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秦 代 疆 域 图
二、发展:隋唐至元时期的中国疆域
经历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割据与争雄,历史进入 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割据时期。 1.三国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 三国除了彼此间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边疆地区投入 相当力量。
2.两晋
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 朝(420—589),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由鲜卑拓跋 部建立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 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 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 进一步至淮南,形成与南朝 (宋、齐、梁、陈)对峙的 局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二千多年来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发展道路十分 漫长、曲折,从秦代至清代,可以分作形成、发展、 奠定三个阶段。
一、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疆域
1.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公元前206年,秦在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 的共同打击下灭亡。
汉朝政治制度承袭秦朝,但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制度 有所变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同时期郡国数 量、范围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 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州。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二 、 州 郡 县 三 级 制
三国时期,曹魏占据黄河流域,臵有司隶、豫、 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 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领郡101、县731。 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臵有荆、扬、 交、广4州,领郡44、县337;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 西汉中盆地,仅臵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因 此,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 167,县1206。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几千年的时间。
这一过程由多个因素和事件所影响,其中既包括战争、外族入侵、外交手段,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和原因,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这一现象。
正文内容:一、战争与征服1. 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争夺霸权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征战,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秦国的统一战争将中国东南沿海的各国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2. 董卓之乱与三国时期: 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各方势力之间的战争导致疆域的再次变化和调整。
3. 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的北方民族多次入侵中国,如匈奴、鲜卑和党项等。
这些入侵对中国的疆域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边疆就是在与这些民族的战争中逐渐形成的。
4. 元朝的建立与辽金铁云之战: 蒙古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另一重要因素。
元朝在征服南宋后进一步扩张其疆域,而与辽金铁云之战则是元朝征服北方的重要一役。
5. 明代的疆域扩张与海外探险: 在明朝时期,中国开始海外探险,并建立了许多海外殖民地,如台湾、菲律宾和马六甲等。
这些海外领土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影响力。
二、外交手段与条约1. 中央平云之战与巴黎条约: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外交手段调整疆界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中央平云之战和签署的巴黎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些条约,中国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祖国统一与和平演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并最终与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签署条约,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
3. 欧亚大陆贸易的军事及外交角力与《瑷珲条约》: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贸易走廊和关键交通要道经常成为不同国家争夺的焦点,比如《瑷珲条约》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为争夺疆域而签署的条约。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跃入现在的我国实际边界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疆域曾有着多次变迁,这种演变既有周朝一统天下、金朝兴起疆域扩展到青渤两江以及满国各个方向时期,也有明代满清两代的重大分裂,疆域几乎缩小到原本的一半。
古代疆域的变迁更多的受到政治、经济及军事的不断变动所影响,一方面,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经济发展及军事拓展是影响疆域扩大的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战争失败、全国政治动荡、事多不稳正是进行疆域缩小的主要原因。
从政治上讲,古代中国政权中断断续续,更多的时候是少数朝代控制着中原地区,从夏朝在今天福建起家,到周朝一统汉地,如果有良好的政治心态或者强权政治,其边界地位也深刻影响着现在大小江山的定义,如果有复兴的将军,就有边疆的扩充,如天下大同的伟大梦想,就有满渤两江一统天下的轰轰烈烈礼赞;后来又经历金元政权的大分裂,明和清两次内乱,疆域也就随之缩小。
从经济上讲,因朝代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经济能力,古代中国最强大的经济力量不是在中原地区,而是在偏远的边疆,而边疆的经济实力又是主要的依靠力量,随着经济地位的变迁,就有了疆域的变化,历史上周边朝代的联盟为搞大同,而经济寡少限制的汉朝,随着汉朝的经济升级,也缩小了他的疆域定位。
从军事上讲,古代政权的争夺,也往往源于军事实力,以周天下为例,暴力霸主并肩作战,共同笃定大周,明清之前,我国古代朝代边疆地区三足鼎立,军事联盟繁多,军队以外的贿赂亦是影响疆域定位的重要因素,另外内部阻挠,各地宗族及少数族拥护力量复杂,也会受到影响。
总之,古代疆域的变迁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更多的取决于政绩情态的变乱,政治权力的变迁,以及汉朝经济的发展多靠军事拓展,对疆域影响共同推进了当时疆域的变迁。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地名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地理环境和地名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演变1. 古代中国的疆域分布古代中国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
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区,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西南地区多山地,水网密布,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流。
西北地区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既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东北地区地处辽河流域,与满洲文化渊源深厚。
2. 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同时,这些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黄河的泛滥给华夏先民带来了灾难,也催生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
长江流域的湿润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为农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高山和河流交错的西南地区则培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态系统。
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的地名演变1. 重要城市的地名演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城市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名演变过程。
以首都北京为例,它的古名为蓟、蓟州,在元代更名为大都,明朝改为北京。
这个演变过程既反映了统治者更迭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
类似的演变还可以看到在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的地名变化中。
2. 地名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地名同时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大部分地名都与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民间传说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泰山、黄山等山名都与中国古代的崇拜山水的文化传统相关。
而一些古村落如凤凰古城、周庄等的地名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通过研究中国的地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历史地理的保护中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历史地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中国疆域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历经数千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扩张和收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以下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历史与原因。
地理因素: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的国家,其地理因素在疆域变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于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古代时期,北方广袤的草原以及西部辽阔的沙漠地带对于中国的统治者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也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采取了分封制度,通过在草原地带设立诸侯国来维持对这一区域的统治;而汉武帝时期则采取了边塞守卫和筑城防御的方式,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变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战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疆域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历史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利用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例如,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有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利用了大规模的战争来统一中国,并逐渐将中国的疆域推到了极限。
而唐朝则通过游牧民族联盟的形式,将疆域扩展到了西域地区,使唐代成为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之一。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中国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对于疆域变迁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不断的战争,导致了国家的经济状况长期低迷。
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的疆域无法扩张。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疆域也得以不断向外扩张。
唐代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唐朝得以将版图扩展到海外。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扩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中国的疆域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例如,汉朝时期,中国推行“中国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使得中国的统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将疆域扩展到包括今天的西藏和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
中国历代政权疆域的演变

中国历代政权疆域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代。
中国早期文明的开端表现为分散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三个以地域划分的部落联盟。
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还有一个是流动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夏朝,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
以后,夏的势力向***扩展,融合了***方的夷人。
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
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商朝的都城曾多次迁徙,盘庚以后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
《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
以后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
只有当君主对所辖疆域内进行直接的统治,才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
西周,公元前11--8世纪建立西周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西周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后,封功臣谋士。
第二次是周公***征胜利后,重新分封。
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后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国土变迁早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可以见证中国的疆域范围及其变迁的过程,以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地理状况在中国的古代史中,夏、商、西周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朝代。
据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首都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一带。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统治地位,但首都则转移至黄河流域的河南一带。
西周时期,首都再度南迁至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
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土面积较小,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土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丛起。
在这一时期,国土的变迁非常频繁。
诸侯争霸、战争与征服都导致了国土的变化。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强大国家的诞生与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开始向北方、东南方和西方不断拓展。
三、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六国。
秦朝开展了非常大规模的征伐和战争,此时,中国国土的版图完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轮廓。
随即汉朝的建立,中国的国土版图继续得到发展和失去。
汉朝进一步南拓,天山和黑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四、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治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南方及江淮流域地区被刘宋、南齐、梁朝等南方朝代控制,北方则由北魏、西魏、北周等北方朝代统治。
这一时期的国土变迁不大,但南北分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疆土稳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版图最为庞大的时期之一。
隋朝统一国家后,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唐朝时期,国土扩大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地区,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国土整治宋、元、明以及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晚期的朝代,尽管国土边界相对稳定,但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领土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第一个阶段: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疆域的概念。
夏商周时期,中国大地上“万邦林立”,存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
每个氏族部落的发展程度都不同,有的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城邦国家阶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渔猎的,有的是农耕的,而且还会不断转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核心处于洛阳一带,这里被称为“中国”,夏朝定都于此。
西周时期,完善了分封制,于是逐渐形成一个以宗周为核心的“华夏”“诸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国”“中原”。
西周分封的意义在于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族,让南北各大民族集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为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
春秋战国,周王朝崩溃了,但是多个华夏国家崛起了。
这些国家向“四夷”扩张,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础。
该时期主要的扩张方向为:秦国统一西戎和巴蜀;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齐国统一东夷地区;燕国向辽东扩张;赵国向河套扩张。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华夏和东夷、西戎、吴越、北狄、巴蜀、南蛮等融为一体,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时期
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华夏文明区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秦朝统一后又收复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的广阔疆域。
这个疆域范围就是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我们称为“汉地”或者“内地”。
汉朝版图:黄色部分就是汉地
从秦朝到清朝,“内地”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云贵、河西走廊等地。
长期以来,汉地的中央王朝自称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
在汉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
从此,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民族的斗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脉络之一。
当汉家王朝强盛时,就会出兵大漠,扩张版图,使其臣服。
当游牧帝国崛起时,就会秣兵历马而南下,席卷中原,甚至建立王朝。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只要占据中原,就会自称为“中国”。
例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称呼自己是“中国”,蔑称南朝为“岛夷”;而南朝蔑称北朝为“索虏”,针锋相对。
这个矛盾直到隋朝统一后,将南北朝并列为正统,修《南史》《北史》才算解决。
宋辽金对峙时,三国都自称是“中国”,蔑称别国是“蛮夷”,直到元朝建立后,承认三朝都是正统,修《宋史》《辽史》《金史》,才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的核心都是中原,都想成为中国的主宰。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两大民族是有一定的向心力的。
这里的游牧民族最初主要是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民族,后来也包括西域和青藏高原的民族。
到宋辽金对峙期间,中国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汉族占据内地、女真族占据东北、蒙古族占据大漠、吐蕃(藏族)占据青
藏、西迁的定居西域并逐渐接受伊斯兰教。
第三个阶段:中国疆域的正式形成时期
元明清直到新中国建立,就是中国疆域的形成时期。
以上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就是因为中国存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
到了元朝时期,灭金国、西夏、吐蕃、西辽、大理、南宋,首次统一了东亚大陆,这是“大中国”疆域的首次统一,也是东亚的农耕和游牧民族首次统一。
元朝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但是元朝在外交上都自称为“中国”(并未自称蒙古),如元朝宗庙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对日本的国书中说“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
不过明朝时期出现了一次“倒退”。
朱元璋打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认为只有汉族才能是中国的主人。
但是朱元璋又不得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以继承元朝的遗产,于是乎下令修《元史》。
不过终明朝一带,也未能继承元朝的版图,只是继承了元朝的“汉地”版图。
于是乎,过去1000多年游牧民族和农耕帝国的对抗又重新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清朝崛起后,又再一次统一了东亚大陆。
清朝同样自称是中国。
1644年,迁都北京,让顺治重新登基,并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顺治对琉球的国书中写道“朕抚定中原,视天下为一家,念尔琉球自古以来世世臣事中国”。
康熙时期,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首次将“中国”一词运用在国际法中。
雍正时期,重新对“中国”的概念做了全面的解释:“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华夏和蛮夷都是自称和蔑称,实际上都应该属于中国。
清朝为中国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因为近代西方列强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疆域不断损失,但是到了清末依然有1100多万平方公里。
清朝和各国签订的条约,也让中国对五族之地具有法理权。
1912年,清帝退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写到“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使得后来的中华民国能够在风雨飘摇之中继承五族之地的法理权。
但是可惜的是蒙古依然被俄国抢走。
于是就剩下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实现了对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控制,做到了法理上和实际上的统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疆域。
在这里,我们必须感谢清朝,如果没有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统一了东亚地区,那么近代中国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就很难说的清,可能只有长城之内的400万平方公里,也可能像阿拉伯国家一样零碎不堪。