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侦察装备镜像频率信号消隐技术及实现
中国反隐雷达的原理

中国反隐雷达的原理反隐雷达是一种用于侦察和跟踪隐身飞机的雷达系统。
隐身飞机是指具备较低雷达截面积(RCS)的飞机,它们能够减少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因此,反隐雷达的原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识别和追踪这些隐身飞机。
下面将详细介绍反隐雷达的工作原理。
反隐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普勒雷达:多普勒雷达主要通过接收目标飞机的回波信号,分析回波信号中的多普勒频移信息来判断目标飞机的运动状态和速度。
多普勒雷达可以检测到目标飞机的微弱运动信号,其中包括目标飞机的微小波动、振荡等。
通过分析这些微弱的运动信号,结合雷达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有效识别和追踪隐身飞机。
2. 频率波形雷达:频率波形雷达是一种根据雷达信号的频率变化进行目标识别和追踪的技术。
通过改变雷达发射信号的频率和波形,可以使其与目标飞机的回波信号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目标的特征信息。
频率波形雷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辨识度,可以有效对抗隐身飞机。
3. 多靶接收机(MTI)雷达:多靶接收机雷达主要是通过在接收机中采用多个接收通道,同时接收多个脉冲回波信号,并通过处理这些信号,识别和分离出有效目标。
MTI雷达在接收器中引入一种特殊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地物和杂波对目标的干扰,提高目标的信噪比和探测能力。
4. 主动相控阵雷达(AESA):主动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大量天线单元组成的多个阵元,通过电子技术来控制各个阵元的发射和接收方向,以实现雷达波束的快速扫描和定向。
AESA雷达具有快速反应、多目标跟踪和强抗干扰能力等特点,可以有效应对隐身飞机的挑战。
5. 被动雷达:被动雷达是一种利用目标本身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作为侦测目标的手段。
被动雷达通过接收目标飞机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分析信号特征,如频率、功率等,识别和跟踪目标。
由于被动雷达只接收信号而不发射,因此很难被目标飞机察觉和干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以上是反隐雷达的几种工作原理,通过应用这些原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对抗隐身飞机的威胁,提高空中侦察和目标跟踪的能力。
雷达对抗侦察信号时频特征提取方法

雷达对抗侦察信号时频特征提取方法作者:陶鹤丹王红军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年第18期摘要:信号特征提取是完成雷达对抗侦察辐射源识别与威胁判断的主要方法,所以对信号特征提取方法进行分析与仿真十分重要。
结合雷达对抗侦察的工作需求、实际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分析了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对信号时频特征的提取过程,并且进行了对比。
最终得到了典型雷达信号的时频特征提取仿真结果,可以准确完成信号识别。
关键词:雷达对抗侦察;时频特征提取;雷达信号仿真中图分类号:TP319;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8-0302-031 引言雷达对抗是电子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达对抗分为雷达对抗侦察、雷达干扰和雷达防御三个方面,其中,雷达对抗侦察是一个在时间、空间和频率的多维信号域中有选择地搜索动态信号并查明雷达信号的载频、脉冲宽度等参数以及数量、类型等特征的过程,是完成雷达对抗的前提条件。
所以,成功截获信号后,提取信号特征是雷达对抗侦察完成辐射源识别与威胁判断的主要手段。
本文即对提取雷达信号的时频特征常用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与仿真。
2 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快速傅里叶变换是目前进行时频变换最常见的手段,雷达对抗侦察接收机截获雷达信号后,将截获的连续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得到离散的雷达信号,再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整个信号频谱。
信号频谱可以预览信号的频率分布并进行分析。
根据频段的幅度信息分布情况,即谱峰的数量及相对电平的大小等参数可判断同时截获脉冲信号的数量,根据频谱形状可初步判断信号的调制样式。
当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结果出现很多谱峰,且这些谱峰的位置较近不易于区分时,可以使用能量谱密度估计方法,提高测频的准确度。
但是,采用经典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栅栏效应,频率泄露较大,导致测频误差较大。
除了栅栏效应之外,快速傅里叶变换还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无法对非平稳信号的频谱准确分析及对脉内细微特征提取不完善。
频段反隐身原理

频段反隐身原理频段反隐身原理何为频段反隐身频段反隐身,又称为频率隐身,是指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将无线电信号在特定频段内进行处理,使其无法被常规无线电监测设备探测到。
频段反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以及军事领域,用以提高通信安全性和保护军事设施。
原理解析频段反隐身的实现离不开以下原理:1.频率选择性消除频率选择性消除是频段反隐身的核心原理。
它通过对信号进行特定频率的滤波,将目标频段内的信号削弱或消除。
这样,即使有人监测该频段内的信号,也无法获取有用信息,从而达到反隐身的效果。
2.频率转换与频谱扩展频率转换与频谱扩展是频段反隐身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信号发射之前,将待发射的信号进行频率转换和频谱扩展处理,将其从原来的频段转移到其他频段进行传输,以实现对原始信号的隐藏。
3.脉冲调制与解调在频段反隐身中,脉冲调制与解调被广泛运用。
通过对信号进行脉冲调制,可以将信息隐藏在特定的脉冲序列中,使其对常规无线电监测设备难以探测和识别。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后,可以还原出隐藏的信息。
4.抗干扰技术抗干扰技术在频段反隐身中起到关键作用。
为了保证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必须克服外界环境噪声和干扰信号。
通过采用合适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有效抵御各类干扰,提高频段反隐身系统的性能。
应用领域频段反隐身技术在以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军事通信系统:为保护军事通信的安全性,频段反隐身技术被应用于军事通信器材中,使其能够在敌方监测下保持隐蔽通信,避免被敌方干扰和破解。
•雷达系统:频段反隐身技术能够对雷达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在敌方雷达监测下保持隐蔽状态,提高雷达系统的隐身性能。
•电子对抗:对抗敌方的电子侦察和干扰是频段反隐身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反隐身技术,使我方通信、雷达和导航系统等能够在敌方的电子干扰下正常工作,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准确获取。
总结频段反隐身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特定技术手段对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对常规监测设备隐蔽,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和设施的保护。
《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中频率测量和镜像抑制技术的研究》范文

《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中频率测量和镜像抑制技术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信道化接收的过程中,频率测量和镜像抑制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中的频率测量和镜像抑制技术,探讨其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概述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技术是一种将微波信号进行信道化处理的技术,它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在通信系统中,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雷达、卫星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
信道化接收的核心在于对信号的频率测量和镜像抑制。
三、频率测量技术研究(一)频率测量原理频率测量是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中的重要环节。
其原理是通过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将信号的频率信息转换为可处理的数字信息。
常用的频率测量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超外差式测量法、谐波混频法等。
(二)频率测量方法1. 直接采样法:直接对信号进行采样,通过FFT等算法计算信号的频谱,从而得到信号的频率信息。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受限于采样率和动态范围。
2. 超外差式测量法:通过将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进行混频,得到差频信号,再通过测量差频信号的频率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动态范围。
3. 谐波混频法:利用非线性器件对信号进行混频,得到其谐波成分,再通过滤波、检测等过程得到信号的频率信息。
该方法适用于高频率、大动态范围的信号测量。
四、镜像抑制技术研究(一)镜像抑制原理镜像信号是指在与主信号相同的频带内,由于系统的不完善或外部干扰产生的与主信号相反方向的信号。
镜像信号会干扰主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因此需要进行抑制。
镜像抑制的原理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和算法,消除或降低镜像信号的干扰。
(二)镜像抑制方法1. 数字滤波法:通过数字滤波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消除镜像信号的干扰。
该方法需要较高的采样率和处理能力。
2. 空间滤波法:利用天线阵列或波束形成网络等技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空间滤波,降低镜像信号的干扰。
【doc】“抗侦察雷达”对电子战的挑战

“抗侦察雷达”对电子战的挑战1992年第2期电子对抗?33?④一36"抗侦察雷达"对电子战的挑战陈小林参第五十四研究所,北京)主题词I雷达反塑察低截获技术.作战运用一电子对抗I——r—~一,引言TNc『7干扰雷达的技术自面世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雷达抗干扰技术虽然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粗暴式"电子压制干扰和日趋"智能化"的反辐射导弹仍是现代雷达设计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雷达的可使用性和生存能力.电子压制软对抗和反辐射导弹硬摧毁的实施步骤"包括:(1)在频率,方位和俯仰角上进行搜索;(2)检铡雷达信号}(3)根据截获的参数识别雷达;(4)判定雷达威胁程度;(5)选择恰当的措施;(6)实施对抗.若首先针对第1~4步骤采用有效的抗干扰技术,则会使电子对抗无法有效实施. 雷造必须不间断工作的特点,迫使雷达设计师萌发出向空间进行弱辐射的想法,选就是当前热门的"抗电子侦察"技术.抗电子侦察是电子抗干扰的一个分支,它包括使电子侦察接收机推迟或不能进行信号截获及正确识别的各种技术,战术和操作方法.根据这一定义和居前进展情况,抗电子侦察分为两类,一类用于降低电子侦察系统的信号截获能力或使其推迟的"低截获概率"技术;另一类是影响检测后信号识别能力的"低识别概率"技术."抗侦察雷达"即由上述两类技术组成的雷达.二,抗电子侦察技术及发展概况能影喻上述第1,2步骤的电子抗干扰技术属于"低截获概率"(LPI)技术,它主要收稿日期:1991年3,q5日.34?电子对抗1992年第2期包括以下诸方面:在发射波形方面,低截获概率技术的目的是使最终通过侦察接收机的输入波形功率最小,而使雷达自身获得最大处理增益.这就要求雷运发射信号采用某种编码技术.目前最常用的是伪随机噪声调制渡形在功率管理方面,辐射的能量,时间和空间(方向)都可进行控制.LPI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辐射功率尽可能低,辐射时间越小越好.在波束管理方面,LPI雷达的天线匝使旁瓣和后瓣极低,而在扫描范围和周期允许范围内主渡束尽可能窄.在有些设计中则是在太空问范围内采用多重窄波束发射且覆盖扇面为自适应调节.双(多)基地工作,无源监视和利用传播效应(大气衰减,大气波导和多路径效应等)也可达到低截获概率的目的.能影响上述第3,4步骤的电子抗干扰技术属于"低识别概率"技术.主要方法是使雷达信号的脉冲重复频率,脉宽,频率,极化和扫描调制等参数变化"反复无常",从而破坏侦察接收机的相关和识别.国外从七十年代开始研制LPI雷达,至令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基本上是一些近程雷选.美国陆军的TWS—OR(边扫描边跟踪一寂静雷达)近程防空雷达1982年交付试验,已装备.它采用了低峰值功率,极低副瓣天线,宽频带频率捷变,短的频率驻留时间等项LPI措施已服役的美国AN/PPS—ll,l2战场监视雷达采用调制连续波渡形和多普勒相关设备,作用距离(对战车)lkm;美国的386型地面监视雷达采用伪随机码连续渡波形,作用距离6km,已由陆,空军试验成功;英量,荷兰翱瑞典等多国小组研制的Pilot 隐蔽式海军雷达(I波段),使用调频连续竣发射,输出功率只有1W,却与一都10kW 峰值功率和10W平均功率的常规脉冲雷达作用距离大致相同,达15~20km(400吨级的船只),1987年已开始舰上试验.可以认为:未来的军用雷达,不采用LPI技术是不能在战争中生存和工作的.因此,研究这种雷达及其对抗措施已成为电子战领域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三,抗毫子侦察霍遮特性1.低截获概率技术雷达抗电子侦察的最不利因素是电子侦察设备接收雷达辐射功率与距离二次方幂成反比.而雷达接收目标散射功率与距离四次方幂成反比.对载有电子侦察设备的雷达目标而言,当侦察设备能截获雷达信号和雷达检测该目标的作用距离恰好相等时,此距离R表达式为:laG|G_BfFfLiMI'''''1992年筹2期电子对抗?35?式中:=雷达目标平均散射截面积G.,G分别为雷达发射和接收天线在目标方向上的增益G=雷达发射时天线在侦察设备方向上的增益G.;侦察设备接收雷达辐射时的方向增益B,F,L'M分别为噪声带宽,噪声系数,极化失配和系统插损及检测所需信噪比,它们的下标I和r分别表示侦察设备和雷达.为了实现"低截获概率",根据上式可知,将雷达参数设计得使R略大于I眭术要求的作用距离R,这样雷达能探测到位于R处的目标,而在R处的侦察接收机却截获不到雷达信号.由于目标散射面积的闪烁和起伏,天线增益G的不规范和噪声的随机性等因素,在R处的侦察接收机有时也会截获雷达信号,但截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此得到低截获概率性能.分析上式可知:若要求雷达作用距离加大(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加大LPI雷达距离), 右边各项要尽量大.第二项的分子目前可作到2×(30-35)dB,而分母中G.(是雷达关线主瓣时)为(30-35)dB,G.(对于ELINT/ESM)约为(0~5)dB,园此第二项合计(LPI情况下)约30dB~第三项为二者噪声带宽之比,侦察设备为了宽开截获雷达信号,须采用数百兆赫宽带接收,而雷达一般用(1~20)MHz带宽,因此第三项约为10dB}第四项二者大致相同,考虑到传统上雷达接收机设计十分考究,可取ldB}第五项中,机内插损可认为相等,侦察设备有极化损失,故取3dB}第六项雷达可用大时宽积波形和相参积累信号处理,按50s×20MHz压缩和20个脉冲相参积累,车项可得43dB.当=5m时,R=【一4+30+10+l+3÷43]=83dBm即R.14.Ikin.对上述参数选择,一部近程LPI雷达是可以作到的.虽然比例中因发射脉冲宽度会造成近距盲区约7.5km,显得大了些,但可在目标达到盲区时变换发射脉宽来保持对目标不间断的监视或跟踪.应当指出,上述分析是针对雷达主瓣的,因此忽略了功率管理或功率与目标距离自适应变他以及旁辩低截获等问题.2.低识别概率技术为使债察设备截获检测到的雷达信号无法识别,雷达辐射参数必须是不可预料的.如一个相控阵,大时宽积脉压,频综放大链体制雷达可随机变化辐射参数,它可由l0种脉宽,重频跳变,有64点扫描周期间频率跳变或脉问频率捷变,60种方位渡束随机扫描(2.波束扫描120.扇区).则共有10×64×60—38400种组合变化.如此大数量灼变化使得债察设备不窑易达到正确识别,原则上也无法通过破译分析预测雷达在某一肘捌的参数,而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对于低识别概率技术,不同体制雷达可有各种不同的参数变化方法,这里列举的是人36电子对抗992年第2期们较为熟悉的方祛.四,电子对抗的策略为了对付抗电子侦察雷达,首先要增大侦察设备的截获距离截获接收机采用低噪声苗端对提高灵敏度的作用是有限的l如果截获不到信号,侦察接收机也无法获得信号到达方向信息l瞬时掼I频和压缩接收机由于截获的LP]信号电平微弱也不能淀挥作用雷达参致的随机性使截获接收机不能进行非枢参积累|信道化接收机每个信遭噪声带宽减小的得盏刚好披各信道信号分流损失而抵消.由于上述措施不能奏效,因此侦察设备只能采用定向的截获天线和扫描接收机.前者可增大截获天线的方向增益,后者可减小接收机瞬时带竟,选两种办祛都可增大截获雷达信号的距离,但是截获}蚝宰是很小的.其次,要加强情报(包括电子侦察)收集和综台.对周定雷达站平时要不间断地侦察,精确,完整地收集雷达参数,对机动雷达站要收集其配属部队,部署原则,工作规律等情报,以辅助截获和识别雷达参数.在此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截获和识别判据.而在实麓对抗前也要选取相应的台适措施.五,结束语不言而喻,抗电子侦察也具有抗干扰能力.因为对于低截获概率雷达来说,由于在时闻,频率和空间上不能与之匹配,使千扰或反辐射导弹的效果甚微l对于低识别概率雷达,由于其参数的伪随机性,使得反辐射导弹不能识别,从而不能寻的和进攻.同时选种雷达能够用相关的方祛抑制"盲目"的电子干扰.人们估计,雷达目前处于其发展的第二个50年.由于受到电子对抗的挑战,预计在200O年蒋在改善可使用性和生存能力的同时,更多地依靠武器系统和雷达网的作用在电子战中增加得分,而电子对抗也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侦察技术和一体化对抗措施与之抗衡I参考文献【J]'年代雷选的可使用性和生存力",电子对抗参考赍料l991年第1期.l2】*InterceptionofLPIRadarSignals",1990[EEEInlemationa]RadarConferenceI3】Low-Probabiljty-of-DetectlonRadarDesignsChallengeTacticalESMCapabilities.Intem arion|tCb岫tcrmea乱utHandbook1986。
雷达侦察抗反射信号处理技术

反 射
范 围更 宽 、 律更 复杂 的方 向发展 ; 境信 号包 括 民 规 环
用信号 、 军用 信号及 相应 的反射 信号 ; 多个 方位存 在
近似相 同 的难 以区分 的辐 射信 号 。反 射信 号是 引起 信 号增批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反射 信号 处理 的难点 是
W ANG n -u LI Fe , Yo g j n , U i ZHU a — o g Xio h n
( . i 9 4 4o LA , n u n d o0 6 01 Chn ; . e7 3 Isi t fCS C, n z o 2 0 1 Chn ) 1 Unt 1 0 fP Qih a g a 6 0 , ia 2 Th 2 n t u eo I Ya g h u 2 5 0 , ia t
i r v d a g rt m , ih u e h if r n e o u s r i n e r l y a d a p a a c r b b l y mp o e l o i h wh c s s t e d fe e c fp l e ta n i t g ai n p e r n e p o a i t t i
关 键词 : 雷达 侦察 ; 反射信号 ; 信号处理
中 图 分 类 号 : N 5. 1 T 97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N 211(000— 5~3 C 3— 321)3 00 4 0 0
Ant— e l c e g lPr c s i g Te hn qu n Ra a c n is nc ir f t d Si na o e s n c i e i d r Re o na s a e e
( . 放 军 9 4 4 队 , 皇 岛 0 60 ;. 1解 10 部 秦 6 0 1 2 船舶 重工 集 团公 司 7 3所 , 州 2 5 0 ) 2 扬 2 0 1
侦察信号互相关滤波的信噪比分析

侦察信号互相关滤波的信噪比分析俞静一1,赵国庆2,沈志博2【摘要】摘要:低截获概率(LPI)雷达的出现导致无源探测系统难以从噪声中检测到威胁信号,针对无源探测系统的信号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互相关滤波的信号检测方法,利用高信噪比的辐射源样本与辐射源信号的重复性,进行互相关滤波处理,有效提高了检测性能。
分析了脉压比、输入信噪比、样本信噪比,及时间同步误差、多普勒频率差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仿真分析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4(009)002【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无源探测;截获概率;信号样本;互相关滤波0 引言无源探测是从敌方辐射的信号中获取需要的各种信息[1],由于作用对象和信号形式众多,侦察接收机和信号处理一般呈现为非匹配接收和信号处理的状态[2]。
为了提高截获概率,侦察接收机经常采用宽波束天线、宽频带接收通道和高信噪比的检测门限,这就为各种电磁设备的低截获概率(LPI)[3~5]设计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电子侦察在噪声中检测信号[6,7]提取有用信息增加了难度。
由于电子侦察[8]接收的是辐射源直接发射的信号,信号能量反比于距离的二次方,具有距离优势[9],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主瓣侦收)仍然可能获得高信噪比的辐射源信号样本[10,11],而威胁雷达信号往往会多次出现,这就可以利用辐射源信号的重复性与截获的信号样本进行互相关滤波处理[12,13],极大的改善其对低信噪比下相同信号的检测能力,提高截获概率。
信号互相关滤波的检测性能与信噪比、信号的脉冲压缩比、时间同步误差,以及多普勒频率差等均有影响,下面对这些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结论,并通过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
1 互相关滤波的物理模型互相关滤波的物理模型[14],如图1所示。
假设已截获样本信号为式中,s(t),n(t)分别为已截获样本中的信号分量和噪声分量。
含有信号和噪声的输入信号为式中,k,τs分别表示输入信号经过的相对振幅和时延调制。
四大威胁_环境下雷达生存与对抗技术浅析_朱华邦

3)采用 提高 雷达 天线高 度 的方法来增加雷达视距 , 延长预 警时间 。
4)发挥 雷达 群体 优势来 对 付低空突防飞行目标 。单部雷达 的视野有限 , 难以完全解决地形 遮挡问题 , 解决低空目标探测问 题的最有效方案是部署既有地面 低空探测雷达 , 又有各种空中平 台监视系统的灵活而有效的多层 次 、 多体制雷达 , 由其组成立体 复合探测网 。 4 雷达反隐身技术 4. 1 隐身飞机及其隐身方式
样一个共同的认识 :任何雷达都 是可以干扰的 , 而任何电子干扰 也都是可以防范的 , 这主要取决 于敌对双方所愿意投入的资源 。
雷达抗干扰的目的是将影响 雷达正常工作的各种干扰信号减 弱到能容许的程度 , 或者完全避 开干扰 , 保障雷达正常工作 。 雷 达抗干扰的重要性已被第三次和 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历次战争所证 实 。 实际战争说明了这样一个事 实 , 即没有抗干扰能力的雷达很 难在 战争 环 境中 发 挥作 用 ;反 之 , 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越强 , 就 越能使防空警戒系统 、 武器控制 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 1. 2 雷达常用的几种抗干扰技 术
5)尽量 将雷 达设 计成低 截 获概率雷达 。 其途径有三 :①应 用一种能将雷达频谱扩展到尽可 能宽 的频 率 上的 编 码波 形 , 使 ARM 截获接收机 难以对它 实现 匹配滤波 ;②应用超低副瓣天线 (副瓣低于 -40dB);③雷达 实施 功率管理 , 旨在控制辐射的时机 和电平的大小 。
62
的问题 。 2. 1 ARM 的特点
ARM 又 称 为 反 雷 达 导 弹 。 它利用雷达辐射的电磁波束进行 制导 来摧毁雷 达 。 目前 的 ARM 具有以下特点 。
1)采用多种制导方式 , 一般 有被动制导雷达 、 被动红外 、 电 视制 导以及 捷联惯 性制 导等体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对抗侦察装备镜像频率信号消隐技术及实现
郝媛;唐志凯;乔伟国
【期刊名称】《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镜像抑制比的高低直接影响雷达对抗侦察接收机的性能。
利用正交混频原理,设计实现了镜像频率信号消隐技术,用于对雷达对抗侦察装备镜像频率信号的抑制。
该技术相比以往的镜像频率信号抑制方法,具有设备量小、速度快、可实现高镜像抑制比的特点。
最后制作了镜像频率信号消隐模块样机。
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页数】4页(P168-170,185)
【作者】郝媛;唐志凯;乔伟国
【作者单位】空军预警学院,武汉430019;空军预警学院,武汉430019;93277部队,沈阳11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TN97
【相关文献】
1.雷达对抗侦察装备镜像频率信号消隐技术及实现 [J], 郝媛;唐志凯;乔伟国;
2.舰载雷达对抗侦察装备试验电磁环境分级方法研究 [J], 赵严冰;袁兴鹏
3.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作战能力的ANP幂指数评估方法 [J], 吕可;郑威;赵严冰
4.雷达对抗侦察装备自动测试中的界面识别研究 [J], 陆海翔;姚龙海
5.数据库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自动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J], 陆晓飞;宁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