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创立了道家思想。
他的著作《老子》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化和思想,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特别是对健康和养生方面。
以下是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老子的思想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本质的道,这是造物主创造宇宙万物的规律。
因此,在养生方面,人们应该遵循自己的本质,按照“道”来生活和养生。
人们应该尽量避免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潜力。
其次,老子注重心理健康的养护。
他认为,平和安宁的心态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很重要。
如果人的心态烦躁,易怒和紧张,就容易导致身体的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对于身体的健康和养生非常重要。
此外,老子强调了“无为”和“虚无”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静。
这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身体的养生。
如果人的精神紧张和疲惫,身体自然也就无法保持健康。
最后,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身体上柔软、轻松和灵活的状态,比强壮和坚韧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养生。
因此,在养生方面,人们应该注意身体的柔软和放松,尽量不要过度锻炼身体,而是以舒适为主。
总之,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有很大启示。
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清静,遵循自己的本质,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
此外,人们还应该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身体的柔软和放松。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保持健康和养生。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
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
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
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其次为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养生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一部分,它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当代社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老子养生智慧主张自然、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提倡简约、自然、心灵的愉悦与宁静。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老子养生智慧强调内在修养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密切联系的,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的平衡密不可分,强调人需要修身养性,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注重平衡内外的关系,从内心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心态平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老子养生智慧倡导适度、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心态平和,遵从自然的节奏和规律,保持生活的节制和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
而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物质,渴望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忽视了生活的平衡和节制,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例如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大自然,使生活平衡和谐。
最后,老子养生智慧强调自我意识和宁静。
老子认为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繁忙的日常生活,经常感到精神紧张和焦虑。
因此,现代人应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治疗,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包括通过学习冥想,或者去公园、花园等环境中,获得内心平静和放松。
总之,老子养生智慧是对当代社会的极大启示。
在现代社会,身体、内心的健康和平衡越来越重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我们可以理解到平衡自然规律,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从而,我们可以拥有健康、愉悦生活的体验。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老子》中的养生理念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如何珍爱生命?老子告诉我们要追随自然规律,遵循身心的需要,远离欲望和贪婪。
老子的养生方法简单易行,主张保持身心平衡,注重自然界的调和。
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
老子的养生理念值得借鉴,坚持养生,远离疾病,才能享受品质生活。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养生、养生、珍爱生命、养生理念、重要性、方法、健康、疾病预防、坚持、值得借鉴、珍惜生命、远离疾病。
1. 引言1.1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老子,又称李耳,老聃,谥号聃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养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调养心灵,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我们更应该重视养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养和呵护。
老子养生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坚持养生,远离疾病,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2. 正文2.1 什么是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和增进人体的健康。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老子养生智慧是什么呢

老子养生智慧是什么呢随着现代人对于自我养生意识的逐步提高,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有意识的想在网上多学习些养生保健的常识,从而在富足的生活过后,为我们道歉健康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在我国传统的养生专家里面,老子的养生智慧是很多人所推崇的,那么老子养生智慧是什么呢?下面就由我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吧。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就跑了。
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
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
《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虽然说有的人在看到以上老子关于养生的一些智慧过后,觉得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我们反复揣摩的以上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要想成功地进行一个养生保健工作,需要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同时,寻一些科学的作息时间,这样才能真正的远离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
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
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
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
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
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2、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
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
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
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
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
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
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
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
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1、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老子认为,修道达到虚无的境界,内心保持高度入静,在静态中看到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最终万事万物都要返回它们的本原,这叫做静。
静就是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到生命的起点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懂得这一规律,就是明智;不懂得这一规律,就是糊涂,糊里糊涂去干,会带来灾祸。
理解这一规律,就能理解一切,理解一切就能公道无私,公道无私就合王道,合王道就合天理,合天理就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生不会发生危险。
这章的要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回到生命的起点。
二是人最终也要回到生命的起点。
这是老子在高度入静的功态中发现的客观规律。
老子把这个规律称为“静”,称为“常”,称为“道”。
因此练功入静就合乎“常”,合乎“道”,就能平平安安,永无灾祸。
在这章中,老子应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推理严密,把为什么要达到虚无的境界,为什么要保持清静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很有说服力。
北宋的张紫阳在《悟真篇》一诗中,把老子这一观点作了形象描绘:“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
”2、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老子在《道德经》第10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认为,人的精神意念专守于某个部位,能够做到不分离;呼吸吐纳,能够像婴儿一样心平气和;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够做到一尘不染,达到神气浑然的境界,这是修道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字的解释很多,道教认为“一”是“形变之始”,即“元气”。
庄子认为:“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意思是一而未形,就是万物的根源,它的“生生”作用便是德。
《列子·天瑞篇》中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一者,形变之始。
”列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说法和庄子一致,认为“一”是形变之始,也就是大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他却更具体地指出了“一”就是“气”。
(这段话的解释出自陈撄宁先生的《道教与养生》一书)这一章所谈的修炼方法是老子在第16章中谈到的“至虚极,守静笃”的具体应用。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里谈到的“抱一无舍,可以长存”的气功修炼法门,显然也渊源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3、闭目塞听,回光返照。
在《道德经》第52章中,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见常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开端,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知道根本,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物,又守住它的根本,就会终身没有愁苦。
能看到常道叫做明,能意守阴柔叫做强。
应用宇宙的光,回光返照,身体通明透亮,就能摆脱祸殃。
老子的“用其光,复归其明”,开了道家用“光”进行气功修炼的先河。
至唐吕洞宾时,把老子这一修炼方法发扬光大,对光在静功修炼中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精深的论述。
在他所著的《太乙金华真经》一书中,13章中就有6章谈到光的运用。
即“回光守中”,“回光调息”,“同光差谬”,“回光验证”,“回光活法”,“性光识光”:可见,“光”在气功修炼中之重要。
4、含德之厚,复归婴儿。
在《道德经》第55章中,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蜂虿蛇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此章的意思是:道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
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禽猛兽不抓咬他。
他筋骨虽柔,但小手握物紧牢。
他虽不懂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坚挺有力。
这是精气非常旺盛的缘故。
他整天号哭却不会气逆,是由于气血和顺。
精气旺盛和气血和顺是自然的常道。
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
贪求生活享受就遭祸殃,任性使气就是逞强。
万物壮盛会过早衰老,这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夭亡。
老子把赤子比喻为“含德之厚”的得道者,他们无知无欲,无为无念,专气致柔,自然和谐,因此精力旺盛,心平气和,健康长寿。
老子在本章中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跟28章中“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论述都是讲修炼身心时要回复到婴儿般纯真自然柔和的状态,这才叫“德厚”和“得道”。
四,老子养生思想的现实意义: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化工业社会,由于新技术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环境的污染、竞争的加剧、心理的压力……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影响和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与身体疾病。
老子养生思想中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足常足;以静养心,心静神安;物极必反,祸福相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观点,对我们科学认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化解心理冲突,减少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