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_杨春时

合集下载

杨春时《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杨春时《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

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笔记)——杨春时学科的一般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学术是以追求真理为根本任务的,文学的学术任务就是探索文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文学理论的社会任务就是指导文学活动。

中国:以《文心雕龙》为标志,创立了以价值论为基础,以表情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系统文学理论。

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为代表,以认识论为基础,再现说为核心的西方系统文学理论。

所谓理论思维,就是把具体的日常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并进一步建立诸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构建起严整的概念体系。

人类的生存方式有:自然的,现实的,自由的。

它们分别指代原始曚昧,文明异化,彼岸完美。

文学是指向自由的生存方式。

(海徳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人类的生存体验方式:原始的——现实的——超越的。

→文学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指向超越的生存体验。

(人,一般有双重人格,文人尤是。

盖此缘故乎?)生存意义的领悟只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首先,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其次,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

文学的审美特性:形象性,思想性,情感性,虚拟性和个性化。

典型,是指那些富有个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物形象。

历史的进步是以牺牲传统美德为代价的!(如一代代火影忍者的传承)文学情感的内涵是复杂的,既有现实情感,也有审美情感,还可能包含某种无意识的欲望。

正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试分析《火影忍者》小樱的暴力情感)桑塔耶那说,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

(所以文人自歌自舞自开怀很正常……“假戏真作”是也)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人的个性未获得充分发展,对象世界也不是个性化的,而是一个公共的世界。

因此,在现实世界,共性是本质,而个性被压抑。

但是,人的本质是个性,这是人与物的区别。

人失去了个性,这是人的异化!结构主义否认人具有支配世界的主体地位,倡导“主体离心化”,认为语言具有本体的地位,是自足的符号系统。

生存价值论视域中的文学本质言说

生存价值论视域中的文学本质言说

进行 分析 ; 一种 是 审美 主义 的 , 肯定 文 学多重本 质 的前提 下 , 生存 价值论 出发 强调 文 学 的审美超 越 在 从 性维度 。对 事实和价 值 关系 的不 同理 解是 造成 文学本 质讨论 中分歧 的原 因所在 , 在价 值 判断 中内在 尺 度 的理 性运用 也许 可 以为文 学本 质 言说提 供 出路 。
论是 从 广度 、 深度 、 矢度 和 圆度 上 , 言之 , 换 不论是 从横
尔说 的 把 对 存 在 本 身 的 考 察 还 原 为 对 存 在 者 的 考察 。 ③
征的本质主义知识生产方式也失去了有效性。在这种情况
下 , 的文学 本质言说 何 以可 能 呢? 新 首 先 , 质主义 虽然 消解了 形而上 学 层面 的本 质 , 反本 放 弃对文 学本质 的言 说 , 是 却 为新 的 文 学本 质 言 说提 供 了 但
东西, 不少学者将这个东西称之为“ 义” 意 。文学理论领域 的反本质主义论争 , 将本质由概念返回到语词 , 开放了文学
_
理 论 探 索 ・当 代 文 坛 ・ 201 3 0.
根基的建构与思想性的生成方面 , 这才能从根本上告别知 识过度漂浮与思想游牧的时代 。@ ” 何谓文学理论的价值根
式思 考本 质I 者。 司题
由于文学 的历 史性 、 性 , 地方 由于在 文学 本 质 问题上 不
哲 学看 来 , 实体是 一个虚假 的概 念 , 已经 还原 为意 义 它 概念 。文 学不是 实体 性 的存 在物 ( 例如 文 学作 品 ) 而 , 是作 为存在 方式 的文 学活动 , 因此不是提 出“ 学是什 文
将概 念还 原为语 词 , 将本 质还原 为意 义 , 对存在 本 身 将 的 考察还 原为 对存在 者的考 察 , 由此 , 撑文学 本 质言 说 的 支 哲学 基础 也就 从实 体 论转 变为 存 在论 。 以存 在论 为 基 础 , 是后 形而上 学语境 中言 说 本质 的 必 要 条件 , 而且 是 决 定性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论文学的多重本质
杨春时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在本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文学理论只承认文学的单一本质.而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因此有多种形态和多重本质.具体地说,文学有原型层面、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与此相对应,文学就具有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三重本质.不同形态的文学本质也不同:原型层面突出就形成通俗文学,它突出了原型意义和消遣娱乐功能;现实层面突出就形成严肃文学,它突出了现实意义和教化功能;审美层面突出就形成纯文学,它突出了审美意义和审美超越功能.
【总页数】7页(P120-126)
【作者】杨春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论情感体验是文学本质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近十年文学本质两次争论说起 [J], 孙桂芝
2."思无邪":文学对真理的审美关系——文艺多重本质之构造式关系研究(四) [J], 毛崇杰
3.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一个反
思 [J], 邢建昌;
4.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一个反思 [J], 邢建昌
5.从创意写作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意本质论及其产业化问题 [J], 葛红兵;高尔雅;徐毅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面对现实思考

文学:面对现实思考
问。
正是处于这样一些考虑与担忧 , 我们提出“ 文学 : 面对现实思考” 的话题 , 这里的主题词显然是 “ 文学”“ 、现实”“ 、思考” 三个, 但更深入的问题则是什么是“ 文学的思考” “ ,文学要如何思考” 。 杨春时 :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老题 目。以往的误 区是, 把现实仅仅当作国家政治领域或者
公共 社会 领域 , 因此 文学对 现实 的思 考 就 限于某种 意识形 态 的表达 。实 际上 , 实 即人 的社会 存在 现 是 一个广 阔 的领域 , 它除 了指政 治生 活和公 共社会 以外 , 括 私人 生 活领 域 以及精 神生 活领域 。 还包
只是在传统社会 主义社会 . 由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支配 , 一切都政治化了, 私人生活和精神生 活被取消了 , 甚至连公共社会也不存在 , 只存在 国家政治领域。因此在 “ 文学反映现实” 的命题下 , 文学被政治化 了。 8 年代 , 在 0 初步形成了国家政治领域之外的公共社会领域 , 文学在这个领域担 当 了启蒙的角色 , 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活进行 了意识形态批判。 9 年代 以后 , 在 0 当人们哀叹广阏 文学放弃了对现实的思考时 , 实际上指的是文学退出了政治生活领域 , 甚至一定程度上也退出 了公 共社会领域 , 意识形态功能( 其 不管是激进的还是保守 的) 大大削弱 ; 但是 , 他们没有意识到 , 已 现实 经发生了变化 , 即由单一的政治生活转向更广阔的私人生活和精神生活 , 因而文学所关注的领域也
价值、 颠覆宏大叙事 、 追逐平面化、 零碎化的文学狂欢 , 之所以经常只是一种时尚表演 , 就在于它们
在中国还找不到生长的天然土壤, 中国社会 自身的形态、 中国的政治结构 、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 的 阶段性 , 都注定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利器找不到 自己打击的对象 ,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在当下的中国只 有 自己假想的“ 敌人 ”而与还处于“ , 前现代” 准现代” 或“ 的中国现实风马牛不相及 , 这种文学与现实 的错位 , 说到底是 9 年代以来笼罩着失败感的中国文化界激 进知识分子求取暂时解脱的一块虚幻 0 居所 , 是悲观的乌托邦 , 但它带来的后果是文学放弃对现实和生存的思考 , 放弃生存还是毁灭的追

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

第7卷第5期2008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5Oct. 2008 【美学・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08204230[作者简介]王怀义(19802),男,安徽淮南人,美学硕士研究生.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王怀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杨春时先生的超越美学是当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主要代表。

在杨春时看来,实践美学是启蒙性质的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主体间性美学。

在具体的建构方面,杨春时以反思—超越的现代性代替启蒙现代性、以生存本体论代替实践本体论、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全面建构了超越美学的理论体系。

这样,反思—超越、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就成了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杨春时美学体系中是不严谨、甚至混乱的,由此造成了其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消解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超越性;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I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8)0520138205On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Yang Chunshi ’s Aesthetic TheoryWAN G Huai 2Y i(School of Litera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215123,China )Abstract :The t ranscendental aest hetics of Yang Chunshi is a main rep resentative of t he debates between p ractical aest hetics and post 2practical aest hetics.In t he opinion of Yang Chunshi ,p ractical aest hetics is an enlightened subjectivity aest hetics ,which can ’t resolve t he p roblem ,t hat is ,how ,aest hetic app reciation ,as a free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of t rut h ,is achieved.So he has createdt heinter 2subjectivityaest hetics.Specifically ,YangChunshisubstit utest het ranscendental modernity for t he enlightened modernity ,t 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for t he p ractical ontology and inter 2subjectivity for subjectivity ,by which he const ruct s his aest hetic t heory in an all 2round way.So t hese notions (such as t ranscendental modernity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ter 2subjectivity )are t 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is aest hetic t heory.However ,t he logical connection of t hese concept s is vague and conf using ,which brings about t 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in Yang Chunshi ’s aest hetic t heory ,and t hus eliminates it s value.K ey w ords :Transcendency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ter 2subjectivity一杨春时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来源于他对现代性认识的混乱。

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

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

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一、填空题1、中国美学四大派:主观派——高尔泰、吕荧客观派——蔡仪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2、《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四种异化形式: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

3、3M指的是——马克思、毛泽东与马尔库塞。

4、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祖先”的是:卢卡奇。

5、中国实践美学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问世。

6、实践美学的三大体系——美、美感和艺术。

其中,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7、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8、“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9、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鲍姆嘉登的《美学》(1750年出版),他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10、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1、席勒提出的“三种冲动”——形式冲动(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和游戏冲动。

12、弗洛伊德提出的三种原则——本我(libido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13、《红与黑》体现的是本我与自我的冲突;《麦克白》体现的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14、在《性史》一书中,福柯把快感分成两种,它们是:灵魂快感和身体快感。

15、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潘知常16、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杨春时17、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里达18、阿多诺关于文化研究的著名论著是《论音乐的拜物教性质和听力的退化》(1938年);本雅明关于文化研究的著名论著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19、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

20、《否定辩证法》的作者是:阿多诺21、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22、《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工人、农民、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服务。

“现代性体验”视域下的美学思潮史研究——从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谈起

“现代性体验”视域下的美学思潮史研究——从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谈起

第36卷第1期Vol.36No.1徐州丄程字阮字报(社会科字版)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Elition)2021年1月J an.2021“现代性体验”视域下的美学思潮史研究——从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谈起简圣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探究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需要围绕“现代性体验”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发生发展这一基本线索,将这一纷繁复杂历程置入一个有脉络可循的学理框架之中加以立体展现。

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作为第一部从思潮史角度切入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在学术史上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性体验”;美学;思潮史;现代性中图分类号:1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21)01-0034-07从19世纪末到现今这段历史,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审美发展史而言并不算长,然而相对之前相对平缓的发展史而言,它却是一段风云变幻剧烈的历史时期。

各种思潮接踵登上历史舞台,彼此之间既有冲突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如同新浪推旧浪,共同为推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奉献力量。

它既是已经发生了的一段历史,又正在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影响着当下中国美学的演化过程,我们当下美学研究工作所凭依的学科框架、学理脉络、思维方式、术语概念等,都是这百余年时间积淀下来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资源,故而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之加以认真回溯和研讨。

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作为第一部从思潮史角度切入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其在学术史上既具有奠基性又富有开创性。

学者代迅由此将这本著作称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以美学思潮构史的开山之作”[]。

该著在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并不止步于对既往历史时间和相关理论的简单回溯,而是立足于思想史分析的高度,围绕“现代性体验”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发生发展这一关键线索,将纷繁复杂的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进程置入一个条理明细的、有脉络可循的学理框架之中加以立体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杨春时(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今天,后现代主义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界,最近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证明了这一点。

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和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就是影响较大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

这几部论著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取消了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说,代之以文学理论的历史描述;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把文学理论还原为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建构。

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方面,它拓展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的模式,特别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模式,从而与当代世界文学理论接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现代建设;另一方面,它也使文学本质的言说失去了合法性,文学理论的建构被取消,代之以历史的陈述,从而可能导致绝对的历史主义甚至虚无主义。

因此,如何合理地接受后现代主义,并且在当代条件下进行文学理论建设,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的、现实的问题。

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是基于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批判,那就需要对形而上学进行考察,以明确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能够和已经解构什么、不能和没有解构什么,从而回答文学本质的言说如何可能的问题。

一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实体和文学的实体性本质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实体论的本质主义,从而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也在于此。

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的形态,它建立在实体观念的基础上。

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主体分离的客观世界,它相信在现象世界的后面存在着实体,实体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

因此,古代哲学首先确认实体,并且把实体当作自明公理,进行逻辑的推演,以揭示具体事物的性质。

这就是“一决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及其思想方法。

在形而上学的体系影响下,形成了所谓“本质主义”,即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寻求事物的绝对本质。

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也体现在文学研究上面。

传统的文学研究也是从所谓“世界的本质”即实体出发,来推演文学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体,因此提出了艺术是理念的再模仿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实在的物体(质料加形式),因此提出艺术模仿现实的理论。

黑 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海伦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格尔认为实体是理念,因此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切都植根于形而上学的实体论的本质主义。

苏联文学理论提出了“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说,也是源于物质本体论,认为存在着物质实体,文学反映物质世界,从而是一种变相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

现代哲学抛弃了实体观念,进而摧毁了形而上学。

洛克和休谟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否定了实体的存在。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直接经验,因此所谓实体是不可知的。

休谟认为实体不过是思维产生的错觉,不存在超经验的实体。

康德综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认为认识只能把握现象世界,不能把握实体(物自体),把实体(物自体)列为信仰的对象,从而抽走了实体存在的根据。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哲学把本体论范畴“存在”错误地当作“存在者”即一种实体,而实体不过是一种虚构。

分析哲学认为只有可以实证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关于实体、存在的论说都只是语言的误用,形而上学的问题只是无意义的假问题。

后现代主义哲学更彻底地摧毁了实体观念。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没有确定的所指,而只是不断推延的“能指的游戏”,因此也没有终极的意义。

新历史主义认为一切都是历史中的存在,是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产物,不存在超历史的本质。

总之,现代哲学认为,不是实体是否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实体能否认识的问题,而是谈论实体没有意义。

这样,形而上学中所谓的实体、本质、绝对真理等也就被解构了。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消解了实体论的本质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实体,实体决定一切现象的观念。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传统文学理论也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终结了传统的文学理论模式,形成了以解构代替建构,以历史代替理论的新的文学理论模式。

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的言说被废止了,代之以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学观念以及它后面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考察。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打破了形而上学的实体论本质主义,注重文学的历史性,揭示了文学后面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

这些都是它的积极方面。

对于中国来说,传统文学理论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实体论本质主义影响,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引进,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苏联传入的反映论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源于现实,而现实是客观的实体,体现着客观的历史规律,因此反映现实的本质规律就是文学的本质。

在这种文学理论的体系中,现实主义成为唯一合理的文学模式,因为它能够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否定了客观实体以及作为其反映的真理的存在,文学成为一种话语形式,受到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塑造。

这样,就彻底地否定了反映论的文学观。

同样,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也否定了主体性的文学理论。

上个世纪80年代,主体性文学理论取代了反映论的文学理论而成为主流,它主张文学是主体性的创造,体现着人的本质。

这种文学观实际上把主体(人性或人的本质)当作实体,文学成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同样解构了主体性文论。

它认为主体、人性或人的本质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构造,因此,文学也不是普遍、永恒人性的表现,而是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构造。

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彻底地推翻了主体性文论。

对实体论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贡献,它以极端的形式解构了旧的文学理论,为新的文学理论建构开辟了道路。

后现代主义文论像后现代主义哲学一样,也存在着理论的缺陷。

首先,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不仅消解了实体论的本质主义,而且也取消了一切关于世界本质的言说。

这样,在消解了绝对知识、终极真理的同时,也否定了一切确定的意义,认为一切言说都没有确切的所指,仅仅是能指的游戏;事物没有本质,不能言说事物的本质,这样就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本文认为,虽然言语的意义不是绝对准确、固定的,但也不是任意的、没有所指的,而是有一定的意义范围的。

这是因为,一定的历史环境和语境,规定了言语的意义范围,因此才可以考察和言说事物的本质。

当然,这个本质不是绝对的、超历史的,而只能是历史性的。

这就是说,被解构的是实体论的本质主义,而不是历史性的本质言说。

文学的本质问题也是一样,一方面不能把文学的本质实体化、绝对化,像形而上学那样寻找文学的绝对不变的本质;同时,也不能说文学无本质,放弃对文学性质的研究,甚至认为文学就是文化,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学性,导致文学取消论。

应该而且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考察文学的本质并形成文学理论,就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考察政治、道德等其他人文现象并形成政治、道德理论一样。

这就意味着,不能回避关于文学本质的言说,尽管这种言说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只具有历史的真理性,但又必须对文学作出历史性的阐释,而不能仅仅以对以往的文学理论进行解构性的批判,并以此代替文学理论本身。

其次,后现代主义特别是新历史主义考察文化、知识的历史性,从而揭示其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这是其深刻之处。

但是,它的绝对历史主义又走向谬误。

本文认为,事物既是在历史中变化的,具有历时性,同时又有超历史的共时性;绝对的历时性就像绝对的共时性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把一切文化、知识都归结为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构造,否定相对独立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存在(如科学、艺术和哲学等),又是另一种谬误。

后现代主义文论也是一样,它既有深刻之处,也存在着偏颇。

后现代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没有所谓本质,只有随历史而变化的文学观念,而文学观念又是受到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支配和构造的。

乔纳森・卡勒认为“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①。

这样,文学等于文化等于意识形态,甚至只是一种“惯例”,文学理论就是揭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观念的历史性。

这导致一种文学取消论,以文学以外的东西来解释文学本身,或者干脆取消文学本身。

这不符合人们的文学经验,也不符合文学的历史发展。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否定了文学的超越性,也就是否定了文学的审美本质,这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 后现代主义不能消解文学的意义和超越性(审美)本质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实体,但没有消解掉意义,因为实体已经转化为意义。

意义与实体不同,它不是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性的,是主体对世界的解释的产物;它不是超历史的绝对存在物,而是在历史中发生和存在的。

同样,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文学的实体性本质,但没有消解掉文学的意义。

这样,文学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为文学的基本意义。

文学的意义是可以言说的,因为意义就是理解、阐释的成果。

问题在于,文学的意义有不同的层次,对它们的言说也有所不同。

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文学没有确定的意义,仅仅在历史中变化不定。

而本文认为,在作为基础的现实层面上,文学具有现实意义,主要是意识形态。

文学的现实层面是历史地变化着的,现实意义是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在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文学没有超历史的确定的本质。

在超越现实的审美层面上,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义,也就是对生存意义的领悟,因此文学既具有历史意义,又超越历史意义,具有审美的超越本质。

后现代主义否定了形而上学,但不意味着取消了形而上学提出的问题。

形而上学的存在,根源于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在现代视野之下,形而上学的终极存在物———实体被否定了,实体论的本质主义被推翻了,但人类对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求、追问并不随之消失,相反,它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因此,也将永远存在着一个超越性的领域,如此才有哲学、美学以及宗教的存在。

海德格尔批判了把存在等同于存在者的实体论形而上学,但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超越论形而上学,以回答“‘存在为什么在’的在的意义问题”。

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本体界统领现象界,此岸服从彼岸,因此实体可以解释一切现象,这是西方式的天人合一。

现代性发生后,天人分离,此岸与彼岸、现象界与本体界分家,本体界只是超越的领域,不再支配现象界,现象界后面也不再有实体,世界的实体性的本质被消解了。

但是,由于超越性的领域仍然存在,因此,超越性的本质仍然存在,只不过它不再是现实世界的根据,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

所谓超越性的本质,是指存在的终极意义,它超越现实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思、批判的产物。

因此,反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并不是说世界没有本质,也不是说不能谈论文学的本质,而是说没有了实体性的本质,但仍然存在着超越性的本质,这个本质不再与现实世界具有同一性,不再决定和阐释现实事物的性质,而是对现实存在的超越,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思、批判。

这就是说,反对实体论的本质主义,主张存在论的本质主义,这才是对反本质主义的正确理解。

后现代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消解形而上学的问题和超越的领域,没有也不可能消解超越性的本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