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引流

合集下载

体位引流名词解释医学

体位引流名词解释医学

体位引流名词解释医学
体位引流是一种医疗过程,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促进或帮助排除体内的分泌物、血液、气体或其他物质。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患有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肺炎、胸腔积液、胰腺炎等。

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并加强监测和护理。

一些常用的引流体位包括半坐位、卧位、侧卧位、半侧卧位等。

在这些体位下,通过调整身体角度或位置,可以改变患者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的生理状态,促进分泌物或体内物质的排泄或清除。

例如,对于患有肺部感染或肺炎的患者,半坐位和举头位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道通畅度,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俯卧位可以帮助改善肠道蠕动和排便。

简述体位引流的方法

简述体位引流的方法

简述体位引流的方法体位引流是一种手术操作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创面或腹水等患者体内液体顺利流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体位引流主要应用于手术术后引流、腹水引流以及其他各种情况下的引流。

下面将详细介绍体位引流的方法。

首先是手术术后引流。

对于手术创面引流,引流位置要根据创面的具体部位而定。

一般来说,头部引流适用于脑部手术、颈部手术等,可以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

胸腔引流适用于胸腔内脏手术或血液引流,可以采用俯卧位和半坐位。

腹部引流适用于腹部手术或腹水引流,可以采用足高位、侧卧位或半坐位。

骨盆引流适用于骨盆手术或骨盆脓肿引流,可以采用俯卧位或泼水位。

在手术术后引流中,除了采用合适的体位,还需要注意引流管的选用和正确放置,以确保引流效果。

其次是腹水引流。

腹水引流主要用于腹水积聚的病患,通过改变体位使腹水自然流出。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立位、俯卧位以及半坐位进行引流。

立位引流适用于轻度腹水,通过重力的作用促使腹水流出。

俯卧位适用于大量腹水,腹水可以通过引流管顺利流出。

半坐位引流适用于不适合立位引流的患者,可以将患者抬起上半身,使腹水自然流出。

在腹水引流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体位调整和引流管的选择。

此外,在其他一些不适宜手术术后引流以及腹水引流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体位引流。

例如,对于胸部积液引流,可以采用倾斜床位,将患者的胸部高于体位,利用重力使积液流出。

同样,对于肺部分泌物引流,可以采用俯卧位或头低位,以便排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总结起来,体位引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使液体自然流动,达到排除体内液体的目的。

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并正确放置引流管,以确保引流效果。

体位引流不仅仅适用于手术术后引流和腹水引流,还可以用于其他各种情况下的引流,例如胸部积液引流和肺部分泌物引流。

因此,体位引流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供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应用。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

禁忌症
高龄、极度虚弱,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困难患者。
两周内有咯血、 严重心血管疾病。
第四部分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操作前准备
雾化 吸入
1
34
软枕
弯盘 纱布
操作步骤
评估患者
• 向病人解释 • 测量生命体征
{ • 确定肺部病变部13位4
操作步骤
引流体位的选择
• 取决于分泌物潴留的部位 • 病人的耐受程度
体位引流
感染科:骆礼燕
学习内容
体位引流的概念 体位引流适应症和禁忌症
体位引流的操作步骤
第一部分 定义
定义
是利用“水往低 处流”重力的作用, 使肺部病灶处于高 位、使其呼吸道分 泌物流入支气管、 气管,经咳嗽排出 体外的方法。
气管 支气管 细支气管
第二部分 治疗目的
治疗目的
改善呼吸肌 力和效力产 生咳嗽反射
1
34
常用的引流体位有六种
引流的体位
左肺、右肺上叶尖端
OO
坐位
坐位 上身略向前
引流的体位
左肺中叶 左肺下叶 (右肺同理)
OO
● 用数个枕头垫高髋部 胸部低于髋部
仰卧位 后背垫高45度
右侧头低脚高位
引流的体位
左右肺中叶后侧部 左右肺下叶后侧部
OO
OO
● 用枕头垫高髋部, 重要的是胸部低于髋部
俯卧位 臀部抬高
谢谢聆听!
达到最佳的 引流效果
提高氧含 水平
第三部分 适应症 禁忌症
适应症
老年、恶病质 患者、术后或 创伤性疼痛
咳嗽无力的 患者
支气管扩张 囊性肺纤维化
肺脓肿
因肺部结构异常而引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排泄体内积聚的液体或气体。

在医疗过程中,
体位引流通常用于排除体腔内的液体或气体,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和促进病情的康复。

这种技术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或外力推动,将体内异物或积液引流出来。

体位引流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脓肿等。

医疗专业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来决定采用何种体位引流方法。

一般来说,体位引流可分为倾斜引流、倒立引流和侧卧引流等。

倾斜引流是指将患者的身体倾斜至一侧或前后,利用重力加速液体或气体的排出。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适用于一些常见的病例,如胸腔积液引流。

倒立引流则是将患者的头部朝下,利用重力使液体或气体向下排出。

这种方法常用于脑脊液引流,有助于减轻颅内压力。

侧卧引流是将患者转至侧卧位,利用重力和外力将体腔内的液体或气体引流出来,适用于腹腔积液引流等情况。

体位引流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风险小等优点。

然而,在进行体位引流时,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正确的体位,以便使引流效果最佳。

总而言之,体位引流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技术,可用于排除患者体内积聚的液体
或气体。

通过掌握不同体位引流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医疗专业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体位引流的注意事项

体位引流的注意事项

体位引流的注意事项体位引流是指通过改变体位,使用重力或压力来排出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一种方法。

它常用于清洁呼吸道、引流胃液、治疗痰液积聚等场景。

以下是体位引流的注意事项。

首先,进行体位引流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和心脏状况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对特定体位的耐受性和反应能力,以确保体位引流过程的安全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引流。

不同的体位可对应不同的引流部位和目的。

例如,俯卧位可用于胃液引流,半卧位可用于痰液引流等。

选择合适的体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引流效果。

再次,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

特别是在更改体位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质量,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和充分。

必要时可辅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此外,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体位引流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维持,而患者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体位协助引流。

因此,护理人员要合理安排体位引流的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对患者的不适。

另外,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呼吸窘迫、心律不齐等,应立即停止引流并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此外,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最后,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注意必要的卫生措施。

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并佩戴好手套,以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在体位引流前要确保引流器材的清洁和消毒,保证引流过程的无菌性。

综上所述,体位引流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但在进行体位引流时需要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引流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护理人员应通过专业培训和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体位引流技术规范

体位引流技术规范

体位引流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体位引流是指利用患者卧位变化,通过重力因素引流肺内分泌物的支气管净化治疗方法,一般应配合拍背、震颤等胸部治疗手法共同使用,多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适应证】1.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患者,由于呈受限体位、自主咳痰能力下降等原因,气道分泌物清除能力障碍、黏液不易排出。

2.气道痰液过多、黏稠、咳痰无力患者,由于无法较好的自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3.职业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尘埃和有机物所致的呼吸系统损害,以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所造成的肺功能退化。

4.外科大手术术后肺不张患者,由于未充分镇痛的疼痛、麻醉药物残留作用、镇静状态、呼吸肌肌力下降等原因导致咳嗽能力下降。

【禁忌证】1.循环极不稳定的患者,避免体位改变,可能引起休克发生。

2.严重咯血。

3.活动性肺结核,感染健侧胸腔。

4.脓胸患者未进行胸腔引流时,避免体位改变,因其可能引起脓液在胸腔扩散。

5.颅脑损伤患者及颅高压的患者,避免头低脚高位,因其可能引起头部静脉回流阻力增加,使颅内压增高。

【目的】1.改变肺容量,改善肺的通气/血流分布,提高氧含量水平。

6.平卧位时,膈肌背部受力大于前部;俯卧位时膈肌前部受力大于背部;侧卧位时膈肌受压部位的肺血流相对增加。

机械通气的患者,机械正压增强了膈肌的被动运动,肺容积增加,受压部位肺的血流增加、通气减少;所以对于持续低容量通气患者,较多的体位变化,可促进肺部达到最佳的通气/血流比例。

7.增加氧合水平和肺顺应性,达到最佳的引流效果。

8.对于慢性肺部疾患或肺部手术后的患者,侧卧位压迫患侧肺时,氧分压下降,需增加正压通气水平才能改变氧合;对于单侧肺病疾患的患者,压迫健侧肺时,氧分压相对增加,肺顺应性增加。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呼吸泵衰竭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社区心肺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

体位引流的名词解释体位引流是指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或运动力学原理,使体液在特定部位产生积聚或流动,从而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和治疗的目的。

体位引流是一种非常常见和重要的理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在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和康复理疗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体位引流可以提高局部循环,排出淤积的液体和废物,减轻疼痛和炎症,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常见的体位引流有以下几种:1. 俯卧位引流:患者俯卧,利用重力作用使体液自下向上流动。

可用于排除胸腔、腹腔、盆腔和下肢的淤积液体,促进肺部通气和血液循环。

2. 侧卧位引流:患者侧卧,利用重力作用和侧卧姿势的改变,使体液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流动。

可用于排除肺部和胸腔的分泌物和淤积液体,促进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恢复。

3. 仰卧位引流:患者仰卧,通过改变躯干的高低位置,利用重力作用使体液自上向下流动。

可用于排除颈部、脑部和上肢的淤积液体,促进脑部和上肢的供血和营养。

4. 前倾位引流:患者坐立或前倾,利用重力作用使体液自上向下流动。

可用于排除腹腔、盆腔和下肢的淤积液体,减少腹胀和下肢水肿,促进消化和排尿功能的恢复。

5. 反坐位引流:患者正坐,并将身体后仰,利用运动力学原理使体液向外流动。

可用于排除关节腔和软组织的分泌物和淤积液体,促进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力量的恢复。

体位引流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体位引流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疗效需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不当或过度引流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体位引流知识点总结

体位引流知识点总结

体位引流知识点总结一、体位引流的原理1.1 血液循环与淋巴液循环在人体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液循环主要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将富含氧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起到营养供给和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

而淋巴液循环则是通过淋巴管系统将组织间的液体和废物从组织中转运到淋巴结,最终通过淋巴管回流至血液循环中,起到排除体内废物的作用。

1.2 体位引流的原理体位引流通过调整姿势和姿势刺激,改变血管壁张力和微循环血液流动速度,增强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

它可以通过重力加速血液和淋巴液流动,从而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同时,体位引流也可以通过改变肌肉的压力和张力,促进淋巴液的流动,加速废物的排泄和代谢产物的清除。

因此,体位引流可以在不同部位对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高体内液体代谢、促进排毒和减轻疲劳等作用。

二、体位引流的方法2.1 俯卧位俯卧位是俯卧在平躺的地面上。

这种姿势能够使下肢静脉和深静脉加速回流,减轻下肢水肿和疲劳。

俯卧位还能够改善胃肠蠕动和加速消化,对于消化不良和胃肠不适的人群具有显著的效果。

2.2 侧卧位侧卧位是身体侧躺的姿势。

侧卧位能够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脏功能,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治疗。

同时,侧卧位还能够促进淋巴液的流动,改善水肿和减轻疲劳。

2.3 仰卧位仰卧位是仰卧在平躺的地面上。

这种姿势能够帮助深呼吸,促进氧气的吸收和呼出,有利于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仰卧位还能够减少背部和颈部的压力,对于颈椎病和腰椎病的人群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2.4 反立位反立位是站立身体,但头部向下的姿势。

这种姿势能够加速血液回流,促进心脏健康,同时还能够促进淋巴液的流动,改善水肿和减轻疲劳。

2.5 其他体位除了上述的常见体位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体位可以用来帮助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比如坐姿、躺姿、半躺姿等,都能够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三、体位引流的效果3.1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体位引流能够通过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案续页
2.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及病人自身体验,采取相应的体位。

原则上抬高患肺位置,使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同时辅以拍背,以借助重力的作用使痰液排出(图2-8-2)。

图2-8-2 体位引流示意图
3.时间引流宜在饭前1h,饭后1~3h进行,以免引流导致呕吐。

每次引流15~20min,每日1~3次。

一般安排在早晨起床时、晚餐前及睡前。

4.观察引流过程中应有护士或家人协助,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引流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若出现咯血、头昏、发绀、呼吸困难、出汗、脉搏细速、疲劳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引流。

注意观察体位引流出痰液的颜色、量、性质以及静置后是否分为三层。

5.排痰引流过程中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并辅以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6.引流完毕嘱病人休息。

为消除痰液咳出时引起口臭,应用漱口水彻底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食欲,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记录排出的痰量和性质,必要时将痰液送检。

痰液用漂白粉等消毒剂消毒后再弃去。

六、注意事项
1、引流应在饭前进行,一般在早晚进行,因饭后易致呕吐。

2、说服病人配合引流治疗,引流时鼓励病人适当咳嗽。

3、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咯血、发绀、头晕、出汗、疲劳等情况,如有上述症状应随时终止体位引流。

4、引流体位不宜刻板执行,必须采用病人即能接受,又易于排痰的体位。

练习20分钟
5分钟
教案末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