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原文及翻译(带答案)
观潮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观潮,钱塘江之胜也。
每至秋潮,江水大涨,浪涛汹涌,如山如雷,观者无不惊心动魄。
余尝于八月十五日,登望海楼,凭栏远眺,海天一色,潮声如鼓,耳不忍闻。
忽见白浪翻腾,如万马奔腾,其声如狮吼,震耳欲聋。
须臾,潮头至,白沫翻滚,势不可挡,如万马齐喑,天地为之变色。
【翻译】观赏潮水,乃钱塘江一大美景。
每当秋季潮水涨满,江水猛涨,波浪汹涌澎湃,如同山岳般雄伟,如同雷霆般轰鸣,观者无不为之震撼。
我曾于八月十五日,登上望海楼,倚栏远望,海天一色,潮声如同战鼓,令人不忍卒听。
忽然看见白浪翻滚,如同万马奔腾,其声如狮吼,震耳欲聋。
片刻之间,潮头到来,白沫翻滚,气势不可阻挡,如同万马齐喑,天地为之变色。
【答案】钱塘江的观潮,是一大美景。
每当秋天潮水涨满之时,江水急剧上涨,波浪汹涌澎湃,宛如山岳般雄伟,如同雷霆般轰鸣,观看的人们无不为之震撼。
我曾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登上望海楼,依靠栏杆远眺,海天一色,潮声如同战鼓,令人不忍心去听。
突然看到白浪翻腾,仿佛万马奔腾,声音如同狮吼,震耳欲聋。
片刻之后,潮头到来,白沫翻滚,势头不可阻挡,仿佛万马齐喑,天地为之变色。
观潮之景,实为壮观。
潮水之至,如山岳之起伏,如雷霆之轰鸣,令人心生敬畏。
余当时立于望海楼,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潮水之至,非人力所能阻挡,其威力之大,足以让人感叹自然之神奇。
此次观潮,使余对钱塘江之美景有了更深的认识,亦使余对自然之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我国古代,观潮是一项极为盛行的活动。
钱塘江的潮水,因其壮观景象而闻名遐迩。
每当潮水来临之际,人们纷纷前来观赏,以期一睹其风采。
观潮之习俗,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至今。
此次观潮,使余深刻体会到我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他们用诗词歌赋,描绘出钱塘江潮水的壮丽景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余认为,观潮之活动,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观潮,暂时忘却烦恼,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观潮》参考译文

《观潮》参考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扩展阅读《观潮》课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

周密《观潮》原文及翻译内容介绍: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
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翻译: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周密《观潮》文言文原文附翻译

周密《观潮》文言文原文附翻译周密《观潮》文言文原文(附翻译)《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原文】观潮出自: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翻译: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潮水最旺盛的时候。
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渐渐靠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原文: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翻译: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原文: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翻译: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原文: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时贵上一倍,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

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江潮水怎样的壮阔景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课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翻译】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苏轼《观潮》全诗翻译及赏析

观潮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
恨:遗憾。
翻译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
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
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都是例证。
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观潮原文和翻译

观潮原文和翻译 导语:《观潮 》 的作者是周密, 那它是怎么翻译的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观潮原文和 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 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 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 势,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 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 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 这期间海 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 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 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 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 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 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 两岸, 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 一会儿分开; 一会儿聚合, 形成五种阵势, 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 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 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 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原文及翻译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观啊。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
是潮水最兴盛的时期。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接着就越来越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每年(农历初八)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舰,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水面上(的船上)还有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像踩着平地一样。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轰响震动,声音就像山塌了一样。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待到)浓烟消散水波平静,连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波浪漂走了。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持着十幅大彩旗,争先奋勇,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江岸上下十多里的地方里,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堵塞了道路,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饮食和别的物品的价格比平时加倍的高,可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