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最新完整版)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要求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要求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城际铁路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交通方式正在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确保城际铁路的安全运营,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已成为设计规范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说明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中关于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的要求。
一、系统设计要求城际铁路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1. 区域划分:根据城际铁路的特点和长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监控区域,并为每个区域确定相应的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
在划分区域时,考虑到车站、隧道、高架桥等特殊区域的安全需求。
2. 设备配置:根据监控区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配置监控摄像头、报警传感器等设备。
监控设备应具备高清晰度、广视野、夜视功能等特点,报警传感器要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数据传输: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应能够实现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并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用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如光纤传输、无线传输等方式,以满足数据传输的要求。
二、主要功能要求城际铁路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满足以下要求:1. 实时监控:监控系统要能够实时获取车站、线路、隧道等区域的视频图像,并能够迅速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保障列车和乘客的安全。
2. 事件触发:监控系统应能够根据预设规则和算法,自动识别和触发特定事件,并及时报警。
例如,对于禁止停车区域的车辆或人员入侵,系统应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3. 数据存储和分析:监控系统要能够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并能够生成相关报表和统计数据,以供后续的安全管理和决策参考。
三、系统运维与管理要求为了确保城际铁路安全监控与报警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设计规范还对系统运维与管理提出了要求:1. 设备维护:监控设备要经常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和运行。
定期检查设备的功耗、温度、网络连接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
2. 数据备份:监控系统的数据要进行定期备份和存档,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故障。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1批)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1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铁路局•【公布日期】2024.02.18•【文号】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2号•【施行日期】2024.02.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2号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1批) 为进一步推广道岔融雪装置应用、加强室外信号光电缆防护,提升铁路运营本质安全水平,国家铁路局组织对《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17等3项标准相关内容进行了局部修订。
现公布局部修订条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一、《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17(一)修改第15.0.1条。
正文修改为:道岔融雪装置设置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且20年年平均降雪日在5d及以上的线路,可设置道岔融雪装置。
2在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且20年年平均降雪日在5d及以上CTCS-2级/CTCS-3级区段列车进路上的道岔及其联动道岔,结合线路情况,可设置道岔融雪装置。
条文说明修改为:积雪结冰造成道岔转换困难时,可能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
道岔融雪装置可融化道岔区内的积雪(结冰),为道岔的冬季正常转换提供有利的环境。
道岔融雪装置的设置取决于气象条件、维护体制、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及行车密度等因素。
其具体设置地点结合车站所处地域历年气象资料确定。
等温线(isotherm)是指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
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是指等温线图上一月份温度为0℃各点的连线,它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自治区)。
这条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800mm平均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相比我国零度等温线以北地区,其以南地区降雪几率相对较少。
部建管司-关于印发《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专家意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建设管理司建技〔2011〕16号关于印发《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专家意见的通知铁一、二、三、四院,铁科院,中铁设计咨询集团,中铁电化院,通号设计院,中铁西南院:现将《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专家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3月20日前完成征求意见稿,报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专家意见2011年1月12日,铁道部建设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专家会议。
参加会议有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信息办、工管中心、信息中心、经规院,北京、武汉局,湖北城际公司,铁科院,铁一、二、三、四、五院,中铁设计咨询集团,中铁电化院,通号设计院、中铁西南院等单位的专家及代表(名单附后)。
与会专家对《时速250公里以下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大纲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形成审查意见如下:一、原则同意编写组提出的编制原则,编写工作应进一步体现城际铁路特点,考虑城际铁路与铁路网的统一性、兼容性。
二、章节结构及主要内容基本合理可行,编制文件满足大纲审查要求。
三、本规范章节修改为24章: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限界及设计活载,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及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防灾安全监控,车站通风、空调与采暖,动车组设备,综合维修,给水排水,房屋建筑(含电梯、自动扶梯与安全门),综合接地,环境保护。
四、具体意见(一)总则本规范设计速度分为80、120、160、200、240km/h五档。
(二)总体设计1.设计活载应含ZK活载,并专题研究城际铁路活载。
2.机车车辆类型以CRH系列动车为主,同时要考虑其他机车车辆类型。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

铁路荷载设计规范铁路荷载设计规范篇一:《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施工工期与进度管理要求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施工工期与进度管理要求随着城市之间交通的快速发展,城际铁路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代表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城际铁路的建设过程中,确保施工工期与进度的合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根据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进一步阐述施工工期与进度管理的要求。
一、项目管理与规划城际铁路施工工期与进度的合理管理需要建立在有效的项目管理与规划基础之上。
在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析,确定项目的工期目标、项目组成、资源需求以及依赖关系。
同时,项目管理团队应根据施工工程的复杂程度和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确保施工进程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二、工期计划与控制城际铁路施工工期的计划与控制是确保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
工期计划应包括项目各阶段的起止日期、工作内容及完成时间的分解,以及并行工作流程的协调安排等。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关键路径,并建立适当的预警机制,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工期延误的因素。
三、资源管理与调配城际铁路施工工期的管理还需要对项目所需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调配。
这包括人力资源、材料资源、设备资源等方面的管理。
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工种和技术要求,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数量和工作时间,确保施工过程的人力保障。
在材料和设备资源方面,应提前进行储备和调配,避免因为物资供应不足而造成工期延误。
四、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城际铁路施工工期管理中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在工期计划中,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机制。
同时,要及时跟进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解决,确保施工工期的稳定和可靠。
五、监督与沟通城际铁路施工工期与进度的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监督与沟通的作用。
监督可以通过有力的监控系统和技术手段来实现,及时获得施工进度数据和工期完成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沟通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包括信息交流、问题解决和进展汇报等,确保各方的合作和配合,推动施工工期的顺利进行。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车站与停车场设计要点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车站与停车场设计要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城际铁路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环保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对于城际铁路的建设来说,车站与停车场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根据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就车站与停车场设计的要点进行说明。
一、车站设计要点1. 车站位置选择在城际铁路的规划与建设中,车站的位置选择非常关键。
首先,应考虑站点周边的交通便利性,确保乘客能够轻松到达车站。
其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势、土地利用情况、土地成本等因素,选择地理位置合适的站点。
另外,车站的位置应与周边区域的发展规划相匹配,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 车站功能布局车站作为城际铁路的重要节点,其功能布局要合理、科学。
在设计车站时,要充分考虑到正常使用、应急疏散、舒适体验等方面的需求。
合理设置候车区、售票厅、站台、出入口等功能区域,确保乘客能够方便、快速地进出车站,并能获得良好的候车体验。
3. 车站设施设备车站的设施设备是保障乘客出行安全与舒适的重要保障。
在车站设计中,要注意设置有效的应急疏散通道、人行天桥或隧道、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系统、无障碍设施等,并保证设施设备的完好与正常运行。
二、停车场设计要点1. 停车场位置选择停车场作为车站的附属设施,它的位置选择也非常重要。
停车场应靠近车站,便于乘客步行进出。
同时,应尽量避免与主干道直接相连,以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此外,停车场的位置选择还要综合考虑周边区域的道路状况、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停车需求等因素。
2. 停车位数量规划在设计停车场时,要合理规划停车位的数量。
数量过少会导致停车难,数量过多则会浪费土地资源。
应结合城际铁路所服务的人口流量、车流量等情况进行科学测算,并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求。
此外,还要合理划分普通车位、残疾人车位、电动车位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停车需求。
3. 停车场交通组织为了确保停车场的交通流畅,设计中应合理组织车辆进出停车场的流线,设置合理的缓冲区、道路标线和标志,确保车辆的顺利进出。
城际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设计规范

城际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城际铁路作为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号与通信系统的设计规范对于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城际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设计规范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系统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城际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应以提高行车安全为主要目标,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之间的信息。
2. 效率性原则设计应考虑行车效率,实现信号与通信系统的迅速反应和高效通讯,以减少列车之间的间隔时间,提高线路使用效率。
3. 兼容性原则信号与通信系统应兼容各个设备,并与其他线路的系统相连,以便于信息的共享和协调。
三、系统设计要求1. 信号系统设计要求(1)信号设备的布置应合理,以尽量减少阻挡装置对列车视野的影响;(2)信号机构应具备自动复位功能,确保在故障恢复后能够恢复正常;(3)信号灯的颜色和形状应符合国际标准,以确保信息能够清晰传递;(4)信号系统应具备故障自动检测和报警功能,提高系统可靠性。
2. 通信系统设计要求(1)通信系统应具备双向通讯功能,以实现行车指挥和信息交流;(2)通信设备应具备抗干扰能力,以保证通讯质量;(3)通信系统应具备紧急通信功能,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4)通信系统应具备数据传输和存储功能,以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和查看。
四、系统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根据城际铁路的使用需求和功能要求,明确信号与通信系统的具体需求,包括列车间通讯、行车指挥、故障检测等。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信号与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具体设备配置,确定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通讯协议。
3. 设备部署按照系统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将信号和通信设备部署在适当的位置,确保覆盖范围和信号传输的一致性。
4. 软件开发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开发相应的软件程序,实现信号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处理,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和高效。
五、系统测试与验收在系统安装和调试完成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验收工作,确保信号与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设计规范和要求。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最新完整版)

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1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本规范由24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1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
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
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
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
8.规定了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明确了荷载、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物、洞门结构、防排水、防灾救援等技术要求。
9.明确了地下车站荷载、结构形式及衬砌、结构设计、构造要求、结构防水等技术要求。
10.规定了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正线轨道、站线轨道、钢轨及扣件系统、轨道结构过渡段、护轨和线路标志设置等技术要求。
11.规定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数量、安全线设置、车站布置、客运设备、站场路基及排水等技术要求。
12.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分布、牵引变压器、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等设计要求,提出了接触网悬挂方案及设计选型原则。
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可靠性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术要求。
14.明确了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5.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调度集中、列控、联锁、集中监测、道岔融雪、信号网络、电源、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
16.规定了运营调度管理、客票、旅客服务、动车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
17.明确了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和设置原则,规定了风、雨、雪、地震以及异物侵限监测设备配置标准。
18.明确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设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规模、功能、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等标准。
19.明确了维修设施设置、布点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维修基地、维修车间和维修工区的规模和主要设备配置标准。
20.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和卸污站(点)设置原则,规定了车站水源、给水及卸污设施、给水排水管道防护等技术要求。
21.明确了站房及站场客运设施、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综合交通、绿色客站、综合开发等设计要求。
22.规定了地面、高架及地下车站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置标准。
23.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规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接地电阻、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标准。
24.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控制、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的设计原则和保护要求。
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745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技术总负责人:郑健、安国栋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定人(按章节顺序排序):吴克非、蔡申夫、严贺祥、曾会欣、吴明友、刘燕、王哲浩、吴麦奎、杜彦良、赵勇、谢静高、韩志伟、付建斌、丁亮、秦永平、俞祖法、孙国新、田长海、张国兴、李智国、周伟旭、高广军、徐鹤寿、刘华、王俊峰、韩国兴、孙立、崔显付、许有全、周诗广、叶阳升、李成、李安洪、顾湘生、乔健、薛吉岗、薛照钧、徐升桥、倪光斌、朱丹、何川、涂慧敏、王亚民、刘丽华、尹福康、谢衡元、潘继军、张小星、樊艳、朱飞雄、赵印军、廖宇、管亚敏、陈方荣、周铁征、于世平、黄保民、廖建洲、吴国华目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4)3 总体设计 (8)4 运输组织 (13)5 线路 (15)6 路基 (23)7 桥涵 (41)8 隧道 (56)9 地下车站结构 (65)10 轨道 (71)11 站场 (78)12 电力牵引供电 (88)13 电力 (103)14 通信 (111)15 信号 (120)16 信息 (133)17灾害监测 (138)18 动车组设备 (140)19 维修设施 (146)20 给水排水 (150)21 房屋建筑 (152)22 采暖通风与空调 (158)23 综合接地 (160)24 环境保护 (164)附录A 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 (166)本规范用词说明 (167)1 总则1.0.1为统一城际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城际铁路设计符合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方便快捷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200km/h及以下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城际铁路仅运行动车组列车,设计速度分为200km/h、160km/h、120km/h三级。
1.0.3 城际铁路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运营,重要节点应考虑与铁路网互联互通或换乘的条件,始发站和中间站应与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系统顺畅衔接、便捷换乘。
1.0.4城际铁路应采用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
1.0.5 城际铁路设计年度宜分为近、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动车组的配置数量及牵引变压器的安装容量等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城际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0.6的规定,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应符合附录A的有关规定。
图1.0.6 城际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信号机、高架候车室结构柱和接触网、跨线桥、天桥、电力照明、雨棚等杆柱的建筑限界(正线不适用)。
①站台建筑限界(侧线站台为1750mm;正线站台,无列车通过或列车通过速度不大于80km/h时为1750mm,列车通过速度大于80km/h时为1800mm)。
②站内反方向运行矮型出站信号机的限界为1800mm。
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限界,也适用于桥梁和隧道。
Y为接触网结构高度。
1.0.7 城际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C活载。
ZC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C标准活载如图1.0.7-1所示,ZC特种活载如图1.0.7-2所示。
图1.0.7-1 ZC标准活载图式图1.0.7-2 ZC特种活载图式1.0.8 城际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城际铁路设计应针对自然灾害、异物侵限等灾害及次生灾害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1.0.10城际铁路结构物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1城际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
1.0.12 城际铁路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1.0.13 城际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城际铁路intercity railway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
2.1.2总体设计general design总体设计是指完成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的设计过程,包含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明确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明确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以及系统可靠性与内部控制设计等工作内容。
2.1.3综合客运交通枢纽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具有集约资源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由若干种旅客运输方式(其中包括不少于两种城市对内或对外的客运干线)所连接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组成的,共同完成客流乘降与中转换乘作业的交通基础设施。
2.1.4综合开发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特指在保障铁路运输功能和运营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为原则,对铁路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实施一体设计、统一联建等方式进行的开发利用。
2.1.5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natural disasters and foreign object invasion monitoring system实现对铁路沿线风、雨、雪、地震及异物侵限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具备预警、报警及联动触发相关系统的功能。
2.1.6工后沉降settlement after civil works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2.1.7 ZC活载ZC-live load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际铁路列车标准活载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