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笔名趣谈
初中语文 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

初中语文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高尔基: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历克塞·玛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
“高尔基”在俄文中是“痛苦”的意思。
看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们可以得知,作者的笔名是为了永志苦难艰辛的生活历程。
“高尔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那他又为何取这个名字呢?原来他从小父母双亡,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间苦难,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所以取了“高尔基”这个笔名。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原名是塞莫尔·朗菏恩·克莱门斯。
他取笔名马克·吐温,是为了怀念青少年时期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和领航员的一段生活经历,那时他经常听到测水员的叫喊声:“水深两噚(一噚等于6英尺),航船可以小心通过。
”“马克·吐温”就是这个意思。
欧·亨利:欧·亨利这个笔名来自一家酒吧老板的“呼名”。
他经常到这家酒馆喝酒,有一天,他请两名记者来这里做客,大声招呼道:“欧·亨利,再来一杯!”接着询问两名记者:“我写了一篇小说,不想用真名发表,你们看用什么笔名好呢?”他刚才招呼“欧·亨利”的叫声因为与众不同,引起了其中一名记者的好奇。
这名记者随意开玩笑说:“你刚才喊叫的‘欧·亨利’不是就很好吗?”结果,他竟把这玩笑当真,在小说上签上了“欧·亨利”作为笔名。
小说发表后,就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欧·亨利的真名是威廉·雪德雷·波特。
司汤达: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原名是亨利·贝尔,“司汤达”本是普鲁士的一个默默无闻的。
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

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作者:————————————————————————————————日期:ﻩ那些文化名人的笔名故事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这是文坛的一种特殊现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笔名是一位作者最早、也是最难修改的“作品”,成名后再修改,不仅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旧合同,笔名人气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名家笔名背后有什么故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为自己取一个相对满意的笔名呢?借鉴诗词冰心原名谢婉莹,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于是起了既好写,又与她姓名中的“莹”字呼应的“冰心”二字作为笔名。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中截取出来的,取“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之意。
琼瑶原名陈喆,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冯唐原名张海鹏,取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出一本书的时候,出版商需要他起个笔名,他就想到了这两个字。
燕垒生原名张健,代表作:《天行健》、《轩辕剑之天之痕》。
15岁时从俞平伯的散文里面读到“浮生燕垒”。
后来发现“浮生燕垒”是明朝《小窗幽记》里面的“是即风雨花,浮生燕垒”。
因为喜欢这句话就把燕垒生当成了自己的别号,后来从事网络文学后就作为网名和笔名用到现在。
沧月原名王洋,代表作:《听雪楼》系列、《鼎剑阁》系列、《镜》系列、《羽》系列、《七夜雪》。
这17位作家的笔名,比真名还要好100倍

这17位作家的笔名,⽐真名还要好100倍1、鲁迅(原名周树⼈)来⾃母亲的姓⽒1918年4⽉,周树⼈发表了《狂⼈⽇记》,⽤了笔名:鲁迅。
他是这样解释⾃⼰的笔名的:⼀、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迅速的意思。
2、朱⾃清(原名朱⾃华)来⾃楚辞朱⾃清原名朱⾃华,1917年,20岁的朱⾃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清。
“⾃清”两字出⾃《楚辞·⼘居》:“宁廉洁正直以⾃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保持清⽩。
3、萧红(原名张廼莹)来⾃对⾰命的向往萧红是⼀位很有个性和才华的⼥作家。
有⼈说,读她的《⽣死场》,到了⼀半便已泣不成声,不忍再看那破裂却⼜极富⽣命⼒的⽂字,但⼼⾥就是不平静了。
萧红和三郎相恋(后来结婚,离婚),三郎起笔名萧军,她便起笔名萧红,这样可以和所爱的⼈同姓,并且两⼈名字连在⼀起意思为“⼩⼩红军”,表达出他们对⾰命的向往。
4、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来⾃抓周徐志摩原叫徐章垿,徐志摩这⼀名字,是由他⽗亲取的。
原来,徐⼩时候“抓周”时,⽗亲的好友志恢和尚在诗⼈头上抚摩⼀圈,然后说:“此⼉将来必成⼤器。
”这话正合徐⽗的⼼意,于是便让⼉⼦⼜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之意。
5、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来⾃离骚戴望舒的原名很像武侠⼩说⾥的⼈物,叫戴朝宗。
笔名“望舒”取⾃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神话中驱⽉驾车的神,后来成为⽉的代称。
⽉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了诗⼈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6、曹禺(原名万家宝)来⾃原名的繁体字“这就是⽣活啊,让你想想忍不住想哭,想想⼜忍不住想笑”。
对于⽣活,曹禺似乎给出了最贴近⼈⼼的解释,这也让多少读者为之感慨,唏嘘不已。
“曹禺”是由万家宝的“万”字分解⽽来:“万”的繁体字是“萬”,上⾯是“艹”,下⾯是“禺”。
因“艹”字不像个姓,曹禺便按照谐⾳选了个“曹”字。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 (珍藏版)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珍藏版)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珍藏版)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a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
“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
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
他年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
‘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
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
1932年,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亦皆姓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
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
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
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
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
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
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
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鲁迅先生的十个笔名及含义

鲁迅先生的十个笔名及含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字饱含着对民众生活的感同身受,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
这篇文章将介绍鲁迅先生十个笔名及其含义。
1. 鲁迅鲁迅本名周树人,其笔名“鲁迅”来源于《周易.系辞上》中的“大润之天,地道处之;天罔之人,地泽出焉。
立则见其影,行则闻其声。
故曰鲁迅。
”意即想表达的是一种沉默深沉的、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环境并做出反应的态度。
2. 义净“义净”是鲁迅的道名,道家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身心,达到身体净化和心灵正觉的目的。
义净这个名字表达了鲁迅希望能够严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为民众服务的愿望。
3. 芥子“芥子”是鲁迅早期创作时使用的一个笔名,它的来源是《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于天。
”其中“芥子”代表着能够孕育万物的“元气”,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强烈的批判。
4. 别克古丽“别克古丽”是鲁迅在新疆担任医生时的绰号,这个名字来源于清代著名官员费长房所著的《狼图腾》一书中的人物。
它主要是因为鲁迅在新疆期间,深入了解了当地人民的困难和苦难,并为他们提供了帮助。
5. 孤高“孤高”这个笔名来源于王阳明所著的《阳明心学》,意味着一个人独立而不受任何限制地进取。
这个笔名的确切含义非常深刻,它表达了鲁迅所倡导的对于专制与封建传统的深刻批判和反对,呼吁人们要维护自由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6. 道腴“道腴”来源于《易经》中的“腴”字,“腴”可以表示身体和精神的丰满和健康。
这个笔名表达了鲁迅思想和文学作品所追求的纯粹和健康的道路。
7. 石化“石化”这个笔名来源于出自《诗经》的《小雅-十月之交》:“时石化文王,芃芃日遄,狂风如山,鸣凤在深渊。
”笔名寓意鲁迅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文化被“石化”所带来的深刻印象。
8. 寒士“寒士”来源于《庄子》中“无为而治”的理念,寓意着贫穷的智者和谦虚的身份,奉行忠诚和正义的精神。
闲谈作家笔名

闲谈作家笔名(一)闲谈作家笔名作家笔名一般以两个字、三个字的居多,如鲁迅先生曾有一百二十来个笔名,其中绝大部分是两个字的,有少量三个字或一个字的。
笔者了解的中国现代名作家中,如沈雁冰笔名茅盾,李芾甘笔名巴金,舒庆春笔名老舍,蒋冰之笔名丁玲,赵平复笔名柔石,张光人笔名胡风,张遒莹笔名萧红,除茅盾的本名沈雁冰为大家所熟悉外,另外几位的本名几乎早就销声匿迹了。
笔者发现很多人喜欢用两个字的笔名,大概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不仅作者自己书写方便,读者也一目了然,好处实在不少。
其实有少数作家采用四个字的笔名,除了那些“XX主人”、“XX山人”、“XX斋主”一眼就看出是笔名的外,也有个别作家采用复姓来取笔名,如曹京平的笔名端木蕻良,茅盾的另一笔名东方未明,巴金的另一笔名欧阳镜蓉等,都是如此。
使人看了很容易当作是真实姓名,特别是端木蕻良,他的本名曹京平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呢!四个字的笔名,由于我们中国有复姓存在,因此看上去尚不足为奇。
但是有一些作家的笔名竟有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的。
用五个字笔名的,如柳亚子的“活埋庵主人”,周瘦鹤的“紫罗兰主人”,林纾的“长安卖画翁”等;用六个字笔名的,如陶行知的“不除庭草斋夫”、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主人”等;用七个字笔名的则有章士钊的“支那汉族黄中黄”,孙楷第的“小旋风柴进里人”等。
更有甚者,如许啸天的“黄帝子孙之嫡派许则华”,字数多至十个字,大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笔名字数最多的一个了。
作家的笔名,除有时为了斗争和工作的急需,信手掇拾,并无深意外,一般都寄寓着作者的意志、理想和希望。
好的笔名,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明快、简捷,或激越、响亮,或深邃、含蓄;那种字数虽多而涵义浅陋、陈迂的笔名,虽然偶尔出现于文坛,然而究竟步尘者寡。
在今天,只是成为历史的趣谈罢了。
(二)奇妙的“巧合”世界上的确存在奇妙的巧合,作家笔名、别号的重出,就是一种奇妙的现象。
一代文宗鲁迅,青年时代喜文崇武,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求学时,就有个别号“戎马书生”。
笔名漫谈

话 的。 《 共产党宣言 》的第一位中文译者 、复旦
大学 校长陈望道 ,他有一个笔名就是 “ 一个 义
境 界 、趣味等 。作为使用 者本人 来
乌人 ” 。柳 亚子用过 “ 中国少年之少年” 。《 孽海 花 》的作者曾朴用过 “ 病夫 国之病夫” 。民主革 命 家 、国学大师章太炎用过 “ 黄帝 子孙 嫡派黄 中黄”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用过 “ 半哭半笑楼 主”“ 啼血乾坤一杜鹃”等 。 还 有一 种 有趣 的现象 ,就 是在 笔 名后 缀
各,这些都起着笔名 的作用 。
名。 茅盾 用 过 “ 东方 未 明 ”“ 逃墨馆主” ,蔡 元 培用过 “ 会稽 山人 ” ,周 作人 用过 “ 苦 雨老
人” ,徐调孚用过 “ 托我斯泰”等。还有用一句
人 的本 名 一般 是 少不 更 事 时 ,由长
曼映了起名者 的期待 、愿望 、祝颂 ,
墨 。阳即阳朱 ,茅盾取 阳子下的 “ 朱”字 ,表 示倾 向于红 色革命 。确是这样 ,茅盾早年就参 加 了共产党建党初期 的活动 。著名科普作家高 士其 ,原 名高仕 镇 ,留美归 国后 ,在南京 中央 医院 工作 ,看 到 当时 社 会一 片 黑 暗 ,痛 心疾 首 ,辞去 医院工作 ,改名高土其 ,愤怒地说 : “ 取掉 人旁不 做官 ,去掉金 旁不 为钱 。 ”抗 战 爆 发 后 ,克服 重 重 困难 ,奔 赴 延安 。说 到做 到 ,反映 了他 的高风亮节 。
右半 ,可见此 人不左 ” 。莫 言本 名管谟 业 ,将 “ 谟 ”字拆 开成 “ 言莫 ” ,又作 一颠 倒 ,取名
“ 莫言 ” 。
茅盾用 过 “ 冯 虚女士 ” ,赵景 深用过 “ 爱 丝女
士 ”“ 露 明女 士” ,胡 云翼用 过 “ 拜萍 女士 ” , 周作人 用过 “ 碧 罗女 士”“ 萍 云女士 ”等 。早 期共产党人柯柏年 ,翻译恩格斯 的 《 社会主义 从 空想 到科 学发展 》 ,1 9 2 5 年连 载于 《 民国 日 报觉悟 》 ,署 名 “ 丽英女士” 。这种现象大致出 现在2 0 世 纪前半 叶 ,可能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 在 思想深处基本 清除 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男尊 女 卑 思想 ,于 是偏 偏 在男 性 笔名 后 缀上 “ 女 士” ,表示 与这种封 建思想 的决裂 。但也有 个
几位作家笔名的由来

龙源期刊网
几位作家笔名的由来
作者:马勇钦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版)》2006年第20期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在巴黎留学,一天他到一家旅馆登记住宿,旅馆人员问他的
姓名,他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马上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字的草头下面打了一个大“×”,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再住宿登记时填写上“艾青”,后来“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冰心:原名谢婉莹,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时,用了笔名冰心。
因为当时她胆怯,怕同学和熟人笑话她的作品不像样,所以不敢署真实姓名,而用了“冰心”这个笔名,这两个字也包含了“莹”的意思。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在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此笔名。
取此笔名,理由有三:第一,“鲁”是他母亲的姓氏;再者,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系同姓之国;第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因为他的家乡四川乐山有两条河: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
他是饮此两河之水长大的,所以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叶圣陶:本名叶绍钧,字秉臣。
辛亥革命后,一天,他到学校去找章伯寅先生,请先生给他取个立志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以“圣人陶钧万物”(意为有贤德的圣人能陶冶造就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诗句为他取“圣陶”为号。
从此,他便以此为笔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著名作家笔名趣谈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36期
我国很多作家在发表作品时,往往不使用本名而使用笔名,这些笔名富有独特的内涵和情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来源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笔名出自古诗文名句。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取出来的,意在激励自己珍惜时光。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
“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
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有的笔名是拆字而成的。
老舍,本名舒庆春,老舍这一笔名,依据姓氏“舒”,拆字“舍予”,意为“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
后来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
有的笔名寄托着作家的人生追求。
萧红,原名张廼莹,是一位深受鲁迅赏识的女作家。
萧红和萧军是一对情侣,当时他们曾和鲁迅通信,分别用了“萧红”和“萧军”作笔名。
两个笔名连在一起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表达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有的笔名蕴涵着作家的崇高品格。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他取《楚辭·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作为笔名,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有的笔名饱含着作家对故国、故乡的眷恋之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
“沫”“若”,即沫水(今大渡河)和若水(今雅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
郭沫若以此为笔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