的婚姻,对两性家庭关系不断思索,所以在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展现了自己对女性及其家庭地位的深刻思索。
一、女性的奉献与英国传统家庭弗吉尼亚·伍尔夫高度赞扬英国传统家庭中女性的伟大母性和奉献精神。
《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4页精选文档

《到灯塔去》中两性的冲突与融合一、动作行为上的差异小说的开篇,是从他们的儿子詹姆斯视角出发的。
拉姆齐夫人希望第二天能是个好天气能够前往灯塔,并给予孩子美好的期待。
而拉姆齐先生理智,刻板,直接说出了:“可是,明天天气不会好。
”,使得正沉浸在幻想与喜悦中的詹姆斯立马被拉回现实,并产生了强烈的恨意。
拉姆齐夫人会在去镇上办事的路途中询问独居老人卡迈克尔先生需不需要带点东西。
会担心灯塔守卫的孩子,为他织长袜,会为客人们精心准备晚餐。
而拉姆齐先生则是沉浸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不太会与自己的妻子沟通解决矛盾。
甚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脾气暴躁――情绪过敏。
”但是两人仍然是深爱着对方的夫妻,因而能够相互理解对方。
拉姆齐夫人会崇拜着自己的丈夫,有时会感觉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对超凡脱俗的事情目光如鹰隼般敏锐。
拉姆齐先生则是欣赏妻子的美丽,超出想象。
二、心里活动的对比有关心里活动的描写,是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意识流所包含的技巧在这部小说的心里描写部分运用的十分巧妙。
美国的心里学家詹姆斯创造出了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
并具有超时间性与超空间性的特点。
首先,作者采用的是间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文中人物的心里活动的,即第三人称的角度。
在大段的人物的内心独白的过程中,作者会不时的出来指点与解释。
在文中体现在一个个括号中的解释的片段。
人物的意识活动经过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充当了“桥梁”的作用。
其次,伍尔夫还运用了诗化和音乐化的技巧,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并借鉴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小说构筑一个依存之所,这就将杂乱无序的心理活动统筹起来。
在文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拉姆齐先生与夫人的心理活动上所体现的差异,即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也正是因为感性,拉姆齐夫人的心里活动常常是大段的,浮想联翩的,甚至是杂乱的。
当她让小儿子来试穿袜子,感受到了詹姆斯的嫉妒,不愿意充当量衣尺时开始思考她的孩子出了什么鬼,从房子的内部家具,到住的地方,到签名书,然后因为袜子太短而产生了无比烦闷沮丧的心情。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作者:杜晓慧来源:《青年生活》2020年第08期拉姆齐夫人是《到灯塔去》中的一位中心人物,在她身上,既有符合人们理想中保守传统的家庭妇女的一面,同时,拉姆齐夫人身上也是有不甘于对女性的那种束缚,想要挣脱,想要将局面掌控于自己的手中的在无意识中渴望获得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1、保守传统的女性小说的第一部分标题《窗》,拉姆齐夫人在小说中的生命存在也主要就是在这一部分。
标题《窗》“是一个沟通内外的框架,它象征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
通过这个窗口,她由内向外直观地洞察人们的思绪,而各种人物和事件又由外向内投射到她的意识屏幕上来。
”[1]“窗”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暗示了性别角色的一种二元对立。
在对立中,我们在拉姆齐夫人身上首先看到的是人们理想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保守传统的女性形象首先体现在拉姆齐夫人的社会分工上,拉姆齐夫人的重心在家庭。
她是一位主持家务、相夫教子的典型的家庭妇女,她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打理好家里的一切。
她对性别的认识也是带着传统的看法:“她要杰斯泼挽着她的手臂,因为他是一位绅士,她要露丝给她拿着手帕,因为她是一位女士”。
[1]传统的性别分工,在拉姆齐夫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而拉姆齐夫人还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她操心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们去海滩的时候会担心是否有事故会发生到他们的身上,他们的八个孩子主要也是由她在负责照料,她对孩子们十分地爱护,每一个孩子在拉姆齐夫人的眼里都是独特的,无论是她最喜爱的詹姆斯,还是美丽的普鲁,或者是可能成为数学家的安德鲁。
她能够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不希望她们长大。
可以说,拉姆齐夫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有本能的一面,同时也有传统观念同化的作用。
然而,拉姆齐夫人对孩子们的照顾和担心并不能完全属于传统的女性形象,这是一种有些极端的偏见,对孩子们的关爱只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拉姆齐夫人对母亲的这一个角色也从未有过质疑。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5页文档资料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解读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她不仅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低下的地位,并积极在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探索女性的出路。
不同于很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对男性并没有偏执的敌意与仇恨,反而提出,男女两性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双方各有不足与缺陷,只有共存共融,裁长补短,才能相辅相成,携手共进。
她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颠覆了男权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而“半雌半雄的脑子是会起反响的,多孔的;它是能毫无隔膜地转达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创造的,炉火纯青而且完整的。
”[1]在她眼中,只有接受双性同体,才能消弭两性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只有具有双性同体思想的作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创作力与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她笔下的奥兰多从一个风流成性的男性贵族蜕变成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女作家,完美地体现了她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而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她描述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全面地揭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到灯塔去》包含“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部分。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却体现了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真实想法。
第一部分“窗”用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只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一个下午的时光。
在这个平凡的下午,没有发生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但作者通过优美诗化的语言,向读者娓娓揭示了两夫妇的相处之道。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他们扮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赚钱养家;夫人操持内务、管教孩子――体现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关系。
在一般社会认知中,男性优于女性,因此有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冷静、善于思考,因此作者赋予拉姆齐先生哲学家的身份,让他在世俗的纷扰中探索庄严的主题。
从女性主义角度赏析伍尔芙《到灯塔去》

g肴弄I文化与教育从女性主义角度赏析伍尔芙《到灯塔去》杜丹妮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开拓者之伍尔芙的经典小说作品《到灯塔去》,借助于莉莉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阐明了女性主义的真谛,为当时社会背景中的妇女解放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部小说中,揭示了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环境中的女性生存现状,表明了作者希望建立一个生态平衡,两性和谐的社会构想。
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莉的人物形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到灯塔去》;赏析一、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芙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受到了诸多关注,而她的《到灯塔去》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
女性主义思想自其诞生之日开始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掀起了第二股浪潮,随后伍尔夫就着重研究关于女性主义思想的问题,将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让其很多作品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女性精神,也具备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内涵。
但应当认识到的一点是,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不单单和当时社会背景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伍尔芙的父亲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所以家中也常常组织学术聚会,她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很多学者先进思想的影响,让她的眼界得以开阔。
因为伍尔芙天资聪慧,为我们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小说作品。
但伍尔芙一生却是坎坷的,她在年幼时受到同母异父兄弟的侵犯,这对于她的人生也造成了非常大的阴影,从而让其对性与婚姻都表现出较大的恐惧,但是负面情绪并未对她的创作带来较大影响,反而让其能够更加沉浸在写作中,真实客观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因此她的小说作品中也能够更多的包含了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基本权利的丧失,而这些也充分展示了当时女性的悲剧以及之后女性主义的觉醒和发展。
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思想(_)拉姆齐夫人---男权维护者拉姆齐夫人是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在伍尔芙的笔下,将拉姆齐夫人刻画成了“屋中天使”的形象,她作为哲学教授的妻子,同时也是八个孩子的母亲,其外表具有高贵的气质与出众的容颜,但她的日常生活却是非常枯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到灯塔去》中完美婚姻的分析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伍尔夫从女性角度描述了生活,婚姻,工作,思想以及之间的关系。
本文关注了伍尔夫对幸福婚姻的理解,以及丈夫和妻子怎样才能创造美满的婚姻。
根据伍尔夫的观点,幸福的婚姻要建立在爱与理解最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保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自由。
标签:婚姻;独立;私密空间Abstract:In the Novel To the Lighthouse,Virginia Woolf exposes a rather complicated world about life,marriage,work,thought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from a special woman’s point view.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Woolf’s attitudes towards the happy marriage,and for the husband and wife how to create a happy one. According to Woolf’s opinion,a happy marriage should be based on love,reverence,support and certain private space.Key Words:marriage;private space;independenceVirginian Woolf was praised as the greatest novelists of the 20th century,one of the pioneers of modern literature trends;She served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novations in novel methods of trying to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trying to depict the heart in people’s subconscious. In her writing,she expresses her own understanding towards marriage and life,especially women’s role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that society.In part one,The window,Woolf describes Mr. and Mrs. Ramsay’s happy and satisfying marriage on the basis of deep their deep love. There is a detail shows that Mr. Ramsay seized her hand and raised it to his lips and kissed it with an intensity that brought tears to her eyes,and he quickly dropped it,which reveals the deep love between the couple. The series of gentle actions expresses his profound affection. In Mrs. Ramsay’s eyes,her husband beauty was so great;he was so awfully handsome,that she couldn’t dismiss him. Marriage life is real and trivial. After getting married,a couple must face the reality and the once enthusiastic love seems gradually faded due to the distraction of the daily life. It seems so,but it is still there and can be felt. It is true for Mr. and Mrs. Ramsay. In their daily life,they know how to deal with common and trivial things,and they play different roles. For example,Mrs. Ramsay worries about the fifty pounds for the green house and children’s problems. On such occasions,Mr. Ramsay plays a very husband’s role and he can keep his wife from worries and make her feel safe and warm. When she strolled along with her husband,she felt that particular source of worry had been placed,so her husband turn up as a quiet and safe harbor for her to rest after her surge of emotions. He can,naturally,replace her worries and soothe her instantly. He convinces her of his value as a paring the husband with the wife,generally speaking,the husband is the braver and the more confident one,but sometimes so brave a man also needs the support from his wife. It was sympathy he wanted,to be assured of his genius. He hopes that his wife can bring him respect,confidence and enthusiasm towards life. That is what he wants from marriage life. And Mrs. Ramsay does play her role well. She makes the house full of warmth and vigor and fills his blank properly. There is such a detailed description to prove this. She was flashing her needles,confident,upright,she created drawing-room and kitchen set them all aglow;all her efforts make sure that her husband can go in and out,enjoy himself. So mutual love and proper roles in marriage are basic factors for a happy marriage.As for a harmonious marriage,such factors as love,reverence,support are essential,but only these can not be enough. One man and one woman get married and a family life start. Some people think one should present everything about him or her to the other one without any reserve. But the truth is that,the husband and the wife,to some extent,are still two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They should keep their relative independence,and private space. Love can’t make a couple become one person. Each one must have his or her private room. And they,therefore,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s privacy and keep a distance from if,especially when it refers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therwise,the subtle mysteries and beauty of one’s privacy will be disturbed and destroyed,which certainly will do harm to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one,since on one can keep calm when one’s own treasure of privacy is trodden by others. The result is obvious:both will be hurt,so a desirable marriage,to some degree,lies in the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independence and privacy. Observing the rule well,The Ramsays lead a peaceful and happy life. Though Mrs. Ramsay is only a common housewife,she ha her own understanding of life. “She took a look at life,for she had a clear sense of it there,something real,something private,which she shared neither with her children nor wither her husband.” She can show disappointment at her husband’s silence when she expects he should say something. When Mrs. Ramsay loses in her own world,Mr. Ramsay could not speak to her. He could not interrupt her… she was aloof from him now in her beauty,in her sadness. He would let her be. An sometimes Mrs. Ramsay also meets such occasions:he did not want to be interrupted-that was clear. Each one should have their one private world,t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will attract and lead them appreciate each other. Since they cannot become one,then their mutual attraction will grow and the love lasts. Sometimes,the mysterious unknown of the other is hateful but it is attractive and beneficial. Based on their mutual love,trust,tolerance and acceptance,the respect for the other’s certain distance and independence will certainly add colors to one’s marriage life.On the whole,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oles that are performed by husband and wife in marriage and the respect that should be paid to each other’s independence and privacy. And then an ideal marriage can be possibly achieved. Some feminist critics criticized Mr. Ramsay’s egotism and Mrs. Ramsay’s weakness. No one can deny this,and even Woolf herself also expressed such kind of opinion,but at the sametime no one can deny that their marriage is a satisfying one,either.Bibliography:[1]Woolf,Virginia To the Lighthouse,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4.[2]Freedman,Ralf. Virginia Woolf:Revaluation and Contunuity. 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ress,1975.[3] Mepham,John. Virginia Woolf:Criticism in Focus. New York:Saint,Martin’s Press,Inc.,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