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平调》精析

合集下载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翻译赏析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翻译赏析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翻译赏析《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一*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李白-清平调赏析(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调赏析(云想衣裳花想容)

清平调·其一李白〔唐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

”“想”即像。

“花”指牡丹花。

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

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

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

”“拂”即轻轻擦过。

“槛”即花圃的围栏。

“华”通“花”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

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

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

”“群玉”即山名。

古诗文《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赏析

古诗文《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赏析

古诗文《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赏析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朝: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译文及注释【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注释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②槛:有格子的门窗。

③华:通花。

④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⑤会:应。

⑥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解释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写作背景清平调共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

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集锦8篇)篇1: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李白清平调诗句赏析清平调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译文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赏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篇2:李白清平调赏析李白清平调赏析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注释①晋朝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篇:“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②《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索引》:“薇,蕨也。

”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③《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④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

《史记·蔡泽列传》:“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赏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赏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赏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创作背景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清平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解析: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解析:
1.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通过“云”和“花”两个自
然意象来形容女子的衣裳和容貌,既形象生动,又
富有浪漫色彩。

“云想衣裳”是说女子的衣裳像云一
样柔软轻盈,“花想容”则是说女子的容貌像花一样
美丽动人。

2.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人描写了一个春夜的场景,春
风轻拂着门槛,露水晶莹剔透。

“露华浓”形容露水
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增添了夜晚的美丽和诗意。

3.若非群玉山头见:诗人表达了一种遗憾,如果不是
在群玉山的山头相见,那么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
无法得见。

“群玉山”可能是虚构的地名,象征着一
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4.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人寄寓了一种期盼,希望在月
光下的瑶台与那位美丽的女子相逢。

“瑶台”通常指
的是仙女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幽静而美
丽的地方,也增添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清平调》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梦幻般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

《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5篇可选)第一篇:《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⑷,会向瑶台月下逢⑸。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⑹,云雨巫山枉断肠⑺。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⑻。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⑼,长得君王带笑看⑽。

解释春风无限恨⑾,沉香亭北倚阑干⑿。

简析《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虽然历史上描写皇帝身边女子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是要论起既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喜爱,又受到后人一致好评的却不多,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非李白这三首《清平调》莫属了。

词句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清平调》精析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
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
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
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析: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
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
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
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赏析: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
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
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
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