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欲望观
老子庄子思想总结归纳

老子庄子思想总结归纳老子和庄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被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以下是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总结归纳,详细写1000字有些困难,但我会尽力概括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和“无为”。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象的,无法被言语所描述。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认为,道德应该由自然发展而来,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认为,过度的控制和干预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运行,引发混乱和矛盾。
因此,人类应该放弃功利主义的追求,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老子还关注人类的行为和道德,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自我中心的欲望,追求无为的境界。
他指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只有追求无为,返璞归真,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
他主张减少欲望,简化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子的学生,他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庄子主张将心与自然合一,追求自由和宁静。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日常的琐事和烦恼,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庄子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展现自由的本性,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
他主张“无为而不治”,即在无为中达到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事物自然会得以平衡和运行。
庄子还关注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心灵的净化,他提出了“自觉”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对名利和权力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静。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
他主张超越日常生活的琐事和纷扰,放飞思想和灵魂,与自然合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论思想的重要性

今天跟客户交谈甚欢,几个小时滔滔不绝,虽然年纪相差几岁,感觉相见恨晚,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同样很喜欢老子思想,同样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哲学,回到自己的房间,沉默许久,很想写些东西,通过交流迸发出来的“火花”,虽然都是前人已经知道的东西,觉得很有启发意义。
刚开始我们在谈论历史的东西,从夏商一直到现代社会,从中梳理出很多哲学,学习历史是一个走捷径方法,从古至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虽然都是些残缺的片段,但都是人类整体的记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先人留下来的宝藏,就是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经验、教训,以及知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就是历史带给我们每个人财富,然而,每个人都是这历史的一部分,你的历史,我的历史,众人的历史,共同形成现在的文明社会,而现代文明就真的文明了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科技技术越来越先进,科学技术说来说去,就只是工具而已,都是给人使用的,是以人为基础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最终目的,还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然而科技发展的方向除了解放人类的劳动力,发展方向已经走到岔路口了,慢慢滑向深渊,科学技术也已经从帮助人类,到了控制人类,乃至伤害人类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初衷,说白了是替人偷懒,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和思考更加高尚的东西,而现在变了味,它已经让人变的越来越懒惰,无法自主的思考,信息得到的越容易,越容易被误导,越容易扰乱人的思维方式,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被商家,被政府在洗脑,迷失了自主的思想。
这世间有很多是假象,如果不加以思考,很容易被放大,很容易就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不要被世间的假象所误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剥去迷雾的面纱,看清事件的本质,寻找出真象。
知识是拿来运用的,不应只是过堂的。
虽然书籍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术业有专攻,应该朝一个方向走,专而精,学习完了要经过思考,不要拿来主义,按部就班,什么新鲜事物,或者学习到的知识,都要过一遍自己的脑子,反复推敲,思考究竟是不是对的,适不适合自己,跟不跟自己的规划相吻合。
老子翻译及原文

老子翻译及原文老子,姓李名聃,字聃,又称李聃、李周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道家始祖”,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老子》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为六十四章,主要讲述了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以下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部分内容:原文: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翻译:道,可以说,不可恒言。
名,可以名,不可恒称。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天地之始,没有名字;万物之母,有名字。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翻译:所以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同样产生却有不同的名字,共同称之为玄妙。
原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玄奥之中再玄奥,是所有奥妙的门径。
原文:道也者,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上善者像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而与道近似。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亲自去生长,所以能够永恒生长。
以上只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还包括了许多关于道、德、无为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
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PPT课件

➢怎么看“清静无为”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 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 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 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 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 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 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1.构成世界的实体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2.创造宇宙的动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极远啊,极深啊,它是一切微妙的总和。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 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 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 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 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 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作者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对世界、人生和治理的深刻思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老子的思想主张展开阐述,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道胜于力”,他强调了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概念:道和德。
道是宇宙在运行中的规律,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本源;德则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行动形成的。
老子认为,只有通过与道合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老子关于治理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反对强权统治和过度干预。
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意味着领导者应放弃权力的滥用和过度执政,而应以退让和柔和的方式管理社会,让人民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
在道德方面,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
他认为,过度追求知识和功利,会使人失去自我,破坏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个人要学会自我克制,保持谦逊和无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和谐。
老子还提出了“天下若能常无欲,天下将自然归”的思想。
他认为,欲望是人心的根源,而欲望的过度追求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他主张人们应放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老子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了自然、和平和谦卑,对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纠正。
老子的思想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他的“道胜于力”思想希望通过回归自然和内心的平静,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与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的问题,关注个体的内心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了和谐、自然和谦逊,对于传统和现代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究和理解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欲望
(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
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
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
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谓:「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2,知足常足
《道德经》第44章和第46章都谈到了知足的问题。
对知足问题须辩证来看。
首先,我们从对知足的合理性来看。
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条件,可能这种物质条件并不很丰厚,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知足常足给与肯定。
不知足对不对?对不知足问题也须辩证来看。
从正面
说,我们如果还有潜力,还有发展空间,我们就不能安于现状,过所谓安贫乐道的生活。
要求创新、发展、尽量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种不知足就是应该提倡的。
而如果只是不愿意付出,只想通过走歪门邪道得到非常多。
这种不知足当然就是错误的。
钱并不能和幸福成正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愉快。
一方条件一变,家庭关系马上恶化。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视钱如粪土的也大有人在。
钱锺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如“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了,我还会迷信钱吗”等)
知足思想里面还包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第九章)显著的反例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故事。
汉初的韩信是一个这方面的悲剧人物。
而清代的曾国藩是高手。
他为了劝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要居功自傲而专门写了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所提到的屠羊说是《庄子·让王》中所记载的一个人物,他以卖羊肉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非常喜欢这一职业。
3,贵身
如老子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问题涉及名誉、生命与金钱的关系。
下面首先就名誉问题讲一讲。
老子认为,人都喜欢有名,希望钱多,也知道有权好办事。
殊不知这些东西弄得不好常常给人带来祸害。
追求名誉的人,得了名就想拼命维护;有了金钱的人大多容易把它看得太重而不愿失去,迷恋权势的人,更不会轻易交出他的权利。
当他们一旦失去它们,就感到悲伤而空虚。
这样,他们就把生命拿去交换那些有害的东西,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
更有甚者,一味贪图名利,为图名利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的人,往往因此断送了性命。
生命丧失了,名利还有什么用呢。
而且,世界上的确还有比名声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其次我们对珠宝、金钱应该怎么看。
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具有独立的价值。
一些人为了追求身外之物,不惜牺牲生命,不惜牺牲人的价值,在给予者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
这种人总是表现出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并且,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以及「善为下」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
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老子贵身,重视生命,并不能理解为怕死。
如第七十四章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结尾)《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
所以任何对它的概括和说明,都只能是挂一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