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药1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其他苯二氮卓类:长效(地西泮、氟西泮、氯氮卓),24-72h

中效(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10-20h

短效(三唑仑、奥沙西泮),3-8h

作用:抗焦虑

镇静催眠

抗惊厥、抗癫痫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他(较大剂量可致暂时性记忆缺少等)

不良反应:嗜睡、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

毒性小,安全范围大,中毒可用氟马西尼(安易醒)解毒。

久服可发生依赖性、成瘾性、反跳现象、戒断症状

巴比妥类:长效(苯巴比妥、巴比妥)

中效(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

短效(司可巴比妥)

超短效(硫喷妥钠)

作用:镇静催眠

抗惊厥、抗癫痫

麻醉

不良反应:催眠剂量--眩晕、困倦、精细动作不协调

中等剂量—轻度呼吸抑制

成瘾性、戒断症状

其他类:

佐匹克隆:快速催眠药,属环吡咯酮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

唑吡坦(思诺思):新型非苯二氮卓类,作用类似苯二氮卓类

丁螺环酮:新型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似地西泮

水合氯醛:三氯乙醛水合物,直肠给药,减少刺激,无宿醉后遗效应抗抑郁药:三环类、NA再摄取抑制剂、

5-HT再摄取抑制药、其他

三环类:丙咪嗪、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多塞平(多虑平)

丙咪嗪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嗜睡、头晕、目眩、口干、视力模糊(正常人) --精神振奋、情绪高涨、症状减轻(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系统:视力模糊、口干、便秘、尿潴留

心血管系统:降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常见),心血管

疾病患者慎用

临床应用:抑郁症

遗尿症

焦虑和恐惧症(伴有焦虑的抑郁症)

不良反应:口干、扩瞳、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心跳过速多汗、无力、头晕、失眠、皮疹、体位性低血压

钱列腺肥大、青光眼慎用

阿米替林:药理性及临床应用与丙咪嗪极为相似

有较强镇静催眠作用

偶有加重糖尿病报道

禁忌症与丙咪嗪相同

NA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

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

氟西汀(百忧解):强效选择性5-HT摄取抑制剂

临床应用:抑郁症

神经性贪食症

不良反应:1)偶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厌食、体重下降、惊厥、性欲降低等

2)与MAO抑制剂合用,警惕“5-HT综合症”

初期:不安、激越、恶心、呕吐或腹泻

随后:高热、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等

最后:痉挛、昏迷,严重死亡

3)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慎用

帕罗西汀(赛洛特):强效5-HT抑制剂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视力迷糊、头痛、恶心、震颤等

禁月MAO抑制剂联用

舍曲林(郁乐复):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的抗抑郁药

作用:各类抑郁症

强迫症有效

不良反应:口干、恶心、腹泻出汗等

禁与MAO抑制剂合用

MAO(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呋喃唑酮、利奈唑烷、苯乙肼、司来吉兰、反苯环丙胺)

米氮平是全球第一个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具有双重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其他:米氮平、曲唑酮、米安舍林

米氮平:抗抑郁效果与阿米替林相当

不良反应:食欲增加、嗜睡

抗精神病药

1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1疼痛和镇痛药的概念和特点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常伴有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活动。疼痛又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可使人感到痛苦。剧烈疼痛除反映在感觉上的痛苦和情绪上的不安外,且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上适当使用镇痛药以缓解剧痛并预防休克是必要的,在治疗疾病和创伤救护中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疼痛的部位与性质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在疾病未确诊前不宜轻易使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关于镇痛药的作用部位,我国药理工作者于1962年在家兔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射微量吗啡,发现有显著镇痛作用,首先明确了吗啡作用部位主要在第三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继之发现吗啡受体,并从脑内分离出两种脑啡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它们在脑内的分布基本与吗啡受体一致。自垂体中分离出几种肽类,称内啡肽。内啡肽具有类似脑啡肽的作用。被统称为吗啡样物质。

关于镇痛药的原理,目前资料认为,中枢内存在吗啡受彩带与内啡肽能神经原,通过吗啡样物质的信息传递作用,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体内的“抗痛系统”,维持着正常痛阈,并使生理性抗痛机能。吗啡等镇痛药,可能作为吗啡受体的激动剂,激动该受体,通过多种环节,增加脑内抗痛系统的功能,提高痛阈,减弱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感受性,而呈现出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的镇痛药主要有阿片生物碱类、人工合成类镇痛药和镇痛中草药。

2阿片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

CNS系统:(1)镇痛镇静: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2)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3)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4)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中毒时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5)其他:兴奋延脑CTZ致恶心、呕吐。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平滑肌:(1)胃肠道平滑肌:吗啡减少胃肠蠕动,提高胃肠张力,易引起便秘。(2)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可致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3)其他平滑肌:吗啡降低子宫张力可延长产妇分娩时程;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心血管系统:(1)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2)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3)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他: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作用机制

镇痛机制:痛觉向中枢传导过程中,痛觉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并释放Glu和SP,作用于相应受体而完成痛觉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引起疼痛。内源性阿片肽由特定的神经元释放后可激动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吗啡类药物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而发挥镇痛作用,作用于边缘系统和蓝斑的阿片受体,则可减缓疼痛所引起的不愉快、焦虑等情绪和致欣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