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天气和气候
北京的天气气候类型

北京的天气气候类型
北京的气候归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型大陆性气候季候。
北京市年平均气温11-12度,年平均降水量640mm上下,全年度均值日照时间2000-2800钟头,年平均霜期是190-195天,年平均风力1.8-3米/秒。
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天舒服,冬天严寒干燥。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在600-700毫米之间,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500毫米,平原及部分山区在500-600毫米之间。
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3/4。
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与全年类似以: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在450-500毫米之间,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400毫米,平原及部分山区在400-450毫米之间。
北京的气候

1、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
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2、气温:北京的年均温为10-12度,各地区有差别。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而气温则正好相应,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南平原地区的年均温为11—12度,西部、西北部山前平原有一个年均温大于12度的暖区;海拔100-600米的丘陵、缓坡、低山区,年均温8-11度;海拔500米左右的延庆盆地年均温8-9度,汤河口盆地年均温度8-10度;600米以上山区年均温度在7度以下。
海拔在20D0米以上的东灵山、海陀山年均温只有2度。
一年之中一月气温最低,均温平原为-5度,其中城区有一个-4度的暖中心,丘陵、缓坡、低山为-9--6度,600米以上山区为-10度以下,东灵山、海陀山在-14度左右。
七月气温最高,平原地区均温25-26度,丘陵、缓玻、低山区为23-26度,600米以上山区为22度,东灵山、海陀山为19度。
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常年份在35-40度之间,个别年份高达42-43度。
极端最低温,平原地区常年在-14--20度之间,西部和北部山区均在-22度以下。
3、云:云由浮悬在天空中的水滴、冰晶等组成,它是气候构成的重要因素,并影响着太阳辐射强度。
日照时数、、降水、阴晴等。
云的形状千变万化,常常引发人们的许多联想。
云如以云底的高度来区分,可分为低云、中云、高云三种。
低云的云底高度一般都在2500米以下。
低云又可分为六类:一、积云,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起的白色云块;二、积雨云、像耸立的高山似的浓厚云体;三、层积云,成条、成片或成波状排列;四、层云,云体均匀成层,云底很低但不能接触地面,五、雨层云,均匀成灰暗色的云体,其水平分布范围很广,常布满全天空;六、碎雨云,形技各异,移动较快。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
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
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
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
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
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
北京市天气和气候

指出下面的图片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
指出下面风标所表示的风向和等级。 风标
预
报
图
中
各
6---12
地
7---13
区
5---11
的
天
气
8----15
情 况
8--158-ຫໍສະໝຸດ 152、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气象的 变化。
巩固 1、预报图2-5中城市的天气状况。 练习 2、例举几个表示天气的词语。
3、说明天气与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的关系。
3、看下面几幅图片,试说明 这些天气出现在什么季节?对人们生 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1)、旱灾1
(2)洪水灾害1 2 3
(3)冰雹1 2 3
(4)大风1 2 3
(5)暴雨 1 2 3
(6)沙尘暴1 2 3
巩固练习:请你总结出北京有哪些灾害性天气?
第二节:北京市天气和气候
学习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 图。
----试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 年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北 京市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人 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一、北京市的天气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xx天气气候特征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
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xx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
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
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
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
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
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
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
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
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
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
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
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
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
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
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
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
“北京市的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北京市的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力求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北京的天气和气候》一课是北京市21世纪教材地理实验本第一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第二节的内容。
天气和气候是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本节课在这一章的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节北京市的地形影响着北京市的气候,而气候又影响着下一节课的内容北京市的水资源。
本节教学,意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方法、对生活的影响,以及气候在环境中的作用。
本节是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重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提的问题带有启发性,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本身图片较多,我又大量引入生活中的事例、网上资料进行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突出一个“用”字。
1.课时安排;本章节需2课时,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
三.教学对象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天气与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本节内容主要是以学生生活的北京市为例,要求学生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求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也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它不仅与地形、河湖、植被、土壤等其他地理要素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中包含大量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思维、地理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为后面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学好气候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知识之一。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争落实“双基”,为刚跨入七年级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刚进入初中校园的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思考,但对于初中新开设的地理课程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打好地理基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于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一定要让学生在这一阶段落实好。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分析
鉴于本节课生活气息较浓,所以授课时教师应充分联系实际,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讨论探究、设问质疑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及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技能,这是贯穿本节学习的方法,也是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的选择。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呈现法,尽可能的选择形象直观的媒体演示、图文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生动化,利于学生掌握。
3.技术设备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用超链接的形式进行视频、图片、flash的穿插,这样就可以在一节课中用一个方式串连起多种教学媒体,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的学习。
提前印制练习卷子作为课后反馈作业,在学习结束后下发。
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四.教学流程图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
1、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评语
说明:A级为优秀,B级为良好,C级为及格;D级为不及格。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每项从20、15、10、5分四个等级
教学内容
①深刻精炼,重点突出
②准确好懂,系统性强
③分析透切,具有创见
教学方法
①切合实际
②很有启发性
③媒体运用得当,效果突出
教学语言
①有震撼力、感召力
②生动形象,意趣横生
③善于沟通,节奏适度
教学仪态
①精神饱满,足信心
②举止端庄,有风度
③亲切和蔼,够诚恳
教学效果
①学习收效大
②知识价值高
③能力形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