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的 “欲 ”这 一 哲 学 范 畴 有 着 重 大 不 同 。《老 子 》首 章 是 在 “道 一 物 ”的 逻 辑 框 架 下 展 开 的 ,从 “道 一 物 ”关 系 来 看
《老 子 》首 章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突 破 “有 欲 ”这 一 说 法 的 理 论 困 境 。“有 欲 ”在 首 章 的 语 境 中 强 调 与 “理 性 ”相
• 41 •
恆 無 欲 ,以 觀 其 眇 ;恆 有 欲 ,以 觀 其 所 僥 。 (北 大
汉 简 本 )[4]1
这两句在句读方面常常存有分歧,即是以“常无 欲”、“常有欲”为断(一般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V V 名 有名’为断),还是以“常无 ‘常有”为断(一般
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有 ’为断)。前者是宋 代 之 前 的 三 种 传 世 本 (王 弼 本 、河 上 公 本 、傅 奕 本 )及 出 土 的 北 大 简 本 、帛书本《老 子 》的 读 法 ;后者是以王 安 石 为 代 表 的 后 世 研 究 者 的 读 法 (1),此 种 句 读 可 谓 影响深远,从宋人司马光、苏 辙 、范应元、林 希 逸 、白 玉蟾到明清的陈景元、释 德 清 、杨 文 会 ,以及近人马 叙伦、俞 樾 、严灵峰、高亨等学者都从此种断句。两 种 句 读 的 差 异 ,会 对 理 解 整 章 的 哲 学 意 义 产 生 重 大 分 歧 (2),故而 在 《老 子 》研 究 史 上 掀 起 了 不 小 的 风 波 , 学者从语法、逻辑和文献版本等角度对此展开论辩, 终也各执一词(3)。虽 然 ,马 王 堆 帛 书 出 土 之 后 ,在 “无欲”、“有欲”后皆有“也”字 ,根据古汉语中“也”常 用 作 语 气 停 顿 的 习 惯 ,显 然 当 断 为 “常 无 欲 ”、“常有 欲”,这几乎可为定论。如 此 ,“常无”、“常有”的断句 就遭遇了出土帛书的极大的挑战。然 而 事 实 上 ,纵 使 有马王堆帛书《老 子 》的文献支持“常有欲”、“常无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木子a编辑 [原文地址]以特有的视角看世界,以透彻的引据论世事,以独特的思路思世间,以犀利的语言评人间。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欲,欲这个字很形象,欠谷,也就是吃不饱肚子,更准确的说,就是饥饿感,很形象的描述了欲望的状态,它就象粮食一样不可获缺,少了就会饥饿,吃多了就会撑的慌,而道德经里对欲望理念,正是让我们保持健康状态的一个食谱,让我们既不骨瘦嶙峋,也不大腹便便。
道德经里面对于欲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无知无欲,一个是少私寡欲。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很极端的观点,认为道家主张禁欲,并和佛家作比较,并把两者都认定为是极端的学说,这是完全错误的,请注意无和寡这两个字,它们不是绝对化的词汇,不是弃和废,它们是适中的,空间很大。
不是斩钉截铁的语气,道德经曾多次描述过“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佛家也提倡修中道,放弃苦行,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走极端,这样对我们很不好。
那么什么是无知无欲呢,关于这个无知无欲很多种它的意义,它可以无限延伸,因为空间很大,结合不同的事情,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我就结合这个主题,这里的意思是在你不熟悉的领域,千万不要有太大的欲望,西方有句谚语叫“好奇害死猫”所以千万不要贸然涉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以免产生危险,即便要涉入,也要事先了解基本情况,切忌瞎闯乱闯。
至于少私寡欲,则是要我们学会控制欲望,让它在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该节制的时候节制,这似乎有些困难,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本能,每个人都有。
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激发和调动。
道教有辟谷之术,很多人以为是不吃不喝,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把吃的东西控制在最低限度,涉入最基本的营养物质,能维持生存就足够了。
不要过度崇尚美味的食物和丰富的营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对自己很不利。
对于这一点老子在第十二章有过详细的论述,这也应证了佛家六根清净的观点,“五色令人目盲”对应的是眼根,“五音令人耳聋”对应的是耳根,“五味令人口爽”对应的是舌根和鼻根,“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应的是身根和意根。
老子的欲望观

老子的欲望(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
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
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家对欲望的解释

道家对欲望的解释?
答:道家对欲望的解释主要体现在“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中。
道家认为,欲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是生存所必需的,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然而,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失去内心的准则,甚至产生各种祸根。
因此,道家提倡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欲望,即“无为”。
这种“无为”不是指完全放弃欲望,而是指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然。
在道家的思想中,欲望可以被视为一种动力,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然而,这种能量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被引导,否则就会导致人走向错误的道路。
因此,道家强调要抛弃所有杂念,脱离欲望的束缚,方能内心清静。
同时,道家也提倡节制欲望,如酒、色、贪嗔痴等,认为过度的欲望会伤害身体和心灵。
总之,道家对欲望的解释可以归纳为:欲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但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失去内心的准则。
因此,应该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欲望,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然。
老子的“欲望控制论”发秘--《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

On Lao Zi’s “Desire Cybernetics”--Interpretation of Cahapter 12 of Tao Te Ching
作者: 詹石窗[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3-4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道德经》;为腹;欲望控制论;心性修养
摘要:老子《道德经》有个重要命题,叫做"圣人为腹不为目",以往许多人直观地把"为腹"解
释为"填饱肚子",不使自己饥寒交迫。
我认为,老子的"为腹"讲的是一种功夫,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这就是把注意力由"外"引向"内",专注于性命心地的修养。
为此,他告诫人们不要被外在色相所迷惑,而应该防止情欲的干扰。
唯有如此,才能进入诚明感通的内观状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这种生命技术对于当代人们的心性修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论老子身体思想的价值

章 , 加 分 析 , 大 部 分 都 与 治 国 有 关 , 不 过 有 些 直 细 绝 只
接 表述 治 国思 想 , 的 间接 表 述 治 国思 想 。 有
治 国 的主 动 权 在 侯 王 。说 服 侯 王 并 非 易 事 , 王 欲 侯 广 土众 民 , 求个 人 利 益 最 大 化 , 侯 王 的 本 性 使 然 , 追 是 对
“ 政 闷 闷 , 民 淳 淳 , 政 察 察 , 民 缺 缺 。 (8章 ) 以 其 其 其 其 ”5 “
正治国 , 以奇 用 兵 , 以无 事 取 天 下 。 ( 7章 ) 老 子 》 十 ”5 《 八
一
扣, 这也 不 是 诸 子 著 书 立 说 的初 衷 。 理 想 国若 要 在 现 实 中实 现 , 到 的 第一 问题 就 是 如 何 面对 君 主说 服 君 主 , 遇 并 通 过 君 主将 理 想 国落 到实 处 。所 以 诸 子 书或 多 或 少 、 或
国之 德 。( 5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取 小 邦 ; 邦 以 下 大 ”6 章 “ 则 小
现 实 政 治 的 操作 。实 现 理 想 国难 度 之 大 可 想 而 知 。如果
理 想 国 只停 留在 理想 的 层 面 , 想 国 的 意 义 就 要 大 打折 理
邦 , 取 于 大 邦 。 ( 1章 ) 治 大 国 , 烹 小 鲜 。 ( 0章 ) 则 ”6 “ 若 ”6
谓 “ 下 百 虑而 一 致 , 途 而 同 归 ” 天 殊 。他 们 的 分 歧 只 在 建 立 一 个 什 么 样 的 理想 国 , 何 建 立 一 个 理 想 国 。 如 理 想 国 不 只 是理 论 的 构 想 , 涉 及 具 体 制度 的设 计 , 还
论老子的身体理想

论老子的身体理想左克厚【摘要】身体不只具有负面价值,它还有正面价值.老子特别关注柔弱的身体和身体中柔弱的部分,于是,女性身体和婴儿身体便成为老子心目中理想的身体,与道相通,是形象化的道.【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9)00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母;牝;婴儿;道【作者】左克厚【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5一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源自对身体过度欲望的反思。
当然,老子并不是抽象反思过度欲望,而是把对身体过度欲望的反思落实到具体的身体器官感觉上。
确切地说,在身体器官感觉中产生了辩证法思想。
身体器官的感觉在老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老子思想的逻辑起点,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但老子并未由此肯定身体器官的感觉。
相反,身体器官的感觉始终处于被否定的状态中。
毕竟身体器官的感觉仅仅是思想的现实和前提,而非思想的目标。
所以,身体器官感觉一方面不断激发思想,另一方面,由身体器官激发出来的思想又否定身体器官的感觉。
老子有充分理由保持对身体器官感觉的警惕。
正是由于器官的欲望导致器官的过度欲望,因此,从欲望到过度欲望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人类注定只能从过度欲望的伤害中学会反思过度欲望。
尽管老子并不反对欲望,但欲望在老子的思想中始终带有贬义的性质,由对欲望的贬低进而迁怒于欲望的器官。
《老子》五十二章和五十六章两处提到“塞其兑,闭其门”。
王弼说:“‘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
”[1]奚侗说:“《易·说卦》:‘兑为口。
’引申凡有孔窍者皆可云‘兑’。
《淮南·道应训》:‘王者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
’高注:‘兑’,耳目鼻口也。
老子曰,塞其兑是也。
”[2]这是《老子》中极为罕见的情绪化表达,不必过于认真。
老子对感官的贬低还表现为感官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感官的存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老子的身体观及其当代效应

系 。较 之 西 方古 代 哲 学将 身 体 视 为 形躯 肉体 而
言, 老子 的 “ 身体 ” 乃 是一种 哲 学本体 论 意 义上 的生 命 自然 的整 体 。 本文 尝试从 无 欲无求 、 没 身不殆 、 道 身 合一 等 三个方 面 阐释 老子 哲学 中的身体 思想 . 揭 示 老子 的 “ 贵身 ” 与“ 无欲 ” 对 键i m ] 老子 ; 身体 ; 道; 道 德 经
【 中圈分类"  ̄] K 2 0 3: B 2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l 6 7 4 一l 1 O 4 ( 2 0 1 3 ) O 1 — 0 0 6 0 — 0 4
在 中国古代 哲学 思想 中 , 各 家各 派对 身体 有不 同 的看 法 和主 张 , 形 成不 同的身体 观 。《 老子 》 五 千 言, 内容广 博 , 思想 深邃 , 老 子关 于“ 身” 的论述 虽 不 多, 共计 2 3处 , 可他的“ 身” 思 想却 丰 盈 独特 . 自成
’ ’ 1 嗲j 院. 乡
J o u na r l o f C h i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2 月 第2 7卷 第 1 期
Fe b .2 01 3 Vo l - 2 7 No . 1
老 子 的身体 观 及 其 当代 效 应
一
我们“ 保身” , 更 重要 的是 教我 们学 会 “ 养身 ” 。在我
国古代 社会 , 身 体一 直为 心所 累 , 心 向往 之 , 身 体 就 会全力 以赴 。为 了“ 身体 ” 能 够善 始 善终 . 行 为上 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2013年1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L .39NO .1Jan .2013收稿日期:2012-06-21作者简介:左克厚(1963-),男,安徽枞阳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左克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老子与孔孟一样都严格区分欲望与过度欲望,并反对过度欲望,但二者反对的方式不一样。
孔孟在过度欲望之外建立一种价值,抑制过度欲望;老子则在欲望的内部发现反对过度欲望的基因,过度欲望会最终毁灭欲望。
关键词:老子;欲望;过度欲望中图分类号:B2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27(2013)01-0117-04身体是欲望的存在。
《韩非子·解老》说:“人无羽毛,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身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需要衣服,需要食物,需要外部各种物质供给。
因而,对外物的欲望是生命活动的本能,也是生命得以存在延续的条件。
简言之,欲望就是生命,欲望是合理的。
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动物受身体直接驱动,满足当下(现在)的欲望,人则为未来的欲望而操心,关心欲望的持续性。
人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物质财富,不是为了此时此刻的生命享受,而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安全感。
应当承认,对生命安全感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它甚至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形成人类文化。
但欲望其实是有二重性的,它一方面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又使人沦为财富的奴隶,人因为追求财富而获得尊严,又因过度追求财富而失去尊严。
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如何对待利益的诱惑,成为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其核心在于:在合理、自然的欲望与过度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划出一道界限。
但是,在合理欲望和过度欲望之间找出分界线,实在是不容易。
在这里,找不到任何普遍认可的客观标准。
如果有这个客观标准,问题显得过于简单;如果没有这个客观标准,问题又显得太复杂。
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选择一种灵活而不失原则的表述方式:欲望的客观标准是存在的,但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这个客观标准,因为这个客观标准本身是复杂多变的。
标准的复杂多变为思想家驰骋思想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思想家们深刻体会到了欲望的痛苦与两难,我们不能没有欲望,又不能过度欲望。
因为如果没有欲望,身体不复存在;如果过度欲望身体又无法承受。
如果不能实现欲望,身体就感到痛苦;如果欲望完全实现了,心灵又觉得空虚。
在欲望的两难与痛苦中,主流思想家们几乎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抑制身体的欲望。
抑制身体的欲望既着眼于人的幸福,也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意无意地追求过度欲望的现实,以期通过哲学、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构成与现实的对抗态势,使人在过度欲望的压力下得以超越欲望。
尽管主流思想家们形成了压抑过度欲望的共识,但他们的思想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儒道两家即是如此。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思想策略是,先从价值伦理上褒扬“君子”,贬低“小人”,将“义”与“利”对应于“君子”“小人”,以期让人们获得价值伦理的内心自觉,主动做“君子”,放弃做“小人”,并最终肯定“义”,否定“利”。
当然“义”与“利”、“君子”与“小人”的关系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君子”与“小人”,也是有共同点的,“君子”也需要“利”,“小人”求“利”而不思“义”也是得不到“利”的。
孔子激赏颜回德行的生活方式,所谓“一瓢饮,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可见,颜回的贤人生活711第39卷左克厚: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中,也少不了“一箪食,一瓢饮”这些简单的生活需要。
应当说,孔子的“义”“利”思想产生于师生生活的一种艰难处境,以一种励志的面目出现的,这使他的“义”“利”思想具有一种强烈伦理色彩的根源。
《孟子》开篇就有一段关于“义”“利”的经典论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所言“何必曰利”是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脱离此语境得出孟子反对言利的结论是偏面的,孟子只是反对“先利而后义”,而且反对“先利而后义”是针对侯王而言的。
在孟子看来,侯王个人的利益已完全得到满足。
孟子反问齐宣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似乎并不反对时王个人的物质享受。
孟子反对时王的所谓“大欲”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大欲”是过度欲望,过度欲望必然引起大国相互征战,祸国殃民。
事实上,孟子很敏锐看到“无恒产,因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庙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可以看出,对百姓而言,孟子恰恰主张“先利而后义”,只有先解决百姓的温饱,然后才能向他们推行仁义。
尽管孟子的结论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孟子的思想并不为时王所接受,原因有二:一是时代环境使然,这是一个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实力时代,富国强兵,以图自保,是当务之急,“仁义”的远水解不了危机的近渴,这使得孟子思想迂阔而不切实际。
二是孟子坚持的民本思想深刻刺激伤害了时王的感情。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处境,使时王本能地拒绝孟子的游说。
在这里,孟子越是雄辩,说服的效果就会越差,他一开始就站在时王的对立面,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与孔孟一样,老子也不反对人的正常欲望。
在老子虚构的理想国里,既有“什伯人之器”,也有“舟舆”,还有“甲兵”,这些与世俗社会没有大的差别,区别在于理想国中的人们不去使用它们,或者说尽量不去使用它们,理想国的人们深谙大道,甘愿过一种简单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所以,老子的理想国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制度设计,如果人们果真能以制度来设计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未必是理想的了。
理想生活恰恰在于我们能在过度欲望的社会中,超越过度欲望,过正常欲望的生活即简单的生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在简单生活中,简单生活就是我们不得不过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积极追求的生活方式了。
冯友兰对此有精彩论述,他认为理想国“并不是一个原始的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是知其文明,守其素朴。
《老子》认为,对于一般所谓文明,它的理想社会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
有人可以说,照这样理解,《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是的,是一种人的精神境界。
《老子》所要求的就是这种精神境界。
”[1]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过度欲望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正常欲望反而是需要我们努力争取的。
《老子》中有许多“欲”字。
如“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化而欲作”、“无知无欲”、“不见可欲”、“我无欲”、“罪莫大于欲得”等。
这些“欲”字多作贪欲解,“欲”字前加一否定性词,便是“不欲”、“寡欲”、“欲不欲”。
但“不欲”、“寡欲”、“欲不欲”表达的是不要贪欲,不要过度欲望,正常欲望则是不可少的。
“焦竑《老子翼》引王元泽注:‘不欲之欲,非无欲也,欲在于不欲耳。
故不贵难得之货而已。
圣人所谓无为无执者,故未至于释然都忘也,但不于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
且民饱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
’”[2]老子不反对正常欲望,不但不反对还倡导人的正常欲望,老子坚决反对的是过度欲望。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九章)很显然,老子所列诸种生活现象都是过度欲望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人们都本能地追求过度欲望,但真正能够实现过度欲望的人并不多,只有那些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侯王才有能力体会什么是过度欲望。
老子反对过度欲望,就是把矛头直指侯王。
如:“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811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53章)陆希声对此章有详细评述:“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为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娱矣。
观田野甚荒芜,则知其君好力役,夺民时矣。
观仓廪甚空虚,则知其君好未末作,废本业矣。
观衣服多文采,则知其君好淫巧,蠹女工矣。
观佩带皆利剑,则知其君好武勇,生国患矣。
观饮食常餍饫,则知其君好醉饱,忘民事矣。
观资货常有余,则知其君好聚敛,困民财矣。
”[3]老子与孔孟一样反对过度欲望,但他们反对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孔子的性格温和,且有强烈的尊君思想,“君命召,不俟驾而往。
”这决定了孔子不可能当面指责国君的过度欲望,尽管他对过度欲望有所觉察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
他说:“礼,与其奢也,宁简”。
但孔子绝大多数时候都与弟子相处,《论语》作为孔子师生对话录,主要记录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求学中的弟子大多贫穷,孔子对弟子的教诲自然会包含有贫穷中的道德操守,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
事实上,孔子及其弟子根本就没有进入过度欲望的生活中,他们不认为过度欲望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话题,只能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
孟子则有机会直接面对君王,但他“说大人则藐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或说浩然之气使他一开始就处于君王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的关系,使他无法与君王达到真正的沟通,最终使他的雄辩蜕变成自言自语。
孟子的游说是政治层面的,他试图通过他的游说起到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他不明白政治是务实的,利益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孟子的游说策略正如他批评梁惠王那样是“缘木求鱼”。
孔孟对过度欲望采取反对的思想方式虽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从过度欲望的外部确立一种价值,将其置于过度欲望之上,抑制约束过度欲望的产生。
这种反对方式的缺点在于,他们看起来是在对话,实际上却是各自在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