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关于幸福的思想
探寻老子的幸福观

探寻老子的幸福观高凯2500多年以来,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座思想的高峰,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于探究中华文化这一峰巅的攀岩者。
及至当代,随着老子的伟大被世界认识,“老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在这条大道上作长途跋涉的文化苦旅者仍是络绎不绝。
从古至今,“智者乐山”似乎是天下智者的必然选择。
在“东方巨人”老子《道德经》的千仞绝壁上,张政民无疑又是一位勇敢的攀登者。
近日,反复读罢张政民的《老子的幸福》,笔者犹如接受了一次天地间大智慧的洗礼,灵体舒畅而快乐。
从版权页上看,我拿到的这本《老子的幸福》已经是第三次印刷,足见其在读者心目中所达到的高度。
在这部20余万字的文化著述中,作者参照众家之校注,以当下人们最关切的幸福观为切入点,紧扣五千言的《道德经》原著八十一章,一步一步攀岩而上,引原文,配译文,注校释,最后凭借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诗性的精妙之笔,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对贯穿老子思想中的“幸福经”方方面面逐一做了精彩的哲学解读。
作者娓娓而道,似信手拈来,却以拨云见日之势,使一部对于当代绝大部分人而言深奥玄妙的思想大著通俗易懂。
其治学之严谨,思路之缜密,心旨之独到,尽在一卷清风明月之中。
《老子的幸福》不但触摸到老子思想的精髓,还打通了其连接现实的经络。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幸福在哪里,等等,这些当代人很难一一给出的答案被作者在几千年前一个圣人的头脑里发现并灵活应用。
关于老子的思想,人们以往只注重其治国理政的一面,而忽视其基本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而《老子的幸福》一书在老子思想的研究上,应该是视觉独特、观点新颖,并有所开掘、发现和贡献。
在作者看来,“《道德经》既是智慧奇书,也是幸福全书。
”阅读《道德经》是快乐的,也是幸福。
老子的幸福观无处不在,作者的跟进也无所不至,而且在精准把握的同时,又不乏自己智慧的火花。
毫无疑问,对于后来的攀岩者,《道德经》的八十一章不是八十一级平缓的台阶,而是悬壁上八十一个坚实的支点或抓手。
老子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Vol.28 No.6 Nov 2011
老子思想对现代幸福观的启示
欧文辉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3 )
night,that guy?” 菖, 但是可以说 “ 这位同学, 请等一下 ” “ 那位 。 先生, 你的钱包掉了” (三 ) 第三人称的称谓语 (1 ) 英语的称谓语中, 代词的后面不能紧随称谓对象的姓 名, 也不能用表示地点或范围的词来代指被称谓者, 比如在介 绍自己的妻子时不能说成“This is the person in my home”菖 或者 “This is in my home” 菖, 而在汉语里可以, 比如 “这是我家 里的” (这是我的太太 ) 。 (2 ) 在英语中, 第三人称称谓对象的称谓方式不可以用省 略内部成员的范围词语代替, 不 能 说 成 : “This is school’ s idea.” 菖。 而在汉语中, 第三人称称谓对象的称谓方式可以用省 略内部成员的范围词语代替, 比如 “你家里 (指成员) 有什么建 议?” 或者 “这是我家里的。” (指妻子或丈夫 ) 三、 总结 由以上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结构特征我们得出结论, 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不同的地方。总体 看来,英语的称谓语注重称谓语在语言结构中的实际意义和 相互约束的关系,同时也受到了句中称谓语相关语序和传统 语言架构的影响,因此在语言结构上比较缜密,使用比较精 确; 而汉语的称谓语则更注重语言结构背后的语义传递, 而称 谓语本身受语言结构和本身语义的约束相对比较小,因此在 语言结构上对比较开放, 使用也相对自由。 (责任编辑: 宁沈生 )
老子的和谐思想

老子的和谐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道是和谐的老子认为,道是本原,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
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阴阳的和谐关系。
总之是说,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道是和谐的,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王弼解释上句说:“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和谐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和谐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
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
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
再者,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是有序的,和谐的。
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
心得体会:从《老子》看自己的幸福观(最新)

心得体会:从《老子》看自己的幸福观(最新)选读《老子》,源于今年夏天陪家人去了两次X,在崂山脚下小住了两周,每天傍晚信步散心,总能目睹到立于云海之中的老子神像,心中总有种想了解道家老子的念头。
X崂山中的老子神像,坐落于面海环山的太清宫中,背依老君峰,是全国最大的海滨道观、最大的老子像。
明末顾炎武《崂山歌》有云“云是老子曾到此,后有济北赏石公”之句,也说明崂山与道祖老君的渊源由来已久。
《老子》中的幸福观个人感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尊重“道”,意味着尊重生命,表达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目标性和自足性;二是依据“德”,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三是合乎“道”“德”,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
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见解: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一、尊重“道”:幸福就是自然“幸福”是什么?幸福并非是指某种持久的感情状态,而是以成功的生活作为核心的内涵。
在我看来,“合于天道,顺乎自然”是幸福,“上善若水,知白守黑”是幸福,“祸福相依,遵守常道”是幸福。
合于天道,顺乎自然。
人依据于大地来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春夏寒暑交替,孕育万物。
大家都依道而行,顺其自然才能成其所以然。
上善若水,知白守黑。
水无形,却虚怀若谷,充满智慧,包容天地。
明知有力量,却不锋芒尽露;明知又便宜,却不小眼薄皮;明知可以摧枯拉朽,却选择平静简单。
祸福相依,遵守常道。
要获得幸福快乐的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能成大器的,都是隐忍质朴、不张狂不卖弄的;有智慧的,都不会夸夸其谈。
面对难事,就像做简单的事情;面对大事,从做小事里求。
二、依据“德”:主动修身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遵循天地之道,这就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主动行为,因而也就需要进行“治人”,治人就是强调个人修养,要提升自我,修身修道。
012-道家幸福观-20200408

4.1.2 自然主义社会观及理由
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 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 ‘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 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 喝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 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按鸟的习性来 养鸟,就应该把鸟放回到深山老林,让它游戏于 水中沙洲,浮游于江河湖泽、啄食泥鳅和小鱼, 随着鸟群的队列而止息,从容自得、自由自在地 生活。
。因此,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作为人,对所经历的百年事情尚且不足以知晓清楚,
却谈论千年、万年的事情,无异于蜉蝣谈日月,实在是不 自量力。有人甚至确定不移地说:世界是无始无终的;有 人说,世界寿命是多少年,这些论断,都是武断,都是猜 测。
以人的智识,不可能完整地了解整个世界。 (水中的蜉蝣,水中的蛹,历冬至夏,由秋到春,整整蜕皮 二十次,才能拥有单薄的羽翼,而三年的蛰伏与隐忍,换来的, 却只是三个小时的生命 。)
4.1.2 自然主义社会观及理由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 靡(mi2),怒则分背相踶(di4)。马知已 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而马知介倪()、闉(yin1)扼、鸷 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 者,伯乐之罪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 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4.1 自然主义 道家哲学(老子、庄子)
1、幸福观 一切事物都有其天性。顺其天性发展尽其天年就是幸福。
2、主要观点 【自然观】人类应当遵循事物的天性生活,尊重自然,尊重
别的生物,尊重人的本性。 【社会观】主张“绝圣弃智”。认为社会不应该想当然地按
4.1.1 自然主义自然观及理由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先秦诸子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追求幸福中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他提出了“仁”作为实现幸福的关键,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德,个体
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孔子的幸福观强调了个体的责任感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老子则强调了个体的内在自然和谐状态。
他认为个人应该遵循自然的道,放弃功利的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老子的幸福观强调了个体的自觉与自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墨子则关注社会公平与爱的实践。
他认为幸福来自于社会的公正和亲情的体现。
墨子的幸福观强调了个体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
孟子则强调了个体的道德努力和自我完善。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道德修养与实践,个体才能获得幸福。
孟子的幸福观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努力。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的幸福观都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强调了个体在追求幸福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我完善的努力。
这些幸福观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福祸相依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阅卷说明本次阅卷严格按照高考阅卷要求行。
阅卷前,老师们要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一)题意的理解与评判1.命题意图: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侧重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古人的思想财富。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以真实可感、有意义的情境来驱动学生书面表达。
2.审题立意参考:(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
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
(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老子的思想总结50字左右

老子的思想总结50字左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老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则。
道是无形的、无名的,超越了一切概念和言语,它是宇宙的真理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根据老子的思想,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来实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他主张要摒弃功利的心态,不要追求名利地位,而要以柔弱与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事物。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当人们追随自己内心的本真,追求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老子反对权力和强权,主张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实现和谐与和平。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儒家、佛家、道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重要基础。
在政治上,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观念和实践,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追求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理论依据。
在人生观上,老子的思想倡导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内在的力量来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功,不被外部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
在道德观上,老子的思想提倡宽容、善良和智慧,呼吁人们关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内心的修养,以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然而,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些局限性。
他的思想缺乏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较为抽象和模糊。
他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论述较少,有时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此外,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追求,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
总体来说,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尽管他的思想有一些局限性,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和激励着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206205 修回日期:2008207230 作者简介:万师(1965—),男,哲学硕士,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哲学讲师。
论老子关于幸福的思想万 师(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安徽马鞍山 243011)摘 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幸福的阐释,不是从伦理层面进行的,而是从生存方面展开的。
老子的幸福思想不仅仅是表述祸福的相互转化,而是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哲学思考,它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老子;思想;幸福中图分类号:B 223.1;B 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5X (2008)0320020205 面对春秋时期危机四伏的东周政权,如何挽救它,并制止诸侯国的纷争,使之重新走上中兴之路,这的确是当时政治家们努力思考的社会问题。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根据现实情况,针对性地从伦理或政治层面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企图消除社会危机,恢复周朝的统治秩序。
老子从“民本”的角度出发,观察社会,关注民生,认真反思社会存在的问题,他不是简单地提出一套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的方案,而是以“道”为契机,整合深厚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资源,归纳并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运用“正言若反”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现象,引导人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寻引起社会纷乱的主要根源,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起到解决社会危机的政治目的。
老子在“道”的通照下的主动思考,都是“道”的内涵的逻辑发展,他的这些合理反思也是以智慧的语言总结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成果,围绕“道”所作出的考量,在以不违背“道”的前提下加以展开的。
也就是说,老子的幸福思想是他的“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道”的立场去阐释治理国家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民众能够远离战争动乱,过上幸福生活。
因此,笔者认为,老子的幸福思想就是他以“道”为基准,积极探求的内容之一,也是老子始终执着追求的理想因子,这种追求贯穿于老子对“道”探求过程的始终。
本文试图就老子的幸福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一幸福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体验,我国先秦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自然条件极其严酷,民众生存艰难。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将高于个人的幸福追求,以暂时联合、思考社会危机取代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因此,在这样思维习惯影响下,中国人对幸福的体验,自然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倾向,将在个人追求中体现物质利益的要求,始终把生存问题作为对幸福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样,即使在祭祀活动时,也以对神明的虔诚为手段,企图通过这一活动,达到追求的生存效益最大化的动机。
然而体验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中国古人体验幸福是一种客观的作为,把社会的生活质量的问题与幸福的感受相重叠,以社会统照幸福,或者通过社会的行为代替幸福的感受,以此来关怀社会,关注生活,审视人生,留意社会的发展。
这样的幸福就不是伦理层面的东西,而是政治或哲学层面上的范畴。
人们如此的思考、反思,就把政治因素融入到幸福的体验之中,那些融合在幸福的内涵中的东西,折射出时代的理想与追求,流露出当时的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反映了中国人卓越的智慧思想。
因此,中国人的幸福与快乐思想之中隐藏着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并没有将幸福的内容凸显出来。
幸福的伦理因素表现得不突出,它的社会价值的作用就影响巨大,成为衡量社会安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追求幸福,向往和平安逸的生活,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与强烈的理想祈求,并不是人们的短期行为,由于当时的社会危机与生存压力让人们无暇它顾,当时只有老子等极少数思想家关注着这个问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 )2008年9月题,就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失误,其实,可以从“福”(“幸福”一词是复词偏义,重点在“福”)的内涵演变略知一般。
表示一个人用双手捧着盛酒的器皿,放在祭桌上,这可能与祭祀有关;就其内涵而言,它最初是指祭祀用的酒肉,“郦姬以君命命申生曰:‘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
’申生许诺,乃祭于曲夭,归福于绛。
”[1]181《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贾公彦疏:“诸臣自祭家庙,祭讫,致胙肉于王,谓之致福。
”[2]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福”最初反映先民在取得了劳动的成果,克服了暂时的生存困难,为了感谢自然的恩赐,将自己的礼品奉献给自然的一种祭祀活动。
因此,这种活动是双赢互惠的行为,用丰收的果实供奉于祭桌之上,就会得到回报,即给谢祭者赐福。
《说文》云:“福,佑也。
”幸福就是“帝”、“天”对谢祭者的保护与庇佑。
“福,备也。
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
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3]所谓“福”即完备,也就是事事都顺利,对己能称心如意,对物能顺应事理。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4]412-413只要人们诚实、不虚伪,神灵就会施与福分;这种恩赐,只担心时间不够用。
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幸福思想,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没有人们对当时生活的关注,就没有幸福思想的发展。
早期的幸福思想取决于“帝”、“天”的恩赐,它通过人们的虔诚之心表达出来。
这种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悬殊、财产的不同而不同,讲求追求幸福的平等性,具有原始自发的朴素性因子。
所谓“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5]83人们追求的幸福主要有:人身健康长寿,家庭殷实富裕,社会安乐平静,大家遵德礼让,人老能有善终。
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强调:“谓人蒙福佑有五事也。
一曰寿,年得长也。
二曰富,家丰财货也。
三曰康宁,无疾病也。
四曰攸好德,性所好者美德也。
五曰考终命,成终长短之命,不横夭也。
”幸福就是表示人的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意,万事如意。
汉代思想家桓谭也认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6]从《尚书》与《新论》的“五福”内容来看,“寿、富、安乐”是它们共同重视的东西,而且顺序也基本一致,这既表明了幸福由最初对丰收的期盼,转变到对财富的追求,这在《诗经》中也得到印证。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4]780“降福穰穰,降福简简。
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4]788-789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通过祭祀,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虽然民众享受幸福只是主观上的愿望,却要通过客观的活动,才有可能得到;有时还会事与愿违,享受不到,这就取决于品德的力量,自然地流露出幸福享受受到伦理道德的强烈约束;由于道德的时代性比较突出,必然影响幸福的内涵,从而呈现时代差异。
然而,这种通过一定活动而祈求幸福的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被君王所垄断,他们通过“绝天地通”的方式,剥夺了民众与“帝”、“天”的直接联系,同样,民众也就失去直接祈求幸福的权利,他们将“福”与“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等不同层次,所谓“君子”是指他们自己,所谓的“小人”即士农工商等。
这样,“君子”成了“帝”、“天”与下层民众的中间环节,将原来的由“帝”、“天”到所有人,改变成由“帝”、“天”到“君子”再到“小人”的过程,他们就掌握了赐福的主动权,强迫下层民众服服贴贴地受他们摆布。
因此,“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5]80只有君王能够主持大型的祭祀活动,恩赐臣民以福禄;只有君王掌管国家的机构,对臣民进行奖惩;只有君王才有权利享用锦衣玉食。
如果臣民任意作福作威玉食,就会危及君王的利益,更为严重地是还会祸及国家,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7]的危险局面。
这样,就必然导致人们对权力的争夺,加剧社会的动荡,就会处于混乱之中。
二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动荡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为了争夺土地、人民,诸侯国之间相互鏖战,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面对这种情况,老子从“道”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8]福倚靠在祸的旁边,祸隐伏在福的下面。
如果孤立地加以理解,只论祸福的相互转化,若综观老子的思想整体去研究,笔者认为,老子既精通历史,又了解实际,虽然有心解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但由于无法扭转当时的情势,只好曲折、隐晦地将自己的观点包含在“道”的体系中,正如黑格尔在其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一样,老子的思想具有深邃的内涵,他的这些思想既是对当时社122008年第3期 万 师:论老子关于幸福的思想 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为后代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借鉴,因此,就不能简单地把老子关于祸福关系的思想曲解成只讲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应该以此为立足点,去深入体会老子的思想的真正内涵,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对于老子的祸福思想,韩非作了深入的阐释,他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全寿富贵之谓福。
而福本于有祸。
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
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
而本于有福。
故:‘福兮,祸之所伏。
’”[9]104韩非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重新阐释了祸福关系,笔者认为,对韩非关于老子的祸福思想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
11祸福取决于人的主观行为。
祸福本是事理中所蕴涵的因素,它与人们的客观行为联系不紧密,而在人们办事的过程中呈现出来。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展现,其影响就隐含着祸与福的抉择,虽然人们的心理作用不同,对祸福的体验也不同,但会引起人们对其向善与为恶的心理变化,从而就导致了祸福的产生。
他从心理因素来分析产生祸福的原因,这在当时科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虽然他的论述还存在不很科学的地方,但的确起到开创心理研究的先河。
21重新确定了“福”的内涵。
韩非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全、寿、富、贵。
由于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能够生存下去,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保全生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头等大事。
如何保全自己,它受到当时社会普遍的关注。
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机会去从事其他的事情,保护好自己是享受天伦之乐,享尽生命的天年的前提,人应该是寿终正寝,而不是天灾人祸而导致生命的夭折;同时,人们对没有疾病困挠的向往,这表明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下,科学又不发达,缺医少药是自然存在的,要想健康长寿,的确是一种奢想,长寿就被赋予幸福的理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