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总结老子,也被称为李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总结:一、道的观念: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且,“道”是超越一切的,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界定。

他强调人们应该与道合一,追求心灵的纯洁,放下欲望与功利心,接纳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放弃强制和权力,而以无为的态度去引导人们,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过多干预或控制,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和干涉,使社会保持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三、自然和谐: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控制和破坏。

他认为自然万物本来就具备完美和平衡,只有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才会破坏这种和谐。

他建议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追求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四、无名之名:老子批判了名利社会的盲目追求,主张超越功利的界限,追求无名之名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是不需要张扬和显示的,只有在无所为的境界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品德和智慧。

他呼吁人们舍弃虚荣心和功利心,追求实实在在的内心境界。

五、尊重个体:老子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重,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应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提倡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领袖应该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统治。

六、守约与仁慈:老子主张人们要尽力遵守自己的承诺和义务,保持诚实和守信。

他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与此同时,老子也强调仁慈和善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关爱他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他提出了虚无主义的观念,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无形的和无名的。

他反对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权力追求,主张个体的独立和尊重。

老子的思想及应用

老子的思想及应用

老子的思想及应用老子,也称李耳,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

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和道德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老子对人类存在和行为的看法,以及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无名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我无为的,无所谓存在与否,它超越了个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寻和顺应道,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根据老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府应该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不要过于干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政府应该像水一样,下山流向低处,而不是向上爬山,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平衡。

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争端和矛盾。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对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们应该做到无私无欲,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争夺权力地位,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他主张让自己与道合一,以达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老子的思想还对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超越宗教的信仰,他认为宗教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被强迫的信仰。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并通过信仰来获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政治家和官员借鉴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

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老子关于“和”的思想与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和”或“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先秦其他各家的学说均以社会政治生活为论述的中心,其中的和谐思想局限于构建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理想化关系,
而老子及道家的和谐思想则在论域上作了进一步拓展,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之外,又多论及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和谐理论的完整系统。

一般认为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或“同于道”,然而道是最高的和谐体,因而归根结底老子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是“和”或和谐。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是和谐哲学。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

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下面将对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1. 道: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越个体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

道是一个抽象而不可言喻的原则,包含着万物的本源和变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演化,实现内外的和谐。

2. 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操纵会干扰自然的发展,造成无谓的痛苦和不安。

相反,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遵循物自有道的原则。

老子认为,在无为中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并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3. 自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万物的根源。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地发展。

老子反对过度的人为干涉,主张顺应社会和自然的演化,实现和谐共生。

4. 反人为:老子批判了过度的人为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的产生。

反人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需要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私利。

5. 非行:老子主张追求心灵的清静和虚空。

他认为,心灵的平静和虚空能够使人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非行是一种放弃表象和追求真实的态度,通过反复的省思和沉思,可以突破表象的束缚,找到真实的本质。

6. 道德:老子提出了道德给予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不应当是外在的规则和法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认为,道德应该基于内心的善意和正直,而不是外在的惩罚和威胁。

总之,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了道、无为、自然、反人为等概念。

他强调了与道的统一,顺应自然的发展,反对过度的人为努力和欲望。

他提倡心灵的清静和非行,以及追求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老子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8个字:老子思想主张八个字: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正确理解这八个字的内涵,对于理解学习老子的思想意义重大。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老子思想的八个字主张,感受一下道家学说的魅力!老子认为,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以道治国、以民为本最为重要的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说世界是从无发展而来的,从无的角度认识世界,才是全面、客观的。

大道无名,是无形、无体、无声、无味、无名、无边、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律。

大道因为“无”,能够无所不在、控制一切,这正是辨证的作用。

老子根据大道的这一特征,提倡无为之治、不言之教。

中国文明发展成为泱泱大国,正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结果。

(一)无为之治中国文明提倡“无为而治”、民贵君轻、以民为本、轻瑶薄税。

虽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为而治”没有得到统治阶级全面的贯彻执行,统治者好大喜功、奢侈腐败现象一直存在,但是“以民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一直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提倡。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很多人认为老子消极无为,不能作为治国的主张,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的学问才是经国济世之术。

其实,无论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都是道德经的具体应用,遵循的都是道德经的理论,都以自然、客观、运动、辨证为基本逻辑,都以天下为己任。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不是消极无为、无所作为,而是从无而为、从小而为,根据客观规律积极无为,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提倡“仁爱”、“文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兵家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法家提倡“诚信”、“一断于法”,大都贯彻了道德经遵循客观规律、以民为本、利而不害的治国主张。

无为而治,是最为科学的社会治理方案,得到了现代文明的一直接受。

现代文明国家提倡自由、民主,就是“无为而治”的现代表述。

(二)不言之教天地有大德而不言,中国文明奉行“不言之教”,自然、客观、辨证,提倡无私、宽容、和平,没有成见,没有分歧,因而能够被广泛接受。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

历史老子思想内容总结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约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敬,战国时期楚国人。

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中,以下是对老子思想内容的总结:一、道德经的思想基础:老子的思想基础是“道”。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无形的道所组成的,道是宇宙的根源,永恒不变的存在。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认为道是初始的一元之始,从而演化出万物。

二、道的特性与主张:1. 道是无形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是超越人们感知的。

他将道比作无名之名、无常之常,主张宇宙中的真正存在是超越人类认知的。

2. 道的无为: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人们应该谦虚自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自然发展。

3. 道的一致性:老子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与大道合一,发挥自己的特性和才能,追求自己的内心愿望。

4. 道的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只会破坏宇宙的本然秩序。

他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道法自然”等观点,主张尽量放任事物自发的发展和变化。

三、个人修身与治国理政:1. 个人修身:老子主张个体应该修身养性,通过自觉去掉功利心、私欲,并追求内心的平静。

他提出了“柔弱胜刚强”、“最柔弱胜最坚强”等观点,认为自律是达到真正强大的途径。

2. 治国理政:老子认为治国理政需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不做强制干预和过分控制。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非治之治”,让百姓自主发展,不给予过多的约束和压力。

四、对人际关系的思考:1. 仁爱:老子主张人际间应该相互宽容、关爱、帮助。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假正经、冷漠和冲突。

2. 谦逊: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争强好胜,也不要以权力和地位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3. 禅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学会放弃,接受变化,不要固执己见和争夺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当代价值2010-10-19 10:36吴坤宏[博客]11504 字, 阅读1159, 评论0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道德经》一书涵盖了其诸多思想。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老子其人。

本部分简单介绍老子的历史地位。

第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分别叙述老子的“无为而一、老子其人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聘,又自号老阳子,相传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

苦县和相其实是一个地方,原本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陈归属楚国。

老子长寿,卒年不知,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

“老”是年高德重之意,“子”在古代是对美男子的尊称。

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又称为“大”,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由此,“道”便构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第一性的,世间万物皆由“道”而来,是第二性的。

所以他说“道”是“万物之宗”。

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不断演变,演变出天地万物,并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

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顺其自然之意。

同时,他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

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他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他的梦想。

由此可见,老子所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没落的思想。

《道德经》之精华是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它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

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认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却极力否认对立面的斗争,夸大对立面的统一,并力图从内心精神世界消解现实的矛盾。

但是,老子提出的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既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又看不到新旧质的区别,而仅把对立面的转化看做循环往复的无尽过程,所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最后却导向了形而上学。

总而观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军事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道德经》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该书涵盖了老子的诸多思想。

下面将着力探讨老子的几种思想及其特点。

(一)“无为而治”《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

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道德经》开篇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这里,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了的原则。

“无”和“有”分别指“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是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无”这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没有”和“不”,而要从道的角度去体察。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也指事物的本体和万物之源,同时还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之意,我们要通过“无”和“有”去观察和领悟“道”的深远奥妙。

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产生,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意思。

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

一年四季交替轮回,万物自生自长。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1](第51章)老子认为这是天道的“无为”,人道也应效法天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

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去为。

老子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他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这样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有为”。

第三,“无为”是老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2](第11章)无形的作为能够带来利益,是有形的作为发挥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虽然重要,但体会其特点才是关键。

从上我们可以概括出老子“无为”思想的特点:(一)“无为”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

那些把“无为”等同于“无所作为”的认识是错误的。

(二)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生存和斗争策略。

他是想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以退为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我们不但要明白“无为”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同时我们还要学会适时、适地地去“为”,做到“为而不争”,以求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

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无为而治”最具有代表性。

“无为而治”,要求我们无私心,处理事情时不以个人意愿为依据;“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指做事处处以“公”为依归。

“为而不争”,每个人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谐共处,平稳发展。

这是管理现代企业、治人治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二)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一书不仅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且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老子认识到,具体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他们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

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 [3](第29章)老子又认识到: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第2章)他认为矛盾着的事物都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有”与“无”、“长”与“短”等等,都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

旧日中国常说的“相反相成”即由此而来。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可以经常相互转化。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岂无善?善复为妖。

” [5](第58章)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变成它的反面。

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这些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转化的过程没有穷尽。

所以说“孰知其极?”。

这方面,《老子》中讲的很多。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6](第22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 [7](第30章)不难发现,“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原则。

老子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第64章)老子还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9](第63章)容易的事情,发展下去,可以引起质的变化,成为难的事情。

小的事情,积累下去,同样会出现质的变化,发展成为重大的事情。

在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立即着手去处理;在事情刚出现时,立即着手去解决。

老子的这些话似乎有见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些现象,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将之总结为一个规律。

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背的。

他说:“正言若反。

”[10](第78章)他还感觉到,这些道理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

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1] (第41章)但老子却害怕斗争,不讲斗争。

因此,他所认识的转化是循环反复的,而不是上升的。

这其实和老子所提倡的“复”是一致的。

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12](第16章)“复”也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复”即循环、倒退之意。

老子还想出了一些掩护、保存自己力量的办法,主要表现在不要暴露自己,要极力隐蔽自己。

他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13](第45章)又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14](第41章)老子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15](第6章)由此观之,老子较早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但我们若是认真揣摩,其中还有相当多的地方不尽如人意。

首先,老子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却忽视了对立面还存在相互斗争的一面,斗争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着的事物的两种属性,绝不可偏废其一。

另外,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循环中,看不到事物可以发生质变,成为另一种新事物。

即老子提倡“复”。

这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的。

所以,老子对辩证法虽有一定认识,但这些认识在他看来并不能作为新兴阶级的战斗工具,而只是当时没落阶级用以对付新兴势力和聊以自慰的手段。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6](第78章)这些话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正确的。

但作为一个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这些话也仅能看作是对自己的解嘲,对敌人的诅咒。

(三)养生思想与气功老子不仅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还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