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

合集下载

对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问题分析

对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问题分析

对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问题分析摘要:在工厂生产作业中,生产工人避免不了会长期处在噪声的环境中,噪声主要是由于机器运转、流体排放等生产流程产生。

我国法律为保护噪声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将噪声聋定为职业病,并且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有效降低噪声作业人员出现噪声聋。

本文将针对噪声职业健康监护的问题进行叙述,促进企业按照国家以及行业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障从业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问题;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迎来了新时期的转变,我国不仅仅是工业大国,更是工业强国。

为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当前的工业生产中将机械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是这也将产生一个弊端,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职业病危害,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噪声。

因此,在这样的生产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

1.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影响首先,大众对噪声的认识可能是干扰人们日常休息的声音,并且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实噪声也可以是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工作人员造成身体威胁的声音。

并且其影响范围非常广阔,能最大强度的破坏人们的听觉系统,甚至会对心脑血管造成不良的影响,身上的组织器官以及精神系统也会随之受到影响[1]。

在初期阶段主要是生理上的改变,身体在逐渐适应,而长期接触后,一些较为强烈的噪音将会引起工作人员发生病理性的改变。

听觉系统在遭受到噪音的破坏时,刚开始只会出现高频段损伤,因为作业人员没有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出现听力损失为特点的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可以理解为噪声性耳聋,这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

自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颁布以来,里面归纳了各种职业病监护内容,因此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将遵照其中噪声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的规定,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但是在实际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规范中在岗期间职业禁忌症的内容需推敲与完善,应当在作业人员出现高频听力损伤时提醒其按规定做好防护措施,或劝阻作业人员调离噪声岗位等,使内容变得更加全面,并且能够有效保障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2]。

噪声岗位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噪声岗位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噪声岗位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目的对噪声岗位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职业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方法对我区3家工业企业及作业工人进行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分别对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噪声岗位的噪声强度监测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作业工人职业健康体检情况进行汇总。

结果三家企业不合格监测点检出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业工人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耳聋发生率分别为13.48%、9.24%、6.19%,耳聋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事噪声岗位作业的工人发生听力损伤的可能性与噪声环境密切相关,应加强和完善噪声防护措施,预防相关的职业损伤。

标签:噪声作业;职业健康;听力损伤Occupa 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Results of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NoiseSHEN Mei-dong,FAN Cun-hua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 of Jiangyan District,Taizhou,Jiangsu Province,2255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noise post workers. Methods 3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workers in our district were followed up and surveyed,and the monitoring data of noise intensity of the noise post in 2013,2014 and 2015 were summarized,and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hysical examination condition of workers was summariz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unqualified monitoring points in 3 enterprise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nd the epicophosis incidence rates of workers were respectively 13.48%,9.24%,6.19% in 2013,2014 and 2015,and the epicophosis incidence rat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hearing damage of workers on the noise post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oise environment,and we should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nois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prevent the related occupational damage.[Key words] Noise exposure; Occupational health; Hearing damage机械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重要且普遍的工业类型,机械噪声是机械作业所不可避免的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监护内容

职业健康监护内容

职业健康监护内容
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的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监护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内容:
1. 职业健康检查: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生理功能评估、病史询问等,以及特定职业相关的检查,如噪声、辐射、化学物质暴露等的监测。

2. 职业病预防:通过职业健康监护,及时发现和预防工作场所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如尘肺病、职业性中毒等。

监护的重点是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健康宣教:向职业人群宣传与工作健康相关的知识,提高其职业健康意识,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合理应对工作压力、饮食调节等。

4. 心理健康支持: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从业人员应对工作压力、心理困扰等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幸福感。

5. 职业康复:对因工作原因导致职业病或工伤的人群进行康复治疗和职业适应性评估,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工作环境,并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6. 人机工程学评估:评估工作场所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减少职业伤害和疲劳。

7.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和管理从业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和评估其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建议和指导。

通过职业健康监护,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工作相关的健康问题,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

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随着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噪声(Noise)已成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噪声除引起听觉系统损害外,还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1)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Hz、1000Hz 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2)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3)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4)Ⅱ期和Ⅲ高血压(5)器质性心脏病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脓、耳痛、耳鸣、耳聋、眩晕,以及头晕、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心悸、胸闷、胸前区疼痛、多汗、乏力等症状;同时也要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氮芥、卡伯、顺铂、利尿酸、水杨酸类、含砷剂、抗疟剂等)、中毒史(如酒精、烟草、一氧化碳等中毒)、感染史(如中耳炎、流脑、腮腺炎、流感、耳带状疱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疾病史)、遗传史(如家庭直系亲属中有无耳聋等病史)等(2)体格检查a.内科常规检查注意甲状腺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b.耳科检查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如是否因听力原因影响交谈,双侧耳廓有无畸形,外耳道有无畸形、狭窄、闭锁、阻塞,鼓膜有无穿孔、肥厚、钙化,内陷、粘连、溢液等(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清ALTb.选检项目声导抗、耳声发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1)职业病职业性听力损伤(见GBZ49)(2)职业禁忌证噪声易感者(噪声环境下工作1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听力损失≥65dBHL)2检查内容(1)症状询问重点询问有无外耳道流液,耳痛,耳鸣,耳聋,眩晕等耳部症状和噪声接触史等(2)体格检查同上岗前(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a.必检项目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b.选检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鼓室导抗图,500Hz、1000Hz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阈)、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健康检查周期 1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目标疾病职业性听力损伤检查内容同在岗期间。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急性声损伤双耳往往不对称,朝向声源的一侧较重,有时仅伤及单耳。 患者受震后,在发生耳聋的同时,常伴有剧烈的耳鸣、耳痛、甚至眩晕。
企业资料
26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及分级
1 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 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现 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排除其它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 断。
企业资料
33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平均听阈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修约至整 数): 双耳高频平均听阈:
dB(HL)=左耳 4(0 3 6 0 00 0 0 6 右 0 00耳 ) 4(0 3 6 0 00 0 00
企业资料
34
职业性噪声健康监护
• 平均听阈的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修约至整 数):
• 职业禁忌证
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
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
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
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
或病理状态。
企业资料
6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5.健康监护对象的界定原则
➢ 直接接触需要开展强制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都必须接 受健康监护。
• 间断噪声
两次发声间隔时间>1s。
企业资料
15
噪声监护相关术语和定义
• 脉冲噪声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 0.5s,间隔时间 1s,声压有效值变化> 40dB,称为脉冲噪声。
企业资料
16
噪声监护相关术语和定义
• 纯音测听
定义:是测试听敏度的、标准化的主观行为反应 测听,它包括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测试。

噪声职业健康监护-GB2010

噪声职业健康监护-GB2010

噪声职业健康监护与噪声聋诊断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杨爱初内容提要声学与耳科基础有关名词定义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职业性噪声聋声学基础知识因“动”而“声”声音是一种物理性能,物体振动后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形声波.因为当用橡皮槌敲音叉时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的叉枝可以感觉到它有振动,尤其是低频的音叉振动更强.不同物体振动可产生不同的声波,并各具不同的频率、波长、振幅和波形。

频率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度。

声音强度以分贝为单位(dB)足以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就是某人对该频率声波的听阈。

人耳所能感受的声波频率是从20~20000Hz。

人的语言频率主要成分分布在500~3000Hz范围内。

声波物理特性既然物体振动后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那么声音也具有一般波的物理特性。

1.反射、透射(折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透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另一部分返回第一介质,返回的称反射波,透入的称透射。

2. 干涉:当二个或几个相干声波(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位相差恒定)在空间某一点相遇后,会出现相互作用而产生声波振幅迭加或消失,该点声音出现加强或减弱现象,这种现象称干涉。

绕射(衍射):声波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前进,此现象称绕射。

3.混响:声音在室内传播时,传至墙壁和天花板时有一部分被吸收,另一部分反射,反射声再次传至另一墙壁和天花板处又有一部分声能被吸收,每反射一次声能被吸收一部分,一直到声强降低到听阈之下,声音还不会立即消失,而是延长一个时刻的现象称混响。

4.共振:物体的振动要外力策动,当振动的物体在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下,且这个外力频率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等,则振动物体获得能量最大,振幅也最大,这现象称共振。

声速:声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

单位为每秒米(m/s),以C表示,声音在媒质中的传播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

如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声音在不锈钢中的速度为500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噪声作业检查及结果分析

噪声作业检查及结果分析

任一频率>
正常
复查(建议脱离噪声作业 职业禁忌证(
25dBHL
48h后纯音测试)、(建议 除外噪声引起
加做骨导)

任一频率>
平均听阈<
复查(建议脱离噪声作业 其他疾病或异
25dBHL
40dBHL
48h后纯音测试)、(建议 常
加做骨导)
中、重度语频或全频听损,水平平 复查(双耳或单耳中、重度 职业禁忌证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及结果分析
职业健康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 办法》 《职业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Z188
相应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噪声作业健康检查类型
(一)职业健康检查类型: 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2.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二)健康检查 4.应急健康检查(爆震聋)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 铬鼻病、牙酸蚀病、爆震聋)
语频听阈 高频听阈
结论
各频率平均 平均听阈< 其他疾病或异常
≤25dBHL 40dBHL
复查后结论
较好耳语频 平均听阈 平均听阈 ≥40dBHL, ≥26dBHL 且高频下降
为主型
各频率
平均听阈
≤25dBHL ≥40dBHL,
1.复查:建议脱离噪声作业48h后 建议申请职业病诊 进行纯音听阈测定 2.复查结果 断 :高频听损且伴轻、中度语频听 损即语频平均听阈>25dBHL,( 达到较好耳听阈加权值
坦型
),48h后
噪声作业在1年之内,任一耳的3000 复查(建议脱离噪声作业 职业禁忌证
噪声作业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对象: 离岗、转岗、退休

车间噪声防治措施(五篇)

车间噪声防治措施(五篇)

车间噪声防治措施1、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设备,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办法。

2、控制噪声的传播: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或房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使噪声强度降低。

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棉絮等。

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噪声,必须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面、墙壁联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

3、个体防护:对于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

最常用的是耳塞,一般由橡胶或软塑料等材料制成,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可达25—____分贝。

此外还有耳罩、帽盔等,其隔声效果优于耳塞,耳罩隔声效果可达30—____分贝。

4、健康监护: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噪声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取得听力的基础材料,凡是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不宜参加强噪声作业。

5、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噪声作业工人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以消除听觉疲劳。

应经常检测车间噪声,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

车间噪声防治措施(二)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

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

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把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与居民区,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也可减少噪声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中心 吴琳 副主任 二0一一年一月 一一年一月
噪声作业的定义
噪声作业是指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每 年工作50周(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 的平均等效连续噪声级≥85dB(A)的作业岗 位。达不到8小时及超过85分贝者按时间减 半,噪声增加3分贝计算。如工作4小时为 88分贝。
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
(1)问诊 ) a. 职业史 b. 症状询问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等;
( 2 ) 体格检查 同上岗前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 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 b.选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鼓室 选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声导抗( 导抗图, 导抗图,500Hz、1000Hz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 、 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反射 )、耳声发射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耳声发射( 阈)、耳声发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或瞬态诱 发耳声发射) 发耳声发射)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不需要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 应急检查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内容
上岗前检查
(1)问诊 ) a. 职业史 b. 症状询问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植物神经功能 重点询问有无耳部症状、 紊乱的症状等; 紊乱的症状等; c. 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中 询问可能影响听力的外伤史、爆震史、药物史、 毒史、感染史、 毒史、感染史、遗传史等 (2) 体格检查 a.内科常规检查 内科常规检查 b.耳科检查 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 耳科检查 主要是粗听力、外耳和鼓膜的检查, (3)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a.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 必检项目 纯音听阈测试、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 血清ALT 血清 b.选检项目 声导抗、耳声发射 选检项目 声导抗、
离岗时健康检查 (1)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噪声作业或 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噪声作业或 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 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 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 的健康状况。 的健康状况。 (2)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 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 离岗前的90日内 可视为离岗时检查。 日内, 离岗前的 日内,可视为离岗时检查。 目标疾病 职业性噪声聋(参见GBZ 49— 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参见 2007) )
离岗时健康检查 检查内容 同在岗期间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 新标准GBZ188-2007《职业性噪 声聋诊断标准》于2007年11月 30日起实施。
观察对象(疑似职业病)
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 均听阈≥40dB(HL)
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病:(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
确定的依据: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71年公布了0-45 年间连续噪声A声级与听力损害的危险率关 系表(ISO-R1999)。 环境噪声≤80dB(A),其危险率为0%, • 80~90dB长期暴露,语频段听力下降6% (30年以内工龄) • 95dB暴露30年,听力下降20%左右。
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 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或疑 似职业病患者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 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通 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 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定期 健康检查的周期为 1年。
目标疾病 (1)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参见 职业性噪声聋(参见GBZ 49—2007) ) (2)职业禁忌证 噪声易感者(噪声环境下工作1 年,双耳3000Hz、4000Hz、6000Hz中任意频率 听力损失≥65dBHL) *从2010年起,我中心评定噪声作业"职业性复查" 人员以:A: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 聋 听力损失呈高频下 降型,以较好耳语频(500Hz、1000Hz、 2000Hz)平均听阈≥26dB(职业性 职业性轻度噪声聋 噪声聋), 职业性 噪声聋 B:噪声易感者 *受试者脱离噪声环境12~48h后作为测定听力的筛 选时间。复查时间定为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周。
噪声作业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
上岗前检查 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 触噪声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 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 从事噪声作业前完成。新录用人员,包括 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业禁忌证 (1) 各种原因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 失(500Hz、1000Hz和2000Hz中任一频 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HL) (2) 中度以上传导性耳聋 (3) 双耳高频(3000Hz,4000Hz, 6000Hz)平均听阈≥40dB (4) Ⅱ期和Ⅲ高血压 (5) 器质性心脏病
噪声作业连续工龄3年,纯音测听为感音 神经性聋,呈高频下降型,排除其它致聋原因, 以较好耳语频(500Hz、1000Hz、 2000Hz)平均听阈作为分级标准。 轻度聋 26dB~40dB(HL) 中度聋 41dB~55dB(HL) 重度聋 ≥56dB(HL)
处理原则
(1) 观察对象不需要调离噪声工作场所,但同时患有耳 鸣者例外。 (2) 轻度、中度及重度聋患者均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3)语频平均听力损失≥56dB(HL)者(重度聋)应配戴助 听器。 (4 )对噪声敏感者(即上岗前体检听力正常,在噪声环境 下作业1年,高频段3000、4000、6000任一频率,任一耳 听阈达到65dB(HL))应调离噪声工作场所。
附表1 工厂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部门 工种或岗位 接触危害因素 接触工龄 备注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