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抉择和困境。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将以叔本华的智慧为基础,探讨人生中的重要议题,包括幸福、意义、自由和人际关系等。
一、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幸福观。
他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内心的探索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二、生活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目的,并为之努力奋斗。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三、自由与命运叔本华对自由和命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他主张通过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他强调自由的内在本质,即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同情心和善意来对待他人,并努力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
他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而是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
五、面对苦难叔本华对苦难的态度是积极而深刻的。
他认为,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并面对它。
他主张通过对苦难的理解和接纳,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他认为,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智慧,使人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六、对死亡的思考叔本华对死亡的思考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它并接受它。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并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认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精 神 空虚 。现 在 的 人们 工 作 之 余 , 生 活 就显 得 无 聊 枯燥 ,
苦 苦地 工 作还 不 是 为 了将来 能 过上 幸 福 的生 活 ” 是 现 在人
康、 力量、 外貌 、 气质 、 道德 品格 、 精神智力 以及潜在 发展 。
健康 当然是 第 一位 , 因为 健康 的 体 魄是 人从 事 一切 活
动 的前 提 。现 代社 会 生 活节 奏 越来 越 快 , 人 们 为 了获取 更 多 的财 富 、 获 得 更 高 的职位 , 兢 兢业 业 地工 作 , 工 作 已成 为
肌 肉力 量 、 生 殖 能力 以及 兴 趣 爱 好都 会 逐 渐 减 弱 , 只 有精
神 思 想 能 力 得 以继 续 保 持 。精 神 的 富 足可 以使 人 们 不被 意欲 束 缚 , “ 因 为 我 们 的 现 实 生 活 在 没 有 受 到 情 欲 的 驱 动 时会 变 得 无 聊 和 乏 味 ; 一 旦 受 到 情 欲 的驱 动 , 很 快 就 会 变
了发财 致 富 的手段 , 而 不是 体 现个 人 价值 的 方式 。 “ 我 辛 辛
能力 的获 得 足 以 使人 们 主导 自 己的 生 活 。如 果 可 以 认 识 到精 神 力量 的重要 性 , 那 么 人们 就 不 会追 求 五花 八 门 的社
交、 娱 乐 和奢 靡 的生 活方 式 , 也就 不 会时 常感 觉 无 聊寂 寞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的 自身 , 而不是身 外之物 , 即财 产和其他 占有物 。那么 , 要
想得 到幸福 , 就必 须认 识你 自己 , 必 须 认 识 到 除 了 自 己 的 个 性 , 其 他 一 切 都 是 浮 云 。 叔 本 华 认 为 人 的 自 身 包 括 人 的 健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

数 人能够如愿 。 如果把这 些看得过分重要, 则是不明智 的。因 根源。“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 的痛苦, 成 为自由和有道德 此 叔本 华认为:“ 一副健 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 之人呢? 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 , 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
福都只发挥 间接 的影 响。 ” 所 以, 在叔本 华看来主体 决定了幸 方 面 , 那 它 实 际上 总 是一 场 悲 剧 , 只有 在 细 节上 才 有 喜剧 的意 福 的程 度, 主体 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味。 ”在叔本华看来 , 如果人生 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 也没
指 明了 一条正确的方向。 以人为本 , 尊重人、 关心人, 人才是目 无根的年代, 在 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 消费主义 的 的而不是手段。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 , 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 年代 , 叔 本华 的人生智慧可谓是 曲高和寡 , 令人耳 目一新 。 他
当物质生活 曰渐改善, 人 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 只有心灵 的 思想 或 许 只能在 少 部 分 思想 深 远 的人们 脑 中扎 根 传播 , 但却 生活 的充实和安宁, 才能最终避 免内心世 界的空虚和迷茫。 因 历久 弥新, 让人们重 新严肃、 深刻地理解人 生幸福的真谛—— 此 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 理性 的关系, 如何理性 处理物质 在于人的自 身。厘墼圄 财 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 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思潮的开创者, 叔 本 华 主 张 :“‘ 世 界是 我 的表 象 ’ : 这 是 一 幸福, 降低幸福 的期望值。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 , 快乐是一种短 条 适 用 于 一 切 有 生命 、 能认 识 的 生物 的真 理 。 ” 即人 所 认 识 到 暂 的、 一 闪 而过 的即 时感 受和 体 验 , 而 幸 福 却是 一种 洞 悉 人 生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书籍,该书于19世纪初期出版,被誉为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叔本华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他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平静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人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观。
二、幸福的追求叔本华认为,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他提倡通过对自己的欲望进行适度的控制和对现实的接受,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权力地位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真正的幸福需要通过内心的调适和对生活的审慎处理来实现。
三、面对生活的挑战叔本华认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进行控制,以及对困境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困扰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是带来痛苦和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主张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冷静的思考,以避免过度依赖他人或被他人的行为所左右。
他强调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五、对于人生的建议叔本华提出了一些实践的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他建议人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其次,他主张通过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观。
最后,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困扰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悲观的观点。
他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的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无法真正获得持久而完全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他把人类的欲望比作一个无底的瓶子,而资源则比作一个有限的水源。
无论怎样努力,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
叔本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矛盾:像一个从上山的人,他哪怕攀登得再高,最终都无法不回到山脚,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论多高,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回归现实。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和残忍的,这使得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时,常常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而在他看来,人们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欢乐只是暂时的。
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可能感到幸福,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致,再次感到不满和无趣。
这意味着欢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暂时的,而痛苦是持久的。
叔本华强调了人类的绝对孤独感。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无法真正消除人们的孤独。
人们常常感到被世界所遗弃,感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交流,也让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幸福观的悲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现实资源有限,造成人们的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很难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最后是人类的绝对孤独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叔本华的幸福观与一般人常常理解的幸福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幸福哲学观及其启示2013-11-21 16:55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包德敏【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的拥有和内在的素质去寻找而不是外在财富与名声,要降低对幸福的期望值,减少欲望,学会简单生活和享受孤独。
确立价值理性至上、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拥有健康的身体、学会简约自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来发展,这是叔本华开给世人的幸福秘笈。
【关键词】叔本华幸福观启示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和现代人本主义开创者。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可以为今天茫然向外追寻人生幸福的世人提供了一种返回本心的独特思考角度。
叔本华的幸福哲学观幸福的根本是内在素质而不是身外之物。
作为唯意志论哲学思潮的开创者,叔本华主张:“‘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即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而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
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比较起来,主体比客体更重要,没有主体就不成其为世界。
因此,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主体决定了幸福的程度,主体的内在素质远比外在客体显得更加重要。
在认同和强调人的自身、内在拥有是人生幸福根本的同时,叔本华对身外之物诸如财富、地位、名誉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叔本华看来,财富的价值是当今世界所公认的,财富可以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和花天酒地的凭证,众人应学会节约投资而不是挥霍浪费。
过多的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现实中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幸福呢?主要是因为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缺少精神情趣。
而名誉、名望、地位则是一种相当飘渺的东西,人们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如愿。
如果把这些看得过分重要,则是不明智的。
因此叔本华认为:“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替代的。
”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作为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悲观的、痛苦的。
“痛苦”来自于生命本能,来自于人的生存意志。
幸福即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痛苦即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是永恒的、绝对的,人一生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度过。
所以,人生幸福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降低幸福的期望值。
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短暂的、一闪而过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而幸福却是一种洞悉人生真谛的理性和持久的主观心态。
快乐容易获得,因为它只与身体感受相联系,而幸福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痛苦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豁达与升华。
叔本华发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一步认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唯有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所以叔本华说:“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地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
”在叔本华看来,如果人生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上。
这是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的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这是叔本华给我们开出的幸福秘笈之二。
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人格,简单生活、享受孤独。
叔本华认为,人无穷尽的欲望和无止尽的物欲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之人呢?根本办法就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理性和科学,进入无我之境,即超脱现象世界进入自在之物的世界,即意志世界。
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的同时,叔本华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人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而否定现实社会生活,否定理性派哲学的某些弊端,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以此观点为基础,叔本华提出了追求人生幸福的一些具体方法如:拥有独立人格,学会简单生活并能享受孤独。
叔本华认为,人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是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这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单独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很多时候需要独处,这时候就只能返求自身,自身的具备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而在他看来,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才能避免痛苦和无聊。
要想保持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条件是拥有独立和闲暇,而独立和闲暇则是以俭朴和节制来换取的。
一个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越高的时候,他就越能耐得住简单的生活和孤独的侵袭。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给现代人的启示人生的幸福在于对价值理性和精神世界的追寻。
作为现代人本主义的开创者,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引出了人的本能活动。
他认为世界万物只有相对于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离开生命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
20世纪,在工具理性至上的引导下,西方社会急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泛滥,人文价值失落、人生存在意义之覆辙。
人们普遍感到“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缺少“精神家园”、“终极关怀”或是“精神理想”。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精神世界甚至陷入了崩溃的状态中。
”叔本华体现了他真正的价值和先见之明。
他开创的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人的生命至上,关注人的内在丰富和精神世界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他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内在出发,尤其是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丰富,认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
这种智慧给今天茫然逐利、追求物质财富的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当物质生活日渐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就会要求更高。
只有心灵生活的充实和安宁,才能最终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因此如何对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丰盈的关系,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生的幸福来自健康的身体,简朴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叔本华认为,身体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试想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他的快乐与幸福是无从谈起的。
一部分有钱之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外在物质乃身外之物,开始追求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满足。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即使生活富裕的人们仍然信奉一个原则:节约与投资。
如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乔布斯之流,他们在拥有大量财富的同时,并不会奢侈浪费,而是学会简约生活,学会投资和做慈善,通晓了人生意义的真谛。
为什么我们不从一开始就拥有健康、自然、合理的人生幸福观、财富观和健康观呢?为什么非要等我们自己尝试过后,等自己健康不在的时候,等我们碰到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呢?对于叔本华提出的享受孤独自由的生活,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很难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世界中静下心来关照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
实际上,只有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安静下来,享受孤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
每一个有灵魂的人都是孤独的。
而自由则是与孤独和简单密不可分的。
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价值,物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身体的自由,对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拥有较高精神价值并享受精神价值的来说,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说: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
亚里士多德教导人们,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无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无独有偶,逍遥派伦理学的代表人斯托拜阿斯也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
”在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观中也强调,每个人应发挥自己的个性,选择与个性相吻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人们应该大致明白自己应当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对自己的生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勇气,振作、鼓足信心,激励自己行动起来,避免走进弯路。
”由此可见,先哲的谆谆教导无不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擅长,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感受和体验幸福。
综上所述,在今天物质丰盈、享乐至上而精神空虚、价值无根的年代,在这个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消费主义的年代,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可谓是曲高和寡,令人耳目一新。
他的思想或许只能在少部分思想深远的人们脑中扎根传播,但却历久弥新,让人们重新严肃、深刻地理解人生幸福的真谛—在于人的自身。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