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笔名的来历
小学语文常识:鲜为人知的文化名人笔名

小学语文常识:鲜为人知的文化名人笔名对于成名的经典文学作家而言,笔名就是他的招牌,读者往往知其笔名但不知真名,可见笔名对作家的重要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与作家笔名有关的那些事儿,鲁迅、冰心、戴望舒、金庸……他们的笔名都有什么故事呢?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他曾起了个别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为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
曹禺:文学家曹禺原名万家宝,有人问起他的笔名有何含义,他答曰:“我姓万(繁体字万),这个“万”字草字头下是一个禺。
写文章总得有个笔名,我便将“万”字拆为“草禺”,但“草”不像一个姓,就取其谐音曹。
”鲁迅:鲁迅先生有158个笔名,其中含谜的笔名不少。
如“华圄”暗喻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圄);“丰之渝”是“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
1930年,国民党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立即针锋相对,先后用了“隋洛文”、“洛文”、“乐雯”等灯谜化的笔名来嘲讽国民党当局。
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在这上面他用了鲁迅这笔名。
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的: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在法国留学时,他有一个姓巴的同学自杀了,为了怀念这位同学便以“巴”作姓。
他的一位朋友还为他取了一个容易记住的名字叫“金”,于是“巴金”这笔名就诞生了,他在《灭亡》一书上就用了此名。
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小时候她就接触中国古典文字,特别喜欢唐诗。
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特别欣赏,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
为了表明她不与黑社会同流合污,她就取“冰心”为笔名。
张恨水: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
初中语文 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

初中语文文化名人笔名由来介绍高尔基: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历克塞·玛克西姆维奇·彼什柯夫。
“高尔基”在俄文中是“痛苦”的意思。
看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们可以得知,作者的笔名是为了永志苦难艰辛的生活历程。
“高尔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那他又为何取这个名字呢?原来他从小父母双亡,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间苦难,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所以取了“高尔基”这个笔名。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原名是塞莫尔·朗菏恩·克莱门斯。
他取笔名马克·吐温,是为了怀念青少年时期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和领航员的一段生活经历,那时他经常听到测水员的叫喊声:“水深两噚(一噚等于6英尺),航船可以小心通过。
”“马克·吐温”就是这个意思。
欧·亨利:欧·亨利这个笔名来自一家酒吧老板的“呼名”。
他经常到这家酒馆喝酒,有一天,他请两名记者来这里做客,大声招呼道:“欧·亨利,再来一杯!”接着询问两名记者:“我写了一篇小说,不想用真名发表,你们看用什么笔名好呢?”他刚才招呼“欧·亨利”的叫声因为与众不同,引起了其中一名记者的好奇。
这名记者随意开玩笑说:“你刚才喊叫的‘欧·亨利’不是就很好吗?”结果,他竟把这玩笑当真,在小说上签上了“欧·亨利”作为笔名。
小说发表后,就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欧·亨利的真名是威廉·雪德雷·波特。
司汤达: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原名是亨利·贝尔,“司汤达”本是普鲁士的一个默默无闻的。
文学大师的笔名寻源

文学大师的笔名寻源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曹禺,等等一代语言艺术的文学大师名字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寻探一下大师们笔名的由来也觉趣意甚浓,翻阅一些旧时的读书笔记,将其逐一整理出来,以飨同好: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
有资料记载他曾用过近一百二、三十个笔名。
“鲁迅”的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缘何取名“鲁迅”;巨匠曾对友人解释三点理由: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自古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迅速之意。
此后,“鲁迅”便是他使用最多的笔名,他的真名就被一般人很少再提起了。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常用的名字是郭鼎堂。
他也用过许多笔名,沫若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郭老的家乡在四川乐山,“沫若”两字取他家乡两条河流之名而得;沫水指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古代又称平羌江。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
这位文学大师对自己家乡河山的眷恋之情,略见一斑。
巴金的原名是李尧堂,字芾甘。
“巴金”是他一九二九年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灭亡》时初次使用的笔名。
关于巴金两字的含义,不少文章中都解释为巴老曾崇拜过法国的巴枯宁和俄国的克鲁泡特金。
因此“巴金”是撷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首尾两字连缀而成。
但大师曾有过自己的解释。
他说,他就读法国时与一位名巴恩波的同学朝夕相处,后而这位同学不幸投水自杀身亡。
使他很难过,这件事印象深刻。
他的笔名中的“巴”字是由巴恩波连想而得。
“金”则是另一名同学从他正在释作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为了“要找出容易记住的名字,便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个“金”字。
”当时取此笔名并无深意,但一直被巴老沿用了下来。
茅盾原名沈鸿。
后又易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所用过的笔名据说也超过一百个之多。
“茅盾”是一九二七年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小说《幻灭》(《蚀》三部曲之一)所用的笔名。
大革命失败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茅盾被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通缉,倘若用真名发表作品,不仅不利,还会连累当时在小说月报当编辑的叶圣陶。
名人名字来历

名人名字来历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识,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独特的故事。
许多名人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令人好奇和值得探究的来历。
先来说说著名作家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把自己的姓“舒”字一拆为二,成为“舍予”,于是给自己起了“老舍”这个笔名。
“舍予”二字,体现了他无私奉献、舍弃自我的精神追求。
这种对名字的创新和赋予的深意,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再看周杰伦,他的名字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父母对他的期望。
“杰”代表杰出、优秀,“伦”有伦理、条理之意,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才华且品德高尚、做事有条不紊的人。
周杰伦也确实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华语乐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连杰,这位功夫巨星的名字同样有着特殊的含义。
“连杰”二字,或许寓意着连续的杰出表现,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他在武术和电影领域的辉煌成就,无疑是对这个名字的最好诠释。
杨绛先生,原名杨季康。
“绛”这个字给人一种深沉、优雅的感觉。
选择“绛”作为笔名,也许是她对自己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象征着她的作品如绛色般醇厚、深沉。
莫言,原名管谟业。
他给自己起“莫言”这个笔名,似乎在告诫自己要保持谦逊,少说话,多做事,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
马云,这个名字如今家喻户晓。
关于他名字的来历,或许并没有特别传奇的故事,但“云”这个字给人一种高远、广阔的联想,也象征着他在商业领域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他所创建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确实如云端般令人瞩目。
王菲,这位华语乐坛的天后,她的名字简洁而富有个性。
“菲”字常让人联想到花草的芬芳与美丽,也许代表着她独特的魅力和在音乐世界中绽放的光芒。
成龙,原名陈港生。
“成龙”这个艺名,饱含着对成功和成为巨星的渴望。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电影界创造了无数经典角色,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动作明星。
钱钟书,他的名字富有文化底蕴。
笔名来源

1. 鲁迅(周树人)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在这上面他用了鲁迅这笔名。
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的: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2.巴金(李尧棠)巴金在法国留学时,有一个姓巴的同学自杀了,他为了怀念他就以“巴”作姓。
他的一位朋友还为他取了一个容易记住的名字叫“金”,于是“巴金”这笔名就诞生了,他在《灭亡》一书上就用了此名。
3.曹禺(万家宝)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4.冰心(谢婉莹)冰心小时候她就接触中国古典文字,特别喜欢唐诗。
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特别欣赏,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
为了表明她不与黑社会同流合污,她就取“冰心”为笔名。
5.高尔基(阿列克赛•彼什希柯夫)“高尔基”在俄文中有“痛苦”的意思,哪他又为何取这个名字呢?原来他从小父母双亡,读了两年书就开始在社会上谋生了,遭受了很多的人间苦难,为了纪念自己的经历,所以取了“高尔基”这个笔名。
6.张恨水(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
7.朱自清(朱自华)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8.戴望舒(戴朝宗)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9.老舍(舒庆春)老舍拆自本姓“舒”,其字“舍予”亦拆自姓氏。
10.金庸(查良镛)金庸是拆最后一个镛字而来的。
当代作家笔名来历

当代作家笔名来历作者:河西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12期中国当代作家,起笔名是司空见惯的事。
一个个性昭彰又朗朗上口的笔名,往往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无形中也给他的作品加分不少。
而起笔名,有的随意,有的刻意,有的一看就知道是笔名,有的却隐藏得很深,但不管如何,在其背后往往有一个读者未必能猜到的缘由。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著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故名路遥。
用了笔名以后,他的女儿,也改姓路,取名路远,从遥远之意。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朦胧派诗人。
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龔佩瑜”,瑜是美玉,佩戴美玉的意思。
舒婷在上幼儿园时,妈妈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
《诗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残雪(1953- )原名邓小华,先锋女作家,著有《黄泥街》等。
用残雪作为笔名,是因为她“觉得残雪这个意象比较美,有独立的个性,拒绝融化,也可以说是踩得很脏的雪”。
莫言(1955- )原名管谟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说:“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
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
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同时,“莫言”又是他的真名中“谟”这个字拆成的两个字,这和金庸从他的真名查良镛的“镛”字拆成“金庸”二字,在方法上是一样的。
欧阳江河(1956- )原名江河,当代著名诗人。
因为与另一位诗人江河同名,而改名欧阳江河,欧阳是他母亲的姓。
麦家(1964- )原名蒋本浒,当代小说家、编剧。
叫麦家,一是因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受这部小说影响,他开始写小说;二是因为家里原来种麦子,麦子的家乡,不忘本的意思。
(据“澎湃新闻”)。
著名作家的笔名来历

笔名“鲁迅”的来历在用“鲁迅”这一名字之前,我们的伟大作家曾有过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等名字。
“阿张”为祖父周福清所取。
鲁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即以此为名。
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鲁迅上学时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于是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为“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
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但这是否是鲁迅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笔名“艾青”的来历艾青原名蒋海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参考资料:/wenhua/wenhua_display.asp?id=449■笔名“巴金”的来历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鲁迅等20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鲁迅等20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笔名对一个作家而言极其重要,以至于让读者忘记了他的本名,那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他们的笔名从何而来?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作家,没有一个人用的是真名。
不仅“鲁郭茅巴老曹”是这样,胡适、张恨水、萧军、萧红等人同样如此。
我们今天就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的由来。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
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有150多个,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多达170个。
“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载,1920年年底,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这是“鲁迅”笔名来由最权威的解释。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郭沫若的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经过当地的两条河流,用“沫若”为笔名,借以怀念故乡。
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1927年8月,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
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
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把他的姓“舒”字拆成“舍”、“予”两字,“舍予”就成为了他的字,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这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所以“舍”只能读第三声,读第四声,恐怕是把他的名字理解成了“老房子”的意思了。
巴金,原名李尧棠巴金这个笔名,源于一段悲伤的故事。
李尧棠与巴恩波与是一起留学法国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作家笔名的来历笔名“鲁迅”的来历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
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
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但这是否是鲁迅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此乃先生自谦之辞。
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
认为“迅”字,古义为狼。
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
”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
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和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笔名“巴金”的来历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
原名李晓棠,字芾甘。
他们辈分是“尧”字辈,巴金的大哥名尧杖,三哥名尧林。
《诗经》中《国风·召南》有《甘棠》3首,共3章,每章句首均叠用“蔽芾甘棠”一句,巴金原名的末一字“棠”和字“芾甘”盖出于此。
“芾甘”和“李芾甘”是巴金早年发表文章和译作的笔名,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他的原名。
关于“巴金”这一笔名的由来曾有过许多讹传,巴金曾在1985年回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时表示:“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
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
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
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1928年8月,他首次在长篇小说《灭亡》上署用笔名“巴金”,并把小说寄给正在上海开明书店门市部当经理的朋友索非。
索非接到这部书稿立即转送叶圣陶先生,因当时郑振铎出国去了,叶圣陶正代理着编辑《小说月报》。
叶圣陶读了《灭亡》以后,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发表了。
于是,“巴金”的名字在文坛上开始不断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笔名“老舍”的来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后来干脆叫起“老舍”来。
之所以这样,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王、老马”等。
另外,又有舍己为人、奋发励志、“舍我其谁”之意。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
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庆春是谁。
■笔名“茅盾”的来历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
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
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笔名“艾青”的来历艾青原名蒋海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蒋海澄“海澄”的方音和“艾青”同音,所以,“艾”不仅保持了方音,而且有姓氏和植物名双重含义,“艾”“青”一语双关。
邓拓是福建闽侯人,当地方言中声母n和l不分,“兰”可以读为“南”,作者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生活过的晋察冀边区的小山村“马兰村”,就以“马南邨”为笔名。
■笔名“冰心”的来历冰心以笔名发表作品以来,获得无数荣誉,连她本人的真名谢婉莹也被其笔名的风头盖过。
究竟“冰心”笔名的来历是怎样?1919年,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两个家庭》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
“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名,据她自己解释:“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
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
”。
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
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所以,尽管人们称之为谢冰心,但她总是署名冰心,从不冠以“谢”姓■笔名“郭沫若”的来历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为尚武。
他笔名、化名很多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
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笔名“曹禺”的来历“曹禺”是由万家宝的“万”字分解而来的。
“万”的繁体字是“”,上面是“艹”,下面是“禺”。
因“艹”字不像个姓,作家便按照谐音选了个“曹”字。
■笔名“徐志摩”的来历“徐志摩”这一名字,是由他父亲取的。
原来诗人在“抓周”时,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诗人头上抚摩一圈,然后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
”这话正合徐父的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笔名“秦牧”的来历取“秦牧”为名,意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权,建设田园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笔名“萧红”“萧军”的来历萧红和萧军是一对情侣,当时他们曾和鲁迅通信,并分别用了“萧红”和“萧军”作笔名。
两个笔名连在一起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1930年高仕自美回国,国家满目疮痍,他为此痛心疾首。
改名高士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后来成了他的正式用名。
■笔名“杨沫”的来历杨沫自小喜爱茉莉花,她曾跟三妹白杨商量,两人按排行分别取名杨君茉、杨君莉。
后据谐音写成“杨君默”,又舍“君”字写成“杨默”。
但她总觉得“默”字和自己的爽朗性格不合,再据谐音改为“杨沫”,意思是愿做革命海洋中的细细飞沫。
■笔名“严文井”的来历严文井是湖北人,普通话里前鼻音的“锦”和后鼻音的“井”,用他的家乡话读起来没有分别,“严文锦”常被读成“严文井”,他的一批文友索性删繁就简写成“严文井”。
后来他本人也接受了这个带有家乡色彩的名字。
■笔名“落花生”的来历许地山《落花生》中说“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以“落花生”为笔名的主要依据。
■笔名“孙犁”的来历孙树勋没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样“树立个人的功勋”,而是希望自己像一张犁一样深深地扎进土壤,通过犁地来发现其中无尽的宝藏。
《山地回忆》《荷花淀》《嘱咐》等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笔名“闻一多”的来历闻一多:原名闻亦多,字家骅。
“闻”既可以是动词“听见”和名词“新闻”,也可以是姓氏,改“亦”为变调后同音的“一”,笔名的意思是“听见一条新闻也显多”,一字之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
■笔名“赵树理”的来历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他受新思想的影响,在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前后,将“树礼”改成“树理”。
■笔名“周立波”的来历周立波原名周绍仪。
他的笔名“立波”是取英语“解放(Liberate)”的译音。
■笔名“金庸”的来历金庸本名叫查良镛。
“镛”字,把它一分为二,则得到金庸两字。
■笔名“穆旦”的来历穆旦本名查良铮,他的姓——“查”字拆分为“木旦”,写作“穆旦”笔名“海子”的来历海子原名查海生,既然是海生那就是大海之自了,所以笔名海子。
取自诗词的笔名:张恨水(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
朱自清(朱自华)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戴望舒(戴朝宗)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和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焦菊隐(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称。
“菊部”是中国古代对戏曲的统称,又作“鞠”部,为旧时戏曲界或戏班的泛称。
刘白羽(刘玉瓒)“白羽”的笔名出自唐代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描述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传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诗中的“白羽”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镞之羽,这个笔名寄寓了作家以历史名将为楷模,征战疆场,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
后来,刘白羽还用“石棱中”为笔名发表杂文,也源出于此。
琼瑶(陈喆)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