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马列文论》课件

《马列文论》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01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反映与建设的工具。
02
文学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是为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工具。
03
文学具有党性,无产阶级文学是党的文学 ,是党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04
文学具有民族性,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是 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思想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 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了文学的人民 性和革命性。
斯大林主义时期,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了文学的 民族性和人民性。
古典马克思主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 提出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强 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阶级性。
列宁主义时期,列宁提出了文学的党性 原则,强调了文学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 地位。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 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思想内容,能够影响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人们的审美 能力和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塑造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典型人物是历史的产物,要求作家在创作 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历史进程和人民心声。
表达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表达无产 阶级立场,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探讨文学作品 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一、关于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 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 看待。
二、关于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 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发 展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 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巩固 或破坏经济基础的作用, 并且政治、法律、哲学、 艺术、宗教等之间也互相 作用。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 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 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 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但丁 Alighieri Dante
1265—1321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 Honoréde Balzac
1799—1850
左拉Zola Emile
1840—1902
法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 袖。
主要著作:《卢贡-马卡尔家族— —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 和社会史》
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从事文学创作, 按生物学定律描写人,无动于衷地 记录现实生活一切方面。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康德、黑格尔 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歌德、狄德罗 17世纪以来的西欧以及俄国的作家作品等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 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别林斯基:《关于文艺批评的讲话》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以 唯物史观为基础。
➢ 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 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 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 的德国社会主义》
2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具体内涵
美学观点:遵循艺术掌握世界的规律,并重视作家的 审美心理和创造精神。
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的艺术,具有反抗资 本,顽强地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互相依存
➢艺术生产为艺术消费: 提供文学作品;创造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规定消费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方式。
➢艺术消费为艺术生产: 提供“想象的对象”,即读者,艺术作品 也只有在艺术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作品。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
3.文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 文学把人作为一个生命整体来把握。 ➢ 文学以特有的方式表现人的性格、命运、思想、
感情乃至无意识的复杂多样性。 ➢ 文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部感官之丰富性
的人”。
五、关于美的规律与文学的创作 原则和批评标准
法国作家。 主要著作:《羊脂球》、《项
链》、《一生》、《漂亮朋友》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
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 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 批评家。
主要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 美关系》、《怎么办?》
文化工业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 与霍克海默提出的概念,用以批 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 品化及标准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中国文学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不仅在创作中吸收了其中的精髓,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指导思想,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使得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关注社会底层、捕捉人民的生活痛点,进而揭示平民百姓的悲喜哀乐。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就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揭示,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二、推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结合。

它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革命和改革进程。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创作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通过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和人民的软弱,呼吁人民觉醒并推动社会变革。

三、强调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作家开始注重作品中人民性与历史底蕴的融合。

他们以劳动人民为创作对象,通过真实的描写展现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坚韧品质。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被现实社会冲击而导致人们困惑和焦虑的情感。

四、开拓实践文学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创作中还推动了实践文学的开拓。

中国作家开始以强烈的亲身体验为原点进行创作,将文学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的散文《野草》就是他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产生的思考和观察的结晶。

五、推动文学与现代性的融合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文学创作逐渐与现代性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2.2.3 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 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丰 富广博的文学知识为他们后来研究文学问题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希腊以来的文学传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 学理论产生的土壤, 学理论产生的土壤,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研究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理论武库。 作家研究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理论武库。
2.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与内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文学与人的全面解放
2.2.1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 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 人的一种活动,建立“ 学活动论” 学活动论”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 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 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逻辑学》、《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卢卡契 Georg Lukacs 1885—1971
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 狱中札记》 1947)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 狱中书简》 1947) 《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 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 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以及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于文化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艺创作离不开历史和社会的条件,在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要求文艺创作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艺术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2.阶级斗争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阶级斗争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认为文艺作品应当反映和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社会不公,并通过作品表达对于压迫和剥削的抗争。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1.价值批评与社会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主张以价值批评为核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和人类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性的表达,更是社会和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性和文化意义。

2.历史批评与文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历史批评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必须放在历史背景中理解和研究,了解作品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历史批评使我们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三、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1.文学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作为社会思潮的反映,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2.文学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出,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引发文化新生。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艺术交往论 5.艺术交往论
艺术活动从生产到接受是一个有多种环节的过程,构成各个环 节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与对 话,把文学活动看做两个流动系统,即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文 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 其理论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是,认为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既具有 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又有其特殊本质、特殊规 律; � 主张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论,并由此出发理解文学的特征和其他问 题;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有文学起源论 (主要是文学起源 于劳动的观点)、现实主义创作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文学历 史发展论(如文学随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批评论(历史的和美学 的批评方法)等。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理论家除马克思、恩格斯外,还有列宁、 普列汉诺夫、毛泽东等。
费尔巴哈 1804—1872
黑格尔1770-1831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 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把 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人的生 活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觉”,也就是合规律、 合目的的自由创造过程。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 质力量的关系。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 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 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凡是人们在创 造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聪明、智慧、才能,在追求 新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 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 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 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这突出说明文学艺术是人的 自由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熟悉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 文学理论建设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熟悉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学理论建设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 法。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 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 两者的有机结合。这里要特别指出,文学不是一般意识形态,而是审 美意识形态。
� 重点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熟悉并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它是在吸收德国古典 哲学和美学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 据,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形成的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德国古典哲学 是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也是集大成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康德、黑格尔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吸收了康德哲学中关于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形式对内 容的反作用的观点,黑格尔美学理论中的历史感和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等等。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3. 艺术生产论 3.艺术生产论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论把整个艺术活 动视为艺术生产操作和消费过程,认为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 创造,是在艺术生产中实现的。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 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这就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文学艺术 最终的解释。
黑格尔在《美学》第1卷(38-39P)中说: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 自己,而且要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 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 发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 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
2. 文学反映论 2.文学反映论
文学是对生活得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界说 和规定。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就具体性质来说究竟是 一种什么活动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 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艺 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 映。反映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成为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 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