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浅析老子的矛盾观
《老子》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浅析

《老子》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浅析发表时间:2013-10-17T15:44:45.920Z 来源:《赤子》2013年8月下总第288期供稿作者:刘洋[导读] 如果说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属于“纵向思维”的话,那么《老子》就属于“横向思维”。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研究生,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老子》一书充满了大量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书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关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矛盾概念的论述,诸如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智愚、巧拙、大小、长短、难易、轻重等80处之多。
理解《老子》哲学,必须首先准确理解《老子》中的对立统一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容纳了几乎全部以往的对立统一范畴,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标志着我国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
关键词:《老子》;哲学;对立统一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一、《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一)《老子》的矛盾普遍性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矛盾,并通过对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如:有无、大小、高下、动静、刚柔、祸福、善恶等等,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揭示了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的现象和规律,它在仅有五千多字的文章中就列举了成双成对的矛盾概念达八十个之多。
[1]这都证明了《老子》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发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二)《老子》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的思想。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知道美,是因为有丑与之对立;之所以知道善,是因为有恶与之对立,美与丑,善与恶是两对矛盾,是截然相反的事物,然而,人们认识它们却要以对立面的形式入手,《老子》这样的辩证思维无论在几千年以前还是在现代生活中都是很实用的,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苏乾20077122生物工程学院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
汉族。
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
《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
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
老子四章中矛盾统一的概念和老子的态度

老子四章中矛盾统一的概念和老子的态度唯物辩证法中讲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一、“道德经”的矛盾同一性解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统一性是“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趋势。
它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而存在。
老子《道德经》里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就告诉我们:在了解了善良的同时,也就知道了邪恶;知道了生的含义,也就了解了死的概念。
推而及之,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失败、悲伤,才会明白什么是成功、愉悦。
矛盾的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正如《道德经》十一章中“无之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揭示有和无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另一种情形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全而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委屈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却容易得到伸直,低洼的地方才能积满,破旧的物品才能生出崭新,本身少取才会有得,贪多就出现迷惑。
在一切相对的矛盾对立中,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第四十二章“损之而益”中“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揭示的是损和益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而又是说明最柔弱的东西一旦条件具备了也会转化成巨大的力量,这些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道德经”的矛盾斗争性解读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老子的辩证思想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在他的《道德经》中涉及到大量的辩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
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矛盾分析法等等都在老子的著作中能找到考察的依据。
老子的思想,主要见于他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我们仍可以在那五千言文字材料中找到考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即矛盾)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自我运动的钥匙,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也发现了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现象,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
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
“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
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老子所说的“反”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均由于它们本身包含着矛盾,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反者”,“道”自身包含着矛盾。
它是“无”又是“有”而“无”自身又包含着“阴”与“阳”的矛盾,“上升”与“下降”的矛盾至于万物自身也包含着矛盾,一切的生成已包含有毁的因素。
所以说“相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这里的“一”是太虚运动着的一气。
气之所以能动是由于“阴阳”,这就是说,由于统一体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阳是刚,阴是柔阳是轻清,阴是重浊阳是上升的运动,阴是下降的运动。
可见一气本身分为阴阳,存在柔与刚、上升与下降、分散与凝聚的矛盾。
《老子》心理学思想简评

《老子》心理学思想简评摘要:《老子》,又名《道德经》,做为我国最早最完善的哲学书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从四个方面简要探讨其心理学思想,以使对我国现代心理学有所启示作用。
关键词:老子;心理学;心理学思想心理学还未成为科学心理学之前,即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前,心理学隶属于哲学,那时候心理学思想已经非常丰富,被心理学界界定为思辨心理学阶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当然其中也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地简述《老子》当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学思想,以使对当代中国心理学研究有所启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在哲学当中,或许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它们分别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和主观意识。
而1879年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观——优生学创始人道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心理起源于遗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则认为心理起源于环境,皮亚杰则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观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何!谬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万物起源于“道”,当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疗思想自科学心理学创立以来,很多心理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挖掘患者早期经验中的潜意识;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强化、消退等来进行心理治疗;认知学派的艾利斯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进行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由此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疗观?老子的心理治疗观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我们看他很自信地宣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把“不敢为天下先”算做人生三法宝之一了。
敢为天下先,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和创新精神。
但老子不要了。
这当然与他反对文明进步有关,但最主要的、最真实的想法可能还是怕为天下先要倒霉吧。
不敢为天下先,是从险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滋生出来的充满毒素的智慧呢。
为什么“不敢”呢?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敢”这个对一种品性的褒奖词可能最早即出现于此。
但老子的原意恰恰是否定这个“勇敢”的,他好像在推祟“勇于不敢”。
像“不敢”讲真话;“不敢”在关键时刻坚持自我;“不敢”在邪恶猖獗时挺身制止等等。
比如,当小偷当着你的面偷窃别人的钱包,你能不能勇于承受小偷藐视你人格的勇气?如果不能,你就“勇于敢”地制止他;如果能,你就“勇于不敢”地让小偷偷去别人的钱包,也偷去你的尊严,从此以后,你的道德自我肯定的资格也被偷走了。
这生下来就头发花白的老子,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就教我们如此下贱如此卑鄙地活着么?很多人都在这种层面上大骂老子,否定老子。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生活,那样社会就太卑污了,我们自身也太肮脏了。
我认为,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的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可怕。
浪漫天真的希腊人在地中海那边唱着童谣一般的英雄史诗,在海滨的灿烂阳光下相互炫耀他们健美的体形和膂力。
而地球的这一侧,却是苦难重重:什么样的血没流过?什么样的正义与良心没有被扼杀过?什么样的邪恶与残忍没有猖獗过?老子熟读历史,他的心早就冷了。
他知道丑恶是用什么掩盖着的,真善美是用什么名义去扼杀的。
鲁迅不也从中国布满“仁义道德”的文字缝中看出“吃人”二字么?这是黑暗的历史与现实侵蚀正常的心灵,使心灵亦随之蜕化变质的典型事例。
老子《道德经》中朗朗上口的韵文,也可看做是变态心理学的典型材料。
老子《道德经》的“矛盾”意象及其处世态度

老子《道德经》的“矛盾”意象及其处世态度作者:李庆瑜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6期摘要:《道德经》自成书两千多年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大家对其做详细的研究及注解等,在近现代,其辩证逻辑思维更是备受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其辩证思想,硕果累累。
本文中笔者主要尝试分析《道德经》一书中的几对矛盾,从而辨析老子表达的处世态度。
关键词:道德经;矛盾;清静无为;荣辱不惊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无疑是最核心的思想,是第一主线。
除次之外,书中多处出现对立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老子在矛盾中揭示世界的本质,提出他的无为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中论矛盾阴阳对立的观点非常多。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中,仅直接矛盾就达51对之多,隐含的矛盾更不可胜数。
而这些矛盾往往相存相依,承载着老子哲学的智慧,细细品之可以悟出深刻的处世之道。
下面将分点归纳从这些“矛盾”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一、保持谦卑,无为不争无为,是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天下之道,也应当是我们的处世之道。
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陈述得到圣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的结论,老子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委曲反能保全,谦和不争、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才是大智慧。
同样体现不争的思想的更有第四十五章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往往是最笨拙,而最卓越的辨才往往看起来是最木讷的,所以何必非争不可,不如落得清静。
但是许多人都会误解清静无为的实际做法,以为清静则要隐居山林,脱离现代社会,其实不然,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心远地自偏,清静无为更重要的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与身处何处没有太大关系。
在功名之前也同样应该保持谦卑的姿态。
最不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富贵而骄”,那将“自遗其咎”。
老子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论老子的辩证思维观2

论老子的辩证思维观2《老子》一书,短短五千言,里面却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直接反映了当时激烈多变、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春秋时期,由于所有制发生变革,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内都出现了许多变化。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成为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老子通过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反思、考察,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辩证法命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其辩证法思想是对当时重大社会变革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同时也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首先,老子通过对大量社会、自然、人生现象的观察、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静躁、白黑、朴直、雌雄、母子、美丑、善恶、强弱、利害、祸福、是非、真伪、贫富、治乱等,涉及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道德、审美等领域。
在论述这些概念时,老子的着眼点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或祸之所伏”;[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行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3]等,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基础。
在老子提出的一系列矛盾范畴中,“有无”是最高的一对范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辨证思维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峰。
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辩证法思想。
史伯第一次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
用“和”、“同”两个对立的哲学范畴,概括了事物对立同一现象。
伯阳父首次开辟了我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的理论先河。
史墨提出了“物皆有贰”的朴素矛盾观。
老子集前人的哲学思想之大成第一次提出“道”的学说,把“道”作为实体范畴,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把前人的一些理论成果纳入自己的体系,成为表述“道生万物”的辩证过程的理论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老子的矛盾观摘要:如何维持心理和谐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心理和谐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工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老子的矛盾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人构建心理和谐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有利于人们从根本上保持自我心理平衡,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
关键词:老子;矛盾观;构建;心理和谐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和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主题,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提出和谐理论。
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其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矛盾”的论述。
一、心理和谐的基本内涵心理和谐自提出以来,学术界讨论颇多,对其含义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心理和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内容之间的协调;二是心理活动各组成部分与心理活动的整体效果能够保持一种前后一致、整体稳定的状态。
第二种认为心理和谐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自身认知、情感、行为等的协调统一;其次是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沉着冷静、温和适度的态度;最后是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种默契融洽的状态。
二、老子的矛盾观渗透心理和谐因素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立面相互依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体认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矛盾:善良与丑恶、存在与消灭都是相互对立且依存的,这是亘古不变真理。
他认为在整个世界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如老子强调知人与自知时候说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
老子的观点,渗透出心理和谐的思想。
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在看待、处理问题时,要达到事物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
2“. 反者道之动”———对立面相互转化老子不仅体认到矛盾,他还看到矛盾双方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他说“反者道之动”,即所有的事物都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且事物的这一发展过程都是朝着自己的相反方向循环反复的。
联系到上面这一个观点,老子初步接触到矛盾转化的条件,即必须注重量的积累,以达到一定的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同时,老子还认为物极必反,事物如果发展过于极端,就必然走向灭亡。
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如下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少私寡欲”,即只有知道知足、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保证事物长时间之存在。
这些方法,正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对我们构建心理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 挫锐“”解纷“”归根日静”———调和矛盾老子特别强调“柔弱”的作用,提出“柔者道之用”,并把“柔弱胜刚强”作为普遍原则。
“柔弱”、“不争”是老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是选择的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中庸的境界,不与人争,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
这是一个人调和自己内心,到达自身和谐的方法和思路。
针对如何解决矛盾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调和的方法,他希望通过“挫锐”“同尘”以化解每个人与其他人事发生关系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希望最后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社会局面,那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友爱的、是相互关照的,是一派融洽局面。
虽然,老子的“玄同”境界的主张不免有神秘主义的倾向,但是瑕不掩瑜,他提出的调和矛盾的方法,“归根日静”的主张,无不蕴涵着心灵凝聚含藏的状态,渗透着心理和谐的思想。
三、老子的矛盾观对构建心理和谐的启示老子的矛盾观中蕴涵诸多心理和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世人体会人生,维持心理和谐,提升人生境界的很好的借鉴。
1.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前提,正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就启示我们要在构建心理和谐的过程中要培养和谐的思维方式,即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
第一,在为人处世方面,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既要了解他人,也要认清楚自己。
认识他人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现阶段的优缺点,又要看到他现身的发展趋势,做到对他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并能从其身上汲取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自知”就要求个体全面的认识和反省自己,敞开心胸看待自我内心世界,既能够主动悦纳自己的不足,又能对这种不足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看到自己的发展,为自己增加自信心。
这样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二,要善于在发展与变化中待人接物。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现代的迅猛发展时期。
这无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诸多问题。
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免会产生竞争以至于“争夺”,所有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的心理不和谐因素。
对此,用发展的眼光,更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来认清社会现实,以达到人自身主体积极地、乐观地适应客观环境和社会,在社会的洪流中把握自我,理性自我,不为世俗所污。
第三,要善于处理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注重量的积累。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奋实干,从基层做起,尤其对我们当今的国家工作人员来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积累”要有一定的“度”。
做工作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如现今的拆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正是因为工作人员在过程中没有用适当方法,以至于使用暴力所引起的。
2“. 少私寡欲”的调适之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少私寡欲”,这是老子启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基本调适之道。
当下的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利欲横行,尤其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丧失了自己内心的沉静。
而要达到心理和谐就要求我们拥有并坚持一种知足的态度,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过分苛求。
属于自己的就积极争取,并且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法正当的渠道,对于这一努力的成果要珍惜。
对于自己付出努力,却最终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当放宽心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相信前面还有更好的等着自己,希望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来看,当下的年轻人面临诸多压力,如:两家人的养老、孩子的教育、买房等问题,这对这些困扰有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积极争取也能够自得其乐,而有的人由于过多的贪欲,过分追求———不是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就是以消耗自己的实力为代价,以至于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者是人们自身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健康因素。
这些不和谐因素,都要求我们少私寡欲,合理且理想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眼前的生活,适度有所追求,不为利益所控制,成为金钱、物欲等的奴隶。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寡欲”不是说就要绝对的“禁欲”,坚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有所追求,保持个体的长久发展。
3“. 柔弱”“、不争”的人际艺术在处理人际、人事关系时,“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启示人们要保持一种柔弱的艺术。
“柔弱”,要求人们在应对各种挑战时,要灵活应变,富有变化,要学会隐忍,如越王勾践般的忍耐与顽强,能屈能伸。
从而以和谐的心理有效应对各种激变的环境。
“处下”、“不争”也是老子启示人们保持心理和谐的一种方法,“处下”就要求人们为人柔软、谦和、礼让,不骄矜持气,这样自能消解人际之间的争端,达到和谐的状态。
“不争”就要做到不与人争名夺利,不对事纠缠到底,基于自己的本职,踏踏实实,勤奋实干。
这里的“不争”并不是说消极的彻底放弃,厌逃人世,长期沉浸于“不争”的思想气氛中,而是要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仍然保持一种奋发精神,有所作为。
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致虚守静”的超然境界老子在调和矛盾时,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的主张。
这对当今人们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调节心理和谐的方法。
“虚”、“静”是心灵清澈宁静的一种状态。
这就要求当下的人们在构建心理和谐的过程中,在繁华中寻求一片安宁。
这里的“静”,并不是说绝对的静止不动,消极等待,守株待兔。
而是在富于变化的过程中独守心灵的恬静,以平和、淡然的心态分析处理周边的一切事情在静静地变化中孕育出新的活力与契机。
老子调和矛盾的思想还启示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一个完美的人格,不是在外形上表露,而体现为生命的含藏内收,以消解不必要的矛盾,获得心灵的平静。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就业、买房等诸多压力,这是社会的二次分配等引发的,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老子的矛盾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调适之道,这些是人们心灵的港湾。
我们应该以老子思想为借鉴,不要忘了人性的本质,有些人天天忙于生活的奔波,却忘却了审视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自己奋斗的目标是什么,只是机器般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
要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有思考自己、审视自身,想想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脱离繁华的日常生活,使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老子的矛盾观,处处渗透着心理和谐的因素,能帮助当下的人们以独特的智慧应对复杂的矛盾,缓解身心压力,提升人生境界,以维持心理和谐。
老子思想是一个伟大思想的宝库,它将源源不断地为当今的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智慧、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南。
参考文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屈卫东.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3]葛宁.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和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4]徐萍萍,马向真.论老子道德观视阈下人的自我和谐[J].学术交流,2010,(5).[5]张延华,李厚刚《. 道德经》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探析[J].社科纵横,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