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探索作文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在作文中能够集中反映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小学生语文学得好不好,作文是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我认为:要从最基础的工程抓起,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才能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把文章写好。

一、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最深的一科。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都是围绕着应试得高分打转转,考分成了教师的命根,只要有高分才能评模,只要有高分才能评优,只要有高分才能晋级升职,只要有高分才能一俊遮百丑,简直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久而久之,严重地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要求,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分析其原因有三。

其一:移花接木。为了应付统一抽测与统考,不少教师费尽心机地做手脚,让学生抄背《优秀作文选》,教给学生套题目;教他们改头换面,用移花接木的“妙法”争得高分,日久天长作文教学就成了“花瓶之花,水中之月”,只能看得见却不能长久。有的学生死搬硬套,移花接木,使人看了哭笑不得。

其二:基础不实。作文的起点是三年级,因一二年级看图写几句话或一段话重视不够,教师只能照本抄写,千篇一律,所以到了中高年级写作文时学生就无从着手,他们找资料翻参考乱抄一通,多数学生要么是错字连篇,要么是语句不通。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阳邑乡石象学校田丽萍 文章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在第一次与新教材接触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

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理念 内容摘要: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是十分明确的,但如何使那些目标变成现实,还有待对作文教学观念本身的理性思考。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学生的颖悟能力,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 关键词:语文学科 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 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等的学习、表达、交流都需要使用这个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除了教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学会阅读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教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学会写作。因此,在写作中学会学习,在写作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文不仅反映出作文者的素质状况,而且反映出语文教学的状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状况。要使作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寻找结合点。着眼于素质教育,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就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素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纽约大学坤斯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伯特·爱特温在《写作中的思考》一书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达,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到思维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问题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 用不着过多的引用,思维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已经十分清楚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育的观念存在两个偏差:一是片面重视智育,过分重视知识灌输的考试分数,甚至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二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教育各据一线,彼此不搭界。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呆板局面。 我们知道:思维素质是包括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中的素质。是否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界线。说应试教育不管学生的思维多少有些不公平,只是由于它所关注的重点不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而是构建适应考试需要的被动思维方式。由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被动思维方式,年复一年地消蚀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固然要以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构成作为基本的前提,但决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分数导引所能凑效的。它所包括的两个主要方面——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思维的方式影响着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反作用于思维方式。而作文教学能否在这两个方面使学生受益,关键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设计者边春明孙玉环宋秀云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

作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作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师如何正确操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课改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下面是我初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精选内容。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让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程。我认为,下列的几种形式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作文教学的内容可具体分解。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以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作文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命题作文《春天的早晨》,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所观察到的早晨,就有不同的特点,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写出的文章就比较恬静或热闹或春意盎然。 2、作文内容有探究的价值。 有一定探究价值的作文内容就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多样,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比如:作文《我的爸爸》,就究写爸爸的哪些事?突出爸爸的哪些品质?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交流,取长补短,而且大家比较乐于谈自己的爸爸,因为能以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明确分工。

既然是合作学习,就涉及到小组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确定组长、发言人、辨论员、记录人……其次是任务分工,例如,在涉及需要学生先搜索集资料的一些作文资料,小组内可安排不同的任务,有的积累词语,有的积累优美语句……所以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发挥个人的长处。 三、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指导者,并且将合作的理念渗透到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师生合作带动生生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正确把握学生对题目的审题是否学有偏差,并及时发现问题,正面引导。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 四、全班交流。 当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首先要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因此必须组织全班交流汇报,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如作文《早晨的街市》,教师可让小组成员上台表演热闹的场面,让学生在演一演、辨一辨、议一议中,积极参与,获得较全面的写作内容,从而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五、及时评价。 相对于评价学生个体学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赞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形式可让学生先评议,后教师评价,以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师正确及时激励那些小组内分工合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7-23T11:19:42.80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郭艳 [导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使之乐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情境,找准契机,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喷泉一样。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剖析,望同行采纳! 重庆市江北区建北小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使之乐写,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情境,找准契机,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喷泉一样。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剖析,望同行采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和质量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小学作文训练是学生真正接触写作的开始,这一阶段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活体验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通过写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爱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记的内容不限,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感触,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此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写日记的单调性和乏味性,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负担。为此,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契机,组织学生细致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要从周围事物、熟悉人物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用笔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借鉴写作策略 教材中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课文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阅读,触及课文主题思想和把握写作策略。不同题材的课文写作顺序大不相同,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重点内容进行写作,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总结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积累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现在的小学生平时有空不是看动画片、电视剧就是玩电脑游戏,而自觉看课外书的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广泛的阅读。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接手本班级的语文课那天起,就教学生读书要求和方法。规定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读半小时的书,并让家长督促签字说明孩子读书的信息。对于不执行的学生,我就与其家长联系。每个寒假学生必须要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暑假读10本以上。并要求学生摘录书中好词佳句,写读书的体会,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学生写文章时,那些优美词句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就能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作文来。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降低评价标准,用心评价和激励评价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在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一些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缺乏新意、错别词多、语句不通顺等等。这使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增加了难度,很容易令语文教师心烦气躁,很容易导致评语不当而挫伤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压制学生作文兴趣。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写作注重生活化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获得亲身体验即可,不必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以免给学生写作带来压力,导致学生谎话连篇或者盲目摘抄一些范文中的段落。这些脱离学生理解能力的段落,由于使用不当,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不必过于追求写作技巧,只要学生清晰描述即可,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正确使用一些关键性词汇和句子,为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尽可能尊重学生,避免大幅度修改,关注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分析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二)善于捕获学生优势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每位学生并非都是完美无瑕的,每位学生都并非一无是处。即使那些优等生,也难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即使是后进生,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优势。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哪怕是学生正确使用一个标点符号或者恰如其分的运用一个词汇,都要标注出来,并在课堂上公开赞扬。尤其是对于那些后进生,这些赞扬性话语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树立写作自信心,养成迎难而上的意志,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优势所在。对于那些优等生,要求要逐步提高,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只要词汇使用正确、语句通顺、抒发真情实感,哪怕是点滴进步,我们语文教师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赞扬,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写作成功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地写作。 四、作文要张扬个性 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渲染一个强烈的情绪体验场,让学生在情感的作用下,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总之,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与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切合时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氛围中,使学生燃起写作的不灭火花,那时一篇篇充满着创新、充满着活力的美文便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刘玲秀.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1):110-110. [2]祝志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上),2016(7):1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式作文教学得模式与方法 设计者边春明孙玉环宋秀云 【问题得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得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得就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得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得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就是学生得作文就就是:一样得开头,一样得过程,一样得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得写作冲动在固定得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得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得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得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得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得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得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得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得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就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就是远远不够得,也就是单调乏味得。因为孩子得生活就是丰富多彩得,每天都有精彩得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得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得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就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就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得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瞧到老师这样得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得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得天性,套上固定得枷锁,让我们瞧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得稚嫩得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得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与想象”,“要珍视个人得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得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提出“学生作文也就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就是学生得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就是以学生在生活中得体验为题材得,就是写学生自己得独特体验。 (1)体验就就是对生活、生命与生存得经历与感受;(2)体验就是“亲自”感受到得心灵境界,就是主体从自己得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得“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得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得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年级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年级作文教学 灌云县顾庄小学王发红 自从从事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深深感到作文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更令许多语文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三年级学生开学初根本不懂什么叫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作文写作能力呢?结合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平时积累的训练,况且“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后,就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比赛,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上完一节体育课,搞完一次大扫除,一次快乐的游戏,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 三年级的第一次单元习作是“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考虑到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我很细心地进行了指导。从提出学习要求入手,到例文的学习指导……以为自己的指导很到位了,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让我大失所望。一个班只有五六个学生能够把事情的过程写出来,80%的学生只能概括地“回答问题”,还有几个学生根本不能动笔。, 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是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生活了,连这样的内容都写不好,以后的习作教学要怎么进行下去呢?尽管如此,我不想打击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我努力给每一篇习作找了一个优点,那怕只是用对了一个词语,或者只是字写得工整,包括那几个没有动笔的学生,在听了别人的文章后,写了几句话交上了本子,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是这样放低要求马上引来了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有的家长打电话直接告诉我“孩子的语文成绩在下降”;有的家长间接地问我孩子的作文应该怎么提高;还有一个家长在我给学生的激励性批语下面写了完全相反的评价:作文中心不突出,没有写出特点,作文水平很差,有待提高! 我知道家长着急,但他们不知道我比他们更着急。那一段时间,我读了不少关于习作教学的文章。其中,许锡良老师的一篇文章,给我启发很深。文章的题目是《首先要设法让学生愿意写》,他认为:“一个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作文的精雕细刻上是事倍功半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多写。学生有错别字怎么办?不要紧。学生有错句怎么办?不要紧。学生谋篇布局不严谨怎么办?不要紧。学生废话连篇怎么办?不要紧。你只要想办法让他不断地写下去就可以了。这些毛病在不断地写的过程中,慢慢地不知不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育作文文档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 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 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

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

习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习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习作中学会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为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习作;教学;合作学习 [Abstract]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writing to learn cooperation method,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 ability, For the future of life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s]writing;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懂得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也提出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少的。[3]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式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效法。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能否引进这种学习方式呢?对于这个课题,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给大家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者王坦曾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生动活泼、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生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往,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同、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比较接近,思想感情容易共鸣。他们在共同学习中的彼此交往,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与教师不尽相同的评价,有利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同学之间的充分交谈、讨论甚至争论,除了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