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有害因素识别和健康监护之噪声
GBZT229.4-201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

GBZ/T 229.4-20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4 部分:噪声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第 1 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 2 部分:化学物;——第 3 部分:高温;——第 4 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 部分:噪声GBZ/T 229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3 非稳态噪声non-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4 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问>1s,A 声级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 的噪声。
3.5 噪声作业work(job)exposed to noise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 或40h/周噪声暴露 A 等效声级≥80dB 的作业。
噪声职业健康监护规范07-7

内容和方式: 1. 上岗前健康检查:目的是掌握劳动 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分清责任。 2. 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主要目 的是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和健康影响,对劳 动者进行动态健康观察。 3. 离岗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劳动者 离岗时的健康状况,分清健康损害责任。 4. 为充分保障劳动者的知情权,用人 单位应当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监护规范
噪声GBZ-49
一. 职业健康监护 概念: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 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 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 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 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 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称 职业健康监护。
目的: 1. 检索和发现职业危害易感人群; 2. 及时发现健康损害,评价健康变化与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 3. 及时发现、诊断职业病,以利及时治疗 或安置职业病人; 4. 为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评价和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和证据。
要求符合GBZ1-2002[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85~90db )的要求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戴防护器,如 防声耳塞,每日持续工作时间中要有短暂休息,可以减低噪 声对听力损害,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做听力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
治疗:
早期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 并可服用维生素B1,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如治疗 无效可配戴助听器。
二. 职业禁忌 概念: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 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 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 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 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 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噪声(Noise)已成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噪声除引起听觉系统损害外,还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 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2)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3)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4)Ⅱ期和Ⅲ高血压(5)器质性心脏病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脓、耳痛、耳鸣、耳聋、眩晕,以及头晕、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心悸、胸闷、胸前区疼痛、多汗、乏力等症状;同时也要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氮芥、卡伯、顺铂、利尿酸、水杨酸类、含砷剂、抗疟剂等)、中毒史(如酒精、烟草、一氧化碳等中毒)、感染史(如中耳炎、流脑、腮腺炎、流感、耳带状疱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疾病史)、遗传史(如家庭直系亲属中有无耳聋等病史)等(2)体格检查a.内科常规检查注意甲状腺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b.耳科检查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如是否因听力原因影响交谈,双侧耳廓有无畸形,外耳道有无畸形、狭窄、闭锁、阻塞,鼓膜有无穿孔、肥厚、钙化,内陷、粘连、溢液等(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b.选检项目声导抗、耳声发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1)职业病职业性听力损伤(见GBZ49)(2)职业禁忌证噪声易感者(噪声环境下工作1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力损失≥65dBHL)2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液,耳痛,耳鸣,耳聋,眩晕等耳部症状和噪声接触史等(2)体格检查同上岗前(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b.选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鼓室导抗图,500Hz、1000Hz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阈)、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健康检查周期 1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性听力损伤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

✓
磷化:磷酸盐
➢ 烘烤:高温
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7表面处理 电镀(镍、铬、锌、铜、锡、合金) ➢ 原料:抛光啥、除油剂(种类繁多)、电镀液
(氰化物盐、氯化物盐、碱)、侵蚀液(硫酸、 盐酸、硝酸、氢氟酸等) ➢ 生产工艺: ✓ 磨光:粉尘 ✓ 除油:溶剂、酸碱、 ✓ 侵蚀:酸雾、氟化氢雾 ✓ 电镀:氰化物蒸汽、碱雾、金属盐雾、电磁场
要技术支撑。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 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目前已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2种
(白僵蚕孢子、枯草杆菌蛋白酶)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 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 辅料 化水处理:盐酸、氢氧化钠;氨、联氨、磷酸盐;
酸、消毒剂、絮凝剂; 污水处理:酸碱中和剂、消毒剂 点火:柴油,蓄电池 电器绝缘:六氟化硫(四氟化硫、十氟化硫) 脱硫:石灰石;脱硝:氨 抢维修: 其他:抗燃油、润滑油 形态:液体、固体、气体 储存:罐、瓶、桶等 运输:罐车、汽车
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

噪声来源
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控制措施
员工听力得到有效保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效果评估
某机械加工企业个体防护用品应用案例
锅炉、汽轮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
噪声来源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建立完善的噪声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健康教育。
控制措施
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得到提高,自觉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噪声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要求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等义务。
责任主体
用人单位是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履行相应的义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加强执法监督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劳动者应当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提高认识
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检查
劳动者应当加强自我检查,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发现不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噪声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对接触噪声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听力损伤等问题;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采用低噪音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
为工作人员提供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加强个人防护
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紫外辐射(紫外线)
a)症状询问:重点询问眼部和皮肤的不适症状,如 是否存在眼异物感、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痛、 畏光、流泪和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
b)体格检查: 1)内科常规检查; 2)眼科常规检查及角膜、结膜、晶状体和眼底检
查; 3)皮肤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心电图。
12
二、高温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1、目标疾病: 职业禁忌证:
a)未控制的高血压; b)慢性肾炎; c)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d)未控制的糖尿病; e)全身瘢痕面积≥20%以上(工伤标准的八级); f)癫痫。
13
高温
2、检查内容:
a)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 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b)体格检查:内科常规检查,重点进行心血管系统 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9
噪声
3、检查内容: a) 症状询问:如听力障碍、耳鸣、耳痛等; b)体格检查: 1)耳科常规检查:重点检查外耳有无外伤;鼓膜 有无破裂及出血,听骨链有无断裂等; 2)合并眼,面部复合性损伤时,应针对性的进行 相关医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必检项目:纯音气骨导听阈测试; 2)选检项目:声导抗(鼓膜无破裂者)、耳声发 射、听觉诱发电反应测听、40Hz电反应测听; d)必要时进行作业场所现场调查;
5)感染史,如流脑、腮腺炎、耳带状疱疹、伤寒、猩红 热、麻疹、风疹、梅等病史;
7)有无噪声接触史及个人防护情况。
4
噪声
b)体格检查:1)内科常规检查; 2)耳科常规检查:
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必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血清ALT、纯音听阈测试 2)选检项目:声导抗、耳生发射。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及控制噪声

05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与噪声控制 的未来发展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时监测技术:实 现实时、连续的监 测,提高检测的准 确性和及时性。
智能化技术:利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提高 检测效率,减少人 为误差。
多参数检测技术: 从单一的物理参数 扩展到多个参数的 综合检测,提高检 测的全面性和准确 性。
某医疗机构职业病防治案例
背景介绍:该医疗机构的基本情 况、职业危害因素等
噪声控制:针对医疗机构存在的 噪声危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场检测:对医疗机构的职业危 害因素进行现场检测,包括检测 方法、检测流程等
案例分析:分析该医疗机构在职 业病防治方面的成效、存在的问 题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责任
行业协会应建立完善职业 病防治责任制,并检查督 促本行业落实。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职业 病防治规定,设置职业病 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 或兼职的职业病防治管理 人员。
企业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进 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评价,并做好记录,确保 职工健康。
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加强职 业健康监护工作,对接触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 行岗前、岗中和离岗时的 健康检查。
职业病诊断:对职业病进行诊断,确定职业病的病因、病理、病情等,为 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 标准,要求企业遵守并执行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政府部门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法 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处罚。
职业病防治的监管和管理
监管机构:国家 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煤矿安全监 察局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

05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及方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监测
包括有害气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 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步骤。
噪音和振动的监测
工作场所的噪音和振动会对员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对其 监测和评价。
半定量评价法
采用指数评价法等半定量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风险控制措施
消除危害因素
通过改革工艺流程、改 进设备设施等方法消除 危害因素。
降低危害程度
采用工程控制、个体防 护等措施降低危害程度 。
隔离危害因素
通过隔离墙、隔离栏杆 等措施将危害因素与作 业人员隔离。
检查与维护设 备设施
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 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 运转。
电磁辐射的监测
长时间接触电磁辐射的员工需要对其暴露水平进行监测,以评估 对健康的影响。
评估方法和标准
基于阈值的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或地区法规、标准或行业指南,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评估。
基于暴露的评估方法
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员工在不同时间段的暴露水平,计算暴露剂量,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
基于效应的评估方法
原材料和半成品
生产设备
如化学物质、燃料、金属、矿物质等。
如机械设备、电器设备、自动化设备等。
作业环境
劳动组织和管理
如车间、仓库、办公楼等场所的环境条件。
如工作时间安排、防护设施配备、个人防护 用品配备等。
02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
1 2
能量和有害物质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能量和有害物质,如机 械、电器、化学、噪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噪声测量
测量步骤——测点选择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 测点,取平均值。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 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的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 量,计算等效声级。
14
噪声测量
测量步骤——பைடு நூலகம்量
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 1.10m。 传声器的指向是声源的方向。 测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三角架, 可手持声级计,但应保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 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 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脉冲噪声测量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 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其他:墙面或其它反射面至少1m,离窗1.5m。休息室
12
噪声测量
测量步骤——仪器准备
A计权测声量级仪(器L选pA,择L:A)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简称A声级。用A计
权网络固测定得的的工声作压岗。位A选声用级声能级较计好地反映噪声对人烦扰的主观感觉和人耳听力损伤 的影响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使用个体噪声剂量计
9
噪声强度测量
噪声测量
定点噪声测量:使用声级计进行测量,多点测量
国产HS6288D型多功能噪声分析仪
个体噪声测量:使用个体噪声计量计进行测量
10
测量步骤
噪声测量
现场 调查
仪器 准备
测点 选择
测量
计算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 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被测仪器设 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2
噪声的定义
背景知识
物理学角度的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 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污染 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声、建筑施工、社会噪声如音乐 厅、高音喇机、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其中以生产性对职业人群的影响 和伤害尤为严重。
15
噪声测量
测量步骤——计算
1.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 为照公n个式时(间1)段计,算用全积天分的声等级计效测声量级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Aeq,Ti,按
对所识别的作业现场噪声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主要有现场噪声 的频谱分析、作业人员噪声暴露的时间特性分析和噪声源的声场分布特 性等方面,以便掌握其对人们的危害特性和控制、治理的方法。
7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背景知识
对石材工厂进行现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厂概况、生产工艺、噪声 设备及布局、噪声防护设施及措施、个人使用的噪声防护用品等。用自行 编制的现场调查表进行记录。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 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 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3
生产性噪声分类
背景知识
声源分类: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根据持续时间分类:连续性噪声、间断性噪声 出现的形态: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或脉冲噪声
4
噪声的危害
背景知识
听觉系统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理健康
5
噪声危害的识别
背景知识
识别噪声特性主要依赖于对噪声的检测及对现场其他所有信息的
综合分析
声源 噪声强度——声级 噪声频率分布 噪声暴露时间
6
噪声源的识别
背景知识
是识别噪声的最主要工作
不同的噪声源产生的噪声性质、强度和频谱特性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不同。
首先对现场噪声的行业或者领域的类别进行识别,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的噪声类别的主要声源识别出来。
GBZ/T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2007-04-20 2007-11-01 卫通[2007]8号 11
噪声测量
测量步骤——现场调查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对作业工人接触噪声情况调查,利用工时调查表,记录每个接触噪声岗 位的工作情况,包括工种、工作制度、巡检路线、工作时间、噪声接触时 间、采取的噪声防护措施等内容。其中部分信息可通过工人访谈提纲获得。
8
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
资料研究——石材生产过程、相关有害因素及健康危害、防护 现场观察——工作环境、工人行为、宣传教育、噪声源… 噪声测量——具体数据 工人访谈——对噪声的认知程度、主观感受、个人防护、教育和 体检情况 工人体检——身高、体重、血压、心率 询问有关人员——生产过程、有害职业的分布、接触有害因素的 人数…
C声级或对模不拟同人的耳工对作1地00点方使纯用音声的级响计应分特别点测,量对,所并有计频算率等的效声声音级都同等程度通过,
C声级测可量以仪视器作校总正声。级。 s等 ou脉n效设d冲连置p噪r续e为s声AsA计u时计re权使权l声用、ev压“e“l级简PSe(慢称(ak等L)(”峰Ae效q,档值T声,,)级”LA取e。档q)值在。为规e定声qu的级iv时aLlp间Ae或nTt内等c,o效n某t声i一n级u连oLu续Aseq稳;A-态w测e噪i量g声ht的edA
职业有害因素识别和健康监护之
噪声
1
职业有害因素识别和健康监护
目的: 识别##石材工厂中的职业有害因素 了解其对工人的健康影响,防护措施
任务: 了解作业场所、生产过程(观察,询问) 了解工厂对于有害因素的控制情况(观察、询问) 测量作业场所粉尘、噪声、气候条件,并进行评价(测量,比较) 对工人健康的危害评估(简单体检、询问) 职业卫生调查(以上+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