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合集下载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他在梦中游历了天姥山,从而得到了灵感,写下了此篇诗歌。

这首诗歌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深刻地展现了李白的个性、情感和风貌,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后人的崇敬与喜爱。

原文:登天姥山顶,天气欲雨,望远行不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滑稽,今古共英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崔子曰:“我有一瓢酒。

” 伯牙鼓琴曰:“我有一弦。

” 钓子垂钓曰:“我有一钩。

” 均謂得所,而蒋子舍无所取。

甚矣,汉皋之神不与己逝也夫!翻译:登上天姥山顶,天气阴沉欲下雨,我却仍在远望的征途上。

衣襟日渐宽松,却从不悔恨,只因为您值得这份疲惫。

那曾在我深宫二十年的故国,好似遥远的天边,三千里难忘。

但我至今仍唱起那一声可爱的笑话,在今古中流传不息。

天生我才必有用途,权贵何凭千金能消得光阴。

那么,我在这牛羊烹饪的乐趣中欢笑,愿与诸位硕果累累的英才一起干杯。

岳阳楼记:先把世界上的凉心自己烦了,后来又享受了世界的欢乐。

崔子说:“我可以借给你我的酒。

” 伯牙弹奏琴曰:“我可以借给你我的一根弦。

” 钓子钓鱼却说:“我有一个好钩子。

” 他们都有自己的得意,而鲜有像蒋子那样不好的人。

果然,李白是做不到超越古代楼宇神明的人啊!赏析:这首诗歌深深地表现了李白特有的个性化,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志向和不惧困难的精神风貌。

首句“登天姥山顶,天气欲雨,望远行不已。

”通过自然景观来表现李白的求知之旅,表现出他对未知事物的渴求和对新世界的追求。

在华丽的咏史之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后,他用他纯正的脱俗、豁达、出世和归世的情操,呼唤着后来的读者,用“一声何滑稽,今古共英才”变幻出内心无限嬉笑,传达出对自己和世界的爱好。

示意世界是无限丰富而多彩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注解:(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

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选自《李太白全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

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赏析原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峰压胜境。

九折拐却峨眉峰,候馆潭深锁翠屏。

柱天峨峨势象梦,我侬青云志薄名。

岩霜牛挂两行泪,下泪偏垂两行清。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描述了李白在梦中游天姥山的情景。

本篇文档将对这首诗的原文和赏析进行详细解析。

原文解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峰压胜境。

这句话描绘了天姥山的壮美景象。

通过“连天向天横”来形容天姥山的高耸,通过“势拔五峰”来表现山势的险峻,这两句字使人感受到天姥山的雄奇壮美。

•九折拐却峨眉峰,候馆潭深锁翠屏。

这句话描述了李白在天姥山上看到的一道伟岸的山峰,山峰上有锁翠屏并有潭深,如果细心品味这一句话,能够感受到李白对大自然的深深喜爱。

•柱天峨峨势象梦,我侬青云志薄名。

这句话表现了李白自嘲的一面。

他自认为是柱天之材,有着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志向太薄弱了,难以达到真正的伟大和远大。

•岩霜牛挂两行泪,下泪偏垂两行清。

最后这两句话是本首诗的结尾,形象地表达了李白宁愿让泪水去流露内心感受的决心。

通过“岩霜牛挂”来表现李白心情悲苦,通过“两行泪”来表现他的真诚和坦率。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充满着禅意和寓情的诗。

通过李白凭梦游天姥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喜爱,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

在整首诗的描述中,李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天姥山的雄奇壮丽,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感受。

而同时,李白又在诗中表现出自己的自卑和不满,他希望着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就并取得更大的名声。

在诗的结尾处,李白坦诚地表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更加真实和朴实。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李白独有的审美意境和内心感受,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禅意文化。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

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解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闪电。

6、摧眉:低眉。

韵译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岩,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深林为之惊,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在隆隆声中打开。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诗中豪放飘逸,卓尔不群,始终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傲岸之气。

那么,李白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其傲岸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独特的形象描写。

一般的“留别诗”或“赠别诗”,大都抒写离愁别绪,充满着惜别感伤之情,就是李白本人的留别诗有些也写得比较平直,只叙离情别意,但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法,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表达自我形象。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以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一入梦,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一个“飞”字,就足以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

看仙境如此美好:烟雾缭绕,幽深无底,日月辉映,金碧耀眼。

群仙列队纷至沓来,他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龙虎为之奏乐,鸾凤为之驾车,欢歌曼舞,兴高采烈。

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欢聚,与神灵默会,世俗的名僵利锁忘却了,人间的私心杂念褪尽了,只剩下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

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

说这首留别诗不同一般,就是特殊在诗人借求仙访道的自我形象不仅倾泻了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告诉鲁东的朋友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二)独特的感情表达。

诗人感情的表达常常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

而这首“留别”诗的感情表达则一波三折,瞬息万变。

诗歌起句就写瀛州之美渺不可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览无遗,郁郁不得志之情溢于言表。

继而想到还有气势雄伟的天姥可到,情怀顿时变得激昂不可抑制。

梦游时,诗人沉浸于剡溪美景中,着力为我们描述一个奇特瑰丽的神话之境。

愈是对其铺张扬厉,施以浓墨重彩,愈表明诗人追求热切,赞颂热烈;梦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就愈大,梦醒后的.失落之痛就愈深,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悲感至极,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翻译与赏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解:(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实在。

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5)天横:遮住天空。

横,遮断。

(6)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

"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8)因之:因,依据。

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绍兴城北镜湖新区。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6)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6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一):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

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能够看得到。

“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越,此刻浙江绍兴一带。

“信”,在那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

以下就极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齐。

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

“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赤城”,是山名,在此刻浙江天台北,正因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因此叫赤城。

之后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十分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

那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十分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那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陈丹青语录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

从那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

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

“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

谢灵运喜爱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

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以前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夭矫离奇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2011-09-16 已有154人阅读作者:肖旭李杜是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家。

明代胡应麟在评论他们各自的特色时说:“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

”(《诗薮》内编卷三)凡是读过李杜诗歌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李诗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则结构严谨,描写逼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特色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

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游仙。

该诗作于天宝四年。

诗人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长安后,经梁、宋,到达齐、鲁。

当他由东鲁又要南下吴、越时,写了这首诗留别山东的朋友。

所以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

“梦游天姥吟”是就诗中所写内容自拟的乐府歌行题目,“留别”是点明诗为赠别之作。

留别而出之以梦游天姥,在赠别诗中便显出别开生面的意味来。

据志书记载: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

它同天台山相对,峰峦孤出峭立,下临剡县,仰望如在天表。

这样一座山自然是诱人的。

梦游不是实游,但仍然表现了心向往之。

李白在南陵得到征召时,曾兴奋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并非甘居乡野山林的人物。

曾几何时,又转向水。

为什么有如此骤然的转折呢?就在当时政治腐朽,奸佞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无人识贤用贤,只好赋归去来了。

所以留别诗要写成梦游天姥,因为中心不在别意的缠绵,而在借此以抒发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态度。

本属政治性主题,却通过梦游名山、神入幻境表现出来,惝恍迷离,奇异多彩,更充分地发挥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成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诗可分成三段:自首句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

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从战国以来,就相传东海中有三神山。

战国时燕、齐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无结果,因为它本是不存在的东西。

诗人把它拉来做陪衬,创造了一个跌宕有致的开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点神话气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指海上来的客人。

“瀛洲”是传说中东海三神山之一。

“信”是诚然。

“烟涛”指烟波海涛。

“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海客谈说瀛洲,只是虚幻的传言,烟水迷茫实在难以求索,越人谈天姥,是人间的实言,是可以攀上云霞明灭的峰头一览真颜的。

这是用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烟波渺茫难求来衬托天姥山的客观存在。

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

仙山瀛州虽好,但涉虚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笔带过。

天姥可睹,并且云霞明灭,故可一游。

下面描写天姥的奇伟:“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姥不仅高与天齐,所谓“连天”,还有与天比长争高的架势,所谓“向天横”,真可以说是情豪笔劲,把山写得龙腾虎跃。

“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腹地的五座大山。

“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县境内。

天姥拔出五岳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见其巍峨雄拔之势了。

下面再用天台山来烘托。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天台先扬一笔,四万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过如倾侧俯伏的小丘罢了。

这一扬一抑都是为了显示天姥之高、之大。

这横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跃入我们的眼帘。

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牵梦萦呢?所以诗人于梦中飞去了,故引出一番奇异的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为第二段。

写梦中,游天姥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引人的境界。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谈论天姥。

“梦吴越”指梦中由山东向吴越驰去。

“一夜飞度镜湖月”。

诗人一夜之间,在月光下,飞越了镜湖。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是从山东到天姥所经之路,因此过镜湖有似真,一夜飞度则为幻。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县就在溪滨,过剡似实,湖月相送则为幻。

湖月把诗人的身影投射于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飞行,无疑又是幻。

可谓霎时千里,带有梦的特点。

这个引无数墨客竟折腰的旅游胜地,李白只写了两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公”指谢灵运,他喜游山水,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投宿。

他的诗中曾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

即夜晚投宿于剡,天明遂登天姥。

这里点出历史上游人之陈迹。

“渌水”指清澄的水。

这句突出剡溪主要动人的非凡景色之处。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而特制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装拆的齿,上山则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

“青云梯”指高峻的山路。

谢公宿处为历史实有,似实,脚著谢屐,则为幻。

这一段写梦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点染历史故实,画面优美,真幻交织,奇趣引人。

接着写“游天姥”,先外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指半山腰。

神话传说东南桃都山有桃都树,其高大异常,枝与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鸡。

日出先照到此树,天鸡遂呜,然后天下群鸡方叫。

因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鸡已开始啼叫,将神话组织入诗,更添神异色彩。

半山腰处已经看到大海日出,又传来天鸡的啼声。

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当如何?(梦境展开,胜景之一)再看山的实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

“暝”指天黑。

这些靜景雄伟陡峭已使人迷醉,由于山路曲折盘旋,没有一准方向,一路上或迷赏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觉之间已是夜幕降临时刻。

下面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咆”是野兽怒吼声。

“熊咆龙吟”是形容“岩泉”即涧水的声音。

“殷”形容声音震天。

“栗”是感到惊惧而发抖。

“层巅”指峰顶。

“熊、龙、岩、泉、巅”景象险怪,通过一咆一吟,显示惊心慑胆的景象。

这四句说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咆哮,浓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见边际,层巅使人战栗惊恐,足见其神奇。

这“迷、倚、忽”表现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这一种神秘奇伟的境界,为下文的奇境陡现酝酿了气氛。

(洞天外梦境变幻,胜景之二)描绘洞天仙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青青”形容雨云浓黑。

“淡淡”是水波闪动的样子。

“烟”指雾气。

先写神奇之境将要出现时的预兆变化,黑云在脚下,青青含雨欲滴,岩泉瀑水则笼罩在夜雾中。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列缺”是闪电。

“霹雳”是雷声。

“扉”是门。

“訇然”形容大声。

这四句承上文“云青青兮欲雨”,写一阵电闪雷鸣,山峦崩裂,现出两扇石门,又訇然张开,露出一个洞天福地来。

那里面是什么情景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青冥”即指青天。

“金银台”是神仙所居的台阁。

这里青空辽阔望不到头,日月光华照射着金装银裹的亭台建筑,光彩夺目。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云之君”犹如说天上仙人。

他们以云霓彩虹为衣,以风为马,也就是乘风,飘然而下。

说神仙们纷纷从天上降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回车”即拉车,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梦境高潮,胜景之三)这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至此,诗人的想象已推到高峰。

洞天是极乐世界,诗人向往之乐土,追求之理想。

我们说李白在不得意时,往往通过这样的境界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然而,这毕竟太虚幻了,到头来还是觉醒。

诗人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肘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是心惊。

“怳”同“忧”,这里是恍然醒觉的样子。

“向来”是旧来之意,指方才的梦境中所遇。

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

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为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眼前的现实是即将离开山东亲友,去游那魂牵梦萦的天姥山了。

这个现实自然会勾起那使诗人悲愤的长安三年生活。

三年长安,清梦也似的过去了。

京华难容,“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已付诸东流,半生的坎坷,斗争中失败的悲愤,使诗人慨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间一切富贵行乐,不过有如一场春梦,千古往事不都像东流逝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吗?这是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

诗人记梦,看来也就是为了这两句,不妨把它看成画龙所点的“睛”。

结论是“人生如梦”。

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不过这一方面是现实压抑的结果,另一方面其中也含有对庸俗富贵的轻蔑。

怎么办?另一追求就是深入名山,求仙访道。

“别君去兮何时还”,“何时还”是两可之间的问题,也许还,也许不还,所以不做答,眼前却是要:“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白鹿”是仙人所骑。

这两句是说往游名山,求仙访道。

诗人经历过人生的周折,带着对腐朽现实的憎恶与鄙视,决心到这个畅情适意的天地里去了,所以最后喊出高亢的决绝的声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摧眉折腰”是低眉弯腰,指屈抑自己的心志,恭顺地侍候权贵。

怎么能低头弯腰忍受屈辱去趋奉权贵,使自己不能舒心畅意呢?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这里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给全诗基调上加上了积极向上的成分,点亮了主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令人吐气,使人鼓舞。

一、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大胆,而不失险怪。

古人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

诗歌,尤其需要想象。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一个奇特的艺术境界中,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雄苛壮丽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动。

诗人写此诗时,刚从长安放还,未曾到过天姥山,诗中所写的景象,或本诸传说,或托之虚构;但他信笔写来,却显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临其境。

其中有历史故事,神话和传说。

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在意识中的印记。

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构成辉煌灿烂、惊心动魄的图画。

题曰“梦游”,可见诗人是在“梦”字上大做文章,梦即是真,真即是梦,在梦与真的有机结合上,写出了无比瑰丽的幻想境界。

你看他一夜之间就从东鲁(今山东省)飞度过绍兴的镜湖,上有—轮明月伴随,下有一池碧波映衬,他穿起南朝谢灵运曾经穿过的木屐,沿着高入云霄的石梯开始向天姥山的峰顶攀登,诗意多浓!境界多美!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诗人对现实生活不作过细的描写,而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于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看来似乎无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