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思潮,强调人类知识和现实
的相对性、语言的重要性和分裂,以及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经验。

在此
大的流派中,有以下几种特点:
1. 文化哲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现代文化的挑战,以多元
文化为特点,拒绝大一统的主体性,重视个人的标志、异质性和美学。

2. 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以相对性和分裂作为哲学基础,否认
任何稳定不变的真理,强调语言和话语的重要性。

3. 科技后现代主义:强调科技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质疑科技
是否可以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本质。

4.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传统故事结构和人物描述的限制,强
调美学和语言的实验性。

5. 后现代主义艺术:突破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探讨艺术
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观看和视觉效果的重要性。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各流派都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哲学和艺术
的做法,追求新的形式和思想,强调人类经验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1. 引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运动,它们在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

以下是一些现代主义特征:•实验性语言:现代主义作家经常采用非线性、流畅和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

•内心意识流:作家使用内心意识流技巧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并呈现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反叛传统:现代主义作家试图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艺术约束,追求个性与自由。

3.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中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艺术潮流。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特征:•排斥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大故事、大理论和中心化权力持怀疑态度,强调个人和多元性。

•碎片化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片段、断裂和交错的故事线来展示现实的复杂性。

•反叙述:后现代主义作家会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并以非传统方式讲述故事,挑战读者的预期。

4. 并列与区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共享某些相似特征,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时间背景差异: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中期及以后的产物。

•艺术观念不同:现代主义追求个性、自由和审美创新,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权力结构、多元性和反正统思维。

•故事表达方式:现代主义运用内心意识流等手法强调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后现代主义更注重碎片化结构和反叙述。

5. 结论在总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具有对传统的挑战和突破,反映了时代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同时,它们也在艺术手法、叙事结构以及艺术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深入理解这两种文学运动对于我们把握20世纪文学变革的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Abrams, M. (1953).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 Hutcheon, L. (1988). A Poetics of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 Lodge, D. (1990). After Bakhtin: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感知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主张紧扣现实、反映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文学形式。

它对传统文学规范进行挑战,拒绝线性故事叙述,而是采用碎片化、拼贴化的手法,破坏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连续性。

二、主要特征1. 语言实验: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语言的约束,采用流畅的句子、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创新的语言形式,旨在通过语言呈现复杂的现代社会和人类经验。

2. 反叙事性: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线性故事叙述,倾向于以非线性、循环、多线索的方式组织故事,使读者对时间、空间和情节的认知产生迷惑和混乱。

3. 混沌和矛盾:后现代主义文学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它以多元的视角和观点揭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探讨现代性与传统、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4. 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幻觉、梦境和现实融为一体,使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模糊性和无常性,进而质问现实和真实的界限。

5. 反正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对权威和传统进行关切和反思,重新建构文学的制度与规范。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作家们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让读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和结构复杂性,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码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催生了一批批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突破传统文学的边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反叙事性、混沌和矛盾、元现实主义以及对正统的反叛,成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领域的重要流派。

它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题目】: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

A.文脉主义B.引喻主义C.象征主义D.装饰主义【答案解析】:A,B,D[试题解析] 后现代主义反对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提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主要特征为三: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代表人物是文丘里。

语境主义、装饰主义和隐喻主义。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反叛。

它不仅是对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解构,剥夺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和丰富性、完整性、中心性和同一性,而且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原教旨主义和“当下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

扩展资料:后现代主义:1.人性化和自由化。

作为现代主义的内在反应,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纯粹理性和功能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风格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和自由化。

2.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映个性和文化内涵,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和一成不变,以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倡导舒适、自然、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的体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并突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语境的连续性。

后现代主义提倡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语境。

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优雅与现代新奇的融合,创造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大众化设计。

4.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洗刷了现代主义的简单性和单一性。

采用混合、叠加等非传统设计手段,以模糊的张力取代陈志清晰无误的感觉。

这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这个和那个杂乱取代了清晰的统一。

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它涉及了对现实、时间和叙述的重新思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约束,以新颖的手法和形式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人类经验和存在的认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的自指性和异质性、跳跃式的时间序列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等。

核心特征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线索不按照传统的时间线性发展,而是以跳跃式的方式呈现。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在读者中引起思考和想象,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规范,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和复杂。

自指性和异质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自指性和异质性的特点。

自指性是指文本中包含对其自身的讨论和评论,使读者对文本的真实性和意义产生怀疑;而异质性则意味着文本中包含多种不同风格和元素,使得文本充满了矛盾和多样性。

时间序列的跳跃和多重视角后现代主义文学往往通过跳跃式的时间序列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来呈现故事。

这种手法不仅使得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层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思考,使得文本更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典型代表作品《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在时间、空间和现实之间穿插交织,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少女苏菲在接受一系列神秘信件和课程的启发下,逐渐理解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知识领域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该小说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自指性的叙述方式,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和探索。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辟了当代文学的新天地。

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自指性和异质性、时间序列的跳跃和多重视角等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通俗化,使得文学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三个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第一个特征是: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主题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形象的不确定:人物即影像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解构了。

情节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

语言的不确定: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用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

第二个特征是: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

在失去中心与绝对之后,全球人类共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世界文化呈现出一派多元发展态势,人们所重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

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多元性无疑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倾向不无关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第三个特征是: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后现代主义则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

前者通常将人的意识、潜意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加以描绘,刻意揭示人物的内在真实和心灵的真实,进而反映出社会的“真貌”。

而后者则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一词被用来指代对前现代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表现出一种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的特征。

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反思性为主要特征。

文学从物质世界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作者的思考和加工,就会形成一种反思的理念。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思性体现在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和主题等方面。

它试图通过反思性的思考,深刻地探究人类的本质,揭示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与虚幻。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化为特征。

它倾向于从传统文学中寻求新的、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媒体等方面的反思,关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语言的多样性。

它倡导文学的融合性,强调人类都应当尊重彼此的多元文化背景。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以超越性为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将文学作品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虑,它们把文学和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好地表
达出社会历史上的变化和超越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超越性,力求用新颖的创作方式超越传统文学,开辟出新的思想领域。

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是反思性、多元化和超越性。

它主要关注人类的本质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倡导文学的多元化和超越性,用新的创作方式呈现出人类的深刻思想。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1. 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晚期以来在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艺术领域广泛流行的思潮。

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体现了一种对传统叙事结构和现实呈现方式的挑战,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2. 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传统文学通常遵循线性叙事、人物情节发展和固定结构等规则,而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这些传统模式,采用多元视角、非线性叙事、混合媒介等手法。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不同之处。

3. 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技巧后现代主义作家通常使用富有创意和玩味性的语言技巧,以突显故事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小说中运用流畅变换语境、字词重复、断裂语法等手法来达到符号推理效果。

4. 后现代主义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通过交错线索、平行时空等手段来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

这一部分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作家如何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并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效果。

5.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主题与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描摹,探讨存在、真理和身份等哲学问题。

我们将研究几个重要后现代作品,分析其中隐藏的主题和意义。

6.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作品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和解释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

我们将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读者提出了何种要求,并且可能带来了怎样的阅读体验。

7. 结论通过对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特征包括打破传统叙事规则、创新语言技巧、虚拟时间空间等,都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以上是关于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裹挟的各种先锋性、多元性的哲学观念、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使得对其加以清晰描述遭遇到困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它那“耗尽”般的喧嚣和骚动,去把握其主要的理论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根源;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 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揭露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偏见和自相矛盾, 打破既定的文学标准, 将意义和价值归之于语言、系统和关系等更大的问题。

后结构主义认为, 文本不是作者和读者相遇的固定地点, 而是一个表意关系所在。

意义是不确定的, 一切意义都在”延异”中发生变化。

受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思潮进一步将这种解构中心、消解权威的精神扩展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

总的说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2.1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这样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2.1.1主题的不确定如果说, 在现实主义那里,主题基本上是确定的, 作者强调的就是突出主题;在现代主义那里, 作者反对的是现实主义的主题, 他们并不反对主题本身, 相反, 他们往往苦心孤诣地建构自己的主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主题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意义不存在, 中心不存在, 质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

一切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没有主题, 也没有“副题”,甚至连“题”都没有。

这样一来, 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 并重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

2.1.2形象的不确定如果说在现实主义那里, 人物即人, 在现代主义那里,人物即人格的话,那么, 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人即人影, 人物即影像。

后现代主义在宣告主体死亡、作者死亡时, 文学中的人物也自然死亡。

有人将后现代主义的这种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为“无理无本无我无根无绘无喻”,其中“无绘”指的是没有人物形象的描绘代码, 它不给人物一幅肖像;“无喻”的意思是没有比喻和转喻代码,因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学那里, 根本就没有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意义”可以探寻。

正是这”六无”, 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完全被肢解了。

2.1.3情节的不确定后现代主义作家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

他们认为,前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合乎逻辑、情节的完整统一是一种封闭性结构, 是作家们一厢情愿的想像, 并非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因此, 必须打破这种封闭体, 并用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情节结构取而代之。

这样一来, 后现代主义作家便终止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将现实时间、历史时间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 将现在、过去和将来随意置换, 将现实空间不断地分割切断, 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

2.2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创作原则必然导致其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多元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2.2.1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虽然与现实主义相去甚远, 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譬如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神奇结合。

魔幻现实主义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 其总体精神及创作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 但是,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来就没有远离过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大都非常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创作目的明确,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鲜明的爱憎观念。

因此,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于典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 他们并不热衷于描写个人内心的非理性的变态心理, 而是牢牢扎根于客观现实。

2.2.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大部分分歧点上,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似乎都只是一个自觉程度上的差异。

它们与其说是异中之同, 不如说是同中之异, 所以, 要将二者严格地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受到过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又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某种后现代色彩。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作者原本要以人类的智慧去嘲讽那些统治社会的军事官僚体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权的大人物, 而最终这部“第二十二条军规”却成了无时无处不在、无法摆脱的人类荒诞处境的一个象征、一个圈套, 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甚至智慧也无法幸免于这一圈套。

因此, 海勒对生与死、情与爱、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都采取了极端与陌生的讥讽嘲笑的态度。

甚至昔日在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海勒笔下也成了戏谑之语:“死还是不死,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

”小说在总体精神上更多属于后现代主义, 而在艺术手法上则更多地属于现代主义。

2.2.3后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像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一样, 后现代主义也常常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譬如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一一自白派就是将浪漫主义的“抒发个人情感”这一特征推向了极点。

自白派诗人坚决反对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原则和新批评理论。

艾略特认为, 文化史的重大压力比诗人本人的创作冲动要强大得多,因此,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个性化”创作原则。

新批评派在艾略特的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意图谬误”论。

他们认为,因为人们常常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作品的价值判断混为一谈, 并以前者代替后者, 这样便导致了“意图谬误”, 因此, 批评家应当将作者的创作意图排除在文学批评之外。

针对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理论, 以及美国学院派诗歌创作的传统, 自白派诗人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毫无顾忌地揭示自己的个人隐私, 比如性欲、死念、羞辱、绝望、精神失常、接受外科手术、与雇主的矛盾, 以及对妻子、父母、兄妹、子女的扭曲的变态心理等, 由此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回归浪漫主(下转第223页)(上接第77页)义,从而开创了60年代风行一时的“自白诗”运动。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西方文学横跨了整个20世纪。

现代主义肇始于19世纪晚期, 而后现代主义直至今日仍没有停止其创作和影响。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彻底反传统的姿态大胆探索, 疯狂创新, 创作了一大批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作品。

这里既有划时代的不朽巨著, 又有过眼烟云的腐品假货;既有品味高雅的精英文化, 又有格调低下的商业操作;既有直接干预社会的“介入”文学, 又有远离现实的文字游戏;既有对于文学的质疑, 又有“关于文学”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世界文学的每一个角落, 以至于我们如果对它缺乏了解, 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20世纪的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调整并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人、尤其是对文学的看法, 以致于我们在经过了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 我们再也无法对文学作出确切的概括。

在经过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 今后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恐怕都不会不留下它们的影子或打上它们的烙印。

昔日作为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演变后, 自己终于也成了传统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批评它, 也可以赞扬它;可以继承它, 也可以拒绝它, 但是, 恐怕没有人能够无视它的存在。

【参考文献】[1]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商务印书馆,2000.[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5]罗曼·英加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