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我的影子在奔跑》观影感
【观后感】星星的孩子观后感精选

【观后感】星星的孩子观后感精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星星的孩子”的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儿童,他们仿佛生活在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影片中,有一个小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叫明明,有着一双清澈却略显迷茫的眼睛。
明明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周围人的呼唤和交流几乎没有反应。
镜头里,明明在教室里,其他孩子都在跟着老师唱歌跳舞,可他却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积木。
老师试图引导他参与进来,轻轻拉着他的手,可他却像受到惊吓一般挣脱开来,然后又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积木。
那一块块小小的积木,在他眼中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
他仔细地端详着每一块积木,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拼接在一起。
他的动作很缓慢,但是却十分专注,仿佛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小嘴巴紧紧地抿着,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疼。
明明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眼里含着泪花。
她说,每天早上叫明明起床都是一场“战斗”。
明明会把被子蒙在头上,不愿意面对新的一天。
妈妈得一遍又一遍地轻声呼唤,有时候甚至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把他从床上拉起来。
穿衣也是个难题。
明明不喜欢穿某些材质的衣服,会拼命地挣扎反抗。
妈妈就得耐心地哄着他,给他换上他能接受的衣物。
吃饭的时候,明明更是让人操心。
他挑食得厉害,只吃几种固定的食物。
妈妈为了让他营养均衡,变着法儿地做各种美食,可明明往往只是看一眼,就把头扭到一边。
有一次,妈妈带着明明去公园玩。
明明看到一个卖气球的小贩,突然就跑了过去。
妈妈在后面追着,生怕他跑丢。
可是明明根本不理会妈妈的呼喊,径直跑到小贩面前,盯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气球,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妈妈赶过来,想要拉他走,可明明却紧紧抓住小贩的衣角,不肯放手。
最后,妈妈无奈地给明明买了一个气球,明明这才露出了笑容。
在学校里,明明也很难融入集体。
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欢快地跑步、玩耍,明明却一个人站在一旁,看着地上的蚂蚁发呆。
奔跑的孩子观后感

奔跑的孩子观后感电影一开场,就被那小主角给吸引住了。
那孩子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小火球,在屏幕上跑来跑去。
他的奔跑可不像咱们平常在操场上撒欢儿那么简单,那是为了一个超级重要的目标——一双鞋子。
这双鞋子在咱们眼里可能就是普通的东西,但在他那儿,那简直就是个宝贝,是能让他在小伙伴面前抬起头,在学校里能自在奔跑的神器。
你看他,每天光着脚丫在那些坑坑洼洼的路上跑。
那脚丫子踩在地上,我都觉得疼,可他就像没事儿人似的。
他和妹妹之间的感情也特别让人暖心。
两个人互相照顾,为了那双鞋子,妹妹穿着哥哥的大鞋子去上学,那模样又滑稽又可爱。
每次看到妹妹小心翼翼地穿着大鞋子走路,就忍不住想笑,可笑着笑着又有点想哭,觉得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容易,但兄妹俩的感情是真的好。
还有他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的时候,那紧张的气氛啊,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提到嗓子眼儿了。
他眼睛紧紧盯着前面,心里肯定想着一定要跑个第一名,这样就能得到那双鞋子了。
那奔跑的姿势虽然没有那些专业运动员那么帅气,但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当他不小心摔倒的时候,我都想冲进屏幕里把他扶起来。
不过这小机灵鬼,立马爬起来接着跑,就像个打不倒的小超人。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为了一双鞋子这么拼命,但也有那种特别想要某个东西,然后想尽办法去得到的经历。
不过和他比起来,我那点事儿就像小蚂蚁和大象的差别。
看完这部电影,我就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不愁吃不愁穿,想要双鞋子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同时呢,也特别佩服电影里的这个孩子。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那种为了目标努力奔跑,不怕困难的劲儿,真的值得我学习。
他就像一道光,让我看到了在困境中也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以后我要是遇到什么难事,就想想这个奔跑的孩子,咬咬牙,坚持下去。
这电影啊,真的就像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看完就是让人心里暖烘烘的,充满了正能量。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

每个孩子都是颗闪亮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影评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这部来自宝莱坞的影片。
同学说很好看所以推荐给我,但是我一直都没看。
而看过以后,我觉得所选题材很独特,人物表演也很质朴,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很精彩很感人,因为总有一些细节会打动你,让你感觉点点心酸的同时也能引起我们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障碍的小孩伊夏的故事。
伊夏是一个有点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把学习当作他最大的敌人,他总是靠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幻想着怎么打败那些难题。
但是解题可不是考想象力就行的,所以他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垫底,而伊夏也成为了学校老师们眼中的问题人物,批评、责骂、到教室外罚站更是家常便饭,同学们也常常嘲笑他。
而基于种种原因,伊夏的父母只好将他转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他的生活变得更糟。
觉的自己被家庭所抛弃,而学校的老师死板的教学模式又压制了他的想象力也摧毁了他最后的自信心,因此他逐渐走向了自闭。
就在伊夏快陷入自闭的深渊时,救星终于出现了——一个不守常规的美术代课老师尼克,他就像很多电影里终于出现的英雄人物一样“闪亮登场”。
他的教学方式很独特也很生动有趣,并不是想其他老师那样严肃死板。
另外他对孩子也充满了爱心。
正是他的细心爱心,尼克找出了伊夏的症结所在——阅读障碍症,另外还发现了他的天赋——独具匠心的绘画才能。
然后他开始“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伊夏慢慢的学会阅读和写作,并且慢慢的找回了自信。
伊夏终于在尼克老师的教导下,学会阅读和写作,并且还得到绘画比赛第一名,最后他重新找回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但观看时并不觉得冗长,因为电影情节动人心弦,它能完全吸引你的注意力,使你完全投入到电影剧情里面。
电影一开始就很有特色,一个个字母,连成一串串不规则的形状,以眼花缭乱的字母为背景,老师报出的成绩分数以及警报声等等都给人一种混乱,压抑的感觉。
让地球上的每颗星星都璀璨——《地球上的星星》的教育启示——李荣贵

让地球上的每颗星星都璀璨——《地球上的星星》的教育启示古语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都会有自己的光辉,即使没有其他伙伴那样璀璨夺目,在某个特定时间里也散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璀璨光辉,但前提是要有一个会识“千里马”的伯乐。
看了《地球上的星星》,让我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的态度有时会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这部电影引起了我对中国学校教育模式和教师角色的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位天真、淘气、充满想象力却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
伊桑8岁,喜欢画画,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有阅读障碍,他适应不了学校的学习体制,接受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学不会课本上的知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垫底,因此他常常被老师批评、罚站。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伊桑所犯的错误是不被理解的,他撒谎、逃课,在学校和他人打架,回家后又故意损坏邻居的花盆,制造各种麻烦。
学校认为伊桑是问题学生,劝他中途转学,在万般无奈之下,伊桑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一所管教严格的寄宿学校。
孤独无助的伊桑在这里仍然经常受到惩罚,他的内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再也感受不到快乐,变得更加自闭,连最喜欢的画画都放弃了。
非常幸运的是,伊桑遇到新来的美术老师拉姆——位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会识“千里马”的伯乐。
拉姆通过伊桑在学习中犯的错误和犯错误的方式发现了伊桑在学习上的困惑是阅读障碍,他慢慢接近伊桑,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帮助伊桑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并策划了一次全校师生的画画比赛,通过让伊桑发挥美术天赋重新点燃他的自信和希望,从而改变了伊桑一生的命运。
一、影片带给我的思考这虽然是印度的影片,讲述是印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影片中场景却让我们倍感熟悉:熟悉的教育制度、熟悉的教学方法、熟悉的考试场景、熟悉的分数排名、熟悉的老师的严厉表情、熟悉的父母“望子成龙”的教育观念……而拉姆对伊桑的爱,以及创新启发的教育方式就像一股清泉,让每一位为人师者受到心灵的洗礼,去反思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奔跑吧孩子观后感

奔跑吧孩子观后感《奔跑吧孩子》观后感《奔跑吧孩子》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吴京执导并主演的电影。
这部影片于2019年在中国上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影片以一群孩子追逐梦想的故事为主线,以中国独特的背景和文化元素为背景,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真实感人的表演,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故事。
首先,影片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真。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是一群没有过多经历社会磨难的孩子,他们在这个纯真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了无限的激情和活力。
尽管他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容易,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们坚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用奔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些孩子们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童年,勾起了观众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其次,影片通过整体剧情的设置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这部电影围绕孩子的奔跑展开,通过展示孩子们不断的追逐和努力,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贫穷、教育不公等。
在影片中,一些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好而面临生存的压力,有的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有的孩子因为无法入学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社会问题的展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让人们深思社会的不公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影片还通过孩子们的奔跑和努力,强调了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一些孩子因为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得到了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支持他们的梦想,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关爱。
这种家庭温暖的氛围让孩子们在艰难的旅程中得到力量,坚持不懈地进行奔跑。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一些却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而失去追逐梦想的机会,这时家庭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让他们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影片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传达了鼓励和希望。
影片中,孩子们的奔跑并不是为了背离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
他们追逐梦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境。
《奔跑的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

《奔跑的少年》的电影观后感
梦想,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天梯;梦想,是一颗在黑暗中前行的星星;梦想,是大海中屹立的灯塔,永不熄灭。
《奔跑的少年》这部电影,就是讲述的一群孩子因梦想而奋斗拼搏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新疆一个偏远的农村,讲述的就是村里十几个孩子上学的故事。
最初他们并不理解梦想的含义,是陌尔哈提老师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个足球梦。
经历无数困难:在沙坡上训练,没有器材,父母反对等等。
但他们都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父母。
他们不断拼搏,一路打败了许多强大的对手。
虽然输了,却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最终,在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
看完之后,我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家庭条件不好,每个人都穿着一双破鞋,为了训练,他们都光着脚在沙漠里练习。
足球让他们很多人都饱受疼痛,今天这个绊倒了,明天那人又昏迷了。
陌尔哈拉老师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一个人为他们四处奔波。
电影中少年们的坚持不懈,无所畏惧,让人感动。
为梦奔跑,一切值得。
梦想就像天上的星星,前面的路越黑,梦想的光就越亮。
此刻,我们为梦想挥洒过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人生道路上璀璨的星辰。
星光闪耀,人生无悔。
每个孩子都会闪亮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会闪亮读后感
这本书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们多彩世界的大门。
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嘛,不就是小不点儿们,要么调皮捣蛋让人头疼,要么乖巧听话让人省心。
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个孩子都像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他们都有自己闪亮的方式,绝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被定义的。
书里描写的那些孩子,一个个就像活灵活现的小精灵蹦到了我眼前。
有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不那么灵光,就像我邻居家的小胖子,数学题总是算错,但他在画画的时候,那简直就像个小梵高。
他拿着画笔在纸上涂抹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那股子专注劲儿,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他和他的画了。
还有的孩子特别爱说话,像个小话痨,以前我可能会觉得这孩子咋这么啰嗦,可看了书才知道,这孩子可能是有着超强的表达欲,说不定以后能当个了不起的演说家呢。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我在学校里跑步特别快,可在手工课上做出来的东西却丑得像个歪瓜裂枣。
当时我还觉得自己很失败呢,现在想想,我在跑步的赛道上可是一颗闪亮的小星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就像花园里的花,有的是娇艳的玫瑰,有的是淡雅的雏菊,虽然不同,但各有各的美。
这本书也给那些大人,像家长和老师提了个醒。
不能总是用一个模子去套孩子,要求他们都得长成一个样。
要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那就像是把方的东西硬往圆的洞里塞,不仅塞不进去,还会把东西弄坏呢。
家长和老师应该像寻宝的探险家,去发现每个孩子隐藏起来的闪光点,然后鼓励他们,让这些闪光点越来越亮。
我的影子在奔跑观后感1200字

我的影子在奔跑观后感1200字又到了周末时间,窝在床上的我,突然想起了上周田老师推荐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
于是就打开优酷视频看了起来。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儿修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使得自己的数学天才得以发挥,并且在料理自我生活上也取得很大进步的事情。
母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
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母亲要牺牲好多;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其母亲的付出会更多。
片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成了单亲家庭。
为了上幼儿园,田桂芳要停职留薪,要讨好所有幼儿园的同事,换回自己孩子修直在熟悉环境的顺利成长。
上了小学,又见无数次的家长。
在恍惚中,修直看见了楼上的田桂芳拿着教具,到楼下的时候又不是?这里我是有点疑惑的:田桂芳又重复了幼儿园的事,在小学又当了老师?为了修直能健康成长,孩子走到哪里,田桂芳就跟到哪里(影片中还有个镜头印象比较深刻: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妈妈,他的妈妈还是一位退休的教师。
可是当田桂芳知道这件事后,非但不领情,还大发雷霆:“我不需要你们照顾修直,我的孩子我要带!”搞得气氛紧张,男朋友和他母亲不知所措。
)她俨然就是孩子的影子,可以说,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忙碌着、奔波着,这样想来,影片的题目《我的影子在奔跑》倒是极为贴切。
这部影片没有口号式的豪言壮语来调动情绪,没有急剧的起承转合来吸引眼球,没有宿命式的悲剧剧情来搏人泪点。
田桂芳的遭遇放到任何人身上都是个悲剧。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言而喻,包括因为儿子的天赋异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为了儿子放弃了一段于她生活现状而言不可多得的情感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在这些情节上大肆渲染这些不如意带给她的失落,无奈与痛苦,相反则是悄然带过,似水无痕,轻描淡写的背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来回味母爱的坚韧。
影片里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修直在高中时期的早恋,一般孩子在高中早恋影响学业成绩,家长肯定要想出对策来干预一下,就像影片里的田桂芳,为此事还扇了修直一个耳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末在家休息,观看一部拍摄于2013年却在去年才上映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为什么时隔5年才得以公映,原因是什么?我想可能与这部电影的体裁有关。
《我的影子在奔跑》影片讲述的是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的11个的月修直第一个记忆是听见田桂芳叫“修直”,然后笑了。
修直第一次思想——他真是修直还是长得像修直。
修直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于艾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特殊生活,他的母亲田桂芳不得不辞掉工作,到幼儿园一边做着义工、巴结讨好园长和老师,一边照顾修直。
不到4岁的修直就知道用废旧的灯泡灌满水就可以当做放大镜,聚集太阳光芒引燃纸张,田桂芳在幼儿园“陪读”期间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莫菲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
修直这样度过了幼儿园。
田桂芳是数学文盲,修直求证祖冲之圆周率使用分割法,田桂芳依旧不懂,而且下了岗。
修直知道蚂蚁天生是计算家,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总可以找到修直却是个谜。
修直17岁看见铸造自己的模子——爸爸,修直要跟爸爸出国。
那天下雨路不通,修直发现田桂芳翻墙也不会。
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
”但修直知道人总是要长大的。
电影中的修直是一个艾斯伯格症患者,这是是一个比自闭症患者更普遍但更没有受到关注的人群:“自闭症患者通常没有跟他人沟通的愿望,但艾斯伯格症患者则是用自己的方式跟别人沟通,只是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方式而已。
”影片主人公修直就是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外星人”,一般的艾斯伯格症患者,他有着特殊的“机械式”的感觉和直线性分析事物的心理特征,也有着异于常人、趣味盎然的内心世界。
我想也正是这几年“来自星星的孩子”(对自闭症儿童的称呼)越来越多,导演与编剧是想通过电影来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艾斯伯格症患者”的公益主题,也让这部影片有了更厚重的社会责任和公益色彩。
身边也见到过这类孩子,在常人眼中他们有着奇怪的行为举止,但他们确实很聪明,只是他们只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尝试走进自闭症儿童的“频道”,从而了解另外一种对世界的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