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姓名:左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罗成琰20030501摘要y663872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宗教是苦难世界的人们幻想幸福的意识形态。

对苦难的共同关注是佛教文化价值观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首要契合点。

在随缘中承担苦难、在还灭消解苦难、在度化中救赎苦难这三种佛教应对苦难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阐释佛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关系的新视角。

+文章以佛教“三三法印”、“四圣谛”及禅宗理论为宗教理论背景,来论述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渗透,同时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带有佛教色彩的如鲁迅、沈从文、丰子恺、废名、许地山、施蛰存、李叔同、苏曼殊、徐志摩、汪曾祺、史铁生、马原、余华、阿来、阎真等作家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和系统梳理来论述20世纪中国文学对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在价值观上的选择、亲近与背离,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论述中,文章认为,因为对苦难及应对苦难的方式的共同关注,佛教获得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和终极层面的永恒性,20世纪中国文学因此获得了一种可贵的人本主义品质。

菩提之花与缪斯之光必将在未来继续照亮人们选离人生苦难、重返精神家园的漫漫旅程。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佛教苦难随缘还灭度化ABSTRACTLiteratureiSthepoeticalwayforthehumanbeingstonarratethesuffering,religionisakindofideologyforpeopleinthesufferingtoimaginehappiness.FocusingonthesufferingtogetheristhefirstfusionpointbetweenBuddhismcultureandChineseliteratureof20“1century.Therearethree.13uddhismwaystodealwiththesuffering.bearingsufferingthroughobeyingthedestiny、dispellingthesufferingthroughextinguishingthedestinyandsavingthesufferingthroughsalvingthesufferingpeopletothenirvana,whichprovideUSwithanewperspectivetointerprettherelationshipbetweenBuddhismandChineseliteratureof20址century.Thisarticletook“ThreeDharmas”、“FourSaint.doctr.ines”andZenasitsreligioustheorybackgrand,todiscusshowthethreewayshadaffectedandpermeatedintotheChineseliteratureof20仙century.Atthesametime,throughindividuallyandsystematiclyanalyzingthefamouswritersofChinain20”centurywhohadtheBuddhismcharacteristicsuchasLu-xun、.Shen—congwen、Feng.zikai、Fei.ruing、Xu-dishan、Shi-zhecun、Li—shutong、Su—manshu、Xu.zhimo、Wang—zengqi、Shi—tiesheng、Ma—yuan、Yu—hua、A-lai、Yan.zhenetc.thisarticlediscussedhowtheChineseliteratureof20mcenturyhadchosen、closedtoanddeviatedfromthethreeways.Inthediscussingofmutualinfluence,thisarticledrewitsconclusion:becauseoffoeusingonthesufferingandthewaystodealwiththesuffering,Buddhismhadgottentherealisticfeasibilityandtheultimateandperpetualvalue,andChineseliteratureof20‘“centuryhadgottenapreciouscharacterofhuman‘centeredthought.TheflowerofBuddhiandthelightofMusewillbeboundtoilluminatetheendlessjourneyforpeopletodepartfromthesufferingandtoreturntotheirspiritualhomelandinthefutureKeywords:ChineseSufferingObeyingtheSalvingliteratureof20‘“centurydestinyExtinguishingIIBuddhismthedestiny引言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宗教是苦难世界的人们幻想幸福的意识形态。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诞生于古印度。

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

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

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

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

”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

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

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

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

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

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及其实践样态浅析

佛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及其实践样态浅析
为利人之功。只有心性本净 ,多行善事 ,多做善因,
收稿 日期 :2 1 一 5— 2 0 I 0 0
范的一个重要形 式 ,而且还肩负着促进人 的道德完
基金项 目 :云南省 教育厅基金“ 和谐社 会道 德建 设与佛教文化景观设计 关系研究” 0 Y 14 。 (9 03 ) 作者简 介:华红莲 (9 8一) 17 ,女 ,云南昆明人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化地理研究 。
第2卷 4
第5 期
文 山学 院学报
J URNAL OF W EN HAN UNI RST O S VE I Y
V0 . 4 No 5 12 .
21 年 1 01 O月
Oc. 0 1 t2 1
佛教 文化 中的德 育 资源 及 其 实践 样 态 浅 析
华 红 莲 ,庄 立会 ,钱 桂 蓉
49
第2 4卷
文山学院学报
21 年 第 5 01 期
善 的使命 ,使个人得到发展 与 自由。而 目前道德教 育过度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 的作用 ,一度 沦为社会管理的工具 ,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体意义 ,
切有生之物 。3( [] 脚 盯 佛教 的平等慈悲观念对人 的 ”
道德发展而言,有益于鼓励人们扶危济 困、严 于律 己 ,追求理想 的至善境界 ,对于克服享乐主义、个
人主义,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某种现实意义 ;对社
导致人们 的道德行 为能力下降。佛教人 生论 中追求
心的转化和超越以及对理想人格 的追求 ,这对道德
教 育 的缺 陷具 有重 要 的现 实意 义 。 从 宇宙论 来 看 ,缘 起 论 是 佛 教 阐 明 宇 宙万 法 的 基本 原理 。所谓 缘起 ,是指 一切 都是 因缘 合 和而起 ,

2009年大事记 (2)

2009年大事记 (2)
21日
下午,学校“啄木鸟”行动的八支小分队在指导老师杨华静、丁林、林开阳、杨铁金、王春燕、倪斯锐、程启明、胡伟曙、陆颖的带领下,上街捕捉错别字。
22、23日
晚上,我校举行八、七年级学生参加的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25日
上午,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专家组到我校对2005年至2007年永康省立项的课题进行检查。
2009年大事记
一月
12日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布置安排期末各项工作。
13、14日
全校进行期末考试。
17日
根据永教教[2008]123号文件,我校教师黄莺莹、杨华静、朱宏飞老师荣获永康市第九届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17日
举行学生休业式,寒假开始。
二月
7日
下午,分管教学的江新国副校长负责召开了七年级“减负增效”工作会议。
下午,教科处组织了第三期青年教师业务考试。
26日
上午,暑期学习第一天,学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各部门及早部署新学期工作。陈子文校长作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的报告。
26---28日
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师德培训。
27日
下午,永康市师德演讲团---胡桂兰、吴文广、程秋婷、王忠美四位来自一线的优秀代表来我校作师德师风报告。
12日
金华市文明单位考核组到我校进行考核,考核顺利通过。
11—14日
11、12日七八年级进行了期中考试,九年级在13、14日进行。
19、20日
19日下午、20日中午七八年级和九年级分别进行了期中质量分析会。
19-21日
我校男、女篮球队参加了永康市初中生篮球赛,喜获佳绩,双双夺冠。
23日
在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举办的竞赛活动中,由谢立友老师编写的《永康中学硬笔书法教程》获2009年浙江省书法校本教材评比三等奖。

法显研讨会及法显大师纪念馆情况介绍

法显研讨会及法显大师纪念馆情况介绍

临汾法显学术研讨会和法显纪念馆情况介绍尊敬的传印长老、尊敬的阿穆努加马大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高僧大德、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和山西省临汾市佛教协会会长常修法师做为法显大师家乡的人受请受邀请参加这次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谢谢大会组织者对我们的厚爱!我们临汾做为法显大师的故里,近几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关法显大师的学术座谈会和研讨会,集资建立了法显纪念馆,出版发行了有关法显大师的学术论文集,为宣传法显大师的事迹和弘扬法显大师的精神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借此机会,我向各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领导汇报如下:一、两次法显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和成果为了提升临汾市的文化品味,弘扬平阳法显的伟大精神。

2007年10月由临汾市佛教协会主办,临汾市民族宗教局协办,举行了法显学术座谈会暨法显纪念馆奠基仪式。

2009年10月我们又再次举办了法显学术研讨会暨法显纪念馆落成典礼。

参加这两次会议的有省委统战部和省宗教局的领导,有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有来自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30多个高等学府的4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

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杨曾文先生,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和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先生,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先生,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黄心川先生等著名专家学者。

两次研讨会围绕法显求法与《佛国记》、法显成就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意义、法显精神的现代价值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共提交学术论文39篇。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中国宗教》、《中国民族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发展导报》等10余家报刊杂志以及《中国宗教网》、《中国佛学网》、《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等20余家网站和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相继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报道,一致盛赞法显西行求法的功绩和法显学术的现代价值。

《临汾新闻网》还特别开设了专题网页,长期展示法显生平、法显研究、名人评法显、重走法显路、求法历程等内容,网页设计新颖、引人耳目、方便更新、便于查阅,是访问者全面认识和了解法显的重要信息平台。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2016年第3期(总第146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6/GeneralNo 146/May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方映灵【摘要】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僧肇;《不真空论》;佛学玄学化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3-0120-07 僧肇(384-414)是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即“四圣”(道生、僧肇、僧融、僧睿)之一①。

他以擅长般若空宗著称,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之誉②,是东晋后期极为重要的佛教哲学理论家。

他的最主要代表作《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被汤用彤评价为“实无上精品……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也”③。

僧肇的突出贡献,是以“即体即用”的“体用不二”论,既解决了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空色分离难题,开启了佛学中国化发展方向,又解决了魏晋玄学的体用二分问题,推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建构。

由于这种即佛即玄、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僧肇佛学与玄学的关系评判不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僧肇“解空”的重要篇章———《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进一步探讨和梳理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一“空”是佛教的核心基本概念,不同的佛教宗派对“空”有不同的解读。

般若中观学派对“空”的解读是“缘起性空”、空有相待而存。

它认为: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由于各自的因和缘假合而成的,并没有实在自性,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成为实有本体。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浅谈佛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浅谈佛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浅谈佛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佛教的创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

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一、佛教的传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

2500多年前, 伟大的佛陀在古老的印度创建了佛教。

佛教一开始仅在印度等地广泛流传。

它宣扬神灵不灭和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学说,教育人们要忍受苦难,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来世,幻想苦尽甘来土天堂。

在公元第1世纪时,以胜法因缘,佛教辗转来到了这个早已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神州大地,从此生根发芽。

历尽七、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之后,八大宗派相继形成, 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乘佛教。

有人称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中国佛教在传播大乘佛教的过程中确实起了一个核心作用。

大乘佛教在公元4世纪时从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 在公元6世纪时又从中国传播到日本。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佛教的另一个特别之处, 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佛教三大系的国家, 即汉地佛教,云南、广西一带的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

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学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所长一、问题的提出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排除旧的,创立新的。

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样式。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上涉及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古代性与当代性、恒久性与时代性、原教义与新学说等重大问题,也触及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世俗、佛教与民族、佛教与地域等关系问题,需要教内外学者深入思考、探索和总结。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上涉及佛教文化如何面对、回应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当代这些矛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人们物质生活水准空前的提高,而人的道德素养并未相应提升;在人与人(即人与他人、社会、民族等)的关系上,紧张、摩擦、冲突乃至局部地区的战争,层出不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气温上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

佛教文化如何为缓解人类上述三大矛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提供参照,实是顺应历史而应该担当起来的重大的历史任务。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自觉反思佛教文化的研究,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佛教文化研究,应当尊重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探寻其发展样式,进而分析佛教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发展途径等问题。

在确立佛教文化发展样式的同时,我们还认为,传承与创新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两个重要范式,即一方面历代佛教高僧、学者通过研究怎样传承和怎样创新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推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前人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又构成为後人研究的物件,通过对以往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藉以总结佛教文化演变发展的历程、特点和规律。

佛教文化研究范式问题关系到佛教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价值取向和探究方法,关系到对佛教文化的重要内涵、基本性质和本真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关系到对中国佛教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评价和现实评价,关系到今後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途径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佛教文化发展样式的视阈对传承与创新作一学术性的初步探讨。

二、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佛教历史来看,它所走过的全部路径,它所经历的发展轨迹不外乎传承与创新。

一部佛教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佛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

自西元前6——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以来,历经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历史演变。

在这一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後面的佛教文化形态都对之前的佛教文化形态有所传承,同时又有所区别,即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

印度部派佛教对早期佛教的戒律和义理的分岐,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义理的开拓性发展,以及所谓“大乘非佛说”的争论,其实质都是如何认识、对待佛教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印度佛教创立後,逐渐向外传播。

它北上深入中国内地,形成汉传佛教。

又从尼泊尔北上,进入中国西藏地区,形成藏传佛教。

印度佛教还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和我国云南部分地区,形成南传佛教。

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过程,如在中国,不仅是一个佛教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也是程度不同地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进行佛教文化创新的过程。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以後,最初被视为方术的一种,随後又被玄学化,迄至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创立了天台、华严、禅、净土等八个宗派。

近代以来,又提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即一方面传承印度佛教的基本义理、主要信仰和核心价值,一方面又不断创造出适应中国社会和大众信仰需要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式。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佛教文化既传承又创新的过程,是传承与创新的不断互动、相互推进的统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禅宗和人间佛教是汉传佛教的两个最大创新,对佛教的发展、前进产生了巨大作用。

那种视禅宗和人间佛教非佛教的说法,实质上是否定佛教的创新与发展。

历史表明,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佛教历史长期演变的基本内涵;历史也表明,佛教文化发展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延续,表现为渐进式的发展,一种是佛教文化的革故鼎新,表现为跃进式的发展。

三、佛教文化的发展样式之一:传承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佛教义理、戒律、仪轨,以及种种修持方式等,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如传译、讲习、传授、传心等,有的宗派还形成祖师传承系统。

佛教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时间上承继,在空间上传播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不断在历史和地域的传承中协调矛盾、平衡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

佛教文化传承中所要面对解决的重要问题、矛盾、困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佛教文化在传承中与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性格、民族习俗等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佛教文化面对历史演变、时代前进所带来的社会时节变化因素,如何调整传承的内容、形式、手段等问题;佛教文化在不同空间流传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固有文化,作出相应的调整问题;佛教文化如何根据社会上的不同人群,如统治者、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有的放矢地传播的问题;面对某些佛教文化,尤其是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和渐趋消亡,如何抓紧抢救和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问题;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佛教文化如何既保持自身的特性,又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交流的问题;面对整体“宗教生态”的复杂格局,佛教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传承,进而开拓前进的问题。

以上问题、矛盾、困难的解决,构成为佛教文化传承内容的基本方面。

佛教文化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传承约17个多世纪後被中断了,其内部和外部的原因都十分复杂。

印度佛教文化在异国的传播过程中,有的被本土化了,有的则“征服”了异地的固有文化,成为当地的主导文化。

从佛教文化传承的整体而言,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佛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核心内容的传承,即佛教文化传统的传承。

佛教文化传承与佛教文化传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动态概念,指佛教文化的流传承继,後者是指佛教文化的内在核心,核心信仰,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

佛教文化传统构成佛教文化的核心力量,也是佛教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所谓佛教文化传承,最根本的是传承佛教文化传统。

传统具有多重性。

佛教文化传统是保持佛教文化的本色和特徵的关键性的稳定因素,同时又具有保守性、惰性,会阻碍佛教文化的向前发展。

佛教文化传统也具有变迁性,开放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转化,不断创新。

传统既需要积极的保存,发扬,也需要积极的更新,创造。

四、佛教文化的发展样式之二:创新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佛教在广大信徒修持实践中高扬“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把佛法、真理的权威置於个人权威之上,体现了以追求真理为归依的精神。

佛教在弘扬佛法方面,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时契机”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真理,一方面又要求契合时代特点和传教物件的具体条件,并把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

求真是创新的动力,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创新的途径。

佛教上述两项原则不仅表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也为佛教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佛教文化是开放的动态体系,它的发展表现为传承,又表现为创新,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在佛教文化发展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创新有助於排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积弊,有助於改良、完善和丰富佛教文化的内涵,有助於佛教文化的发展、提高。

佛教2500多年漫长的历史表明,它之所以能保持活力、生命力,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自身的不断创新。

佛教文化要生生不息,关键在於新的创造。

佛教文化的创新主要源自社会历史的变化,时代的前进和相应的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

这些变化要求佛教文化作出积极回应,提出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性需求的主张、见解。

这也就是说,佛教文化创新的根源在於历史与现实、传承与“现代性”的矛盾。

历代佛教领袖、代表人物深入体察、充分了解社会矛盾的表现和特点,进而在弘扬佛法的理论与修持实践两方面作出新的论述、反应,构成为历代佛教文化创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容。

佛教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了新派别的形成,义理学说的创新,仪轨制度的调整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义理学说的创新,因为义理学说影响佛教的仪轨制度建设和信徒修持实践,具有影响全局的主导意义。

佛教文化创新的类型多种多样,基本类型有原始创新、模仿创新和综合创新等,其中博采众长并经过创造性转化而形成的新综合体的综合创新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佛教领袖、代表人物应当从社会实际出发,对佛教文化传统里的有生机的质素加以抉择、诠释、提升和阐扬,以适应弘扬佛法的新需要,推动弘扬佛法事业的新发展。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後人是否拥有对佛法的解释权的问题,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当然解释者的态度应当是严肃的、慎重的,解释的内容应该是符合佛法核心精神,合乎逻辑的,其结果是有利於佛教弘法事业的。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後人创新的学说、派别是否还是佛教呢这里有一个判别佛教的标准问题。

我们认为,释迦牟尼提出的缘起说和苦、集、灭、道“四谛”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主要信仰与核心价值,凡是佛教界人士的阐释符合这一核心思想、核心传统的,都是对佛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那种以佛教一定时期的理论为唯一的绝对的尺规,否定後来的学说,排斥後人的发展,是不可取的,是影响佛教的开拓,妨碍佛教的发展的。

至於断章取义,歪曲佛教核心信仰与价值,摘取佛教术语、名词、字句,宣扬另一类思想,藉以达到另一种目的的,则自然是非佛教,乃至反佛教的了。

由上似乎也可初步确立佛教文化创新的基本尺度:一是符合佛教的核心信仰价值;二是能够结合时代特点,适应、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三是有助於推动佛教的向前发展。

佛教文化如何创新呢我们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佛教本土化。

在中国,所谓佛教本土化也就是佛教中国化。

印度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相结合,容受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使佛教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徵,具有中国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形成了有别於印度佛教的独特精神和风貌。

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既继承又改造、发展了印度佛教,在发展印度佛教过程中创造出了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内容,重要的是展现为佛教义理,佛教神灵信仰结构、佛教伦理道德、佛教文学艺术,以及佛教制度、教仪和生活五个方面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是整个佛教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创新成果。

佛教文化创新的实质主要不在於某些佛教文化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在於佛教文化传统的转化。

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我们讲的佛教文化传统的转化,不是简单否定佛教传统,更不是彻底否定佛教传统,而是在佛教传统的内核、精神的基础上作出新诠释,新发挥,是在佛教传统内部依靠其积极方面去转化其消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