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节波伏娃、肖瓦尔特、克里斯蒂娃概述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

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

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

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关于后现代转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后”(post)意味着批判、超越与反思,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有某种剧烈的断裂。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源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弊端和问题,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尖锐对立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它不过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而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

开始从性别、族裔、种族、文化冲突、历史真实、生态危机等层面切入文学,由此便产生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文学理论流派。

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其代表人物有波伏娃(1908-1986)、肖瓦尔特(1941-)、克里斯蒂娃(1941—)等。

一、“第二性”法国女作家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感知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主张紧扣现实、反映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文学形式。

它对传统文学规范进行挑战,拒绝线性故事叙述,而是采用碎片化、拼贴化的手法,破坏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连续性。

二、主要特征1. 语言实验: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语言的约束,采用流畅的句子、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创新的语言形式,旨在通过语言呈现复杂的现代社会和人类经验。

2. 反叙事性: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线性故事叙述,倾向于以非线性、循环、多线索的方式组织故事,使读者对时间、空间和情节的认知产生迷惑和混乱。

3. 混沌和矛盾:后现代主义文学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它以多元的视角和观点揭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探讨现代性与传统、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4. 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幻觉、梦境和现实融为一体,使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模糊性和无常性,进而质问现实和真实的界限。

5. 反正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对权威和传统进行关切和反思,重新建构文学的制度与规范。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作家们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让读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和结构复杂性,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码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催生了一批批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突破传统文学的边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反叙事性、混沌和矛盾、元现实主义以及对正统的反叛,成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领域的重要流派。

它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理论流派,涉及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产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释。

后现代主义文论试图理解和解释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和主题,同时也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和术语包括:脱离线性叙事、拒绝大故事和大理论、重视语言和符号的玩弄、对现实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论认为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验已经走到尽头,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和批判,试图挑战现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和观念,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可能性。

在后现代主义文论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包括:超验现实主义、模拟现实、断裂、混杂、伦理关怀、超文本、去中心化、多重视角、多重叙事、游戏性等等。

这些名词都是用来描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特征和主题。

例如,超验现实主义指的是在文学和艺术中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模拟现实则是指模拟和模仿现实的方式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出现对于理解和解释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语言来分析后现代主义作品,还帮助我们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通过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后现代主义作品,并深入思考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和挑
战。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论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常见的一个术语。

由于它包括了从麦当娜到元叙述、从后福特主义到色情小说的几乎一切事物,所以也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毫无意义。

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今天无法回避的一个术语。

这里应该首先说明一下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和后现代性的区别。

在国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有些人将这三个术语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们表示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简单地说,后现代是个时间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跨国资本时期,亦即现代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个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哲学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个风格概念,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电视等各个门类。

在这三个概念中,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

后现代性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富于更多的社会历史和哲学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则比较狭隘,侧重于文化和美学特征。

就真理、理性、科学、进步和普遍解放等宏大叙事而言,由于它们被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所以后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对后现代性来说,那些期望不仅历史地受到怀疑,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幻觉,因为它们使种种历史的可能性陷入了观念的束缚。

这种现代性的“专制体系”粗暴地破坏真实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情地取消差异,将所有的“他性”变成沉闷的同一性,还常常表现出一种极权政治。

它们是些“捉摸不定”的东西,通过在人们眼前晃动可能的理想,分散人们对政治变化的注意。

它们包含危险的绝对主义信念,相信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够基于某种终极的、无可怀疑的单一的原则:理性或历史规律,技术或生产方式,政治乌托邦或普遍的人性。

与现代性相反,对于“反基础论”的后现代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由纯粹的文化成规和传统形成,没有可以认同的始源或宏伟的目标;而所谓的“理论”,大部分只是说明这些继承下来的习惯和机制的一种浮夸方式。

现代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潮流,源于20世纪中叶,对现代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反思和颠覆。

它打破了现代主义追求的清晰界限和严谨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文学表达方式。

后现代文学的特征在于其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和对多样化风格的融合。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视角或线性结构,而是通过多重视角和非线性叙事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作品中的叙事者往往是自我反省的,甚至会直接打破第四面墙,揭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质。

这种自我意识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还引发了对真实与虚构界限的重新思考。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互文性,即作品之间的相互引用和交织。

后现代作品常常通过对经典文本、流行文化以及历史事件的引用和重新解读,来表现其对文化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这种互文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也使得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思考。

后现代文学还广泛采用拼贴和拼接的手法,将不同的文本片段和风格进行组合,以此来创造新的意义。

这种方法挑战了传统的文本统一性,反映了后现代对多元文化和多样性表达的重视。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对作者身份和文学创作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在后现代文学中,作者的权威性被削弱,读者的解读和解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这种变化使得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开放的文本,允许各种可能的解读和意义的生成。

总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通过对传统文学规则的打破和重建,挑战了我们对文学本质和叙事方式的固有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文学不仅丰富了文学表现的可能性,也推动了对文化、历史和自我的深刻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它涉及了对现实、时间和叙述的重新思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约束,以新颖的手法和形式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人类经验和存在的认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的自指性和异质性、跳跃式的时间序列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等。

核心特征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线索不按照传统的时间线性发展,而是以跳跃式的方式呈现。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在读者中引起思考和想象,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规范,使得文本更加丰富和复杂。

自指性和异质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自指性和异质性的特点。

自指性是指文本中包含对其自身的讨论和评论,使读者对文本的真实性和意义产生怀疑;而异质性则意味着文本中包含多种不同风格和元素,使得文本充满了矛盾和多样性。

时间序列的跳跃和多重视角后现代主义文学往往通过跳跃式的时间序列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来呈现故事。

这种手法不仅使得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层次,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思考,使得文本更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典型代表作品《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在时间、空间和现实之间穿插交织,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少女苏菲在接受一系列神秘信件和课程的启发下,逐渐理解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知识领域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该小说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自指性的叙述方式,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和探索。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辟了当代文学的新天地。

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自指性和异质性、时间序列的跳跃和多重视角等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通俗化,使得文学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文学领域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的颠覆和颇有,通过采用多样的叙述手法和混合多种文体来展现对现实的重新解释和对故事的复杂性探索。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读者被引导进入一个充满模糊、复杂和多义的文学世界,挑战其对线性故事叙述和固有规则的认知。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1. 破碎性叙事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采用破碎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碎片化的故事片段和不连贯的结构展现散乱的叙事。

这种叙事手法使作品充满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事件,需要读者自行拼凑、解码,参与更为积极的阅读体验。

2. 元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出现元小说(metafiction),指小说自觉地揭示自己的虚构性质,引导读者对小说的构成、叙事方式及虚构性进行反思。

这种自我意识的叙事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充满意识形态挑战和自我解构的世界中。

3. 各种文体的融合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倾向于将不同的文体、语言和体裁进行混合,并在作品中展现出多元的文化元素和风格,扭曲传统文学的分类和归属。

这种混合与融合不仅表现出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呼应了当代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探索。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拓展了文学创作的空间和想象力。

它打破传统的文学规范和结构,让人们重新审视故事叙述的可能性和观念固化的限制,激发了对文学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思考和实验。

结语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多样化和引人深思的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的挑战和创新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前景。

通过破碎性叙事、元小说和文体融合等手法,后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故事背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读者和作家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富有挑战的文学空间。

以上是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启发和思考。

第8讲---后现代主义文论

第8讲---后现代主义文论

法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
后现代思潮 理论家让— 弗郎索瓦·利 奥塔(1924— 1998)。
2.知识的商品化:“以前的那种知识的获取与 精神、甚至与人本身的形成(教育)密不可分的 原则已经过时”;就是那种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去 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态度也已显得过于浪漫。在后 现代语境里,知识的性质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的传授与获取都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换行为, 因而,“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 产中增值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 交换。”在商业原则作用下,知识与知识的的区 别仅仅象货币一样表现为‘用于支付的知识’和 ‘用于投资的知识’。”
6.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与价值模式:
现代是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想成为现代的作品,必须先是后现 代的才行”。
后现代的精神实质:消解、去中心、非同 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 满现状、不屈服权威、不对既定制度发出 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二)哈贝马斯对后现主义的批判: 1.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它永远指向未
(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整体特征: (1)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核心是虚
无主义,它拒绝中心,拒绝本质,拒绝深度。 杰姆逊认为,由深度模式走向平面感(削平
深度模式),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 别之一。在现象与本质、边缘与中心、能指与所 指、虚构(文本)与真实(历史)的二元对立中, 后现代主义总是用前者去消解后者。
启蒙的姿态。现代主义文学仍然以启蒙的姿态面 对大众,保持着强烈的精英意识。
作家的中心地位: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不是被削 弱,而是被进一步强调了。
先锋性。现代主义作家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先锋性, 与大众文化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并试图以自己的先 锋性去影响社会,使大众向自己靠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半身诗歌”是对诗歌乃至文学书写另 一种可能的探寻,在戏访与揶揄中对一些 文坛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与 嘲讽。对这些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应超越文 字表层。
四、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演变


1、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文学的先锋意识,以消解的方式写作 王朔的“与其雅而假,不如痞而真”。人物之小,生活之实,精神之 浅,道德之低。 2、90年代中期以后:一是与商业化炒作联系在一起,文学日益呈现 大众文化特征;一是转向私语化写作,文学日益成为自言自语的私人 梦呓和自我欣赏。 后现代诗歌被谢冕斥责为“浅薄与贫乏”,被孙绍振斥责为是“艺术 的败家子”。



6、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认同,与90年代人文知 识分子内部的分化以及文化语境有关:文化新保守主义与 新左派的出场
三、新时期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




1、90年代的解构狂潮:王朔、韩东、朱文等的写作以及 对鲁迅的解构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德里达那里既有分解又带有创 造新结构的内涵,与破坏毫无关系;希利斯认为解构是对 阐释的阐释。 在西方,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精神在于“永不满足于一种 固有的方法”,对于分析的文本进行“无止境的质疑”, 以抵制“批评的垄断化和极权主义倾向”,打破西方理性 主义的乐观情绪。 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中的解构更多带有破坏性,任意性, 追求绝对虚无。


3、主要后现代理论介绍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 福柯和海登·怀特等的新历史主义 鲍德里亚关于消费主义批判 拉康的精神分析 赛义德等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鲍曼的后现代知识分子理论
4、后现代艺术的普遍特征

平面化——消解深度;断裂感——消解历 史意识;“空洞”悬置——消解主体精神 ;机械复制——消解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是在技术文明、大众文化、消 费欲望中催生的对传统艺术(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反叛的艺术形式, 它企图消解以往的意义和形式,力图构建 绝对世俗化的艺术。
《饿死诗人》· 伊沙


…………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边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 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眺望 像个伟人/至 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 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 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 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3、新世纪以后,网络写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匿名性、世俗性、 自我中心、无意义性、机械复制、拼帖游戏、类型写作、恶搞等。





2、后现代主义



伽达默尔和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 60年代,是伴随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 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 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 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 ”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 映,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哈贝马斯认为后代主义兴起于二战之后,属于反 现代性的思潮。



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况的集中体现, 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元叙事”(指具有合法化功 能的叙事,即权威话语、普遍真理等)的怀疑和否定。 詹明信(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症候 ,是对资本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后现代文化在表 现形式上的艰深晦涩、在性欲描写上的夸张渲染,在心理 刻画上的肮脏卑俗、以至于在发泄对社会、对政治的不满 时所持的那种明目张胆、单刀直入的态度——凡斯种种, 超越了现代主义在其巅峰时期所展示的最极端、最反叛、 最惊世骇俗的文化特征”(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9页)。 费耶阿本德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怎么都行”的彻底的相 对主义。
于坚的《零档案》(1994年)



《卷一出生史》:和书写无关/ 他来自一位妇女在二十八岁的 阵痛 《卷二成长史》:那黑暗的 那混沌的 那朦胧的 那血肉模 糊的一团/清晰起来 明白起来 懂得了 进入一个个方 格 一页页稿纸/成为名词 虚词 音节 过去时 词组 被 动语态/词缀 成为意识 意义 定义 本义 引义 歧义/ 成为疑问句 陈述句 并列复合句 语言修辞学 语义标记 《卷三恋爱史》:恋与爱 个人问题 这是一个谈的过程 一 个一群人递减为几个人/ 递减为三个人 / 递减为两个人的过程 / 一个舌背接触硬愕的过程/ 一个软愕下垂/ 气流从鼻腔通过 的过程/ 一个下唇与上齿/ 接近或靠拢的过程/ 一个嘴唇前 伸/ 两唇构成圆形的过程/ 一个聚音对分散音/ 糙音对润音 / 浊音对清音/ 受阻对不受阻/ 突发音对延续音/ 紧张对 松弛 / 降调对升调/ 舌尖对撮口的过程
你见过大海
韩 东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白沙门
· 多多
台球桌对着残破的雕像,无人 巨型渔网架在断墙上,无人 自行车锁在石柱上,无人 柱上的天使已被射倒三个,无人 柏油大海很快涌到这里,无人 沙滩上还有一匹马,但是无人 你站到那里就被多了出来,无人 无人,无人把看守当家园——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下半身诗歌


对于‘下半身’诗人来说,所有问题都可 以归结为身体或性的焦虑,他们试图撕开 文化笼罩其上的面具,要把生活最本质的 问题在此聚集,把社会批判完全戏谑化, 用身体或性爱嘲弄了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场 。 尹丽川的《为什么不再舒服一点》到沈浩 波《干和搞》再到凸凹的《普遍真理,或 上或下》、徐乡愁的《用日字组词》,管 上的《让一部分人先硬起来》等



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卷四日常生活》: 进去 点头 嘴开 嘴闭 面部动 手动 脚动 头部动 眼球和眼皮动 站着 坐着 面部不动 走四步 走十米 递 接过来 打开 拿着 浏览 拍 推 拉 领取 点数 蹲下 出来 关上 喝 嚼 吐 量 刷 抄 弯着 东经35度北纬20度之间 半径两百米 海拔五百公尺 气温 22摄氏度 东南风三级 时间8点到12点 2点到6点 《卷五表格》: 姓名 横竖撇捺 性别 在南为阳 在北为阴 籍贯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家庭出身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 职业 天生我才必有用 工资 小菜一碟 何足挂齿 文化程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本人成分 肌肉30公斤 血5000CC 脂肪20公斤 骨头10公斤 毛200克眼球一对肝二叶手二只脚二只鼻子一个 政治面目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民族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 2004年归国后,在海南大学任教期间写的一首诗。 )
4、后现代的语言实践(伪诗?)



口语诗、圆桌诗、电脑诗、梨花体(口水诗)、下 半身、垃圾诗 口语化、日常化、随意化、反诗化 赵丽华的梨花体诗: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我说到做到/再不反悔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 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 了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 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 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 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 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 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 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 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 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 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 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与‘大众 ’之间,以及艺术与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伊格尔顿在《后现代 主义的幻像》)
2、叙述形式的试验:先锋小说


反逻辑,反意义、所指和能指的混乱 反文化、反价值、反语法、反阅读 文学变成了书写行为和书写事件
3、新潮诗(新生代)


1986年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推 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标志中 国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群落的形成。也被称为“美 丽的混乱”。 如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 、新感觉派、客观主义、莫名其妙派、撒娇派等 。以标新立异、任性骄纵、嘲笑时代、调侃他人 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传统著称。声称要彻底埋 葬朦胧诗。
第八章
新时期文学中的 后现代主义
一、关于“后现代”相关概念辨析

1、后现代
时间概念的现代之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中认为,“后现代指一个社会和政治的新时代,这个新时 代通常在一种历史的含义上被视为紧随在现代时期之后。 ”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说后现代并非时间意义上的, 而是对现代性的前提进行反思——对理性、真理、进步、 整体性等观念的怀疑与否弃。(《后现代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